日本,一次尋覓傳統文化的旅行
三重塔是清水寺的另一個重要景觀,塔體也是硃紅色,於公元847年初建,重建於1632年,重建的三重塔高約30米,是當時 日本 最高的塔。 寺廟大殿的下麵是著名的音羽瀑布,清水寺的名字便由此而來,但由於時間有限,我們沒有去近前參觀。 游覽清水寺後,從清水道下山,這條道是通往寺廟的繁華 通道 ,大概走二百米會看到一個十字路口,沿著右側的石子路繼續步行,就到了三年阪。 下山路上,兩位藝伎的出現引來了游客們的駐足圍觀。藝伎文化的發源地就在 京都 ,成為一名藝伎,要接受茶道、花道、舞蹈、詩書、形體、談吐等方面的嚴格培訓,舉手投足的每個細節都有相應的規範,須要體現出高貴和穩重,她們一般只在私密的高檔場所演出,平日里深居簡出,很少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現如今藝伎表演已成為 日本 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 三年阪很漂亮,道路兩側坐落著一座座古老的木屋,很多傳統店鋪開在這裡。 沿著三年阪繼續步行,順著道路左側蜿蜒而下,再向右轉一段路,便到達二年阪。二年阪和三年阪,其字面意思為“二年山”和“三年山”,被稱為 京都 最美麗的街區。 下山的路很長,不過路邊的景色很美,也就不覺得累了。 路的左手邊有一棟小院,門口貼著“百鬼夜行”的展覽宣傳海報。自己從小就喜歡和我的三叔一起畫各種妖魔鬼怪,所以還挺想進去看看,不過沒時間了,只好作罷。 附上幾張小時候留存的畫稿,哈哈:
穿過一段寬闊的步行長廊後,我倆進入了非常美麗的圓山公園,聽說這裡有一棵非常有名的枝垂櫻,不過我們沒有找到,於是坐在一座小橋上休息了片刻。 從公園出發後,我們向西沿下坡路進入八阪神社。八阪神社用來祭祀祛病除疫之神,是祇園信仰的總本社,早在平安時代初期, 京都 曾流行大瘟疫,於是人們舉辦御靈會(撫慰御靈及瘟神,使其平息),這就是現今祇園祭的原型,平安時代中後期,這座祛厄除病有功的神社受到朝廷更多的尊崇,到了明治時代,因神佛分離制度,而將神社的名號由祇園社改為八阪神社。下圖中前方的建築是拜殿,殿前放有油錢箱,由於祭祀與祈願都在此進行,所以拜殿一般是神社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後方的建築是本殿,本殿是御祭神所在之處,建築樣式更加高雅尊貴。 我站在一旁觀看當地人是如何拜神的,大致是這樣:先是在拜殿前輕輕鞠一躬,接著走向油錢箱,再行一次禮後投入香油錢,然後走到繩鈴前,左右輕搖麻繩,讓鈴鐺發出聲響,隨後行兩次九十度鞠躬禮,拍手兩下,最後雙手合十,對神明祈願後再深鞠一躬,鞠躬時大家雙手都放在膝蓋上。 據瞭解,鈴鐺清朗的音色有洗滌心靈的作用,讓參拜者擁有虔敬的心情,進一步與神明交流、祈願,拍手也是對神明表達敬意的禮儀,要懷著虔誠的心,恭敬地拍手。 游覽神社後,步入祇園地區,這裡帶給你的感受完全不同,現代的建築、擁擠的交通和當代夜生活場所迅速將你包圍,仿佛一下子從古代穿越到了現代。 傍晚時分,我們走到了花見小路,這裡保留下了一些江戶時期的民宅建築,是電影《藝伎回憶錄》的取景地之一。 這個時段如果你有時間在這一地區徘徊,很可能碰到前去赴約的藝伎或舞伎。 夜幕降臨,來不及參觀計劃中的平安神宮了,不過也意外收穫了東福寺,算是有失有得了吧。 一天下來真是有點兒累了,翻看手機,徒步了17.5公里,於是決定早點回酒店休息,為明天的行程儲備體力。 回酒店我們選擇乘坐地鐵,因為文物古跡非常多,出於保護古建的考慮, 京都 市只修建了兩條地鐵線,一條東西線,一條烏丸線,我們從東山站到 京都 站,正好兩條線都坐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乘坐日鐵 山陰 線,前往位於 京都 西部的嵐山景區,開始火車上人挺多,大家都埋頭於手機或者書籍,沒人大聲聊天或者講電話,等快到景區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下車了,有空位可以坐。
穿過一段寬闊的步行長廊後,我倆進入了非常美麗的圓山公園,聽說這裡有一棵非常有名的枝垂櫻,不過我們沒有找到,於是坐在一座小橋上休息了片刻。 從公園出發後,我們向西沿下坡路進入八阪神社。八阪神社用來祭祀祛病除疫之神,是祇園信仰的總本社,早在平安時代初期, 京都 曾流行大瘟疫,於是人們舉辦御靈會(撫慰御靈及瘟神,使其平息),這就是現今祇園祭的原型,平安時代中後期,這座祛厄除病有功的神社受到朝廷更多的尊崇,到了明治時代,因神佛分離制度,而將神社的名號由祇園社改為八阪神社。下圖中前方的建築是拜殿,殿前放有油錢箱,由於祭祀與祈願都在此進行,所以拜殿一般是神社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後方的建築是本殿,本殿是御祭神所在之處,建築樣式更加高雅尊貴。 我站在一旁觀看當地人是如何拜神的,大致是這樣:先是在拜殿前輕輕鞠一躬,接著走向油錢箱,再行一次禮後投入香油錢,然後走到繩鈴前,左右輕搖麻繩,讓鈴鐺發出聲響,隨後行兩次九十度鞠躬禮,拍手兩下,最後雙手合十,對神明祈願後再深鞠一躬,鞠躬時大家雙手都放在膝蓋上。 據瞭解,鈴鐺清朗的音色有洗滌心靈的作用,讓參拜者擁有虔敬的心情,進一步與神明交流、祈願,拍手也是對神明表達敬意的禮儀,要懷著虔誠的心,恭敬地拍手。 游覽神社後,步入祇園地區,這裡帶給你的感受完全不同,現代的建築、擁擠的交通和當代夜生活場所迅速將你包圍,仿佛一下子從古代穿越到了現代。 傍晚時分,我們走到了花見小路,這裡保留下了一些江戶時期的民宅建築,是電影《藝伎回憶錄》的取景地之一。 這個時段如果你有時間在這一地區徘徊,很可能碰到前去赴約的藝伎或舞伎。 夜幕降臨,來不及參觀計劃中的平安神宮了,不過也意外收穫了東福寺,算是有失有得了吧。 一天下來真是有點兒累了,翻看手機,徒步了17.5公里,於是決定早點回酒店休息,為明天的行程儲備體力。 回酒店我們選擇乘坐地鐵,因為文物古跡非常多,出於保護古建的考慮, 京都 市只修建了兩條地鐵線,一條東西線,一條烏丸線,我們從東山站到 京都 站,正好兩條線都坐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乘坐日鐵 山陰 線,前往位於 京都 西部的嵐山景區,開始火車上人挺多,大家都埋頭於手機或者書籍,沒人大聲聊天或者講電話,等快到景區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下車了,有空位可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