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驚艷時光 . 誰曾暖熱心房 │ 法國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牝鹿的愛與哀愁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在這個美術館,我又發現一個我喜歡的藝術家, 美術史獨一無二的女畫家。
Marie·Laurencin瑪麗·羅蘭珊
提起 Marie·Laurencin(瑪麗·羅蘭珊),感到陌生的大概會有很多人,但你一定知道盧梭和畢加索,他們和 Marie·Laurencin 是同一時代的繪畫藝術家,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也影響過她的繪畫風格。
在那個男性畫家占領繪畫界半壁 江山 的時代,Marie·Laurencin 孤獨而璀璨地描繪著她心中的 巴黎 印象,柔美浪漫的少女,嫻雅婀娜。
黎明前的天,是一種極度曖昧的顏色。總讓人有那麼點弦外之音的猜想。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的畫作,是這種讓人看不透悲或喜的意境,然而優雅從容的姿態,卻永遠讓人想象她經歷過的似水年華。
“愛慕奢華,生在 巴黎 三生有幸。不喜歡閑聊、責罵和恭維。吃得快,走得快,而作畫很慢。”——瑪麗·羅蘭珊曾用這句話為自己小傳。
1883年10月,羅蘭珊出生於 巴黎 。她是不被祝福的私生子,依從母姓,和母親相依為命。親屬與她們斷絕關係,母親最初也無法接受女兒不名譽的出身,她的冷漠與哀傷,使羅蘭珊的幼年深鎖在濃郁的陰影下。直到22歲,她才得知父親的身份,此時父親已經去世八年了。原生家庭的環境也影響了她此後的繪畫創作,美感背後,還有哀傷。
年齡漸長,母親的心也漸漸融化,她決定將羅蘭珊調教成高尚的淑女,讓她學習詩文藝術。母親擅長女紅刺繡,將家居的一切鋪陳得雍容華貴,兩人生活在女性柔美的世界里,排除一切男性化的成分,過著沉浸在詩與畫中的隱居生活。少女時代的惻惻清愁貫穿了羅蘭珊整個繪畫生涯。
和所有的 法國 畫家一樣,年輕時代的羅蘭珊經常到盧浮宮學習,她最喜歡的畫家是波提切利。羅蘭珊萌生做職業畫家的意念,大約自此時開始。之後她進入安培美術學院正式學畫,這所學校給予她的主要是技巧方面的學習。羅蘭珊也於該學院認識了後來與畢加索共創立體派的 喬治 ·布拉克,從此羅蘭珊不再專註於畫像的形似,而著重表情與神態的表達。那個時期正是藝術史上風起雲涌面臨璀璨轉變的年代。
由於布拉克的引薦,羅蘭珊得以加入畢加索的“洗濯船”畫室 ( 立體派大本營 ) 行列。與前衛畫家的頻繁接觸,以及立體派的潛移默化,她在繪畫方面逐漸卸除了傳統學院的粉黛氣息。羅蘭珊也遇見她的宿命——詩人阿波利奈爾。
她成為立體派和詩人的“繆斯”,幾乎被視做 法國 20世紀初現代主義的一個註腳——因為其早期作品中曾記錄了成名在即的畢加索和阿波利奈爾的面孔。
阿波利奈爾對繪畫藝術天生的感受力,加上詩人的異稟,使他能較別人更準確地對新藝術價值作出判斷。在《論立體派畫家》一文中他寫道,新繪畫使造型藝術發生了革命,它重新調整了美的秩序,並使人們學會以新的尺度來衡量完美,而羅蘭珊“就像莎樂美一樣,使藝術得到了光輝的洗禮”。
1908年羅蘭珊的畫作《一群藝術家》在阿波利奈爾的朋友幫助下第一次被售出。這不僅確立了羅蘭珊在 巴黎 藝術圈中的畫家地位,也使她立下了終身從事藝術的決心。之後,她又不斷創作了各種版本的《一群藝術家》,其中一幅掛在阿波利奈爾的卧室。畫中,阿波利奈爾總是居於中心位置,如同新繪畫的精神領袖。
阿波利奈爾也是私生子,與羅蘭珊一樣對孤獨與失落有著深刻體驗。他們同樣脆弱、敏感,同樣對藝術有著無邊的好奇心,從1907年到1913年他們共同度過了六年的美好時光。羅蘭珊最終離開阿波利奈爾因為他的“性格太壞”。兩人的分手誕生了一首名作——阿波利奈爾為羅蘭珊寫下的《米拉波橋》。
與阿波利奈爾分手一年後,羅蘭珊與 德國 貴族封·魏吉恩結婚。新婚蜜月尚未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開始了。德法兩國變成了敵對國,羅蘭珊失掉了 法國 國籍並被懷疑為間諜。夫婦兩人開始了長達七年的流亡生涯。戰爭期間,阿波利奈爾仍然給他的繆斯寫過熱情洋溢的信件。據友人後來回憶,羅蘭珊也給詩人回了信,但是十分殘酷無情。
此時的羅蘭珊已逐漸擺脫了立體派的影響,畫面中支配性的線條逐漸淡化,色彩感增強,畫中有鳥或馬、狗、貓等動物溫柔陪伴的仕女,益發顯得楚楚可憐。她在 巴黎 聲望日高,卻因為法德兩國的對立而被迫離境成為流亡者。離亂歲月,帶給她精神上無限的苦悶與辛酸,使她幾乎無法執筆作畫。
阿波利奈爾在 法國 南部城市 尼斯 參戰,不幸頭部中彈,治療後退到後方工作。1918年,他感染流感後不治身亡,兩天后,“一戰”結束。 羅蘭珊聽到阿波利奈爾的死訊痛不欲生。也許此時,她才真正懂得阿波利奈爾在她生命中的意義。阿波利奈爾短暫的一生中寫過很多“圖像詩”,如果稱他為根植於視覺藝術的詩人,那麼羅蘭珊就是根植於文學與詩歌的畫家。
1921年,羅蘭珊結束了她的婚姻重返魂牽夢縈的 巴黎 。兩年後,她受邀為 巴黎 俄羅斯 芭蕾舞團設計舞劇《牝鹿》的佈景和服裝,這通常被看成 巴黎 畫家的一種榮耀。《牝鹿》在蒙特卡羅和 巴黎 先後上演並獲得了大量贊譽和高度評價——羅蘭珊懂得何為優美,具有花蛇一般的線條!1923 年應邀為俄國芭蕾舞劇《Les Biches(牝鹿)》設計舞臺和服裝,被稱作「 巴黎 畫派中最美麗的牝鹿」,此後「牝鹿」成為她的代名詞。
這段時期,她作為一名肖像畫家享譽盛名,同時也作為設計師為芭蕾舞劇《玫瑰花叢》設計佈景及服飾。此外,她還畫了大量瓷器畫、撰寫詩歌、在藝術學院擔任教授,她成了當時 巴黎 的社會名流。
此時,羅蘭珊對於女性題材的偏好也愈加明顯,她反覆地畫了《比利蒂斯之歌》(les chansons de Bilits,中譯別名《少女情懷總是詩》)20多遍,她作品中幾乎不再出現男性的形象。
從 1930 年起,由於世界性的經濟蕭條,羅蘭珊以真實人體當模特兒的機會已大為減少。但此時作品中卻出現了一些兩頰豐滿,明媚鮮艷的可愛少女。這些作品都以非常粗略的筆法代替細部描繪,卻能充分把握模特兒的神韻。這些可愛少女的繪畫曾在 1925 年 巴黎 舉辦的“現代裝飾、工業藝術國際展覽會”中大放異彩,之後,這些或多或少摻雜了想象成分的美麗肖像畫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這樣的詩意恰似與阿波利奈爾初相識的時候,他為她寫的那首《瑪麗》(瑪麗是羅蘭珊的名字)。

做姑娘你,
曾來這兒跳舞?
當了老太太你,
還來這兒跳舞嗎?
瑪克羅特跳得正歡!
所有的鐘聲將一齊響起!
幾時你才能再來,
瑪麗?

羅蘭珊 1934年在 倫敦 的展覽會中展示了以“花”為主題的作品,得到不少負面批評。1932年-1935年間,羅蘭珊受聘在 巴黎 16區畫室執教,至此,羅蘭珊製作大規模構圖的作品也愈來愈少。
羅蘭珊晚年的悲苦心情,隨著 法國 與 德國 再掀戰事而愈發嚴重。“二戰”期間,羅蘭珊在 巴黎 的公寓被德軍徵用,她再度經歷了九年流浪生涯。 在詩集《夜的手帖》中,她寫下如此的句子:

昨日,
是華美的帽子卻已褪色,
我依然將它良久摩挲。
昨日,
是優雅的長裙也已破舊,
我悄然將它束之閣樓。
昨日,
是曼妙的舞榭歌台,
如今已金粉重埋,
只有少女心中哀傷的玫瑰在徐徐綻開。
昨日,
是我憂郁的深淵,
時光荏苒年復一年!
昨日,
不再重來,
長夜孤燈伴我難以釋懷。

羅蘭珊應該是想起了與阿波利奈爾共度的青春歲月,或是他那首《訣別》引起她思緒萬千:

我拾起石楠的細枝,
落葉滿地秋光已逝。
芬芳時日永駐心底,
我將長久守候於此。

1956年,她在 巴黎 寓所中逝世。遵照她的遺囑,安葬時,她身穿白色長裙,手持一朵玫瑰,胸前安放著一疊阿波利奈爾寫給她的情書。這場葬禮仿佛一場暗喻式的婚禮。

羅蘭珊的繪畫中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輕雲薄霧般的情境。她筆下的女子肌膚雪白、身材纖巧、雙眸澄澈,被羽毛、輕紗、花朵、絲巾、瓔珞等飾物環繞襯托,並常常伴隨著乖巧的小動物。幾乎透明的淡粉、淡紫、淡灰,飄動的線條像是隨時會伴著塵煙冉冉消失……
天才詩人 Guillaume·Apollinaire也是他的的前夫獨到而精妙地評價過她,「女畫家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在於,她們試圖超越男人,卻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她們的品味和魅力」,而 Laurencin 「十分清楚,將女性與男性區分開的差異——本質的,完美的差異……純真,是她的根本基調」。
Marie·Laurencin 的畫面有一種自然柔美的力量,像是投入心湖的小小石子,瞬間蕩漾起圈圈漣漪,沉入湖底的那一顆石子也便從此存在,難以忘記。
時光偷走了她的青春,Marie·Laurencin 創作中的少女氣息愈發濃重地表現開來。晚年的她幾乎屏蔽了男性風格的一切,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畫著輕盈的少女、絢爛的花朵和清新的田園。

▼Guillaume·Apollinaire 和 Marie·Laurencin 並沒有見到最後一面,早在一戰結束(1918 年)前的兩天,他便因病去世了。只留下分手時寫下的名作《Le pont Mirabeau(米拉波橋)》,印刻在那座橋上,陪伴著靜靜流淌的塞納河。
《Le pont Mirabeau》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塞納河在米拉波橋下流過,
Et nos amours我們的愛情,已不堪迴首,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歡愉之後緊接而來的是痛苦。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peine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時光已逝唯我獨留。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我們就這樣牽手相望,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像雙臂搭成的拱橋下,
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映眼的粼粼波光,
Des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承載著疲憊的漣漪消逝心頭。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courante愛情流逝
L'amour s'en va comme la vie est lente如滾滾河水,一去不回,
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生命總是迂迴,而期望卻如此猛烈。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時光流逝為我獨留。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日復一日周復一周,一切都成過去,
Ni temps passé ni les amours reviennent當愛已成往事,
Sous le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只剩塞納河在米拉波橋下流過。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時光流逝為我獨留。

巴黎自助遊攻略
↑塞納河 Marie·Laurencin 的很多作品被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藏品相對最多的是 日本 東京 為她專門建立的私人美術館和 巴黎 橘園美術館。
時尚教主「老佛爺」Karl Lagerfeld 非常喜歡她的作品,收藏之外,Chanel 2011 Spring Couture 系列便是以此為靈感設計的
巴黎自助遊攻略
↑巴黎
(1923 年應邀為俄國芭蕾舞劇《Les Biches(牝鹿)》)
巴黎自助遊攻略
↑巴黎
(Marie·Laurencin 正式出售的第一幅作品,是為愛人Guillaume·Apollinaire和朋友創作的畫像)
巴黎自助遊攻略
↑巴黎 (圖右為當時 巴黎 橘園美術館 館長夫人)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圖右是我們都知道的可可.香奈爾《Mademoiselle Coco Chanel》 1923)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橘園美術館 ◇◇瑪摩丹 . 日出印象
瑪摩丹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
瑪摩丹美術館坐落在 巴黎 第16區,原為歷史學家保羅·瑪摩丹的府邸
1932年保羅將他的收藏連同建築物全數贈予法 蘭西 美術學院,
1934年改製成瑪摩丹美術館,收藏了超過三百件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畫家作品。
1966年,莫奈的兒子米歇爾將畫作贈予瑪摩丹美術館,此舉也讓美術館成為世界上收藏莫奈畫作數量最多的美術館,收藏有莫奈油畫、水彩和素描等作品共160幅,
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莫奈的《印象-日出》
當你親眼目睹日出的真身
你才會發現
鎮館之寶 名不虛傳
光影交匯 歷歷難忘
所有的語言都難以形容我看到這幅畫的感受
光靠一幅日出. 印象就能吸引眾多莫奈迷及印像畫派迷來朝聖
足以證明這個印象畫開山作的地位

《日出·印象》(英語:Impression Sunrise;法語:Impression,Soleil levant)是 法國 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於1872年在 勒阿弗爾 港口創作的一幅油畫。該畫描繪了晨霧籠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變幻與運動展現了迷人景色,以及畫家用輕快跳躍的筆觸刻畫了光在寬闊的海面上反射與顫動的生動景象。
該幅作品突破了傳統題材和構圖的限制,完全以視覺經驗的感知為出發點,側重表現光線氛圍中變幻無窮的外觀,是莫奈畫作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日後最具聲譽的經典畫作,是印象畫派的開山之作。
巴黎自助遊攻略
↑瑪摩丹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瑪摩丹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瑪摩丹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瑪摩丹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瑪摩丹美術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瑪摩丹美術館 ◇◇雅克馬爾-安德烈 . 意外的驚喜
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Musée Jacquemart-André
說起 巴黎 的博物館,你的第一反應是 大名 鼎鼎的盧浮宮?奧賽博物館?還是蓬皮杜?
作為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城市, 巴黎 還擁有著眾多私人博物館,
其中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曾被評為“ 法國 人最喜愛的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 巴黎 8區的奧斯曼大街,這裡是當時貴族們聚居的區域。
原先是銀行家愛德華-安德烈(Edouard André)與夫人奈利·雅克馬爾(Nélie Jacquemart)的私人府邸。
1833年,男主人愛德華-安德烈出生於銀行世家,自幼熱愛藝術的他,成年後更是醉心於藝術收藏。
1872年,一位美麗的女畫家為他做了一幅肖像畫,二人一見鐘情,這位女畫家後來也成為了這幢豪宅的女主人。
1876年,這幢私人豪宅經過著名建築師亨利帕朗(Henri Parent)6年的打磨後終於落成,落成典禮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一件大事。
5年後這對崇尚藝術的情侶結婚,開啟環游世界買買買的模式。這對夫婦一年當中有半年不在 巴黎 ,這段時間里他們世界各地旅行併購入藝術品,而別墅則在為佈置藝術品而進行裝修。
1893年,愛德華因病去世,妻子繼承了他的遺產並繼續投身藝術品的收藏事業。
1912年奈利去世,按照她的遺願,宅子被法 蘭西 學院接管並改造成博物館,於1913年向大眾開放。

(奈利·雅克馬爾為愛德華· 安德烈畫的肖像,1872)
巴黎自助遊攻略
↑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娜莉·雅克馬爾, 1880)
巴黎自助遊攻略
↑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我去的那天,正碰上博物館的 卡拉 瓦喬的特展,從各個博物館把 卡拉 瓦喬的作品匯於一處。
難怪我還納悶為什麼票價那麼貴而且還排了近二十分鐘的長隊買票才得以入內
不是傳說中的小眾博物館麽,卻是比好多熱門博物館人都還多。原來一切都是因為 卡拉 瓦喬,要知道能把 卡拉 瓦喬的許多知名畫作聚到一起的展能遇到是多麼的幸運。
巴黎自助遊攻略
↑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雅克馬爾-安德烈博物館
◇◇羅丹博物館 . 愛情的雕塑
羅丹博物館Musée Rodin
羅丹博物館位於 巴黎 塞納 河南 面梵倫納小路77號,此處最初是 比隆 酒店,它原是暴發戶ABRAHARN PEYCENC DE MORAS的產業,設計師是後來設計尚提伊城堡豪華馬廄的著名建築師JEAN AUBERT。後來,這棟建築幾經轉手,一度還成為 俄羅斯 大使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羅丹美術館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
法國 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傾註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羅丹在 歐洲 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 歐洲 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 約爾 和 布德 爾,被譽為 歐洲 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雕刻家。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 法國 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於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於古 希腊 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歐洲 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說到羅丹,怎麼能不提他此生的最愛 ——卡蜜兒
“ 我無法忍受如果看不到你,我就不能度過這一天....”
如此肉麻的話,是出自羅丹, 法國 雕刻家藝術家,還有許如此的情書!
“我的卡蜜兒你可以放心,我沒有別的女性朋友,我的靈魂都屬於你!—羅丹
一張可追述到1899年的歷史照片顯示,45歲的卡蜜兒·克羅戴爾正在她的雕像《帕爾修斯和蛇發女妖》的對面。這揭示了她的作品靈感都到多納泰羅,塞利尼, 希腊 羅馬 神話的影響。卡蜜兒不顧當時對女性的偏見,還要面對男性主宰的美術部門和沙龍陪審團,一直堅持自己的藝術訓練。在19世紀中葉,卡蜜兒與羅丹產生糾葛並逐漸陷入瘋狂,她計劃和強大著自己藝術事業的雄心,但她也是一個歷經艱難滿身傷痕的女人。
巴黎自助遊攻略
↑羅丹美術館 卡蜜兒年輕時,由於她的父親聽取了羅丹的一位畫 家朋 友布歇的建議,卡蜜兒進入了 法國 克拉 羅斯 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她與其他三位女雕塑家住在一個房屋中,布歇經常來看望她們,對她們的作品不時地指出指導性建議。在之後1881年,布歇獲得了沙龍大獎不得不離開前往 意大利 ,他與羅丹有著深厚 友誼 ,於是布歇把他的年輕學生托付給了羅丹。卡蜜兒首次向羅丹展示了那個令人驚羡的作品,以現實主義表現《老 海倫 半身像》和驚人而成熟的技法《13歲的保羅》深深地打動了羅丹。
巴黎自助遊攻略
↑羅丹美術館 19世紀80年代初,羅丹收到了他的第一份獎金,他召集了一幫助手,其中也包括卡蜜兒。卡蜜兒是羅丹最得力的助手,她被交付的往往是主要的工作,花費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在處理羅丹雕塑的手和腳上,由於她學得羅丹的輪廓雕塑法和表達的重要性,這對卡蜜兒來說何等的殊榮。
羅丹在一開始發現了卡蜜兒的才能,幾乎立刻深深地愛上了她,兩位雕塑家時間有著複雜的愛情故事。羅丹和卡蜜兒的通信過程中,羅丹能感受到卡蜜兒對自己的情愫,一開始還對卡蜜兒保留全名,之後就以“c小姐”來稱呼,他們的信件中通常提到的是他的經濟困難,挑逗調情,還有身為雕塑家對雕刻工作的痛苦痴迷。
卡蜜兒與羅丹的愛意不僅在生活中也縈繞在工作中,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羅丹也創作了許多以卡蜜兒為原型的雕像,也包括在《地獄之門》作品中。在之後,卡蜜兒認為兩人應該保持一定距離,便前往了 英國 友人家中暫住,直到9月返回,羅丹見到卡蜜兒特別開心,並與她簽署了一份“愛情契約”,卡蜜兒是羅丹的唯一弟子,並且要羅丹忠誠於她。
但是快樂總是有期限的,羅丹有著一位深愛他的妻子-----蘿絲。
羅丹為了接近卡蜜兒,在 法國 租下了一套中世紀的古堡,稱為“瘋堡”,但是羅丹拒絕離開蘿絲,這讓卡蜜兒感到很憤怒,卡蜜兒向羅丹展現了凶悍和暴力的性格,羅丹雖然會刻意避開她,但是依然深愛著她。
1893年到1913年,卡蜜兒製作了不少的作品,不容忽視,在1893年到1899年,她曾出任國家美術協會評審,自視甚高,要強孤僻的卡蜜兒,看到受到她靈感啟發的羅丹日漸功成名就,而自己的藝術成就只能覆蓋在羅丹的陰影之下而吞噬,讓她的內心萬份痛苦,也越來越憤世嫉俗。對她來說愛情和藝術本是生命飛翔的羽翼,然而現實是飛得越高,摔得越重,痛苦和固執終於打敗了她的理智,更嚴重的是,她開始幻想羅丹在悄悄計劃抄襲她的作品靈感,在背地裡打敗她,不讓她成名。
卡蜜兒開始破壞自己的作品,斷絕與外界的聯繫,人們有段時間都說她是隱士,她開始失去生命的意義,淹沒在自己的幻想和痛苦中,她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能靠自己的父親和弟弟的資助勉強活下去。
最終在1913年,卡蜜兒進入了埃弗拉兒精神病醫院,在她家人的要求下,次年轉到了 沃克呂茲 省的蒙德費格醫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離開醫院。
卡蜜兒雖然花了很長時間也無法擺脫自己的痛苦,但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接受現實,憤怒轉化為順從,一直到1943年她去世了。
卡蜜兒對羅丹最後選擇了忘記,但是她不曾直到羅丹在最後一刻也是愛她的,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她。

“不要指望日復一日,就算時間長了,總是要有自信,因為這是最後的努力,你的位置將像我一樣美麗,但你應該得到快樂!”——羅丹
巴黎自助遊攻略
↑羅丹美術館
(卡蜜兒苦苦哀求著羅丹不要離去,這個作品表現了她對愛情的絕望與痛苦)
巴黎自助遊攻略
↑奧賽博物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奧賽博物館
巴黎自助遊攻略
↑羅丹美術館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