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靜,那麼美,那麼囧,北歐三國初冬自駕(丹麥-瑞典-挪威)
↑新港運河
Ⅱ 瑞典-哥德堡丨距離產生美當天安排⬆⬆⬆⬆⬆⬆⬆⬆
行程第三天,也就是我們抵達 北歐 的第二天,我們的計劃是從 哥本哈根 前往 奧斯陸 。
如果直接從 哥本哈根 開車到 奧斯陸 ,那麼車程是將近7個小時,650公里。這樣開的話我個人覺得就是一天都會花在路上,考慮到有女士在車上,坐一整天的車,會非常累的,所以我們選擇了 哥德堡 作為中轉地,休息一下一個晚上後,第二天再去 奧斯陸 。
哥本哈根 到 奧斯陸 這段自南向北的路,應該算是 北歐 高速道路裡面相對寬敞的道路了。 路上的車子速度普遍都飛快。我們開140左右的時候經常被後車閃。偶爾一不留神車速開到180的時候,感覺上 和平 時國內開120左右沒什麼區別,因為旁邊的車都很快。
北歐 5國的交規除了 冰島 之外,大部分和國是相同的。當然道路上也是有限速的標誌。正常高速的限速在120左右,具體看路段。但是和國內不同的是路上的電子探頭幾乎等於是沒有的。大部分情況下是警察埋伏在路邊有紅外線來測速。一旦被拍到罰款是國內的10倍。一般都是摺合人民幣1000-2000的來罰。我們大部分情況下是正常行駛的,偶爾沒看儀錶盤的時候就會忘記速度。幸運的是全程下來沒有一張罰單。整個旅途中能開快的只有這段了,因為後面就下起了大雪。 瑞典 加油機一般有柴油、汽油兩個加油槍,加油站大部分加油為自助加。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汽油一升摺合人民幣大概是12塊,柴油一般比汽油便宜10%~15%。所以如果從省油的角度來說,租柴油車會比汽油車省錢。
👼偶遇合唱團在馬斯塔蓋特馬斯塔蓋特教堂位於一座名為Masthugge的山丘之上,到了當地後,地圖開來找的話直接輸入Masthugge教堂也行。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其實就是在市區中心,只是 哥德堡 市中心地理位置比較高一點,所以以這個教堂為中心的話可以俯瞰被河流一分為二的整個 哥德堡 市。
它和口紅樓,海王波塞冬雕像,並稱為 哥德堡 三大地標,也是 哥德堡 最好的觀景台之一。教堂於1914年落成,內部像個倒扣著的船,被認為是 瑞典 境內最好的中世紀和維京時期的懷舊民族浪漫風格建築,其標誌是60多米高的教堂鐘樓。 ↑馬斯塔蓋特教堂 白天的時候看的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矗立在市中心的一座老教堂。 ↑馬斯塔蓋特教堂 夜晚來到的時候,河兩岸的燈光點綴,教堂四周的暖色燈光打在60米高的主樓上。此時此刻仿佛它就是這個城市的主角。 ↑馬斯塔蓋特教堂 教堂的內部抬頭看天花板的話確實是像船的底部。這種木質的結構,有一種身處森林木屋中的感覺,但是中間掛著的十字架浮雕,加上冷白色的大吊燈打出的陰影倒映在天花板上,讓我莫名的感覺不到教堂那種神聖,反而有一種涼颼颼的陰森壓抑之感。 ↑馬斯塔蓋特教堂 教堂還是一如既往的 北歐 風,但是是偏 瑞典 風格的,回歸自然,崇尚原木韻味,朴實無華。如同管風琴教堂一樣,沒有琳藍滿目的神像,也沒有五顏六色的玻璃。但是原木色的天花板,米灰色的牆壁,棕褐色的貼瓷磚地板,不同色彩的運用給人一種顏色的雜亂感。再加上一個懸掛著一艘帆船模型,和教堂的風格有點格格不入,兩邊的牆壁 上海 掛著不規則的小相框。給我一種不簡約的感受。
雖然這個教堂是整個 瑞典 中世紀的集大成之作,但和管風琴的簡單相比,還是偏愛前者。所以當我否決了這個城市最精華的景點後,整個 哥德堡 都變得索然無味了。我當時心裡萌生了這種令人害怕的想法之後我就在推理,會不會首都 斯德哥爾摩 也是類似這樣的風格,那麼我過去一定會很失望的,因為就是不喜歡。真的這種中世紀的維京民族浪漫風格不是我喜歡的風格。 ↑馬斯塔蓋特教堂 當然審美角度不同,也許很多人就是喜歡這個的風格。教堂圍繞航拍視頻。 在教堂頂俯瞰整個 哥德堡 市區。雖然人口不多,90多萬,相比我們國內就算一個3-4線城市的規模,但是還是有一點 北歐 海港樞紐城市的感覺的。 當我們推開門進入的一瞬間以為是傳統的唱詩班在進行他們的儀式活動,沒想到是當地一個合唱團的排練,唱的真不錯。聽旋律和歌詞,是應該是膾炙人口的《True Colours 》。 比教堂更具吸引力的應該是現場的音樂把。我們在教堂聽歌直到結束,出來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了。 北歐 冬天晝長夜短,5點多天就黑了,所以白天游玩的時間很短暫。如果出行時間比較寬裕的朋友還是建議一個 大城 市安排2天左右的時間是比較妥當的。
⚓失去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
哥德堡 很小,下山後稍微開會車就到了 哥德堡 的CBD了,也就是以哥塔廣場為中心的現代商業建築群。廣場上的海神波塞冬雕像建於1931年,海神左右拖著一個大貝殼,右手握著大魚,體現著 哥德堡 在海洋時代的權力和地位。這座雕像成為了 哥德堡 的三大地標之一。
雖然有將近100年曆史的雕塑,但是看上去和很多公園或者小區門口的雕塑沒什麼巨大的區別。如果沒看簡介我相信沒人會認為這個雕塑在這裡站了這麼久,一定會以為這個就是個健碩的漁夫雕塑,不會想到這個和波塞冬有什麼關係,因為連海王的標配三叉戟都沒了。
並非我吐槽,如果說對這個三大地標的評價來說,這個點和 丹麥 的吉菲昂噴泉一樣的,就是駐足歇腳的地方,可看的價值不高。
當然哥塔廣場之所以有名除了這個市標之外還是因為周邊別的建築群。 比如 這個廣場的四周就是藝術博物館,音樂廳和戲劇院。
最負盛名的莫過於波塞冬雕塑後面的藝術博物館了, 哥德堡 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從 15 世紀到現在的 北歐 和國際藝術作品藏品。
我們抵達的時候已經關門了,沒進去看。如果想進去看的朋友在 哥德堡 可能需要預留半天的時間出來。這個門票不貴,摺合人民幣就40元左右。 ↑海神波塞冬雕塑 以海神波塞冬雕塑為中心的正前方,是 哥德堡 的商業一條街。全名是Kungsportsavenyen大道。這條路是 哥德堡 最為繁華的地段。道路兩邊都是商鋪,餐廳或者大型的商場。這條街很長,大概一公里左右。如果單純走路往返一個來回正常要30分鐘左右。所有很大,喜歡逛街買東西的朋友可以在這裡走走。 ↑哥塔廣場 ↑哥塔廣場
這條商業街和我們國內的區別就是道路是鐵軌和行車二合一的道路,兩邊的建築一看就是18世紀左右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群。這條街也是當地的富人區。走完之後看了時間大概是晚上的8點多。街上仍然十分熱鬧,這個時間點右覺得時間過早所以臨時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點。 ↑哥塔廣場 🏡斯堪森堡你像頂戴花翎講真的,看完前兩個地標後對第三個地標真的已經失去信心了。果斷放棄。在回酒店的路上順帶打卡了一個景點,斯堪森堡,建於17世紀,和馬斯塔蓋特教堂一樣是在市中區區域的一個小山坡上,上去的話可以走一段徒步的路線大概15分鐘的腳程,也可以直接開車上去。
來之前沒做功課,不知道車子能開上來。導航到了一處有向上上坡的路段告訴我們已經抵達了目的地。我們便靠邊停了下來。
沒想到我們還摸黑走錯了路,真正上山道路的另外一側也是一個徒步的小山坡。我們走錯的這個坡上面沒有任何的路燈,幾個曲折後水泥路漸變為泥土路,然後就亂入了一片山丘上的菜園。滿地的雜草叢生,厚厚堆砌的落葉。手機開啟的燈光照亮的路旁的養蜂箱讓我居然聯想到了棺槨,幸而這個是市中心,不然我這個膽小的性格一定會奪路而逃。
發現是死路後,我們又打開地圖重新找了一下上山的路,兜兜轉轉幾圈才摸到上山的正門。
↑斯堪森堡 上山後就能看到這個有點像清朝的官帽外形的城堡。城堡旁有一個觀景台,走到觀景臺上可以,吹著海風,鳥瞰整個市區。
據說這個城堡當時建來的目的是為了防止 丹麥 人北上入侵時候來防禦的,所以城堡的南面有放了好幾門大炮。
但是300年來 丹麥 未入侵,所以這個炮台也從未被使用。
說是城堡,其實真的不大,現在被當做餐廳使用。當地人結婚很多會選擇過來包場舉辦婚禮。 ↑斯堪森堡 當然走完這個城市回來後,我想說,如果說可以開得了6小時以上長途車子的朋友,不妨還是直接開到 奧斯陸 比較好。因為從拍照的角度來說, 哥德堡 這個地方的建築,真的沒什麼可以獵奇的。把時間花在這裡進行市區觀光,不如在 哥本哈根 多待一天或者直接從 哥本哈根 飛到 奧斯陸 再開始自駕也行,從拍片角度來說這個城市真的不值得推薦。 ↑斯堪森堡
雖然貴為 瑞典 的第二 大城 市,整體規模僅次於 斯德哥爾摩 ,就觀光游客的角度來說,可看的點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少。景點不但是少,而且在這麼少的景點裡面沒有一個讓人覺得可以耳目一新或者能發自內心為之稱其的。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 每個人審美是不同的,或許有的朋友就是吸引這樣的景點也說不定。
Ⅲ挪威-奧斯陸丨禮遇初雪當天安排⬆⬆⬆⬆⬆⬆⬆⬆
❄亂入初冬第一場雪上午睡眼惺忪的踏上了北上的路,有的時候選擇跟旅游團出行可能就是了點點之間連接的小憩。
車上的閉目養神並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疲勞緩解,有時候反而會讓人越睡越困。畢竟快速運行的車輛帶來的氣壓差使得整個人都是處在被壓迫的狀態。這個時候,開一段路,停下來,看看路邊的風景,舒緩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
從 哥德堡 到 奧斯陸 大概是3.5小時的車程。大概行至一半遍便駛入了 挪威 的境內。在地廣人稀的 北歐 ,邊陲的地區的小鎮一般就生活著幾十個或者幾百個人。這樣的情況越往北越是明顯。
↑奧斯陸
歐洲 申根 國之間普遍沒有設置關卡告訴你已經到了兩國的交界處。一般開車太認真看路,一晃眼就是一個跨國之旅。
在 瑞典 的路段,世界還是綠意盎然的,除了室外的溫度提醒你已經是深秋時節,你完全看不出初冬已至的端倪。
而緯度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存在,明明道路兩旁還是審美疲勞已久的綠植田舍,可是就是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像是太陽從地平線破曉而出的那一剎那的感覺。嗖的一下,車子檔風玻璃上就撞上了漫天飄舞的飛雪。然後田野之間就無縫的切換到了白色模式。猝不及防,毫無徵兆。
南方的男孩第一次看雪一般都是在電視裡面。
然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五六七八十次都是在電視裡面。
真正能碰到雪正常都是在遠離故鄉十萬八千里的國外或者祖國大陸的北方。
我記得我第一次碰雪是在工作一年後去 北海道 游玩的時候。
因為當我用認真做完的第一個實心雪球砸完同事腦門而雪球沒裂開的時候,我就一臉懵逼的知道了,兒時電視裡面的打雪仗那都是騙人的。
純白的雪沒有想象的溫柔。當你想捧住一堆雪花的時候,它就會凝結成變成冰,硬的像是石頭,冷到你只能鬆手放它離開,不像沙子,會偷偷溜走。
🏰朴素皇宮背後是滿滿的故事伴隨著 挪威 首都初冬的第一場雪,我們也如約而至。散落的白色雪花在 挪威 皇宮前的廣場上鋪的滿滿噹噹。偶爾從我旁邊掠過的騎行人員讓我不得不佩服當地人民藝高人膽大和對騎行的偏執。
看到這個一排低矮的黃棕色三層小平房的時候,不用刻意懷疑,這個確實如圖所示,就是 挪威 人的皇宮, 奧斯陸 的地標。現在仍舊在多功能的為皇室 和政 府服役。這個100多年的建築,如同 北歐 人朴實無華的簡約,狂熱友好且豐富多彩的內心一樣,同時也驗證了李澤厚的那句話,建築濃縮了一個民族的性格。
富足,有錢的皇室,對於外觀從不加設過多的粉飾。這點和所謂的面子工程立足的初衷則是南轅北轍。虛榮作祟的人往往是金玉在外,假象示人。而在這裡往往所見即所得。
↑奧斯陸皇宮 這裡的簡約往往是告訴你如何用簡單的東西,體現內外的高貴和典雅。看到這個甚是謙虛的排場,站崗的只有一名女衛兵,然後聯想到一些富麗堂皇的宮殿,兩者畫面的鮮明對比,讓我想到了“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淡薄情懷。
建築流淌著民族的血性,這種情懷在浮躁喧囂的社會中溫暖了人民的靈魂。你要想看到好的有趣的是需要你走入他們的內部探索的。
時值冬季,大雪紛飛,皇宮對觀光游客也是歇業的,每年只有夏季開放。到了宮門卻被束之高閣攔在高牆之外,看著簡介說道裡面是多麼富麗堂煌,我們確不得一見的感覺,十分令人沮喪。所以來 北歐 ,夏季才是黃金的旅游時節。冬季游覽,大都是蜻蜓點水,只能到此一游的打卡。 ↑奧斯陸皇宮 一個地方一旦有專門為某個人立上一個雕塑,那麼這個雕塑後面一定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廣場上的這尊銅像是國王卡爾·約翰十四世的雕塑。卡爾十四原名貝爾納多特,出生在 法國 的一個律師家庭。他的人生可謂是極具傳奇色彩。這個故事要發生在今時今日一定是一個精彩的創業故事,個人感覺有點像小米雷軍和魅族黃章之間曲折的瓜葛。
貝爾納多特17歲參軍,開始在路易十六的皇家步兵團服役。1789年,26歲的貝爾在 法國 大革命爆發後,他的部隊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格,南征北戰為 法國 大革命後抵禦外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在1794年,他31歲的時候就成為國家的一名將軍。
1797年,在他34歲被派往 意大利 戰場攻打反法聯盟的時候,開始在時任攻打 意大利 軍總司令的拿破侖手下服役。這裡也就是他遇到拿破侖後,開始了他人生的巨大轉折。
先按下貝爾納多特不表,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及和他接下來人生有著重大聯繫的拿破侖一世了。拿破侖,法 蘭西 第一帝國締造者,這個就不用贅述了。提到拿破侖的原因就是因為貝爾納多特後面的故事起源,就源於拿破侖的第一任未婚妻,德茜蕾·克拉里。 ↑奧斯陸皇宮 德茜蕾·克拉里,布料商人之女。1794年,德茜蕾的姐姐嫁給了拿破侖的親哥哥,所以德茜蕾在親屬關係上算是拿破侖的小姨子,兩個人因為各自哥哥姐姐的姻親關係後相識。併在相熟1年後於1795年4月訂了婚。
但是僅僅在半年後拿破侖就因為就愛上了約瑟芬·博阿爾內,之後便和德茜蕾解除了婚約,並且在次年3月就和約瑟芬閃婚了。結婚後不久就奔赴了 意大利 戰場做了總司令。
拿破侖因為個人的感情,悔婚在先,從道德的層面來說,是對德茜蕾深感愧疚的。其次從親屬關係上來說,德茜蕾又是自己的小姨子,在傳統社會,比較註重家族倫理的時代,於公於私來說拿破侖都是對不起德茜蕾的。
剛剛好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閃亮登場了。
拿破侖遇到了自己的得力干將,一個年少有為,英俊瀟灑,同時又穩健靠譜的黃金單身漢貝爾納多特。所以一切順理成章,拿破侖做了月老,把前未婚妻介紹給他,並促成了兩人間的好事,以此彌補自己的歉意,最終,1798年,35歲的貝爾納多特,娶了德茜蕾。此後,貝爾納多特也成為了拿破侖的親屬,加持上了裙帶關係,為日後的飛黃騰達埋下了伏筆。
拿破侖在 意大利 戰場的勝利打出世界知名的高度,同時在 法國 國內的也成為了戰爭英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拿破侖又是一個極其護短的人,他功成名就後,身邊幾個兄弟全部都封王拜相,當然,抱著補償的心態,對於貝爾納多特也是當做親兄弟一樣來對待,不斷地提拔重用。
1804年,拿破侖稱帝,41歲的貝爾納多特被封為帝國元帥。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人生巔峰了吧,但是故事如果就此結束,就沒有廣場上這個銅像了。 ↑奧斯陸 ▲德茜蕾·克拉里
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 共和 派人士,對封建的王朝統治嫉惡如仇。對於一個從小在律師家庭出身,做事情有準繩,有底線,有原則的人來說,誰一旦觸及到自己的紅線,那麼肯定是沒有任何餘地可談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當拿破侖從潛回 巴黎 發動霧月政變走上獨裁道路的時候,就標志著,兩個人的情誼到此為止了。拿破侖稱帝後,貝爾納多特因為不想再為這個和自己信仰背道而馳的皇帝出力,他在戰場上一反常態,不再是之前的常勝將軍,作戰的時候經常放水,拖後腿,甚至不惜給自己人挖坑。雖然拿破侖對此十分惱火,但是畢竟是自己的親戚,不能處死,所以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就這樣韜光養晦,混到了1810年,貝爾納多特47歲。你以為奔五的人生就結束了?不是的,所有的一切,這才剛剛開始。
這年 瑞典 的王儲突然駕崩, 瑞典 國內為了預防今後和俄國的軍事突出中孤立無援,親法派為了尋求 法國 的庇護,所以就提名了貝爾納多特作為王儲候選人,原因是因為貝爾納多特在之前的對外戰爭中優待俘虜,特別是 瑞典 的俘虜,所以在 瑞典 軍人中有一定的人氣。
拿破侖對於此事默許了,他心裡的算盤是,再怎麼樣他也是我們家的,剛剛好自己的陣營裡面也可以多一個傀儡王國受自己的控制,多好。就此,貝爾納多特就開始真正走上了人生巔峰的道路。
到了 瑞典 後,馬上用了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征服了朝野上下,成為了 瑞典 的攝政王,然後辭去了在 法國 的所有頭銜。一切準備就緒後,在1812年,49歲的時候,徹底和開始和拿破侖撕破臉皮,加入反法同盟。
在次年1813年的 萊比錫 戰爭盟軍同 法國 大決戰的時候,貝爾納多特出謀劃,奠定了盟軍的勝局。至此拿破侖王朝覆滅。這個應該是他生平最漂亮的一筆吧。
1814年,他51歲,打贏了 法國 的同盟國 丹麥 ,並且讓 丹麥 交出了 挪威 ,自己成為了 挪威 的國王。4年後也就是他55歲的時候,原來的 瑞典 國王離世,他順利繼承了 瑞典 王位。成為了兩個國家的國王。
↑奧斯陸 ▲約瑟芬·博阿爾內
最後當然是得了善終,81歲的時候因病離世。對於這個英明的國王來說,個人認為他留給子孫後代的不僅僅是這個王位傳承,還有就是他自己對於 共和 民主的理解。一個偉人可以影響一代人, 瑞典 自他上臺後和周邊所有的國家都搞好了關係,他的家族上臺後也從未參加任何的世界大戰。當然他們也不怕打戰。 瑞典 在國際上是永遠的中立國,這條恪守的陳規,不但是他為 瑞典 的繁 榮昌 盛而選擇的道路,相信也是他給自己家族延續200年至今的秘訣之一。他的這些種種想法和措施和我們 中國 主張的以和為貴不謀而合。
這個是一個平民小伙的勵志的創業故事。很多人就會說,拿破侖對他那麼好,結果卻陣前倒戈,十分不地道。但是我認為他從始至終都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被拿破侖束縛在牢籠之中的時候不助紂為虐 ,寬以待人,韜光養晦,獨善其身。當衝出牢籠可以一展拳腳,實現自己的信仰和抱負的時候,則兼濟天下。這樣的行事風格雖然時隔200年,依舊可以感受到他的核心理念和我們傳統文化中一些胸懷抱負的隱士高人如出一轍。
另外就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你對他好難道他就一定要被你道德綁架的幫你去侵略其他民族麽。所以個人覺得他的三觀很正,不愧是受到兩個國家人民愛戴的好國王。
🏠奧斯陸血淚史從市政廳說起離開皇宮後,步行大概15分鐘左右就可以抵達他們的市政廳,也就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地之一。這個市政廳1950年落成的,目的是為了慶祝 挪威 建城900周年。
市政廳的整體造型恕我直言,確實是比皇宮好看太多了。個人認為這個應該也是 奧斯陸 大型的建築里最好看,最精美絕倫的一個了。
雖然在我們眼中,它的外形上就是很普通的一個紅磚風格的辦公樓而已,但是這個建築的設計卻是凝結了 挪威 頂尖的設計師們50年心血的結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建築表現出 挪威 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議會大樓 如果你翻開 奧斯陸 的歷史就會知道,這座城市雖然始建於中世紀,但在藝術文化的層面,算是一座十分年輕的城市。 ↑奧斯陸 挪威 地處高緯度極寒之地,常年溫度低, 日照 的時間短。國土面積雖然很大,但是大部分都是被冰川、山地、高原覆蓋,這樣的氣候和地緣條件是不合適畜牧業發展的。長時間沒有生產資料的累積,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終在生死邊緣徘徊。當人們都在為了活下去苦苦掙扎的情況下,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所謂的藝術文化,種族的繁衍才是頭等的大事。 ↑奧斯陸 所以窮山惡水出刁民,正常的耕作和狩獵無法維持生計的 北歐 人只能靠海為生,除了捕捕魚,主要的工作就開始乾起了一本萬利的買賣,即開始侵略沿海的 歐洲 城市,傳奇海盜維京人由此誕生。打家劫舍固然是來錢快,但是錢財一旦來的太容易就會讓人產生惰性,長此以往,就會扼殺了科技文化的萌芽,人們不再去創 新和 發展,反正缺什麼去搶就好了。 ↑奧斯陸國家劇院 總體來說,大部分維京人居無定所,可謂是翻版的海上的游牧民族了,正如他們的奇怪信仰一樣,只有在戰場上死去的才能進入天堂,戰場之外死去的人只能下地獄。在這樣極端的民族信仰之下成長起來的人一個一個都是天生的戰士,在冷兵器時代,人是戰爭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強壯勇猛和不畏生死,在侵略戰爭中,令 歐洲 人聞風喪膽。這個就有點像是 蒙古 人打戰時候破釜沉舟的血性,盔甲是只保護身前的,背後全部是鏤空的,一旦逃跑就是死。維京人在海上橫掃千軍靠的也是這股骨子裡的凶橫。 ↑奧斯陸 以這種生活方式的演變下,再回顧他們的歷史進程看到的就是一部對外侵略的戰爭歷史,而非對科技和文化層面上有什麼特別的造詣。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對於本民族的文化貢獻上都是立足於如何把戰爭打的更好。人口無法聚居和穩固的增長,勞動力有限,大部分形成的都是臨時性的小鎮或者村落,城市化進程緩慢。這個在 歐洲 的主流國家來看, 北歐 就是一個貧瘠的大農村。 ↑奧斯陸 👫貧民窟的億萬富翁和海盜的共享精神奧斯陸 在這背景下應運而生。1048年 挪威 王子哈拉爾嚴格建立了 奧斯陸 這座城市,與其說是城市其實就是一個幾千人的大漁村。因為靠著海所以方便出門打家劫舍,然後掠奪了財物回來後在這樣的港口也好分贓交易。就這樣城市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壯大起來。
1536年, 奧斯陸 被 丹麥 王國占領, 挪威 成為了 丹麥 的聯邦。
1624年,一場大火將 奧斯陸 整座城市燒得乾乾凈凈,所謂的 挪威 造的建築也在那場大火中毀於一旦。重建的工作是由當時 丹麥 的國王規劃和設計的,也就是現在看到的 奧斯陸 。
1814年,前文提到的 奧斯陸 皇宮廣場上的雕塑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時任 瑞典 王儲的他,擊敗 丹麥 , 挪威 復國,成為 瑞典 的聯邦。
直至1905,當時的 瑞典 國王離世,才真正宣佈獨立,此時人口也只有1萬多人。所以如果就 挪威 的文化而言,一直是附庸於別的國家,所以大都是外來的文化。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
Ⅱ 瑞典-哥德堡丨距離產生美當天安排⬆⬆⬆⬆⬆⬆⬆⬆
行程第三天,也就是我們抵達 北歐 的第二天,我們的計劃是從 哥本哈根 前往 奧斯陸 。
如果直接從 哥本哈根 開車到 奧斯陸 ,那麼車程是將近7個小時,650公里。這樣開的話我個人覺得就是一天都會花在路上,考慮到有女士在車上,坐一整天的車,會非常累的,所以我們選擇了 哥德堡 作為中轉地,休息一下一個晚上後,第二天再去 奧斯陸 。
哥本哈根 到 奧斯陸 這段自南向北的路,應該算是 北歐 高速道路裡面相對寬敞的道路了。 路上的車子速度普遍都飛快。我們開140左右的時候經常被後車閃。偶爾一不留神車速開到180的時候,感覺上 和平 時國內開120左右沒什麼區別,因為旁邊的車都很快。
北歐 5國的交規除了 冰島 之外,大部分和國是相同的。當然道路上也是有限速的標誌。正常高速的限速在120左右,具體看路段。但是和國內不同的是路上的電子探頭幾乎等於是沒有的。大部分情況下是警察埋伏在路邊有紅外線來測速。一旦被拍到罰款是國內的10倍。一般都是摺合人民幣1000-2000的來罰。我們大部分情況下是正常行駛的,偶爾沒看儀錶盤的時候就會忘記速度。幸運的是全程下來沒有一張罰單。整個旅途中能開快的只有這段了,因為後面就下起了大雪。 瑞典 加油機一般有柴油、汽油兩個加油槍,加油站大部分加油為自助加。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汽油一升摺合人民幣大概是12塊,柴油一般比汽油便宜10%~15%。所以如果從省油的角度來說,租柴油車會比汽油車省錢。
👼偶遇合唱團在馬斯塔蓋特馬斯塔蓋特教堂位於一座名為Masthugge的山丘之上,到了當地後,地圖開來找的話直接輸入Masthugge教堂也行。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優越,其實就是在市區中心,只是 哥德堡 市中心地理位置比較高一點,所以以這個教堂為中心的話可以俯瞰被河流一分為二的整個 哥德堡 市。
它和口紅樓,海王波塞冬雕像,並稱為 哥德堡 三大地標,也是 哥德堡 最好的觀景台之一。教堂於1914年落成,內部像個倒扣著的船,被認為是 瑞典 境內最好的中世紀和維京時期的懷舊民族浪漫風格建築,其標誌是60多米高的教堂鐘樓。 ↑馬斯塔蓋特教堂 白天的時候看的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矗立在市中心的一座老教堂。 ↑馬斯塔蓋特教堂 夜晚來到的時候,河兩岸的燈光點綴,教堂四周的暖色燈光打在60米高的主樓上。此時此刻仿佛它就是這個城市的主角。 ↑馬斯塔蓋特教堂 教堂的內部抬頭看天花板的話確實是像船的底部。這種木質的結構,有一種身處森林木屋中的感覺,但是中間掛著的十字架浮雕,加上冷白色的大吊燈打出的陰影倒映在天花板上,讓我莫名的感覺不到教堂那種神聖,反而有一種涼颼颼的陰森壓抑之感。 ↑馬斯塔蓋特教堂 教堂還是一如既往的 北歐 風,但是是偏 瑞典 風格的,回歸自然,崇尚原木韻味,朴實無華。如同管風琴教堂一樣,沒有琳藍滿目的神像,也沒有五顏六色的玻璃。但是原木色的天花板,米灰色的牆壁,棕褐色的貼瓷磚地板,不同色彩的運用給人一種顏色的雜亂感。再加上一個懸掛著一艘帆船模型,和教堂的風格有點格格不入,兩邊的牆壁 上海 掛著不規則的小相框。給我一種不簡約的感受。
雖然這個教堂是整個 瑞典 中世紀的集大成之作,但和管風琴的簡單相比,還是偏愛前者。所以當我否決了這個城市最精華的景點後,整個 哥德堡 都變得索然無味了。我當時心裡萌生了這種令人害怕的想法之後我就在推理,會不會首都 斯德哥爾摩 也是類似這樣的風格,那麼我過去一定會很失望的,因為就是不喜歡。真的這種中世紀的維京民族浪漫風格不是我喜歡的風格。 ↑馬斯塔蓋特教堂 當然審美角度不同,也許很多人就是喜歡這個的風格。教堂圍繞航拍視頻。 在教堂頂俯瞰整個 哥德堡 市區。雖然人口不多,90多萬,相比我們國內就算一個3-4線城市的規模,但是還是有一點 北歐 海港樞紐城市的感覺的。 當我們推開門進入的一瞬間以為是傳統的唱詩班在進行他們的儀式活動,沒想到是當地一個合唱團的排練,唱的真不錯。聽旋律和歌詞,是應該是膾炙人口的《True Colours 》。 比教堂更具吸引力的應該是現場的音樂把。我們在教堂聽歌直到結束,出來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了。 北歐 冬天晝長夜短,5點多天就黑了,所以白天游玩的時間很短暫。如果出行時間比較寬裕的朋友還是建議一個 大城 市安排2天左右的時間是比較妥當的。
⚓失去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
哥德堡 很小,下山後稍微開會車就到了 哥德堡 的CBD了,也就是以哥塔廣場為中心的現代商業建築群。廣場上的海神波塞冬雕像建於1931年,海神左右拖著一個大貝殼,右手握著大魚,體現著 哥德堡 在海洋時代的權力和地位。這座雕像成為了 哥德堡 的三大地標之一。
雖然有將近100年曆史的雕塑,但是看上去和很多公園或者小區門口的雕塑沒什麼巨大的區別。如果沒看簡介我相信沒人會認為這個雕塑在這裡站了這麼久,一定會以為這個就是個健碩的漁夫雕塑,不會想到這個和波塞冬有什麼關係,因為連海王的標配三叉戟都沒了。
並非我吐槽,如果說對這個三大地標的評價來說,這個點和 丹麥 的吉菲昂噴泉一樣的,就是駐足歇腳的地方,可看的價值不高。
當然哥塔廣場之所以有名除了這個市標之外還是因為周邊別的建築群。 比如 這個廣場的四周就是藝術博物館,音樂廳和戲劇院。
最負盛名的莫過於波塞冬雕塑後面的藝術博物館了, 哥德堡 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從 15 世紀到現在的 北歐 和國際藝術作品藏品。
我們抵達的時候已經關門了,沒進去看。如果想進去看的朋友在 哥德堡 可能需要預留半天的時間出來。這個門票不貴,摺合人民幣就40元左右。 ↑海神波塞冬雕塑 以海神波塞冬雕塑為中心的正前方,是 哥德堡 的商業一條街。全名是Kungsportsavenyen大道。這條路是 哥德堡 最為繁華的地段。道路兩邊都是商鋪,餐廳或者大型的商場。這條街很長,大概一公里左右。如果單純走路往返一個來回正常要30分鐘左右。所有很大,喜歡逛街買東西的朋友可以在這裡走走。 ↑哥塔廣場 ↑哥塔廣場
這條商業街和我們國內的區別就是道路是鐵軌和行車二合一的道路,兩邊的建築一看就是18世紀左右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群。這條街也是當地的富人區。走完之後看了時間大概是晚上的8點多。街上仍然十分熱鬧,這個時間點右覺得時間過早所以臨時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點。 ↑哥塔廣場 🏡斯堪森堡你像頂戴花翎講真的,看完前兩個地標後對第三個地標真的已經失去信心了。果斷放棄。在回酒店的路上順帶打卡了一個景點,斯堪森堡,建於17世紀,和馬斯塔蓋特教堂一樣是在市中區區域的一個小山坡上,上去的話可以走一段徒步的路線大概15分鐘的腳程,也可以直接開車上去。
來之前沒做功課,不知道車子能開上來。導航到了一處有向上上坡的路段告訴我們已經抵達了目的地。我們便靠邊停了下來。
沒想到我們還摸黑走錯了路,真正上山道路的另外一側也是一個徒步的小山坡。我們走錯的這個坡上面沒有任何的路燈,幾個曲折後水泥路漸變為泥土路,然後就亂入了一片山丘上的菜園。滿地的雜草叢生,厚厚堆砌的落葉。手機開啟的燈光照亮的路旁的養蜂箱讓我居然聯想到了棺槨,幸而這個是市中心,不然我這個膽小的性格一定會奪路而逃。
發現是死路後,我們又打開地圖重新找了一下上山的路,兜兜轉轉幾圈才摸到上山的正門。
↑斯堪森堡 上山後就能看到這個有點像清朝的官帽外形的城堡。城堡旁有一個觀景台,走到觀景臺上可以,吹著海風,鳥瞰整個市區。
據說這個城堡當時建來的目的是為了防止 丹麥 人北上入侵時候來防禦的,所以城堡的南面有放了好幾門大炮。
但是300年來 丹麥 未入侵,所以這個炮台也從未被使用。
說是城堡,其實真的不大,現在被當做餐廳使用。當地人結婚很多會選擇過來包場舉辦婚禮。 ↑斯堪森堡 當然走完這個城市回來後,我想說,如果說可以開得了6小時以上長途車子的朋友,不妨還是直接開到 奧斯陸 比較好。因為從拍照的角度來說, 哥德堡 這個地方的建築,真的沒什麼可以獵奇的。把時間花在這裡進行市區觀光,不如在 哥本哈根 多待一天或者直接從 哥本哈根 飛到 奧斯陸 再開始自駕也行,從拍片角度來說這個城市真的不值得推薦。 ↑斯堪森堡
雖然貴為 瑞典 的第二 大城 市,整體規模僅次於 斯德哥爾摩 ,就觀光游客的角度來說,可看的點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少。景點不但是少,而且在這麼少的景點裡面沒有一個讓人覺得可以耳目一新或者能發自內心為之稱其的。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 每個人審美是不同的,或許有的朋友就是吸引這樣的景點也說不定。
Ⅲ挪威-奧斯陸丨禮遇初雪當天安排⬆⬆⬆⬆⬆⬆⬆⬆
❄亂入初冬第一場雪上午睡眼惺忪的踏上了北上的路,有的時候選擇跟旅游團出行可能就是了點點之間連接的小憩。
車上的閉目養神並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疲勞緩解,有時候反而會讓人越睡越困。畢竟快速運行的車輛帶來的氣壓差使得整個人都是處在被壓迫的狀態。這個時候,開一段路,停下來,看看路邊的風景,舒緩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
從 哥德堡 到 奧斯陸 大概是3.5小時的車程。大概行至一半遍便駛入了 挪威 的境內。在地廣人稀的 北歐 ,邊陲的地區的小鎮一般就生活著幾十個或者幾百個人。這樣的情況越往北越是明顯。
↑奧斯陸
歐洲 申根 國之間普遍沒有設置關卡告訴你已經到了兩國的交界處。一般開車太認真看路,一晃眼就是一個跨國之旅。
在 瑞典 的路段,世界還是綠意盎然的,除了室外的溫度提醒你已經是深秋時節,你完全看不出初冬已至的端倪。
而緯度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存在,明明道路兩旁還是審美疲勞已久的綠植田舍,可是就是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像是太陽從地平線破曉而出的那一剎那的感覺。嗖的一下,車子檔風玻璃上就撞上了漫天飄舞的飛雪。然後田野之間就無縫的切換到了白色模式。猝不及防,毫無徵兆。
南方的男孩第一次看雪一般都是在電視裡面。
然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五六七八十次都是在電視裡面。
真正能碰到雪正常都是在遠離故鄉十萬八千里的國外或者祖國大陸的北方。
我記得我第一次碰雪是在工作一年後去 北海道 游玩的時候。
因為當我用認真做完的第一個實心雪球砸完同事腦門而雪球沒裂開的時候,我就一臉懵逼的知道了,兒時電視裡面的打雪仗那都是騙人的。
純白的雪沒有想象的溫柔。當你想捧住一堆雪花的時候,它就會凝結成變成冰,硬的像是石頭,冷到你只能鬆手放它離開,不像沙子,會偷偷溜走。
🏰朴素皇宮背後是滿滿的故事伴隨著 挪威 首都初冬的第一場雪,我們也如約而至。散落的白色雪花在 挪威 皇宮前的廣場上鋪的滿滿噹噹。偶爾從我旁邊掠過的騎行人員讓我不得不佩服當地人民藝高人膽大和對騎行的偏執。
看到這個一排低矮的黃棕色三層小平房的時候,不用刻意懷疑,這個確實如圖所示,就是 挪威 人的皇宮, 奧斯陸 的地標。現在仍舊在多功能的為皇室 和政 府服役。這個100多年的建築,如同 北歐 人朴實無華的簡約,狂熱友好且豐富多彩的內心一樣,同時也驗證了李澤厚的那句話,建築濃縮了一個民族的性格。
富足,有錢的皇室,對於外觀從不加設過多的粉飾。這點和所謂的面子工程立足的初衷則是南轅北轍。虛榮作祟的人往往是金玉在外,假象示人。而在這裡往往所見即所得。
↑奧斯陸皇宮 這裡的簡約往往是告訴你如何用簡單的東西,體現內外的高貴和典雅。看到這個甚是謙虛的排場,站崗的只有一名女衛兵,然後聯想到一些富麗堂皇的宮殿,兩者畫面的鮮明對比,讓我想到了“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淡薄情懷。
建築流淌著民族的血性,這種情懷在浮躁喧囂的社會中溫暖了人民的靈魂。你要想看到好的有趣的是需要你走入他們的內部探索的。
時值冬季,大雪紛飛,皇宮對觀光游客也是歇業的,每年只有夏季開放。到了宮門卻被束之高閣攔在高牆之外,看著簡介說道裡面是多麼富麗堂煌,我們確不得一見的感覺,十分令人沮喪。所以來 北歐 ,夏季才是黃金的旅游時節。冬季游覽,大都是蜻蜓點水,只能到此一游的打卡。 ↑奧斯陸皇宮 一個地方一旦有專門為某個人立上一個雕塑,那麼這個雕塑後面一定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廣場上的這尊銅像是國王卡爾·約翰十四世的雕塑。卡爾十四原名貝爾納多特,出生在 法國 的一個律師家庭。他的人生可謂是極具傳奇色彩。這個故事要發生在今時今日一定是一個精彩的創業故事,個人感覺有點像小米雷軍和魅族黃章之間曲折的瓜葛。
貝爾納多特17歲參軍,開始在路易十六的皇家步兵團服役。1789年,26歲的貝爾在 法國 大革命爆發後,他的部隊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格,南征北戰為 法國 大革命後抵禦外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在1794年,他31歲的時候就成為國家的一名將軍。
1797年,在他34歲被派往 意大利 戰場攻打反法聯盟的時候,開始在時任攻打 意大利 軍總司令的拿破侖手下服役。這裡也就是他遇到拿破侖後,開始了他人生的巨大轉折。
先按下貝爾納多特不表,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及和他接下來人生有著重大聯繫的拿破侖一世了。拿破侖,法 蘭西 第一帝國締造者,這個就不用贅述了。提到拿破侖的原因就是因為貝爾納多特後面的故事起源,就源於拿破侖的第一任未婚妻,德茜蕾·克拉里。 ↑奧斯陸皇宮 德茜蕾·克拉里,布料商人之女。1794年,德茜蕾的姐姐嫁給了拿破侖的親哥哥,所以德茜蕾在親屬關係上算是拿破侖的小姨子,兩個人因為各自哥哥姐姐的姻親關係後相識。併在相熟1年後於1795年4月訂了婚。
但是僅僅在半年後拿破侖就因為就愛上了約瑟芬·博阿爾內,之後便和德茜蕾解除了婚約,並且在次年3月就和約瑟芬閃婚了。結婚後不久就奔赴了 意大利 戰場做了總司令。
拿破侖因為個人的感情,悔婚在先,從道德的層面來說,是對德茜蕾深感愧疚的。其次從親屬關係上來說,德茜蕾又是自己的小姨子,在傳統社會,比較註重家族倫理的時代,於公於私來說拿破侖都是對不起德茜蕾的。
剛剛好這個時候,我們的主角閃亮登場了。
拿破侖遇到了自己的得力干將,一個年少有為,英俊瀟灑,同時又穩健靠譜的黃金單身漢貝爾納多特。所以一切順理成章,拿破侖做了月老,把前未婚妻介紹給他,並促成了兩人間的好事,以此彌補自己的歉意,最終,1798年,35歲的貝爾納多特,娶了德茜蕾。此後,貝爾納多特也成為了拿破侖的親屬,加持上了裙帶關係,為日後的飛黃騰達埋下了伏筆。
拿破侖在 意大利 戰場的勝利打出世界知名的高度,同時在 法國 國內的也成為了戰爭英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拿破侖又是一個極其護短的人,他功成名就後,身邊幾個兄弟全部都封王拜相,當然,抱著補償的心態,對於貝爾納多特也是當做親兄弟一樣來對待,不斷地提拔重用。
1804年,拿破侖稱帝,41歲的貝爾納多特被封為帝國元帥。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人生巔峰了吧,但是故事如果就此結束,就沒有廣場上這個銅像了。 ↑奧斯陸 ▲德茜蕾·克拉里
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 共和 派人士,對封建的王朝統治嫉惡如仇。對於一個從小在律師家庭出身,做事情有準繩,有底線,有原則的人來說,誰一旦觸及到自己的紅線,那麼肯定是沒有任何餘地可談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當拿破侖從潛回 巴黎 發動霧月政變走上獨裁道路的時候,就標志著,兩個人的情誼到此為止了。拿破侖稱帝後,貝爾納多特因為不想再為這個和自己信仰背道而馳的皇帝出力,他在戰場上一反常態,不再是之前的常勝將軍,作戰的時候經常放水,拖後腿,甚至不惜給自己人挖坑。雖然拿破侖對此十分惱火,但是畢竟是自己的親戚,不能處死,所以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就這樣韜光養晦,混到了1810年,貝爾納多特47歲。你以為奔五的人生就結束了?不是的,所有的一切,這才剛剛開始。
這年 瑞典 的王儲突然駕崩, 瑞典 國內為了預防今後和俄國的軍事突出中孤立無援,親法派為了尋求 法國 的庇護,所以就提名了貝爾納多特作為王儲候選人,原因是因為貝爾納多特在之前的對外戰爭中優待俘虜,特別是 瑞典 的俘虜,所以在 瑞典 軍人中有一定的人氣。
拿破侖對於此事默許了,他心裡的算盤是,再怎麼樣他也是我們家的,剛剛好自己的陣營裡面也可以多一個傀儡王國受自己的控制,多好。就此,貝爾納多特就開始真正走上了人生巔峰的道路。
到了 瑞典 後,馬上用了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征服了朝野上下,成為了 瑞典 的攝政王,然後辭去了在 法國 的所有頭銜。一切準備就緒後,在1812年,49歲的時候,徹底和開始和拿破侖撕破臉皮,加入反法同盟。
在次年1813年的 萊比錫 戰爭盟軍同 法國 大決戰的時候,貝爾納多特出謀劃,奠定了盟軍的勝局。至此拿破侖王朝覆滅。這個應該是他生平最漂亮的一筆吧。
1814年,他51歲,打贏了 法國 的同盟國 丹麥 ,並且讓 丹麥 交出了 挪威 ,自己成為了 挪威 的國王。4年後也就是他55歲的時候,原來的 瑞典 國王離世,他順利繼承了 瑞典 王位。成為了兩個國家的國王。
↑奧斯陸 ▲約瑟芬·博阿爾內
最後當然是得了善終,81歲的時候因病離世。對於這個英明的國王來說,個人認為他留給子孫後代的不僅僅是這個王位傳承,還有就是他自己對於 共和 民主的理解。一個偉人可以影響一代人, 瑞典 自他上臺後和周邊所有的國家都搞好了關係,他的家族上臺後也從未參加任何的世界大戰。當然他們也不怕打戰。 瑞典 在國際上是永遠的中立國,這條恪守的陳規,不但是他為 瑞典 的繁 榮昌 盛而選擇的道路,相信也是他給自己家族延續200年至今的秘訣之一。他的這些種種想法和措施和我們 中國 主張的以和為貴不謀而合。
這個是一個平民小伙的勵志的創業故事。很多人就會說,拿破侖對他那麼好,結果卻陣前倒戈,十分不地道。但是我認為他從始至終都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被拿破侖束縛在牢籠之中的時候不助紂為虐 ,寬以待人,韜光養晦,獨善其身。當衝出牢籠可以一展拳腳,實現自己的信仰和抱負的時候,則兼濟天下。這樣的行事風格雖然時隔200年,依舊可以感受到他的核心理念和我們傳統文化中一些胸懷抱負的隱士高人如出一轍。
另外就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你對他好難道他就一定要被你道德綁架的幫你去侵略其他民族麽。所以個人覺得他的三觀很正,不愧是受到兩個國家人民愛戴的好國王。
🏠奧斯陸血淚史從市政廳說起離開皇宮後,步行大概15分鐘左右就可以抵達他們的市政廳,也就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地之一。這個市政廳1950年落成的,目的是為了慶祝 挪威 建城900周年。
市政廳的整體造型恕我直言,確實是比皇宮好看太多了。個人認為這個應該也是 奧斯陸 大型的建築里最好看,最精美絕倫的一個了。
雖然在我們眼中,它的外形上就是很普通的一個紅磚風格的辦公樓而已,但是這個建築的設計卻是凝結了 挪威 頂尖的設計師們50年心血的結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個建築表現出 挪威 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議會大樓 如果你翻開 奧斯陸 的歷史就會知道,這座城市雖然始建於中世紀,但在藝術文化的層面,算是一座十分年輕的城市。 ↑奧斯陸 挪威 地處高緯度極寒之地,常年溫度低, 日照 的時間短。國土面積雖然很大,但是大部分都是被冰川、山地、高原覆蓋,這樣的氣候和地緣條件是不合適畜牧業發展的。長時間沒有生產資料的累積,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終在生死邊緣徘徊。當人們都在為了活下去苦苦掙扎的情況下,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所謂的藝術文化,種族的繁衍才是頭等的大事。 ↑奧斯陸 所以窮山惡水出刁民,正常的耕作和狩獵無法維持生計的 北歐 人只能靠海為生,除了捕捕魚,主要的工作就開始乾起了一本萬利的買賣,即開始侵略沿海的 歐洲 城市,傳奇海盜維京人由此誕生。打家劫舍固然是來錢快,但是錢財一旦來的太容易就會讓人產生惰性,長此以往,就會扼殺了科技文化的萌芽,人們不再去創 新和 發展,反正缺什麼去搶就好了。 ↑奧斯陸國家劇院 總體來說,大部分維京人居無定所,可謂是翻版的海上的游牧民族了,正如他們的奇怪信仰一樣,只有在戰場上死去的才能進入天堂,戰場之外死去的人只能下地獄。在這樣極端的民族信仰之下成長起來的人一個一個都是天生的戰士,在冷兵器時代,人是戰爭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強壯勇猛和不畏生死,在侵略戰爭中,令 歐洲 人聞風喪膽。這個就有點像是 蒙古 人打戰時候破釜沉舟的血性,盔甲是只保護身前的,背後全部是鏤空的,一旦逃跑就是死。維京人在海上橫掃千軍靠的也是這股骨子裡的凶橫。 ↑奧斯陸 以這種生活方式的演變下,再回顧他們的歷史進程看到的就是一部對外侵略的戰爭歷史,而非對科技和文化層面上有什麼特別的造詣。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對於本民族的文化貢獻上都是立足於如何把戰爭打的更好。人口無法聚居和穩固的增長,勞動力有限,大部分形成的都是臨時性的小鎮或者村落,城市化進程緩慢。這個在 歐洲 的主流國家來看, 北歐 就是一個貧瘠的大農村。 ↑奧斯陸 👫貧民窟的億萬富翁和海盜的共享精神奧斯陸 在這背景下應運而生。1048年 挪威 王子哈拉爾嚴格建立了 奧斯陸 這座城市,與其說是城市其實就是一個幾千人的大漁村。因為靠著海所以方便出門打家劫舍,然後掠奪了財物回來後在這樣的港口也好分贓交易。就這樣城市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壯大起來。
1536年, 奧斯陸 被 丹麥 王國占領, 挪威 成為了 丹麥 的聯邦。
1624年,一場大火將 奧斯陸 整座城市燒得乾乾凈凈,所謂的 挪威 造的建築也在那場大火中毀於一旦。重建的工作是由當時 丹麥 的國王規劃和設計的,也就是現在看到的 奧斯陸 。
1814年,前文提到的 奧斯陸 皇宮廣場上的雕塑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時任 瑞典 王儲的他,擊敗 丹麥 , 挪威 復國,成為 瑞典 的聯邦。
直至1905,當時的 瑞典 國王離世,才真正宣佈獨立,此時人口也只有1萬多人。所以如果就 挪威 的文化而言,一直是附庸於別的國家,所以大都是外來的文化。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