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千年,晉在眼前——05晉祠全印象【寶藏資料,不用請導游】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時晉國第一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堂,現在的祠堂是經元、明、清三代翻修擴建而來,殿內塑像均為明代作品。過殿內的樂伎像系元代作品,為研究元代樂器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八角蓮池原來是善利和魚沼二泉匯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葉片片,在荷花盛開月光明媚的夜晚最為美麗,有蓮池映月之奇觀。清人趙謙德曾為此寫下“月明露冷無人見,一幅蓮溪太極圖”的名句。據說,由於泉水恆溫,即使在隆冬季節,蓮花仍傲雪怒發,蔚為又一奇觀。

唐叔虞祠並不在晉祠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在中軸線的北側,這一側有唐叔虞祠、關帝廟、讀書台等處。

這裡元代泥塑樂伎像,供14尊。手中分別拿著笛子、琵琶、三弦、撥等樂器,這支樂隊似乎是在為治國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頌德,樂伎面部表情雷同,藝術造詣雖無法跟聖母殿內的彩塑侍女相比,但也很珍貴,是研究元代服飾、禮樂制度以及 中國 音樂發展的珍貴實物史料。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是元代至元四年(1267)重建,具有典型的元代 山西 地方特色。



【唐碑】
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制御書,刻於唐貞觀二十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 中國 發現的最早的一塊行書碑,也是目前唯一傳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書法真跡碑刻,素有 中國 第一通行書大碑之稱。
據說當年唐太宗東征失敗後回到 太原 養病。游覽晉祠時,觸景生情、浮想聯翩。他由西周先人建國創業的豐功偉績,回想起了自己戎馬一生,和父皇李淵一起生死血戰,建立唐王朝的艱辛。再憧憬大唐的千秋偉業和永保 江山 ,唐太宗更是感慨萬千。於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唐太宗激情滿懷,當即奮筆疾書,揮毫寫下了《晉祠之銘並序》,並把它鐫刻在石碑上。
【新碑】
清乾隆年間,楊二酉因得罪了皇親國戚,被乾隆下令“原品休致”。自此以後,楊二酉致力於對晉祠文化的研究。當他看到唐碑因為年代久遠,風雨侵蝕,碑身上有些地方已有剝蝕,非常痛心和惋惜。為了更好地保護好唐碑,他 會同 太原 知縣周寬、大書法家楊堉,複製出了一塊幾乎可以亂真的贗品唐碑。複製完成後,新舊兩塊幾乎一樣的唐碑被重新搬進晉祠,安放在碑亭里。









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
這裡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 春日 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無論什麼時候拾級登山都會心曠神怡。
這裡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階旁。那唐槐,老乾粗大,虯枝盤曲,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還有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蒼勁的風骨。以造型奇特見長的,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上的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晉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在園裡信步,但見這裡一泓深潭,那裡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些水都來自“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著名學者傅山寫的“難老”兩個字。這麼多的水長流不息,日日夜夜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水,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歷歷可見。水的流勢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以及石欄的倒影,織成一條條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來到這裡,曾贊嘆說:“晉祠流水如碧玉”,當你沿著水去觀賞那亭台樓閣時,也許會這樣問:這幾百間建築怕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 比如 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 白玉 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註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裡,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用訪,雖幾游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