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六國行之四十 ------ 游覽巴西里約熱內盧城市風光理想地【耶穌山】
耶穌山又名駝背山、基督山,正式名為科科瓦多山,位於 巴西 第二 大城 市 里約熱內盧 ,山丘海拔2310尺,山高709米,是觀光 里約熱內盧 城市風光的最理想地方,山頂有世界著名的 里約熱內盧 基督像。基督像是該市的標誌,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 耶穌像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 巴西 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今天是6月6日,是這次行程的第22天,導游特地安排了一輛可以直接上山的小汽車,把我們團隊送上了耶穌山。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那時一個天主教神父佩德羅·瑪麗亞·博斯請求 巴西 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而當 巴西 在1889年成為 共和 國後,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 70多年後,到了1921年,建一個宗教地標的設想又一次被提出,這一次是 里約熱內盧 大主教親自提議的。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紀念像周”的活動來吸引捐款,還在全世界範圍內搞了一次基督像競賽,看誰能設計出最好的基督像。 基督像的設計要求包括:必須有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必須有一尊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最後,經過嚴格評比, 法國 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贏得了比賽冠軍,其設計的“救世基督展開雙臂”的外形被最終認可。 山上古木參天,鬱郁蔥蔥,怪石懸崖,流泉飛瀑,雲霧繚繞,景色奇絕。 十年前,我們是乘坐科科瓦多山鐵路上山游覽。以前列車到達終點後人們還需要爬上222級階梯才能到達雕像,這對行動不便者和老年人是一大障礙。這裡就是斜拉鐵路纜車終點站。
這裡是停車場,我們小汽車就停在這裡。2002年的古跡大整修中,雕像附近安裝了三座全景升降機和四座電扶梯。這些電梯和電扶梯被稱為“看不見的工程”。里約人早就習慣一抬頭就看到耶穌像,電梯和電扶梯的設置必須考慮到景觀,視野中不能出現多餘的東西。 當初做了好多次測驗,確保從山下絕對看不到任何人為設施。這些電梯和電扶梯都依附原有的自然景觀建造,例如做成和山勢同樣的坡度,利用天然綠樹作遮蔽,且塗上綠油漆。電梯的透明窗戶是特殊玻璃,即使陽光照射也不會反射。 這座紀念雕像由 法國 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 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 里約熱內盧 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 巴西 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彩,這一天是 巴西 主保 阿帕雷西達 聖母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劃是由 意大利 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 那不勒斯 的游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 里約熱內盧 的總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樞機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並宣佈這座基督像被列為朝聖聖地。 與大西洋一岸之隔的 里約熱內盧 城市瀉湖。 2007年7月7日,該基督像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最令人驚奇的是,駝峰之巔,巨大岩石上矗立著一尊碩大無比的耶穌像——基督救世主。雕像張開兩臂,雙目微閉,似在默默為世人祈福,又似展臂迎接八方賓朋。 這尊雕像高38米,張開的雙臂寬28米,全重1200噸,僅雕像的頭部就高達3.7米,重35.6噸,每隻手重9.1噸。 耶穌塑像落成於1931年,總高38米,體積龐大,有1145噸重,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 里約熱內盧 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 耶穌像面向著碧波蕩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
這裡是停車場,我們小汽車就停在這裡。2002年的古跡大整修中,雕像附近安裝了三座全景升降機和四座電扶梯。這些電梯和電扶梯被稱為“看不見的工程”。里約人早就習慣一抬頭就看到耶穌像,電梯和電扶梯的設置必須考慮到景觀,視野中不能出現多餘的東西。 當初做了好多次測驗,確保從山下絕對看不到任何人為設施。這些電梯和電扶梯都依附原有的自然景觀建造,例如做成和山勢同樣的坡度,利用天然綠樹作遮蔽,且塗上綠油漆。電梯的透明窗戶是特殊玻璃,即使陽光照射也不會反射。 這座紀念雕像由 法國 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 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 里約熱內盧 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 巴西 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彩,這一天是 巴西 主保 阿帕雷西達 聖母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劃是由 意大利 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 那不勒斯 的游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 里約熱內盧 的總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樞機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並宣佈這座基督像被列為朝聖聖地。 與大西洋一岸之隔的 里約熱內盧 城市瀉湖。 2007年7月7日,該基督像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最令人驚奇的是,駝峰之巔,巨大岩石上矗立著一尊碩大無比的耶穌像——基督救世主。雕像張開兩臂,雙目微閉,似在默默為世人祈福,又似展臂迎接八方賓朋。 這尊雕像高38米,張開的雙臂寬28米,全重1200噸,僅雕像的頭部就高達3.7米,重35.6噸,每隻手重9.1噸。 耶穌塑像落成於1931年,總高38米,體積龐大,有1145噸重,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穌基督身著長袍,雙臂平舉,深情地俯瞰山下 里約熱內盧 市的美麗全景,預示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 耶穌像面向著碧波蕩漾的大西洋,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莊重、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