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新加坡!你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小島國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木匠家旁邊是流動小販一家的住處,做丈夫的是散工,那時候散工差事不穩定,等不到差事空手而歸是常有的事,每天幾百人在等工作,老闆們自然挑三揀四。
家裡經濟條件實在困窘,太太只好當起流動小販去沿街叫賣豆花。那時候有太多沒有一技之長的移民,只能靠著家傳食譜做些可口的小吃兜售,只求一天能賺一兩塊錢也好。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四位紅頭巾同住在流動小販一家的隔壁。
“紅頭巾”是 新加坡 對這一群從事建築粗工來自 廣東 三水 縣婦女特有的稱謂,不過紅頭巾有時也可能來自其他臨近鄉縣。這個獨特的稱謂,跟她們的裝扮有很 大關 系。她們大多頭戴折成方形的紅色頭巾,也有戴藍頭巾黑頭巾的,據說家鄉不同頭巾顏色也會有不一樣,當然這些都是傳言,無從考究,畢竟在 中國 老家也沒有人戴這樣的頭巾。
她們在男人擅長的建築工地里幹些男人才有力氣乾的重活,帶上頭巾以來可以遮蔽工地的灰塵,二來也可以存放些零錢和卷煙。她們做一天工只能賺不到1元錢,每個月做20天工,雨季只能做10天的樣子,還得自帶工具去工地,她們穿的都是輪胎做的鞋子,為了避免在工地被尖物或鐵釘刺傷腳板。
她們一天只吃一頓飯非常節儉,把省下來的錢寄回老家,盼著有朝一日衣錦還鄉,但當時 中國 兵荒馬亂,她們的夢想終究也只能是泡影。於是家書成了她們和家人唯一的聯繫,她們本來就目不識丁,也只能求助代書先生看信寫信了。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紅頭巾們的旁邊住著木屐匠一家。那個年代,不管貧富貴賤,人人都穿木屐,所以四五十年代木屐生意很紅火。但是當時多數南來的人們總會把省下來的錢寄回家鄉, 新加坡 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個臨時的寄居地。但是到後來,他們之中又有多少人真的告老還鄉回了老家呢? ↑牛車水原貌館 為了幫補家用,木屐匠的太太也會和別家的太太一起,到街邊水溝里搜尋別人吸過扔掉的香煙頭,把香煙頭裡的煙草收集回家,重新捲成香煙再到街邊叫賣。 ↑牛車水原貌館 木屐匠隔壁的隔房,竟然住了一家八口,父親在工廠打工,母親接些零散的外包裁縫活計,因為街上流氓比較多,多數家長都不許讓孩子們下樓玩耍,可是狹小的空間實在讓人無奈,這時候,就連活生生的老鼠都能成為小孩子們的玩物。
只能拿老鼠當作生活中聊以取樂的童年,真是想想就覺得無奈。 ↑牛車水原貌館 店屋靠近街道的檔頭小隔間里,住著4位媽姐。
“媽姐”是 廣東 順德 老家的家鄉話,大家都這麼叫她們,她們當家庭幫傭,替人照顧孩子。頭髮似乎是她們的身份象徵,粵語中的“梳起”,儀式很隆重,婦女“梳起”就象徵著發誓自願終身不嫁,所以“梳起”的女子也會自稱”自梳女“。行過“梳起”儀式的女子必須離開家庭自力更生,許多女子就會選擇漂洋過海去到海外謀生。
白衣黑褲是媽姐平時去到別人家幫傭的“制服”,她們在主人家裡包攬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家務,所以人們也稱媽姐“一腳踢”,足以見得一般家庭是非常依賴媽姐的。
媽姐們通常都會信奉觀音,也通常是素食者,她們一生無兒無女,會租用一小間隔房,在周末主人不在家的話可以休息一下,結伴到一起租用的小房就是她們的活動俱樂部。 ↑牛車水原貌館 小隔房中面積最大的一間住著中醫師一家,其實行正常的醫看病不至於生活過分拮据,但總是不收窮人的診費還免費送藥加重了醫師的生活負擔,幾年前他曾經把一個女兒寄養在媽姐家,誰想命運這事兒總也說不准,媽姐自己成了困難戶,只能把孩子送回來,醫師家的老照片默默記錄了事情的種種。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看過1950年代牛車水店屋的模樣,心情真的會受到影響,感覺悶悶的。
之後順著路標走到3樓,繼續參觀。三樓的展覽分作幾個部分,第一部分說起了大約150年前關於“新客”的過往,那時候 中國 兵荒馬亂,有多少人被迫背井離鄉只為能夠生存下去,他們中有一部分選擇了漂洋過海到南洋,希望能夠尋找到美好的生活,然而關於“新客”的境遇,大約一本心酸血淚史是寫不完的。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那時候的除了華人還有 印度 人,馬來人,當時的 英國 統治者為了管理 新加坡 ,將移民劃區分配,華人區也就是牛車水所在的這一片地方,原貌館還原了百多年前早期移民來到牛車水的艱難歷程,也說起了他們在牛車水的角落落戶之後帶來的風俗習慣。 ↑牛車水原貌館 在進入原貌館的入口,工作人員就提醒說,這是一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全方位體驗的展館,在某一間展廳可以聞到大煙味。
當我們來到一個不起眼的小轉角,掀開門口的布簾走進一間並不寬敞的幽暗空間,濃重甜膩的氣味瞬間沖入鼻腔,此生第一次聞到鴉片的味道。
這狹小的地方展示著牛車水的隱蔽世界,妓院,賭博,抽鴉片,私會黨...這些陰影籠罩下的活動是如何讓貧窮的移民更加貧窮。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雖然有著陰暗的角落,,但同是他鄉之人,本是同根生,本來是為了照顧鄉親或宗親的會館,也經常會超越狹隘的鄉土宗親觀念,為共同的利益而一起攜手興學建校,設立醫院,在大是大非之前摒棄前嫌共進共退。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原貌館還用展示老照片,仿建舊店鋪等等辦法,為人們還原了1960年代牛車水街邊集市,老牌商店的模樣,還有喧鬧的牛車水不夜城。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俗稱死人街的碩莪巷,今天走過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街道,而它的舊日景象,僅憑文字敘述就已經讓人不寒而慄,展館內的原景重現更是透露著無盡的陰冷恐怖,正如介紹板上所說,一進入“大難館”,註定進入了人生永無翻身之地,沒有一人能活著離開。 ↑牛車水
家裡經濟條件實在困窘,太太只好當起流動小販去沿街叫賣豆花。那時候有太多沒有一技之長的移民,只能靠著家傳食譜做些可口的小吃兜售,只求一天能賺一兩塊錢也好。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四位紅頭巾同住在流動小販一家的隔壁。
“紅頭巾”是 新加坡 對這一群從事建築粗工來自 廣東 三水 縣婦女特有的稱謂,不過紅頭巾有時也可能來自其他臨近鄉縣。這個獨特的稱謂,跟她們的裝扮有很 大關 系。她們大多頭戴折成方形的紅色頭巾,也有戴藍頭巾黑頭巾的,據說家鄉不同頭巾顏色也會有不一樣,當然這些都是傳言,無從考究,畢竟在 中國 老家也沒有人戴這樣的頭巾。
她們在男人擅長的建築工地里幹些男人才有力氣乾的重活,帶上頭巾以來可以遮蔽工地的灰塵,二來也可以存放些零錢和卷煙。她們做一天工只能賺不到1元錢,每個月做20天工,雨季只能做10天的樣子,還得自帶工具去工地,她們穿的都是輪胎做的鞋子,為了避免在工地被尖物或鐵釘刺傷腳板。
她們一天只吃一頓飯非常節儉,把省下來的錢寄回老家,盼著有朝一日衣錦還鄉,但當時 中國 兵荒馬亂,她們的夢想終究也只能是泡影。於是家書成了她們和家人唯一的聯繫,她們本來就目不識丁,也只能求助代書先生看信寫信了。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紅頭巾們的旁邊住著木屐匠一家。那個年代,不管貧富貴賤,人人都穿木屐,所以四五十年代木屐生意很紅火。但是當時多數南來的人們總會把省下來的錢寄回家鄉, 新加坡 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個臨時的寄居地。但是到後來,他們之中又有多少人真的告老還鄉回了老家呢? ↑牛車水原貌館 為了幫補家用,木屐匠的太太也會和別家的太太一起,到街邊水溝里搜尋別人吸過扔掉的香煙頭,把香煙頭裡的煙草收集回家,重新捲成香煙再到街邊叫賣。 ↑牛車水原貌館 木屐匠隔壁的隔房,竟然住了一家八口,父親在工廠打工,母親接些零散的外包裁縫活計,因為街上流氓比較多,多數家長都不許讓孩子們下樓玩耍,可是狹小的空間實在讓人無奈,這時候,就連活生生的老鼠都能成為小孩子們的玩物。
只能拿老鼠當作生活中聊以取樂的童年,真是想想就覺得無奈。 ↑牛車水原貌館 店屋靠近街道的檔頭小隔間里,住著4位媽姐。
“媽姐”是 廣東 順德 老家的家鄉話,大家都這麼叫她們,她們當家庭幫傭,替人照顧孩子。頭髮似乎是她們的身份象徵,粵語中的“梳起”,儀式很隆重,婦女“梳起”就象徵著發誓自願終身不嫁,所以“梳起”的女子也會自稱”自梳女“。行過“梳起”儀式的女子必須離開家庭自力更生,許多女子就會選擇漂洋過海去到海外謀生。
白衣黑褲是媽姐平時去到別人家幫傭的“制服”,她們在主人家裡包攬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家務,所以人們也稱媽姐“一腳踢”,足以見得一般家庭是非常依賴媽姐的。
媽姐們通常都會信奉觀音,也通常是素食者,她們一生無兒無女,會租用一小間隔房,在周末主人不在家的話可以休息一下,結伴到一起租用的小房就是她們的活動俱樂部。 ↑牛車水原貌館 小隔房中面積最大的一間住著中醫師一家,其實行正常的醫看病不至於生活過分拮据,但總是不收窮人的診費還免費送藥加重了醫師的生活負擔,幾年前他曾經把一個女兒寄養在媽姐家,誰想命運這事兒總也說不准,媽姐自己成了困難戶,只能把孩子送回來,醫師家的老照片默默記錄了事情的種種。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看過1950年代牛車水店屋的模樣,心情真的會受到影響,感覺悶悶的。
之後順著路標走到3樓,繼續參觀。三樓的展覽分作幾個部分,第一部分說起了大約150年前關於“新客”的過往,那時候 中國 兵荒馬亂,有多少人被迫背井離鄉只為能夠生存下去,他們中有一部分選擇了漂洋過海到南洋,希望能夠尋找到美好的生活,然而關於“新客”的境遇,大約一本心酸血淚史是寫不完的。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那時候的除了華人還有 印度 人,馬來人,當時的 英國 統治者為了管理 新加坡 ,將移民劃區分配,華人區也就是牛車水所在的這一片地方,原貌館還原了百多年前早期移民來到牛車水的艱難歷程,也說起了他們在牛車水的角落落戶之後帶來的風俗習慣。 ↑牛車水原貌館 在進入原貌館的入口,工作人員就提醒說,這是一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全方位體驗的展館,在某一間展廳可以聞到大煙味。
當我們來到一個不起眼的小轉角,掀開門口的布簾走進一間並不寬敞的幽暗空間,濃重甜膩的氣味瞬間沖入鼻腔,此生第一次聞到鴉片的味道。
這狹小的地方展示著牛車水的隱蔽世界,妓院,賭博,抽鴉片,私會黨...這些陰影籠罩下的活動是如何讓貧窮的移民更加貧窮。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雖然有著陰暗的角落,,但同是他鄉之人,本是同根生,本來是為了照顧鄉親或宗親的會館,也經常會超越狹隘的鄉土宗親觀念,為共同的利益而一起攜手興學建校,設立醫院,在大是大非之前摒棄前嫌共進共退。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原貌館還用展示老照片,仿建舊店鋪等等辦法,為人們還原了1960年代牛車水街邊集市,老牌商店的模樣,還有喧鬧的牛車水不夜城。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牛車水原貌館 俗稱死人街的碩莪巷,今天走過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街道,而它的舊日景象,僅憑文字敘述就已經讓人不寒而慄,展館內的原景重現更是透露著無盡的陰冷恐怖,正如介紹板上所說,一進入“大難館”,註定進入了人生永無翻身之地,沒有一人能活著離開。 ↑牛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