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邊疆行:滄海橫流冰川灣
到 阿拉斯加 必看冰川。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大自然奇觀之一。飄飄白雪,一旦凝固成冰,乃至成川,就能夠推動世界。可謂:明明日月,悠悠經年,四季精華,天地之魂;凝聚為團,排列成行,皎皎如雪,依依似霜;盤桓於群峰之巔,涌動於大川高山;滋潤著大地,哺育著海洋;維繫著星球輪迴運轉,牽動著人類生死存亡。毫無疑問,這真是一個思之令人牽腸掛肚,觀之讓人驚心動魄的景象。
郵輪今天來到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P)。在 阿拉斯加 眾多冰川中,冰川灣肯定屬於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它出色的景觀就是它那從皚皚雪山不停暗涌蠕動前赴後繼直奔大海而去的巨大冰川。冰川灣的位置在 阿拉斯加 的東南部,從 朱諾 往西不到一百公里,鄰近 加拿大 。此處方圓5000平方公里內幾乎全是冰雪覆蓋的山川,氣候嚴寒,降雪極大,形成雪封大地,冰縱海灣的自然奇觀。
冰川灣歷史並不長,可以說它是一片再生的土地,新生的海灣。它屬小冰河時期產物。1750年時,這裡還是一片長達一百多公里、厚達幾千英尺的巨大冰川所覆蓋的地表,冰原莽莽,根本沒有海灣。據說1794年探險家 溫哥華 去北美大陸路過此地時,也只能停船在百多公裡外的峽口,根本進不來。過了85年,當另一位科學家謬爾來此進行科考時,才現冰川灣,他稱之為長48公里的海灣,現在此處仍有個冰川是以他命名。冰川灣產生眾多冰川的原因主要還是地理氣候使然。冰原雪域,山脈延綿,常年產生大量降雪,極寒天氣又不易融化,長年累月遂演變成為冰原大地。山峰承接著大量積雪,雪成冰蓋,不堪重負之下順勢推下,緩緩直入大海,由此稱之為潮水冰川。由於這些冰川經過歲月桓久的凝聚,很多堅固到連海水也難以融化。然而,再堅固難融的堅冰也抵擋不住全球氣候的暖化,它對冰川灣帶來的後果顯然是毀滅性的。在溫室效應影響下,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此處冰川迅速消融,海灣不斷擴張,一消一張,居然退出了一條迄今為止長達一百多公里的大海灣,其邊緣地帶還分佈著一些小海灣,這就是全球暖化推促冰川移動雕鑿冰川灣的結果。冰川灣見證了歷史,目睹著滄海桑田。僅此意義而言,冰川灣旅行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時間之旅。冰川灣就是一座世界性的公園。
冰川灣應該算 美國 一年開放時間最短的國家公園,僅在每年6月到8月底開放游覽。目前去冰川灣只能海上或空中游,除了比較普遍的郵輪游,也可以乘坐私家船,只是事先經過允許。郵輪一入冰川灣,就有公園一行人員上來陪同游覽。管理員在劇場繪聲演講,原住民則在甲板上敲鼓吆喝,不時廣播里還會有船長傳播的消息,不外乎是現時船到了什麼冰川,哪裡又看到了什麼動物等等。由於是清晨入灣,海上顯得分外寧靜,雲霧低垂,水平似鏡,仿佛是置身於一個域外仙境。船上廣播不時提示著我們經過的一處處海灣冰川。遠遠望去,這些冰川似一條條銀色瀑龍從山巔蜿蜒伸入海灣。近前一看,才發現它們更像遽然而起的一堵冰牆,簇擁於海岸邊,堵塞了入 海口 。這堵冰牆就是常說的的冰山鼻。它一面要承受後面冰川向下擁擠的壓力,一面要接受腳下海水無情侵蝕的衝擊,雙向衝壓遂使面海冰壁不斷倒塌,冰山鼻迅速退化。近四十年來退化尤其迅速,似乎與暖化速度同步。我來此三次,見到的退化就一次重於一次,讓人怵目驚心。以前還是滿川冰雪相連,現在卻到處是裸露山岩。不過冰川退化後山地開始新披綠裝,草長鳥飛,海洋生物增多,從另一方面又吸引了游客。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吧。
冰川灣現仍有16條主要冰川,郵輪選擇性的游覽其中有代表性幾條。首先經過瑞德冰川(Reid Glacier),這條長約9英里的冰川發源於冰川灣最大的佈雷迪冰原,後臺很硬,冰牆很寬,但冰川所處地勢不高,移動速度過快,看似來勢洶洶,實則後繼乏力,恐怕不久會成為最先消亡的一批。接著看到的蘭普盧冰川(Lamplugh Glacier)似騎士般身著銀袍鎧甲從斜道間猛然殺出,立刻吸引了游客目光。它同樣源於佈雷迪冰原,但比瑞德冰川長近一倍,顏色也更泛藍。約翰.霍普 金斯 冰川(Johns Hopkins Glacier)看上去依然是那樣雄偉壯觀,一眼望去,巍峨的雪山,蜿蜒的冰川,從上至下霸氣凜然,盡顯王者氣勢。而瑪格麗冰川(Margerie Glacier)無疑是冰川灣最漂亮和最具代表性的,現長21公里,它與費爾韋瑟冰川同樣來自於費爾韋瑟山脈,因此冰川天然雪白中還混帶著山脈岩石的黝黑,但瑕不掩瑜,它亭亭玉立的晶體,它雪裡透藍的冰壁,讓它看上去就令人心旌搖曳,過目不忘。不過它的根基似乎不那麼堅固,顯得過於脆弱,每次來都看到了它的崩塌。那種崩塌似一種地崩山摧的告別。先是一陣陣脆裂之聲,在蒼天間嘠然作響,然後陡然間一塊塊冰石墜落,在海面激起朵朵水花,最後突然伴隨著一聲巨響,大片冰川轟然倒下,一連串驚天動地的轟鳴久久迴響在天地之間。真是見之動容,聞之心悸,讓人難以忘懷。的確,人生中總有些刻骨銘心的難忘時刻,離別首當其一吧。 冰川灣的早晨 淺灘上的海獅 瑞德冰川 翱翔
郵輪今天來到冰川灣國家公園(Glacier Bay NP)。在 阿拉斯加 眾多冰川中,冰川灣肯定屬於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它出色的景觀就是它那從皚皚雪山不停暗涌蠕動前赴後繼直奔大海而去的巨大冰川。冰川灣的位置在 阿拉斯加 的東南部,從 朱諾 往西不到一百公里,鄰近 加拿大 。此處方圓5000平方公里內幾乎全是冰雪覆蓋的山川,氣候嚴寒,降雪極大,形成雪封大地,冰縱海灣的自然奇觀。
冰川灣歷史並不長,可以說它是一片再生的土地,新生的海灣。它屬小冰河時期產物。1750年時,這裡還是一片長達一百多公里、厚達幾千英尺的巨大冰川所覆蓋的地表,冰原莽莽,根本沒有海灣。據說1794年探險家 溫哥華 去北美大陸路過此地時,也只能停船在百多公裡外的峽口,根本進不來。過了85年,當另一位科學家謬爾來此進行科考時,才現冰川灣,他稱之為長48公里的海灣,現在此處仍有個冰川是以他命名。冰川灣產生眾多冰川的原因主要還是地理氣候使然。冰原雪域,山脈延綿,常年產生大量降雪,極寒天氣又不易融化,長年累月遂演變成為冰原大地。山峰承接著大量積雪,雪成冰蓋,不堪重負之下順勢推下,緩緩直入大海,由此稱之為潮水冰川。由於這些冰川經過歲月桓久的凝聚,很多堅固到連海水也難以融化。然而,再堅固難融的堅冰也抵擋不住全球氣候的暖化,它對冰川灣帶來的後果顯然是毀滅性的。在溫室效應影響下,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此處冰川迅速消融,海灣不斷擴張,一消一張,居然退出了一條迄今為止長達一百多公里的大海灣,其邊緣地帶還分佈著一些小海灣,這就是全球暖化推促冰川移動雕鑿冰川灣的結果。冰川灣見證了歷史,目睹著滄海桑田。僅此意義而言,冰川灣旅行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時間之旅。冰川灣就是一座世界性的公園。
冰川灣應該算 美國 一年開放時間最短的國家公園,僅在每年6月到8月底開放游覽。目前去冰川灣只能海上或空中游,除了比較普遍的郵輪游,也可以乘坐私家船,只是事先經過允許。郵輪一入冰川灣,就有公園一行人員上來陪同游覽。管理員在劇場繪聲演講,原住民則在甲板上敲鼓吆喝,不時廣播里還會有船長傳播的消息,不外乎是現時船到了什麼冰川,哪裡又看到了什麼動物等等。由於是清晨入灣,海上顯得分外寧靜,雲霧低垂,水平似鏡,仿佛是置身於一個域外仙境。船上廣播不時提示著我們經過的一處處海灣冰川。遠遠望去,這些冰川似一條條銀色瀑龍從山巔蜿蜒伸入海灣。近前一看,才發現它們更像遽然而起的一堵冰牆,簇擁於海岸邊,堵塞了入 海口 。這堵冰牆就是常說的的冰山鼻。它一面要承受後面冰川向下擁擠的壓力,一面要接受腳下海水無情侵蝕的衝擊,雙向衝壓遂使面海冰壁不斷倒塌,冰山鼻迅速退化。近四十年來退化尤其迅速,似乎與暖化速度同步。我來此三次,見到的退化就一次重於一次,讓人怵目驚心。以前還是滿川冰雪相連,現在卻到處是裸露山岩。不過冰川退化後山地開始新披綠裝,草長鳥飛,海洋生物增多,從另一方面又吸引了游客。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吧。
冰川灣現仍有16條主要冰川,郵輪選擇性的游覽其中有代表性幾條。首先經過瑞德冰川(Reid Glacier),這條長約9英里的冰川發源於冰川灣最大的佈雷迪冰原,後臺很硬,冰牆很寬,但冰川所處地勢不高,移動速度過快,看似來勢洶洶,實則後繼乏力,恐怕不久會成為最先消亡的一批。接著看到的蘭普盧冰川(Lamplugh Glacier)似騎士般身著銀袍鎧甲從斜道間猛然殺出,立刻吸引了游客目光。它同樣源於佈雷迪冰原,但比瑞德冰川長近一倍,顏色也更泛藍。約翰.霍普 金斯 冰川(Johns Hopkins Glacier)看上去依然是那樣雄偉壯觀,一眼望去,巍峨的雪山,蜿蜒的冰川,從上至下霸氣凜然,盡顯王者氣勢。而瑪格麗冰川(Margerie Glacier)無疑是冰川灣最漂亮和最具代表性的,現長21公里,它與費爾韋瑟冰川同樣來自於費爾韋瑟山脈,因此冰川天然雪白中還混帶著山脈岩石的黝黑,但瑕不掩瑜,它亭亭玉立的晶體,它雪裡透藍的冰壁,讓它看上去就令人心旌搖曳,過目不忘。不過它的根基似乎不那麼堅固,顯得過於脆弱,每次來都看到了它的崩塌。那種崩塌似一種地崩山摧的告別。先是一陣陣脆裂之聲,在蒼天間嘠然作響,然後陡然間一塊塊冰石墜落,在海面激起朵朵水花,最後突然伴隨著一聲巨響,大片冰川轟然倒下,一連串驚天動地的轟鳴久久迴響在天地之間。真是見之動容,聞之心悸,讓人難以忘懷。的確,人生中總有些刻骨銘心的難忘時刻,離別首當其一吧。 冰川灣的早晨 淺灘上的海獅 瑞德冰川 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