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 走他走過的路,看他看過的風景
(二)上帝在這裡也曾打翻了調色盤澳門 是一個極具包容性與融合性的城市,這種特性最直接的體現就是 澳門 多樣化的建築。 很難想象在面積如此拮据的土地上,金碧輝煌的娛樂場與殘舊暗淡的居民樓並存,色彩鮮明的異國建築與典雅傳統的中華園 林同 在。第一次去 澳門 ,要看大三巴、媽祖閣,而重返後,漫步在 澳門 街頭巷尾,我才真正感受到 澳門 獨特建築風格的魅力。 1\. 色彩感鮮明的色彩和濃郁的歐式風情是 澳門 建築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1)綠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龍環葡韻中“龍環”是氹仔的舊稱,“葡韻”是指 葡萄牙 風格,這是一組海邊的五幢 葡萄牙 式建築,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土生葡人之家。
最初看到“土生葡人”這個字眼,著實把我逗笑了,後來仔細查過才知道,這是指一個族群,不僅包括 葡萄牙 人,還包括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等 東南亞 一帶,以及 印度 人通婚後產生的族群,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卻有有明顯的的東方人的生活習慣,正是這部分人促成並加速了 澳門 的文化融合。
說回建築本身,龍環葡韻代表了19世紀初形成的葡式古典建築風格,外牆塗油鮮明的色彩如綠色、粉紅色,平面作縱向佈局,與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建築進行區別。 (2)黃 路環聖方濟各小教堂聖方濟各教堂在路環島,相對於 澳門 本島上的教堂所處環境更為幽靜。這座小教堂建於1928年,採用巴 洛克 建築風格,黃白色調看起來非常純凈明快,沒有一般教堂可能帶來的壓抑感。
不過這次去最大的驚喜是發現民事登記局就在聖方濟各旁邊,同樣是一棟淺黃色的建築,上面寫著 “婚姻登記時機:逢星期二、四,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男友說在這裡上班真好,每星期只工作3小時。我戳了戳他:“想什麼呢?可能星期一、三、五都在離婚登記處上班!哈哈!” (3)白 聖母雪地殿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山山頂,是東望洋 燈塔 旁的小教堂。別看這座教堂小,它建於17世紀初,歷史可謂相當悠久了,2005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教堂具有17世紀 葡萄牙 修院建築風格,外部與聖方濟各正好相反,是白色調為主,輔以黃色線條,內部的屋頂呈拱形,天花和牆身兩側均保留著彩色壁畫,十分神聖。 (4)紅 澳門中央圖書館澳門 雖小,但公共事業非常發達完善,公共圖書館就有八個,上面這間紅黃相間的圖書館是 澳門 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位於 荷蘭 園大馬路,用 葡萄牙 公寓改建而成,拱形的窗和窗外木質的窗外欄很有歐式特色。順便說 荷蘭 園大馬路的官方名稱說出來笑死你:肥力喇亞美打大馬路,哈哈哈, 澳門 這些音譯過來的路名真的是再奇特不過了! 2\. 煙火氣在 澳門 的現代建築中,與富麗堂皇的娛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居民樓和商鋪。 (1)樓普通 澳門 民居十分簡樸(有些甚至是簡陋),具有嶺南風格。和 香港 一樣, 澳門 的人口密度極高,所以普通居民樓建設的密度高、面積小,通常不建陽臺。
居民樓除了四四方方的樓梯外,也有一些呈A字形或是外壁呈弧形,是吸收了西方建築的特色。 澳門 主島的大部分居民樓建成較早,外觀相對破敗,但正是這種破敗感卻增添了這個城市的煙火氣,也凸顯出一種有跡可循的歷史感,就像是 上海 的弄堂和 北京 的衚衕,成為一座城市最具特色的街頭景觀。 (2) 鋪除了居民樓,另一類構成街頭建築的元素就是商鋪。 澳門 的商鋪建築風格帶有 東南亞 風格的特色,加之一貫使用的繁體字招牌,很容易讓人產生置身南洋的錯覺。 3\. 中國風澳門 雖深受 葡萄牙 文化的影響,但中式建築仍根植於骨髓之中,在異國情懷濃郁的 澳門 也有不少傳統中式建築。 (1) 園 盧廉若公園盧廉若公園是 澳門 唯一具有 蘇州 園林風格的公園,是 澳門 富商盧廉若的私家花園。公園正門是一座圓形拱門,深入其中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曲徑迴廊分佈有致、錯落有序,而最能體現 蘇州 園林風格非假山怪石莫屬,讓人不禁想到 獅子 林,宛若置身 江南 水鄉。
然而你以為中式園林中就只有 中國 元素嗎? 澳門 的建築是處處體現了中西融合。園中的建築主體——春草堂,雖建於水榭之中,外觀卻採用葡式風格的淺黃色外牆配以白色線條,廊柱的部分也採用哥特式建築形式,是中西建築風格相互交融的最好印證。 (2)廟 蓮峰廟蓮峰廟在 澳門 來講,規模較大,採用傳統寺廟的平面佈局,均衡對稱,從屋檐到內部結構均是中式寺廟風格。神奇的是,廟內同時供奉觀音 菩薩 、天妃、神農始祖、關公等不同屬性的神佛甚至是人,是只有在 澳門 才存在的現象,這也是 澳門 文化包容性的最好體現。 澳門 的建築一方面受到葡式文化的影響,有些為巴 洛克 風格、有些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也有少數呈古 希腊 、古 羅馬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總體為歐式建築藝術風格,這一風格多集中在葡人居住和商貿區域,以直接串聯,有明顯的的結構分佈;另一方面,也受到嶺南文化和 東南亞 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華人居住區,相對而言更為分散。
很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有傳統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築逐漸被一座座相差無幾的現代摩天大樓所代替,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樓越來越新,卻失去了反映城市特色的生命力。在 澳門 ,特色建築始終是這座城市的明信片,希望每次去 澳門 都能持續探索這些美妙的建築背後暗含的文化秘密。 能猜到上面這棟建築是什麼用途嗎?它是一個菜市場!!! 澳門 ,我對你真的服氣! (三)一塊葡撻和一個小漁村澳門 是我曾旅行過的地方,但這次重返,我去了一個之前從未涉足的小島——路環島,在這裡我聽到了一個關於葡撻的愛情故事。
好的,開講啦:
在他的眼中,路環是可以享受自由的天堂。這裡有著未經商業化的淳樸,讓人在經歷浮華之後回歸本心。 在她的眼中,路環是通往 成功 路上的一片池塘,雖然這裡悠閑自在,但終究不過是通往大海中途的停靠。 終於,他堅守著他的路環,而她執著於整個世界,兩岸相隔,各自安好。
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1980年,年輕的 英國 廚師安 德魯 接到了去 澳門 凱悅酒店做餐廳經理的任命。在鄉村中成長的他一直苦於 英國 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懷著對遙遠而神秘的東方的期盼和嚮往,他接受了任命,希望在 澳門 開始一段不一樣的生活,但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將成為改變他一生的決定。 澳門 雖小,但這個與 香港 齊名的城市,在80年代因博彩業的蓬勃發展在國際上聲名遠揚。安 德魯 在長途飛機上眼看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內心難免生出一絲背井離鄉的些許遺憾和害怕難以融入的擔憂,但當他真正踏上這片土地,他才發現這裡雖延續著傳統的中華文明,但卻大量融入了歐式建築和葡國文化;雖然大部分是講粵語的華人,但不乏來自各個國家長期在此工作和生活的異國人;雖然工作的酒店里富麗堂皇、紙醉金迷,但城市的另一邊卻是讓人心曠神怡、風貌原始的小漁村。他,安 德魯 ,發自內心的愛上了這座小城。 但更讓他意外的驚喜還在後面。在 澳門 他遇到了瑪嘉烈,一個祖籍 珠海 土生土長的 澳門 姑娘,她沒有過於精緻的容顏,但她的熱情奔放、她對待生活永遠積極進取的態度緊緊地抓住了安 德魯 的心。安 德魯 是個羞澀的小伙子,他不能揮土如金,也不會花言巧語,但在他細水長流、體貼入微的攻勢下,瑪嘉烈終於被他打動了。安 德魯 和他的新娘舉辦了簡單但浪漫的婚禮,從此 澳門 不單單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是他的家。 自從安 德魯 來到 澳門 後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作為國際頂級酒店的餐廳經理,為了滿足來自世界各地客人的需求,他偶爾也會去世界各地尋找美食靈感。 澳門 的文化與美食多受 葡萄牙 影響,為了開發出更有特色的融合菜,那一年他去了 裡斯本 。
在 裡斯本 幾經探尋,但過程並不順利,失望之餘他來到附近的城市Belem散心,在一家路邊小店吃到了一款傳統點心 Pasteis de Nata,這純美的味道在他的舌尖上打轉,這種因為美食帶來的滿足感久久迴蕩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於是回到 澳門 後,原本一直渴望離開酒店,自己做老闆的安 德魯 ,改良了這種點心的配方,創造出了葡式蛋撻。
安 德魯 做每一個決定都小心謹慎,但這一次,他把所有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他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氹仔到處是流連於燈紅酒綠的賭徒, 澳門 本島又過於擁擠,他都不喜歡,他真正中意的是那個安靜的小漁村——路環。 雖然妻子瑪嘉烈最初並不同意這個選址,但一向對妻子百依百順的安 德魯 這一次堅持了自己的意見,他不求客源門庭若市,只希望把傾註了他感情的蛋撻賣給真正懂得欣賞美食的人,在這個遠離紛雜、無憂無慮的小島上游走於寧靜的小巷,吹吹海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最初看到“土生葡人”這個字眼,著實把我逗笑了,後來仔細查過才知道,這是指一個族群,不僅包括 葡萄牙 人,還包括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等 東南亞 一帶,以及 印度 人通婚後產生的族群,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卻有有明顯的的東方人的生活習慣,正是這部分人促成並加速了 澳門 的文化融合。
說回建築本身,龍環葡韻代表了19世紀初形成的葡式古典建築風格,外牆塗油鮮明的色彩如綠色、粉紅色,平面作縱向佈局,與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建築進行區別。 (2)黃 路環聖方濟各小教堂聖方濟各教堂在路環島,相對於 澳門 本島上的教堂所處環境更為幽靜。這座小教堂建於1928年,採用巴 洛克 建築風格,黃白色調看起來非常純凈明快,沒有一般教堂可能帶來的壓抑感。
不過這次去最大的驚喜是發現民事登記局就在聖方濟各旁邊,同樣是一棟淺黃色的建築,上面寫著 “婚姻登記時機:逢星期二、四,上午11時至下午12時30分”,男友說在這裡上班真好,每星期只工作3小時。我戳了戳他:“想什麼呢?可能星期一、三、五都在離婚登記處上班!哈哈!” (3)白 聖母雪地殿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山山頂,是東望洋 燈塔 旁的小教堂。別看這座教堂小,它建於17世紀初,歷史可謂相當悠久了,2005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教堂具有17世紀 葡萄牙 修院建築風格,外部與聖方濟各正好相反,是白色調為主,輔以黃色線條,內部的屋頂呈拱形,天花和牆身兩側均保留著彩色壁畫,十分神聖。 (4)紅 澳門中央圖書館澳門 雖小,但公共事業非常發達完善,公共圖書館就有八個,上面這間紅黃相間的圖書館是 澳門 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位於 荷蘭 園大馬路,用 葡萄牙 公寓改建而成,拱形的窗和窗外木質的窗外欄很有歐式特色。順便說 荷蘭 園大馬路的官方名稱說出來笑死你:肥力喇亞美打大馬路,哈哈哈, 澳門 這些音譯過來的路名真的是再奇特不過了! 2\. 煙火氣在 澳門 的現代建築中,與富麗堂皇的娛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居民樓和商鋪。 (1)樓普通 澳門 民居十分簡樸(有些甚至是簡陋),具有嶺南風格。和 香港 一樣, 澳門 的人口密度極高,所以普通居民樓建設的密度高、面積小,通常不建陽臺。
居民樓除了四四方方的樓梯外,也有一些呈A字形或是外壁呈弧形,是吸收了西方建築的特色。 澳門 主島的大部分居民樓建成較早,外觀相對破敗,但正是這種破敗感卻增添了這個城市的煙火氣,也凸顯出一種有跡可循的歷史感,就像是 上海 的弄堂和 北京 的衚衕,成為一座城市最具特色的街頭景觀。 (2) 鋪除了居民樓,另一類構成街頭建築的元素就是商鋪。 澳門 的商鋪建築風格帶有 東南亞 風格的特色,加之一貫使用的繁體字招牌,很容易讓人產生置身南洋的錯覺。 3\. 中國風澳門 雖深受 葡萄牙 文化的影響,但中式建築仍根植於骨髓之中,在異國情懷濃郁的 澳門 也有不少傳統中式建築。 (1) 園 盧廉若公園盧廉若公園是 澳門 唯一具有 蘇州 園林風格的公園,是 澳門 富商盧廉若的私家花園。公園正門是一座圓形拱門,深入其中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曲徑迴廊分佈有致、錯落有序,而最能體現 蘇州 園林風格非假山怪石莫屬,讓人不禁想到 獅子 林,宛若置身 江南 水鄉。
然而你以為中式園林中就只有 中國 元素嗎? 澳門 的建築是處處體現了中西融合。園中的建築主體——春草堂,雖建於水榭之中,外觀卻採用葡式風格的淺黃色外牆配以白色線條,廊柱的部分也採用哥特式建築形式,是中西建築風格相互交融的最好印證。 (2)廟 蓮峰廟蓮峰廟在 澳門 來講,規模較大,採用傳統寺廟的平面佈局,均衡對稱,從屋檐到內部結構均是中式寺廟風格。神奇的是,廟內同時供奉觀音 菩薩 、天妃、神農始祖、關公等不同屬性的神佛甚至是人,是只有在 澳門 才存在的現象,這也是 澳門 文化包容性的最好體現。 澳門 的建築一方面受到葡式文化的影響,有些為巴 洛克 風格、有些為新古典主義風格,也有少數呈古 希腊 、古 羅馬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總體為歐式建築藝術風格,這一風格多集中在葡人居住和商貿區域,以直接串聯,有明顯的的結構分佈;另一方面,也受到嶺南文化和 東南亞 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華人居住區,相對而言更為分散。
很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有傳統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建築逐漸被一座座相差無幾的現代摩天大樓所代替,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樓越來越新,卻失去了反映城市特色的生命力。在 澳門 ,特色建築始終是這座城市的明信片,希望每次去 澳門 都能持續探索這些美妙的建築背後暗含的文化秘密。 能猜到上面這棟建築是什麼用途嗎?它是一個菜市場!!! 澳門 ,我對你真的服氣! (三)一塊葡撻和一個小漁村澳門 是我曾旅行過的地方,但這次重返,我去了一個之前從未涉足的小島——路環島,在這裡我聽到了一個關於葡撻的愛情故事。
好的,開講啦:
在他的眼中,路環是可以享受自由的天堂。這裡有著未經商業化的淳樸,讓人在經歷浮華之後回歸本心。 在她的眼中,路環是通往 成功 路上的一片池塘,雖然這裡悠閑自在,但終究不過是通往大海中途的停靠。 終於,他堅守著他的路環,而她執著於整個世界,兩岸相隔,各自安好。
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1980年,年輕的 英國 廚師安 德魯 接到了去 澳門 凱悅酒店做餐廳經理的任命。在鄉村中成長的他一直苦於 英國 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懷著對遙遠而神秘的東方的期盼和嚮往,他接受了任命,希望在 澳門 開始一段不一樣的生活,但那時他還不知道,這將成為改變他一生的決定。 澳門 雖小,但這個與 香港 齊名的城市,在80年代因博彩業的蓬勃發展在國際上聲名遠揚。安 德魯 在長途飛機上眼看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內心難免生出一絲背井離鄉的些許遺憾和害怕難以融入的擔憂,但當他真正踏上這片土地,他才發現這裡雖延續著傳統的中華文明,但卻大量融入了歐式建築和葡國文化;雖然大部分是講粵語的華人,但不乏來自各個國家長期在此工作和生活的異國人;雖然工作的酒店里富麗堂皇、紙醉金迷,但城市的另一邊卻是讓人心曠神怡、風貌原始的小漁村。他,安 德魯 ,發自內心的愛上了這座小城。 但更讓他意外的驚喜還在後面。在 澳門 他遇到了瑪嘉烈,一個祖籍 珠海 土生土長的 澳門 姑娘,她沒有過於精緻的容顏,但她的熱情奔放、她對待生活永遠積極進取的態度緊緊地抓住了安 德魯 的心。安 德魯 是個羞澀的小伙子,他不能揮土如金,也不會花言巧語,但在他細水長流、體貼入微的攻勢下,瑪嘉烈終於被他打動了。安 德魯 和他的新娘舉辦了簡單但浪漫的婚禮,從此 澳門 不單單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是他的家。 自從安 德魯 來到 澳門 後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作為國際頂級酒店的餐廳經理,為了滿足來自世界各地客人的需求,他偶爾也會去世界各地尋找美食靈感。 澳門 的文化與美食多受 葡萄牙 影響,為了開發出更有特色的融合菜,那一年他去了 裡斯本 。
在 裡斯本 幾經探尋,但過程並不順利,失望之餘他來到附近的城市Belem散心,在一家路邊小店吃到了一款傳統點心 Pasteis de Nata,這純美的味道在他的舌尖上打轉,這種因為美食帶來的滿足感久久迴蕩在他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於是回到 澳門 後,原本一直渴望離開酒店,自己做老闆的安 德魯 ,改良了這種點心的配方,創造出了葡式蛋撻。
安 德魯 做每一個決定都小心謹慎,但這一次,他把所有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他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氹仔到處是流連於燈紅酒綠的賭徒, 澳門 本島又過於擁擠,他都不喜歡,他真正中意的是那個安靜的小漁村——路環。 雖然妻子瑪嘉烈最初並不同意這個選址,但一向對妻子百依百順的安 德魯 這一次堅持了自己的意見,他不求客源門庭若市,只希望把傾註了他感情的蛋撻賣給真正懂得欣賞美食的人,在這個遠離紛雜、無憂無慮的小島上游走於寧靜的小巷,吹吹海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