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 走他走過的路,看他看過的風景
瑪嘉烈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好評如潮小店的生意也是風生水起。她骨子裡的商業基因被喚醒了,一段時間後,安 德魯 的餅店從一家變成了三家,為了讓安 德魯 蛋撻的生意更加紅火,瑪嘉烈終日在 澳門 東奔西走,她 成功 了,這種經過改良的葡撻 成功 的掀起了 澳門 的美食風潮,不僅成為被 澳門 本地人所喜愛,也成為赴澳游客對於 澳門 美食最難忘的回憶。 兩個性格相異的人很容易互相吸引,對方有而自己沒有,這足以吸引彼此去探尋對方身上的秘密。但是相愛容易相守卻很難。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影響著兩個人對生活的選擇和未來的規劃。
安 德魯 一心只想好好享受路環島上的悠閑生活,親力親為的經營自己的小店,但瑪嘉烈她卻不想一輩子這樣安然度世,她渴望發揮自己的才能,她渴望 成功 ,夢想在更大的舞臺上翩翩起舞。就這樣,一個專心致志的做葡撻,一個精力充沛的做運營,情感雖慢慢疏遠卻也相安無事,但在隨後關於店面的擴張問題上他們都意識到這已然不是他們最初想要的生活。1997年,曾經在聖方濟各教堂里說要攜手共度餘生的兩個人終於分道揚鑣。 安 德魯 為了感謝瑪嘉烈這些年來陪伴自己度過不少快樂的時光,把最新開的店和葡撻的秘方贈予她,這份禮物足可以讓她衣食無憂的安度餘生。但瑪嘉烈並沒有像安 德魯 預想的那樣,她很快把自己手頭的店鋪從安 德魯 改名成瑪嘉烈,又調整了葡撻的配方,似是要向安 德魯 宣戰,她要證明單飛的自己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 成功 。
沒錯,瑪嘉烈在商業上確實是有天賦的。1998年,她將蛋撻的配方賣給了肯德基,於是全球各地的人不再需要轉成到 澳門 ,在任何肯德基遍佈的城市裡,他們都能吃到正宗的 澳門 葡撻。瑪嘉烈也因此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離婚後的安 德魯 依然堅守著自己在路環的三家小店,沒有了瑪嘉烈的“監管”他似乎更自由了。但是午夜夢回,他的心裡仍是掛念。清晨做完第一批蛋撻後,他會伴隨著海風的吹拂漫步在他和瑪嘉烈曾經無數次走過的十月初五馬路;走累了便坐在碼頭邊上休息,他和瑪嘉烈也曾指著牆上的那幅巨型嬰兒塗鴉說他們以後也會有一個可愛的寶寶;街角的老店是他和瑪嘉烈常去的,老闆是個偶發都快掉沒了卻整天樂呵呵的大爺,他不完全聽得懂 廣東 話,每次都是瑪嘉烈幫他翻譯;最後沿著調色盤一般的小巷回到店里,巷子里偶爾會碰到住在附近的阿婆,用蹩腳的英文問他:“Only you?” 當他知道瑪嘉烈把他的蛋撻配方賣給肯德基時,他從未有過的生氣和失望。他自始至終懷著對美食的熱愛,用心做每一個葡撻,可是現在卻終將成為商業化的食品。但是隨後他也就想通了,瑪嘉烈或許只是希望美食可以以更加容易的方式被人們享用,不管這是不是瑪嘉烈的初衷,他都願意這樣說服自己。
安 德魯 的店面也始終停留在路環,葡撻的味道不曾變過,這味道就像是他的初心,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堅守下來。偶爾他也會去瑪嘉烈的店里嘗嘗味道,雖然他從未在店里見到過瑪嘉烈,卻也不再感到失望。 他和她,一個在路環,一個在 澳門 本島,他保持著怡然自得,她執著於轟轟烈烈,他們都堅守著彼此的初心,兩岸相隔,各自安好。 2006年10月24日,安 德魯 帶著他對小店的不舍和對 澳門 的愛,去世了。這個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卻樂於和不期而遇的顧客合影;經歷過繁華世界,卻始終保持低調的人離開了。瑪嘉烈,你會想念我嘛?瑪嘉烈,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希望可以認識你。 坐在海邊的長椅,品味完最後一口安 德魯 蛋撻,男友講給我的這個故事也就講完了。原本打算再去瑪嘉烈嘗嘗兩家蛋撻究竟哪個更好吃,但現在,我覺得已經沒有必要了,我已經做出了選擇。曾經的我也執著於整個世界,現在我已經找到了值得停靠的“路環”。 故事好看嗎?現在真相來了,剛剛的故事是根據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改編(男友在我吃蛋撻時給我講了梗概,我心血來潮,延伸出了這個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但安 德魯 和瑪嘉烈都確有其人,確有其店,相信看完這個故事,你也會忍不住想去路環沿著十月初五馬路走走停停,吹吹海風。 (四)重返的理由月初跟我媽聊天時,我告訴她周末會和男朋友一起去 澳門 。我媽說:“ 澳門 你們不是都去過了嗎?怎麼還去?”
沒錯, 澳門 不僅是我去過的地方,更是男朋友生活過5年的地方,我們不打算購物血拼,也不打算去娛樂場大殺四方,那這個僅僅30公里、2天就能轉遍的地方到底為什麼吸引我們一次又一次重返? 1\. 強烈的視覺衝擊澳門 帶來的視覺衝擊是令人震撼的,而這種衝擊來自強烈的對比。氹仔的繁華、路環的清新、 澳門 本島上的人潮涌動,哪一樣拿出來都不足以在全球稱最,甚至在國內也並非沒有可以與之伯仲的城市。但紙醉金迷卻又質朴文藝,金碧輝煌卻又破敗陳舊,車水馬龍卻又井然有序,將所有對比強烈的元素都集中在同一座城市的則少之又少。在這少之又少的地方中, 澳門 因土地面積狹小而使得各種元素呈現的密度更小,視覺衝擊感更為強烈。 (1)氹仔的繁華 (2)融會貫通的澳門本島 2\. 悠閑的生活形態相似的歷史淵源、相同的語言文字體系、同樣的一國兩制體制,讓人們常常將 澳門 和 香港 相提並論,但事實上,這兩個城市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
不同於 香港 的快節奏, 澳門 本地居民的生活十分悠閑,是名副其實的慢生活。一個 澳門 普通的小生意人的一天大概是這樣的:早上睡到自然醒,下樓去茶餐廳吃份套餐作為早午飯,下午一兩點開鋪,晚上八九點準備關門,約上三五好友去大排檔吃上一頓,晚上回到家看看球賽,沖涼睡覺。
在 香港 ,億萬富豪都開著豪車住在太 平山 上,別墅里有自己的私人泳池;而最拮据的 香港 市民,終其一生可能只住在棺材大的床位房裡。所以 香港 給人的印象是雖然有錢人多,但貧富差距大。 澳門 則不同, 澳門 沒有非常明顯的富人區,雖然普通居民仍是住在外觀破敗的老式居民樓,但生活水平卻遠高於 香港 人。 在 香港 ,人們普遍更加進取,喜歡念國際名校,期待去更大的平臺發展。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國際公司和大集團里總會碰到許多 香港 人,做事方式也通常比較激進,講效率,行動力強,相比之下 澳門 人就少之又少了。當然一方面是因為 澳門 人基數更小,但事實是普通 澳門 人更願意留在本土,舒服的過日子。
安 德魯 一心只想好好享受路環島上的悠閑生活,親力親為的經營自己的小店,但瑪嘉烈她卻不想一輩子這樣安然度世,她渴望發揮自己的才能,她渴望 成功 ,夢想在更大的舞臺上翩翩起舞。就這樣,一個專心致志的做葡撻,一個精力充沛的做運營,情感雖慢慢疏遠卻也相安無事,但在隨後關於店面的擴張問題上他們都意識到這已然不是他們最初想要的生活。1997年,曾經在聖方濟各教堂里說要攜手共度餘生的兩個人終於分道揚鑣。 安 德魯 為了感謝瑪嘉烈這些年來陪伴自己度過不少快樂的時光,把最新開的店和葡撻的秘方贈予她,這份禮物足可以讓她衣食無憂的安度餘生。但瑪嘉烈並沒有像安 德魯 預想的那樣,她很快把自己手頭的店鋪從安 德魯 改名成瑪嘉烈,又調整了葡撻的配方,似是要向安 德魯 宣戰,她要證明單飛的自己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 成功 。
沒錯,瑪嘉烈在商業上確實是有天賦的。1998年,她將蛋撻的配方賣給了肯德基,於是全球各地的人不再需要轉成到 澳門 ,在任何肯德基遍佈的城市裡,他們都能吃到正宗的 澳門 葡撻。瑪嘉烈也因此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離婚後的安 德魯 依然堅守著自己在路環的三家小店,沒有了瑪嘉烈的“監管”他似乎更自由了。但是午夜夢回,他的心裡仍是掛念。清晨做完第一批蛋撻後,他會伴隨著海風的吹拂漫步在他和瑪嘉烈曾經無數次走過的十月初五馬路;走累了便坐在碼頭邊上休息,他和瑪嘉烈也曾指著牆上的那幅巨型嬰兒塗鴉說他們以後也會有一個可愛的寶寶;街角的老店是他和瑪嘉烈常去的,老闆是個偶發都快掉沒了卻整天樂呵呵的大爺,他不完全聽得懂 廣東 話,每次都是瑪嘉烈幫他翻譯;最後沿著調色盤一般的小巷回到店里,巷子里偶爾會碰到住在附近的阿婆,用蹩腳的英文問他:“Only you?” 當他知道瑪嘉烈把他的蛋撻配方賣給肯德基時,他從未有過的生氣和失望。他自始至終懷著對美食的熱愛,用心做每一個葡撻,可是現在卻終將成為商業化的食品。但是隨後他也就想通了,瑪嘉烈或許只是希望美食可以以更加容易的方式被人們享用,不管這是不是瑪嘉烈的初衷,他都願意這樣說服自己。
安 德魯 的店面也始終停留在路環,葡撻的味道不曾變過,這味道就像是他的初心,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堅守下來。偶爾他也會去瑪嘉烈的店里嘗嘗味道,雖然他從未在店里見到過瑪嘉烈,卻也不再感到失望。 他和她,一個在路環,一個在 澳門 本島,他保持著怡然自得,她執著於轟轟烈烈,他們都堅守著彼此的初心,兩岸相隔,各自安好。 2006年10月24日,安 德魯 帶著他對小店的不舍和對 澳門 的愛,去世了。這個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卻樂於和不期而遇的顧客合影;經歷過繁華世界,卻始終保持低調的人離開了。瑪嘉烈,你會想念我嘛?瑪嘉烈,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希望可以認識你。 坐在海邊的長椅,品味完最後一口安 德魯 蛋撻,男友講給我的這個故事也就講完了。原本打算再去瑪嘉烈嘗嘗兩家蛋撻究竟哪個更好吃,但現在,我覺得已經沒有必要了,我已經做出了選擇。曾經的我也執著於整個世界,現在我已經找到了值得停靠的“路環”。 故事好看嗎?現在真相來了,剛剛的故事是根據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改編(男友在我吃蛋撻時給我講了梗概,我心血來潮,延伸出了這個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但安 德魯 和瑪嘉烈都確有其人,確有其店,相信看完這個故事,你也會忍不住想去路環沿著十月初五馬路走走停停,吹吹海風。 (四)重返的理由月初跟我媽聊天時,我告訴她周末會和男朋友一起去 澳門 。我媽說:“ 澳門 你們不是都去過了嗎?怎麼還去?”
沒錯, 澳門 不僅是我去過的地方,更是男朋友生活過5年的地方,我們不打算購物血拼,也不打算去娛樂場大殺四方,那這個僅僅30公里、2天就能轉遍的地方到底為什麼吸引我們一次又一次重返? 1\. 強烈的視覺衝擊澳門 帶來的視覺衝擊是令人震撼的,而這種衝擊來自強烈的對比。氹仔的繁華、路環的清新、 澳門 本島上的人潮涌動,哪一樣拿出來都不足以在全球稱最,甚至在國內也並非沒有可以與之伯仲的城市。但紙醉金迷卻又質朴文藝,金碧輝煌卻又破敗陳舊,車水馬龍卻又井然有序,將所有對比強烈的元素都集中在同一座城市的則少之又少。在這少之又少的地方中, 澳門 因土地面積狹小而使得各種元素呈現的密度更小,視覺衝擊感更為強烈。 (1)氹仔的繁華 (2)融會貫通的澳門本島 2\. 悠閑的生活形態相似的歷史淵源、相同的語言文字體系、同樣的一國兩制體制,讓人們常常將 澳門 和 香港 相提並論,但事實上,這兩個城市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
不同於 香港 的快節奏, 澳門 本地居民的生活十分悠閑,是名副其實的慢生活。一個 澳門 普通的小生意人的一天大概是這樣的:早上睡到自然醒,下樓去茶餐廳吃份套餐作為早午飯,下午一兩點開鋪,晚上八九點準備關門,約上三五好友去大排檔吃上一頓,晚上回到家看看球賽,沖涼睡覺。
在 香港 ,億萬富豪都開著豪車住在太 平山 上,別墅里有自己的私人泳池;而最拮据的 香港 市民,終其一生可能只住在棺材大的床位房裡。所以 香港 給人的印象是雖然有錢人多,但貧富差距大。 澳門 則不同, 澳門 沒有非常明顯的富人區,雖然普通居民仍是住在外觀破敗的老式居民樓,但生活水平卻遠高於 香港 人。 在 香港 ,人們普遍更加進取,喜歡念國際名校,期待去更大的平臺發展。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國際公司和大集團里總會碰到許多 香港 人,做事方式也通常比較激進,講效率,行動力強,相比之下 澳門 人就少之又少了。當然一方面是因為 澳門 人基數更小,但事實是普通 澳門 人更願意留在本土,舒服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