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次尋覓傳統文化的旅行
此情此景,讓我的腦海中不由得迴響起“鐘聲噹噹響~烏鴉哇哇叫~”的歌聲。 走出神社,路邊攤上有很多小吃,愛吃冷飲的我品嘗了一下抹茶冰激凌,味道濃郁,確實好吃。
再往前走,看到一家專賣鰻魚料理的小飯館,老闆就在門口烤著鰻魚,香氣撲鼻。我倆都很愛吃鰻魚,所以雖然還不到午餐時間,但還是決定就在這兒提前用飯了。 一飯一湯一小菜,很簡單,很美味。 吃完飯步行到京阪線伏見稻荷站,原計劃接下來要去三十三間堂,但看了一下地圖,京阪線的下一站是東福寺,之前對東福寺沒做任何瞭解,但想到會用這座寺院的寺名命名車站,應該是個值得去的地方,我倆一拍即合,立馬改了行程。 趁著等車的時間補補妝~ 等了大約五六分鐘,車緩緩地進站了。 出了車站,飄來一陣矇矇細雨,我們在雨中步行了很長一段路,街上沒有什麼行人,每走一會兒前面就會出現一座小廟,有的門開著,便進去看看,景緻都很好。 東福寺由圓爾大師於1236年創建,是一座臨濟宗禪院,如今包含二十四座分寺。 寺院部分建築正在進行修繕,所以我拍的多是些局部的照片。 這是寺院中的廁所和浴室,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 我們站在花園後面的觀景台,正好可以看到通天橋,橋身兩旁栽滿了楓樹,想著到了秋天,這裡一定是個賞葉的好去處,此刻站在這裡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靜。 離開東福寺,選了另一條路前往京阪線車站,路過一家小賣店,和店主老爺爺連比劃帶地問明白了價格,買了兩罐冰鎮可樂。 坐車到京阪七條,然後邊走邊觀賞街景。 馬上中秋節了,麥當勞為節日設計的海報已經張貼出來。 路上有些房屋很有年代感。 終於來到三十三間堂,它於1164年由後白河上皇下令建造,1249年毀於一場大火,1266年在寺廟的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重建後的建築忠實反映了原建築的神韻。三十三間堂是一棟長長的平房,因正殿內由33根立柱隔開而得名。 如果想進入殿內參觀,一不可以穿鞋,二不可以拍攝。大殿內供奉了1001尊千手觀音像,最大的一尊觀音雕像兩側各有500尊排列成行的觀音像,仔細數一數觀音的“千手”數目其實是40,不過按照佛教的說法,每隻手都代表25個輪迴,那麼40乘以25就正好是1000了。在大殿的後面供奉著28尊佛教人物塑像,個個表情生動,栩栩如生。 走出三十三間堂,步行前往下一站清水寺,路過一座建築很美的寺廟,不過不夠時間進去欣賞了,匆匆在門口留下張照片。 距離清水寺越近,路上的行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有很多穿著和服的游客。 三重塔的身影已經出現在了前方不遠處。 古老的清水寺始建於798年,現在的建築是1633年重建的,屬於 日本 佛教中的法相宗,這一教宗始於 奈良 時代,並歷經幾個世紀流傳至今,如今,清水寺已成為 京都 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之一。仁王門是清水寺的入口,檐下懸掛著寫有“清水寺”的匾額,因其門上美麗的朱漆被稱為“赤門”,這座塔門高約14米,寬約10米,在應仁之亂中燒毀後重建。
再往前走,看到一家專賣鰻魚料理的小飯館,老闆就在門口烤著鰻魚,香氣撲鼻。我倆都很愛吃鰻魚,所以雖然還不到午餐時間,但還是決定就在這兒提前用飯了。 一飯一湯一小菜,很簡單,很美味。 吃完飯步行到京阪線伏見稻荷站,原計劃接下來要去三十三間堂,但看了一下地圖,京阪線的下一站是東福寺,之前對東福寺沒做任何瞭解,但想到會用這座寺院的寺名命名車站,應該是個值得去的地方,我倆一拍即合,立馬改了行程。 趁著等車的時間補補妝~ 等了大約五六分鐘,車緩緩地進站了。 出了車站,飄來一陣矇矇細雨,我們在雨中步行了很長一段路,街上沒有什麼行人,每走一會兒前面就會出現一座小廟,有的門開著,便進去看看,景緻都很好。 東福寺由圓爾大師於1236年創建,是一座臨濟宗禪院,如今包含二十四座分寺。 寺院部分建築正在進行修繕,所以我拍的多是些局部的照片。 這是寺院中的廁所和浴室,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 我們站在花園後面的觀景台,正好可以看到通天橋,橋身兩旁栽滿了楓樹,想著到了秋天,這裡一定是個賞葉的好去處,此刻站在這裡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靜。 離開東福寺,選了另一條路前往京阪線車站,路過一家小賣店,和店主老爺爺連比劃帶地問明白了價格,買了兩罐冰鎮可樂。 坐車到京阪七條,然後邊走邊觀賞街景。 馬上中秋節了,麥當勞為節日設計的海報已經張貼出來。 路上有些房屋很有年代感。 終於來到三十三間堂,它於1164年由後白河上皇下令建造,1249年毀於一場大火,1266年在寺廟的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重建後的建築忠實反映了原建築的神韻。三十三間堂是一棟長長的平房,因正殿內由33根立柱隔開而得名。 如果想進入殿內參觀,一不可以穿鞋,二不可以拍攝。大殿內供奉了1001尊千手觀音像,最大的一尊觀音雕像兩側各有500尊排列成行的觀音像,仔細數一數觀音的“千手”數目其實是40,不過按照佛教的說法,每隻手都代表25個輪迴,那麼40乘以25就正好是1000了。在大殿的後面供奉著28尊佛教人物塑像,個個表情生動,栩栩如生。 走出三十三間堂,步行前往下一站清水寺,路過一座建築很美的寺廟,不過不夠時間進去欣賞了,匆匆在門口留下張照片。 距離清水寺越近,路上的行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有很多穿著和服的游客。 三重塔的身影已經出現在了前方不遠處。 古老的清水寺始建於798年,現在的建築是1633年重建的,屬於 日本 佛教中的法相宗,這一教宗始於 奈良 時代,並歷經幾個世紀流傳至今,如今,清水寺已成為 京都 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之一。仁王門是清水寺的入口,檐下懸掛著寫有“清水寺”的匾額,因其門上美麗的朱漆被稱為“赤門”,這座塔門高約14米,寬約10米,在應仁之亂中燒毀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