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驚艷時光 . 誰曾暖熱心房 │ 法國
↑盧浮宮 ↑盧浮宮 ↑盧浮宮 ↑盧浮宮 ↑盧浮宮 ↑盧浮宮 ◇◇奧賽 . 火車站的新家園奧賽博物館是一家國立博物館,位於塞納河左岸,與盧浮宮和杜伊勒里花園隔河相望。博物館坐落在建築師 維克 多·拉魯(Victor Laloux)為 1900 年萬國博覽會設計修建的火車站中,館內主要陳列 1848 年至 1914 年間創作的西方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飾品、攝影作品、建築設計圖在內的精彩藏品,顯示出一個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分離主義、畫意攝影主義等流派大師輩出的時代所具有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藝術創造力。
奧賽博物館是由廢棄多年不用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1986年底建成開館。改建後的博物館長140米、寬40米、高32米,館頂使用了3.5萬平方米的玻璃天棚。博物館實用面積5.7萬多平方米,共擁有展廳或陳列室80個,展覽面積4.7萬平方米,其中長期展廳1.6萬平方米。
奧賽美術館這幢建築是讓人驚嘆的開始,它曾經是20世紀初最摩登、最舒適、最精緻的火車站。從美術館的檢票口轉進來,一抬頭,就會發現自己正站在平臺上眺望寬闊的大廳。頭上是拱形的玻璃頂,兩邊是幾何花卉圖案裝飾的牆壁。這個時髦的火車站只使用了30多年就被廢棄了。因為火車發展得太快,而這裡的月臺太短,機車沒法全部停靠進來。又過了20多年,政府想把它拆除,但是 巴黎 的文化界認為它應當作為遺跡保留下來。這是 法國 最可敬的傳統:有那麼多愛管閑事的人站出來說話,而且很管用。 歐洲 現代文明的根基正是在這種氣氛中一點點建立起來的。後來的總統德斯坦建議把它改成美術館,存放19世紀的作品,帶動了世界各地把老建築改造成展覽館的風潮。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乘著希望的翅膀 ↑奧賽博物館
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年)
法國 19世紀後期的重要壁畫家。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當時的藝術主流之外,受到一群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和批判家的支持。
早年入 巴黎 綜合工科學校就讀,後隨他人游訪 意大利 ,受到 意大利 藝術的感染,立志做一名畫家。相繼師從於謝弗爾、歐仁·德拉克羅瓦和庫退爾,但都不能適應。以後主要走自學之路。當他第二次赴 意大利 時,深刻地感受到 威尼斯 畫派的色彩表現力。在他28歲時回到 法國 就在皮 加爾 廣場租了一間畫室開始了職業畫家的生涯。1861年他的作品《戰爭》與《 和平 》出展沙龍時獲得 成功 。此後夏凡納主要從事壁畫創作。在壁畫創作中他大多採用象徵手法,以表達對生活的寓意。他為 巴黎 大學圓廳畫的《文學、科學和藝術》、為 里昂 藝術宮畫的《文藝女神在聖林中》以及受 法國 政府委托在 巴黎 先賢寺畫的一系列壁畫,確立了他作為象徵主義大畫家的地位。
其壁畫和油畫深得學院派和前衛藝術家的贊賞。雖然他以古典學院派手法創作寓言和歷史題材的作品,但簡化了形狀並使用大塊色彩繪製裝飾性平面圖案。《窮漁夫》、《聖林》和許多其他作品影響了保羅·高更、 喬治 ·修拉和眾多象徵主義畫家。壁畫作品包括 巴黎 索邦大學的《科學、藝術與文學》、 巴黎 先賢祠的《聖·熱那維埃夫的一生》(Life of St. Geneviève)及 波士頓 公共圖書館的《田園詩》。
夏凡納的藝術具有三大特征:他改變了直觀感覺,簡化了素描和裝飾性的傾向
夏凡納發現和創造了獨特的美的境界:在他的畫面上往往把寧靜莊重的人物安排在近景,人物造型一般偏於修長,多採用古 希腊 羅馬 服飾,姿態典雅,無論是站還是卧,都顯示出一種風姿綽約的美感;構圖上往往將視平線抬高,天空占得很少;他從不用強烈的對比色,柔和、淡雅始終是他作品的主情調;其作品的題目往往只是構思中的一個楔子或者引言,畫中真正的涵義,則主要來自觀者心理上的作用;夏凡納把裝飾藝術引進到詩的境界,他那蘊含著崇高與溫和的詩意、文學的想像和象徵的精神,具有永恆的意義。
↑奧賽博物館 (《氣球》和《鳥》) ↑奧賽博物館 《希望》
法國 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失敗了,政府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之中。人民看到這樣的社會現實,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夠奮發振興起來。
《希望》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畫中描繪了一位坐在荒野廢墟上的美麗純潔的少女,她身著潔白的衣裙,手持著橄欖枝,儀態端莊嫻靜,給人一種通過戰爭之後希望 和平 的理想,少女形象本身也給人以青春長存的感覺。畫家以少女的形象象徵法 蘭西 祖國,她滿 懷希 望地憧憬著未來,並堅信一切痛苦和哀傷都會過去,陰雲去後必將是充滿美好的陽光。
畫面色調純靜柔和,荒涼的廢墟上點綴著孕育新生命的小花草,佈滿朝霞的天空被推向畫面上方邊緣,這使輕淡的畫面內涵有力度的分量感。
這幅畫作於 法國 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後的第二年。
(《希望》收藏於 巴爾的摩 沃爾特斯美術館) ↑奧賽博物館 《貧窮的漁夫》
早在1863年夏凡納就曾畫過兩幅組畫,即《勞動》和《休息》。他十分熟悉漁民的勞動與生活,也十分同情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的苦難處境,為了從事這方面的題材創作,曾畫了很多速寫,最終完成了這幅代表名作。畫中塑造了一位立於小漁船上的漁夫,低頭祈禱求魚的情態。
他處於近景,大塊水面上岸坡交錯,分割的水面產生構圖變化的美感,中景草地上有採集野花的妻子和入睡的孩子,給人一種寄美好希望於後代的意趣。整個畫面肅穆沉靜,優美的自然和貧窮的人生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既是畫又是詩。
這幅畫是獨具畫家個人畫風的象徵主義代表作,作於1881年,畫幅不大(155×192釐米),但影響甚巨。畫面上,遠處是一片遼闊的湖水和一抹遠山,近處是湖岸的草坡;一隻停泊在岸邊的木船。水中是船的清晰的倒影,一根高高的斜木立於船中,吊著沉於水中的漁網。漁夫直立在船上,雙手交叉,低著頭。他是在祈禱還是在沉默地申訴?
岸上是他的妻子,跪著,兩手伸開,正在照顧躺在地上的嬰兒。這是個漁民之家的生活場景。然而這又是一幅氣氛凄涼的、寂靜的帶有神秘意味的生活場景。寂靜高於一切,這是象徵派畫家追求的意境。雖然當它展出時,上層社會的觀眾認為他是效法米萊,企圖讓人們看到 法國 最低層的生活,從而使畫家被學院沙龍排斥達九年之久。事實上,畫中雖然註入了畫家對勞動者的同情,但他並不是在揭露社會的不平。畫的色彩非常富有裝飾性,在棕色的調子中,幾乎用平塗手法把畫面分成大面積的色塊,每一物體,清晰而具體,但又都是抽象的。後來,畢加索從此畫得到啟發,使他投向對勞動者生活的描繪。
(《貧窮的漁夫》) ↑奧賽博物館 ◇◇橘園 . 一池睡蓮橘園美術館坐落在 巴黎 中心地帶的杜伊勒里花園中,始建於16世紀後期。1918年,莫奈決定把他的《睡蓮》捐贈給 法國 政府,成為橘園美術館的招牌展示品。
橘園美術館( Musee de I' orangerie)屬於一個人,來參觀並專程為這個響亮的名字而來: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在 巴黎 ,朝聖莫奈的地方至少有三處,橘園是最神奇的。莫奈神話的開端之作在瑪摩丹美術館,那裡有他著名的《日出印象》。而神的終點在橘園,那裡有他一池的《睡蓮》。這裡專門為他建立了兩個寬闊的橢圓形展室,展出他最後的夢想。
1914年,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 歐洲 從一片歌舞升平的富庶享樂的氣氛中,一下子跌入黑暗時代。77歲的莫奈此時正在他自己建造的伊甸園 吉維尼 ( Giverny)中安度晚年。他迷醉於池中盛開的睡蓮,他一直想表現它們在鏡子一般的池塘中優雅的睡姿,但是夢被攪擾了。村莊附近,疲憊行軍的士兵帶來了戰場上的死亡氣息。對戰場上的殺戮,年邁的莫奈當然無能為力。他繼續畫睡蓮。戰爭結束時,莫奈對好友、 法國 總理克列孟梭說,他要為 法國 創作一些作品,他相信自己的畫能給仍在戰爭陰影中的 巴黎 人帶來心靈的寧靜。直到去世前,莫奈一直埋頭創作,他希望人們能在畫中感受色彩在時間流逝中的變化,感受天空和雲彩在水中千姿百態的倒影以及垂柳、睡蓮溫柔的氣息…這就是橘園中的8幅巨幅作品。
館內整個空間和牆面被畫作覆蓋,把觀者圍在其中,近百米長的路線展開的是一幅睡蓮、柳枝、樹影、雲影交映的水景,就像莫奈自己說的那樣,“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沒有地平線,也沒有堤岸,猶如沒有盡頭的幻影”。這組傑作意境獨特,舉世無雙。
一池治愈人心旋轉的睡蓮。
門廳是莫奈繪製的,其用意是在躁動不安的城市和他的作品之間營造出一個獨特的空間。讓人們在繪之不盡的大自然面前沉思:“被工作弄得緊張不堪的神經將在此得到放鬆,就像水面一樣的平靜,人們猶如置身於花池的中央,在這裡靜思默想。”1909年他開始醞釀此計劃時寫道。這些“大裝飾”是莫奈留下的名副其實的藝術遺產,構成了他一生中最後的完美篇章。從1914年開始構思直至去世(1926),這些作品從他位於吉尼的居所的“水上花園”得到靈感。1886年起,莫奈就開始探究運用光線的變化來描繪他的花園。從東面的清晨到西面的夕陽,這兩個展廳陳列的八幅畫作令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畫面沒有天際,高低適中。水、空氣、天、地這些元素糅合在沒有遠景的構圖中,伴以朵朵睡蓮。畫家呈獻的是“無盡的整體、無邊無際湖水的幻夢”。1927年對公眾開放後的幾個月,藝術家離開人世,《睡蓮》一時難覓知己,因為當時評論家們對前衛藝術的探索更感興趣。二戰後,在那些從《睡蓮》中看到了抽象藝術根源的抒情抽象派理論家們的影響下,橘園美術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橘園美術館 ↑橘園美術館 ↑橘園美術館
奧賽博物館是由廢棄多年不用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1986年底建成開館。改建後的博物館長140米、寬40米、高32米,館頂使用了3.5萬平方米的玻璃天棚。博物館實用面積5.7萬多平方米,共擁有展廳或陳列室80個,展覽面積4.7萬平方米,其中長期展廳1.6萬平方米。
奧賽美術館這幢建築是讓人驚嘆的開始,它曾經是20世紀初最摩登、最舒適、最精緻的火車站。從美術館的檢票口轉進來,一抬頭,就會發現自己正站在平臺上眺望寬闊的大廳。頭上是拱形的玻璃頂,兩邊是幾何花卉圖案裝飾的牆壁。這個時髦的火車站只使用了30多年就被廢棄了。因為火車發展得太快,而這裡的月臺太短,機車沒法全部停靠進來。又過了20多年,政府想把它拆除,但是 巴黎 的文化界認為它應當作為遺跡保留下來。這是 法國 最可敬的傳統:有那麼多愛管閑事的人站出來說話,而且很管用。 歐洲 現代文明的根基正是在這種氣氛中一點點建立起來的。後來的總統德斯坦建議把它改成美術館,存放19世紀的作品,帶動了世界各地把老建築改造成展覽館的風潮。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 →乘著希望的翅膀 ↑奧賽博物館
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年)
法國 19世紀後期的重要壁畫家。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當時的藝術主流之外,受到一群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和批判家的支持。
早年入 巴黎 綜合工科學校就讀,後隨他人游訪 意大利 ,受到 意大利 藝術的感染,立志做一名畫家。相繼師從於謝弗爾、歐仁·德拉克羅瓦和庫退爾,但都不能適應。以後主要走自學之路。當他第二次赴 意大利 時,深刻地感受到 威尼斯 畫派的色彩表現力。在他28歲時回到 法國 就在皮 加爾 廣場租了一間畫室開始了職業畫家的生涯。1861年他的作品《戰爭》與《 和平 》出展沙龍時獲得 成功 。此後夏凡納主要從事壁畫創作。在壁畫創作中他大多採用象徵手法,以表達對生活的寓意。他為 巴黎 大學圓廳畫的《文學、科學和藝術》、為 里昂 藝術宮畫的《文藝女神在聖林中》以及受 法國 政府委托在 巴黎 先賢寺畫的一系列壁畫,確立了他作為象徵主義大畫家的地位。
其壁畫和油畫深得學院派和前衛藝術家的贊賞。雖然他以古典學院派手法創作寓言和歷史題材的作品,但簡化了形狀並使用大塊色彩繪製裝飾性平面圖案。《窮漁夫》、《聖林》和許多其他作品影響了保羅·高更、 喬治 ·修拉和眾多象徵主義畫家。壁畫作品包括 巴黎 索邦大學的《科學、藝術與文學》、 巴黎 先賢祠的《聖·熱那維埃夫的一生》(Life of St. Geneviève)及 波士頓 公共圖書館的《田園詩》。
夏凡納的藝術具有三大特征:他改變了直觀感覺,簡化了素描和裝飾性的傾向
夏凡納發現和創造了獨特的美的境界:在他的畫面上往往把寧靜莊重的人物安排在近景,人物造型一般偏於修長,多採用古 希腊 羅馬 服飾,姿態典雅,無論是站還是卧,都顯示出一種風姿綽約的美感;構圖上往往將視平線抬高,天空占得很少;他從不用強烈的對比色,柔和、淡雅始終是他作品的主情調;其作品的題目往往只是構思中的一個楔子或者引言,畫中真正的涵義,則主要來自觀者心理上的作用;夏凡納把裝飾藝術引進到詩的境界,他那蘊含著崇高與溫和的詩意、文學的想像和象徵的精神,具有永恆的意義。
↑奧賽博物館 (《氣球》和《鳥》) ↑奧賽博物館 《希望》
法國 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失敗了,政府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之中。人民看到這樣的社會現實,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夠奮發振興起來。
《希望》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畫中描繪了一位坐在荒野廢墟上的美麗純潔的少女,她身著潔白的衣裙,手持著橄欖枝,儀態端莊嫻靜,給人一種通過戰爭之後希望 和平 的理想,少女形象本身也給人以青春長存的感覺。畫家以少女的形象象徵法 蘭西 祖國,她滿 懷希 望地憧憬著未來,並堅信一切痛苦和哀傷都會過去,陰雲去後必將是充滿美好的陽光。
畫面色調純靜柔和,荒涼的廢墟上點綴著孕育新生命的小花草,佈滿朝霞的天空被推向畫面上方邊緣,這使輕淡的畫面內涵有力度的分量感。
這幅畫作於 法國 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後的第二年。
(《希望》收藏於 巴爾的摩 沃爾特斯美術館) ↑奧賽博物館 《貧窮的漁夫》
早在1863年夏凡納就曾畫過兩幅組畫,即《勞動》和《休息》。他十分熟悉漁民的勞動與生活,也十分同情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的苦難處境,為了從事這方面的題材創作,曾畫了很多速寫,最終完成了這幅代表名作。畫中塑造了一位立於小漁船上的漁夫,低頭祈禱求魚的情態。
他處於近景,大塊水面上岸坡交錯,分割的水面產生構圖變化的美感,中景草地上有採集野花的妻子和入睡的孩子,給人一種寄美好希望於後代的意趣。整個畫面肅穆沉靜,優美的自然和貧窮的人生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既是畫又是詩。
這幅畫是獨具畫家個人畫風的象徵主義代表作,作於1881年,畫幅不大(155×192釐米),但影響甚巨。畫面上,遠處是一片遼闊的湖水和一抹遠山,近處是湖岸的草坡;一隻停泊在岸邊的木船。水中是船的清晰的倒影,一根高高的斜木立於船中,吊著沉於水中的漁網。漁夫直立在船上,雙手交叉,低著頭。他是在祈禱還是在沉默地申訴?
岸上是他的妻子,跪著,兩手伸開,正在照顧躺在地上的嬰兒。這是個漁民之家的生活場景。然而這又是一幅氣氛凄涼的、寂靜的帶有神秘意味的生活場景。寂靜高於一切,這是象徵派畫家追求的意境。雖然當它展出時,上層社會的觀眾認為他是效法米萊,企圖讓人們看到 法國 最低層的生活,從而使畫家被學院沙龍排斥達九年之久。事實上,畫中雖然註入了畫家對勞動者的同情,但他並不是在揭露社會的不平。畫的色彩非常富有裝飾性,在棕色的調子中,幾乎用平塗手法把畫面分成大面積的色塊,每一物體,清晰而具體,但又都是抽象的。後來,畢加索從此畫得到啟發,使他投向對勞動者生活的描繪。
(《貧窮的漁夫》) ↑奧賽博物館 ◇◇橘園 . 一池睡蓮橘園美術館坐落在 巴黎 中心地帶的杜伊勒里花園中,始建於16世紀後期。1918年,莫奈決定把他的《睡蓮》捐贈給 法國 政府,成為橘園美術館的招牌展示品。
橘園美術館( Musee de I' orangerie)屬於一個人,來參觀並專程為這個響亮的名字而來: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在 巴黎 ,朝聖莫奈的地方至少有三處,橘園是最神奇的。莫奈神話的開端之作在瑪摩丹美術館,那裡有他著名的《日出印象》。而神的終點在橘園,那裡有他一池的《睡蓮》。這裡專門為他建立了兩個寬闊的橢圓形展室,展出他最後的夢想。
1914年,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 歐洲 從一片歌舞升平的富庶享樂的氣氛中,一下子跌入黑暗時代。77歲的莫奈此時正在他自己建造的伊甸園 吉維尼 ( Giverny)中安度晚年。他迷醉於池中盛開的睡蓮,他一直想表現它們在鏡子一般的池塘中優雅的睡姿,但是夢被攪擾了。村莊附近,疲憊行軍的士兵帶來了戰場上的死亡氣息。對戰場上的殺戮,年邁的莫奈當然無能為力。他繼續畫睡蓮。戰爭結束時,莫奈對好友、 法國 總理克列孟梭說,他要為 法國 創作一些作品,他相信自己的畫能給仍在戰爭陰影中的 巴黎 人帶來心靈的寧靜。直到去世前,莫奈一直埋頭創作,他希望人們能在畫中感受色彩在時間流逝中的變化,感受天空和雲彩在水中千姿百態的倒影以及垂柳、睡蓮溫柔的氣息…這就是橘園中的8幅巨幅作品。
館內整個空間和牆面被畫作覆蓋,把觀者圍在其中,近百米長的路線展開的是一幅睡蓮、柳枝、樹影、雲影交映的水景,就像莫奈自己說的那樣,“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沒有地平線,也沒有堤岸,猶如沒有盡頭的幻影”。這組傑作意境獨特,舉世無雙。
一池治愈人心旋轉的睡蓮。
門廳是莫奈繪製的,其用意是在躁動不安的城市和他的作品之間營造出一個獨特的空間。讓人們在繪之不盡的大自然面前沉思:“被工作弄得緊張不堪的神經將在此得到放鬆,就像水面一樣的平靜,人們猶如置身於花池的中央,在這裡靜思默想。”1909年他開始醞釀此計劃時寫道。這些“大裝飾”是莫奈留下的名副其實的藝術遺產,構成了他一生中最後的完美篇章。從1914年開始構思直至去世(1926),這些作品從他位於吉尼的居所的“水上花園”得到靈感。1886年起,莫奈就開始探究運用光線的變化來描繪他的花園。從東面的清晨到西面的夕陽,這兩個展廳陳列的八幅畫作令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畫面沒有天際,高低適中。水、空氣、天、地這些元素糅合在沒有遠景的構圖中,伴以朵朵睡蓮。畫家呈獻的是“無盡的整體、無邊無際湖水的幻夢”。1927年對公眾開放後的幾個月,藝術家離開人世,《睡蓮》一時難覓知己,因為當時評論家們對前衛藝術的探索更感興趣。二戰後,在那些從《睡蓮》中看到了抽象藝術根源的抒情抽象派理論家們的影響下,橘園美術館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橘園美術館 ↑橘園美術館 ↑橘園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