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千年,晉在眼前——05晉祠全印象【寶藏資料,不用請導游】


【智伯渠】
會仙橋下的智伯渠修於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過了會仙橋,就是金人台, 也稱“蓮花台”。台為方形,中央這座琉璃瓦小閣是明代建築,四角各立一尊高約2米的鐵鑄武士,身披鎧甲,姿態英武,因為鐵屬五金,所以稱為“金人台”。
金人台,為鎮水而建。《晉祠志》所雲“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金人質屬為金,是用來祈求風調雨順之神。查資料得知,北宋元祐元年(1086 年),晉水泛濫成災,時人認為晉祠為晉水源頭,應以金神鎮之,方能止住水患。於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鑄了第一尊鐵人,即現立於東南角這位(頭為1926年補鑄)。元祐五年 (1090年)鑄第二尊,立於 東北 角,但早已被毀,現在所看到的是1913年補鑄的。紹聖四年(1097年)鑄第三尊,即西南角這位。紹聖五年(1098年)鑄第四尊,即 西北 角這位(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補鑄)。這樣,10年之內鑄齊了四尊金人。



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姿勢神態,最為傑出的是西南角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鐵人。據胸前銘文得知是由 太原 府張元圭等人捐資鑄造。
據傳,為了鑄好金人,特地從中嶽嵩山請來名師,採用北宋先進的冶煉鑄造工藝(拉皮腹膜、分部鑄造)代表了宋代鑄鐵藝術的最高水平。所鑄成的金人不僅神態逼真,體態英武,而且風雨之中不蝕不銹,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見其冶煉與鑄造技藝之高。據專家考證,這尊金人之所以近千年都沒有鏽蝕,是因為其中加入了鉻和鎳的成分,就是現在說的合金。
因為這尊鐵人是出自外來匠師之手,所以被稱為外來戶,而其餘三尊則是出於當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戶。 三個本地戶金人排行老大、老二、老三,唯獨西南角的外來戶不排行。



牌坊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有功德坊、忠孝節義坊、科第坊等。對越坊是一個功德牌坊,是孝文化的體現,立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
“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中:“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宣揚,意為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此處意為“報答宣揚母德高尚”。
【對越坊的配飾】
對越坊上現存彩繪內容已改為八仙、楊戩、哪吒等內容。
牌坊前臺基上蹲坐鐵獅一對,鑄造之法極為精美,初步鑒定為北宋遺物。這對鐵 獅子 為牌坊的氣勢增色不少,使牌坊越發顯得高大壯麗。
對越坊的特殊之處還有一點,就是左右各配鐘鼓樓,這個是鐘樓。
【對越坊的傳說】
據說,明代有個大書法家叫高應元。他寫的字,骨骼雄奇,力透紙背,尤以楷書享譽海內,在當時很有名氣。他住在晉祠東南數里許的 太原 縣東莊,父親在外經商。高應元在母親面前盡孝道,養侍奉,是本縣出名的孝子。他冬天讓母親坐在火坑頭上烤火享福;夏天讓母親在樹陰下乘涼觀景,又怕母親凍著熱著。儘管如此,他母親的身體還是越來越不好。這一年,母親又患上了偏頭痛,高應元請了許多大夫治療,總不見好轉。
一天,高應元在家裡專心寫字,忽見家人慌慌張張地闖進來說:老太太的老病又犯了!高應元聽說母親犯病,便急忙扔下筆前去看望。這次,母親的偏頭痛發作得比哪一次都厲害,疼得老太太坐卧不安。高應元急忙讓人請醫生治療,自己日夜守在床前,精心侍奉。可是,方圓幾十里之內的大小郎中都請遍了,各種藥也不知服用了多少,就是不見好轉,急得高應元不知如何是好。正在這時,有人給他出主意,到晉祠廟呂仙閣祖師像前求求簽,只要心誠,也許能得到神明的幫助。
高應元聽從了一這勸告,便沐浴齋戒,專程來到呂仙閣求簽。他恭敬地禱告一番後,便拿起香案上的簽桶晃動,一隻簽從桶中跳出,他拿起一看,上面寫著 4 個字:添磚加瓦。高應元立刻明白了,這分明是讓他在祠內修建築物。高應元毫不怠慢,馬上在祠內轉了起來。晉祠院內殿、堂、樓、閣、亭、台、塔、橋等,應有盡有,就是缺少牌坊。於是,高應元決定捐建一座牌坊,以此為母親消除災難。經過一番周密考察後,高應元決定將牌坊建造在聖母殿的前面,金人台的後面。不久,牌坊就破土動工了。結果,在開工的第三天,高母的老病果真好了。高應元一想,神明既然大恩大德,就把建造了半截子的小牌坊拆掉,重建一座大牌坊。
沒過多久,一座高聳華美的大牌坊落成了。在完工那一天,高應元興緻勃勃地拿出他的看家本事,揮毫潑墨,為 新建 成的牌坊題寫下了氣勢磅礴的對越二字。這塊金字大匾往牌坊上一掛,不僅使牌坊愈發壯美,而且也為周圍的景物增加了亮麗色彩,因而,博得了人們的一致稱頌。後人將水鏡臺、對越、難老列為晉祠三 大名 匾。
對越牌坊建成後,使得晉祠中軸線上的一組建築連成一體,這座千年古祠由此更加肅然壯麗。人們說,高應元是一位畫龍點睛的高手。


緊鄰對越牌坊看似涼亭的建築叫“獻殿”,是供奉聖母祭品的享堂,始建於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凡祀聖母牲膳均獻於斯。以前祭祀用的牛羊都放在這個獻殿裡面,天熱天冷都不會壞, 太原 氣候乾燥,而來這個獻殿四面鏤空,空氣通透,自然不會壞。


獻殿面寬3間,四周無壁,只是在檻牆上安直欞柵欄,從形制上看很像一座涼亭。殿頂架構極為簡潔,梁身不弱不肥,簡單輕巧,四角構造合理,堅固耐久。殿內敞朗,檐頭舒展,給人以穩健舒適的感覺。
大殿全部是木質結構,全部是鬥拱相連,榫卯相接。我國的古代建築大多都具備這個特點,記得清華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最後結果是榫卯鬥拱結構的木質建築在九級大地震時才會倒塌。
獻殿在 中國 古寺廟建築中不乏其例,但多為明清建築,此前極為少見。而晉祠的獻殿建於金代。是國內同期現存的古建中所獨有,頗具代表性和歷史價值,所以被文化部鑒定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獻殿和聖母殿之間建有魚沼飛梁。這是我國最早的十字形古橋。重修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 大方 ,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 石獅 】
魚沼飛梁前的 獅子 與一般所見完全相反,母獅居東方尊位,雄獅居西方,並且母獅張口雄獅閉嘴。這就說明聖母殿是以女人為尊的。歷代之所以不斷擴建晉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揚孝道,本來這裡為紀念唐叔虞而建,但逐漸卻把他擺在次要地位,因為“母憑子貴”,所以把其母親邑薑作為聖母供奉起來,其大殿也成為母慈子孝的一個標桿。

除了擺放位置,雄獅爪下是繡球。這個代表男人在外為錦繡前程打拼。母獅下邊是憨態可掬的小 獅子 。這個就代表女人看孩子照顧家。一雄一雌均是張著嘴的。但也有很多時候,雄獅張嘴,母獅閉嘴。這說明古代社會男人除了在外打拼養家,也具有更多的話語權,而女人只要把家照顧好,不必說太多的話。


在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重建時,為追封叔虞為汾東王,榮耀其母,建造了宏偉的聖母殿,同時利用殿前的泉水築了砌 石泉 池,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這裡的水是晉水第二源流,沼上架十字形板,橋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 石柱 ,柱頂架鬥拱與橫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目前,魚沼飛梁整個梁架都是宋代遺物。橋面呈十字型,把聖母殿和獻殿(聖母殿前邊的大殿,後邊詳述)連為一體,給人以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故取“飛梁”之意。
魚沼飛梁始建年代不是特別清楚,但北魏的時候已經就有了,距今有1500多年,北宋時期重修。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梁。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評價:“此式 石柱 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坐西向東,位於中軸線終端,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 中國 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是為奉祀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邑薑所建。

殿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殿採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因此,聖母殿是我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建築發展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在建築學里也叫“減柱法”,就是把支撐殿頂重量的大柱子都挪到了外邊,屋檐下設置一堆柱子,正殿牆體上再鑲一堆柱子,這樣用兩圈柱子把整個殿頂穩穩支撐住了。因此大殿內就不用設柱子,而節省了大量殿內的空間。
大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兩側柱子比最中間的柱子依次高2釐米,從而形成了“飛檐”的視覺效果,這一點與南方建築通過鬥拱來達成飛檐手法不同。
聖母殿正面八根檐柱上有八條蟠龍,全部都是把樹根根雕烤軟了之後,一節節拼上去的。八條龍形態各異。


聖母殿是晉祠楹聯匾額最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聯10副、匾額16塊,款款都是立意鮮明而深長,書寫和雕刻手法極為精煉的上乘佳作。
〖三晉遺封〗懸掛於大殿正中,是慈禧太后御筆親題。“三晉”,就是指 山西 ,“遺封”就是指先前帝王奉賞遺留下來的寶地。
〖顯靈昭濟聖母〗懸掛於前廊正中,由宋仁宗加封題寫,意思是拜拜聖母,有求必應。
〖永錫難老〗為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 祁縣 渠本翹所書,原本是弧形貼金大陰字,由於技藝高超,陽光反射映人人們視覺的卻是時凸時凹,人稱活字匾。“永錫難老”出自《詩經》歌頌魯王的詩句“既飲旨酒,永錫難老。”“錫”通“賜”,這句詩是說已經喝了這賞賜的酒,就永遠也不會老。
其他匾額基本都是歌頌聖母恩德、靈驗、慈愛,或者弘揚孝道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