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在海拔八千米之上,我找到的是什麼樣的遠方?
回到大本營,營地已經被大雪覆蓋,天空還淅瀝瀝地下著雨夾雪。拉練未完成,眾人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我們在大本營休整,百無聊賴地等待著下一道指令:繼續拉練?恐怕時間已經不多,再者又擔心額外一次拉練會在沖頂前透支了體力;不拉練?C1到C2是馬納斯魯技術性攀登路段,不去拉練又擔心訓練不足,在正式沖頂時產生很被動的局面。 晚間,大本營的營地經理尼瑪教練通知:再進行一次三拉。
通知出來,喜憂參半。
第三次拉練
目標:與二拉一致。
不巧的是,我們的三拉在前往C1途中又再度遭遇暴雪,翌日清晨雪勢稍弱,我們繼續攀登,在抵達C2大冰壁的時候暴雪再度來襲,大本營通知:下撤。 三次拉練,其間兩次沒有達到預定計劃目標,我們不免有些喪氣,下撤回大本營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幾支隊伍已經開始正式沖頂,這更加重了我們的心理負擔——別的隊伍都已經開始沖頂了,我們拉練才剛剛不完整地結束。
此時已經是9月22日。
壹拾壹-遇險
營地里的隊伍都前後開始沖頂,原本熱絡的大本營一下子寂靜了很多,我們卻有點沉不住氣了,在長達20多天的反覆拉練,疲憊、期盼回家的情緒越來越濃。
晚間,尼瑪教練終於決定了我們隊伍的沖頂時間——9月25日。
是日清晨,我們吃好早餐,向佛塔祈禱,正式出發。 到C1的路途乏味而順利——這已經是我們第四次來到C1營地,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我們會繼續向前,直至登頂。
出發往C2時,我們隊友間不再結組,而是每個人與自己的夏爾巴單獨結組。C1到C2是整個攀登里技術要求最高的路段——它是馬納斯魯冰川的核心區,有若干個需要過冰梯的路段以及大冰壁,其中一個最陡峭的冰壁約百米長,角度達65度。 過一次C1、C2,幾乎相當於沖頂一次雀兒山。
雀兒山曾給我帶來巨大折磨,今次我只顧低調前行。
在大冰裂縫跟前修路的夏爾巴們已經提前搭設好了冰梯,Rita指導我,將冰爪的前後齒分別卡在冰梯上相鄰的兩級橫桿上,再逐步過去。到了梯子跟前,他幫我拉緊梯子兩側的路繩,我把主鎖和上升器分別掛在左右的兩條路繩上,身體前傾以調整好重心,才戰戰兢兢地踏上梯子。
大裂縫寬極了,修路的夏爾巴們只好把兩個梯子綁起來才夠有跨越大裂縫的距離,纖細的鋁製梯身橫貫長空,在烈日下反射出蕭索的白光。懸崖往下,先是皚皚白雪,再是清湛的藍色冰川,最底下處便是深邃的黑色深淵。我剛踏上孤懸於冰崖中間的梯子,它便開始吱呀作響。
我走到一半,發生了意外——我的冰爪卡在了梯子的橫桿上!
就像困在粘板上的老鼠,我被困在懸崖中間,雙腳動彈不得。手緊緊地拽住鎖在路繩上的主鎖與上升器,我努力抬腳,鞋子卻紋絲不動。
Rita在梯子後側幫我拉住路繩使其保持緊繃的狀態——如果路繩鬆弛,我的鎖與上升器就起不到保護的作用,他發現了我的處境,焦急地說:lift your feet!
當下的雪山風和日麗,我卻已瑟瑟發抖。
我高頻地左右晃動雙腳,忽然,左腳脫困了!我調整了姿勢,用力拉動右腳,一個踉蹌向前撲過去。好在Rita把路繩拉得很穩,我上半身穩住了,此刻右腳已經踏空,我迅速收回,往前一步。總算脫困。
短短一兩分鐘,卻是已經汗流浹背。過完冰梯,回頭一望,依然心有餘悸。
翻過前方的大冰壁,C2已經近在咫尺了。
壹拾貳-C2營地C2營地海拔6200米,就在冰雪覆蓋的臺地上方。 在此扎營,難免會跟雀兒山作比較(雀兒山頂峰海拔6168米)。雀兒山在我心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如果說登山夢源於 乞力馬扎羅 ,那真正的攀登則是始於雀兒山——我自雀兒山正式接觸戶外,深知攀登不易,從而敬畏雪山;才知裝備深淺,對那些在雪山能救命的鎖與扣產生眷戀;雀兒山之後,我開始進行了系統且密集的鍛煉:每周有氧無氧交替;周末或登山或徒步;跑了人生第一個馬拉松。
雀兒山曾把我虐得體無完膚,而今天我卻就在6200米海拔處扎營休整。
抵達C2後來自大本營的補給就算中止了,夏爾巴鑿雪取水,為我們做泡麵,幸得我背了幾包酸辣粉,在營地爽歪歪吃起來。 不過樹大招風,恬不知恥的隊友們竟紛紛過來,要求“來一口”。
到了C2就沒有條件可以做戶外活動了——6200米海拔的低溫與大風雖不到致命的程度,但是依舊凌厲,休整才是當下最迫切的需求。
飯後不久,凱途高山嚮導強子通知我們集合,召開緊急會議。
眾人從各自帳篷中魚貫而出,在大雪漫漫的營地中間聚攏來,我們被告知:大本營傳來氣象信息,我們原計劃29日的登頂日會有惡劣天氣(大風),不能沖頂,9月28日將是今年馬納斯魯攀登窗口期的最後一天。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沖頂日提前一天,原計劃每個營地逐日休整,現在必須要跳過一個營地。
幾番討論後我們決定,今晚休息到凌晨三點起床出發,跳過C3營地,直接前往C4。
而原本決定在C3營地才開始使用的氧氣即日起便開始供應,以抵禦成倍的體能消耗。
會後眾人回到帳篷,即刻C2營地便安靜了下來,我們深知在海拔6、7000米以上,用一天走完別的隊伍兩天要走的路意味著什麼,但現在我們只能接受,當下休息才是最要緊的事。
壹拾叄-連登C3、C4凌晨3點,我們起身補充了一些食物,穿上連體羽絨服攜帶好氧氣,便與自己的夏爾巴逐次出發了。 從C2起,攀登線路的角度明顯增大,難度陡增。 我們使用的氧氣流量以0.5為單位,閥值從0起至4。氧氣面罩並沒有阻隔外界高山的空氣,只是在此基礎上供應更高的氧含量。在攀登過程中我把氧氣流量從0.5逐步開到1.5,以緩慢適應氧氣供應。有人曾說,吸氧之後讓人覺得溫暖,我恰恰相反,吸氧之後我覺得涼快了許多——因為攀登過程實在是太熱了!舒服極了! C2離C3很近,4個小時便抵達了。當時正是早晨8點左右,其他隊伍的人剛從營地帳篷出來收拾行裝,我們稍事休息喝水,又繼續前行。 緊接著的C3到C4路段簡直就是整一個大冰壁!
隊友們出發有先後,速度有快慢,我們被分落到漫長的攀登線路上,一個個像螞蚱一樣掛在路繩上。
Rita始終走在我前面,我得靠自己認真地掛鎖,過好每一個繩結。在這個55度的超大冰坡上,任何一個大意的結果都有可能是致命的。C3往上,我逐漸接近死亡區,這個高度的氧氣含量極低,行動變得非常困難。即便戴著氧氣面罩,我依舊感覺缺氧嚴重。
且停且走,在歷經八小時左右的高海拔攀登後,我抵達C4營地。此處海拔7500米,相當於慕士塔格峰頂峰的高度。
抵達時已是下午四點,夏爾巴們正緊鑼密鼓地扎帳篷,海拔7500米之上的大風猛烈無比,我們先到的隊員鑽進已經搭建好的帳篷中,補水與能量。摘下氧氣面罩沒多一會兒,高反的感覺迅速上頭,我趕緊又把面罩塞到臉上。
今天連續十二個小時的高海拔攀登強度之大,生命中從未有過。推的每一次上升器,邁的每一步似乎都用盡身體極限的最後一口氣,我靠著“每一步都算數”的心態堅韌前行,累到極致既是滿足又是解脫,無論如何,我終於到了。高山帳低矮如伏地的公牛,掀天的狂風從篷布上划過,落下啪嗒啪嗒的響聲。
高山帳由雙人住改成了三人,鑽入睡袋只能“立正”式地躺下,隊友東哥和慶哥各睡在我左右,幾個老爺們兒擠著睡,還由於7500米營地條件不好,整個地面不僅有斜角而且凹凸不平,睡覺之難受可以想見。
二十來天的高山適應,我們已經習服(習慣性服從)了高海拔帶來的各種不適,即便在體能大量消耗的7500米也能夠適應。不過胃口是沒有了,Rita搞了一些吃的過來,根本吃不下。
我匆匆把氧氣流量閥值開到0.5,趕緊睡覺。
壹拾肆-頂峰我想象過無數次登頂的場景,終於要實現了。
我在高山上適應得很好,很大程度上是我睡眠好。
晚上十一點——休息5小時後,我們被要求起身吃飯——所謂的飯,就是速食米飯,像泡麵那樣加入熱水然後封口燜熟,就著榨菜簡單刨了幾口,便與各自的夏爾巴結組後便啟程出發了。 從C4到登峰這一段,路況變得平緩,雖然我沒去過慕士塔格峰,但我想這應是跟它類似的雪坡。不過,環境因素變得更加不可預知,這反而成為了8000米以上最危險的因素。“海拔每上升1000米,溫度下降6度”,現在的氣溫我約摸著零下20多度,在專業裝備加持續運動的條件下,身體倒不會覺得冷,但是我們最怕風,一旦起風,體感溫度瞬間會直線下降。今年珠峰堵車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如此失溫。 高山之上,風雪裹挾之中,頭燈的光束被黑夜擊落,在冰雪上的散落下凌亂的光斑,身前、身後都能遠遠看到隊友的光亮。
我在人類的極限死亡區攀登。
面罩里吹來的氧與空氣混合著撲面而來,我貪婪地將她吸入肺部,呼氣又洶涌地拍打在面罩上,從氣孔鑽出散髮到空氣中,周圍的氣孔慢慢都掛上了冰。
長路乏味,沒有盡頭,偶爾抬頭一望,漫天星辰漂亮極了。
雪山啊!
總在艱辛中給予你光亮,她那麼遙遠,卻真的就又在前方。
漸進早晨,天際線露出魚肚白,海拔已至8000米。
身後的頭燈依舊星星點點,我前方的攀登者寥寥無幾——我已經走在隊伍頭部了。
翻過最後的大雪坡有段橫切小道,過去便是馬納斯魯頂峰。
啊!
二十多天來的目標所至心之所往,此刻近在咫尺!
一條路繩鋪設向頂峰,我掛上主鎖,推著上升器開始攀登。
路越來越窄,窄得連登山杖都無從著地,只好插在雪堆上徒手攀爬,再過十米,便是頂峰! 馬納斯魯的頂峰是真正的“山尖”——它突兀地生長,衝破四周形成一圈層層疊疊的痕跡,再如塔尖般矗立起來。整個頂峰小極了,至多只能容納2、3人,先前到達的夏爾巴已經在此掛滿了經幡,這是馬納斯魯最高點,海拔8163米,看看手錶,正是2019年9月28日早晨6點56分。 大霧正濃,四顧無人,整個頂峰只有我和Rita。
他拿出手機給我拍照,隨後叫我迅速下撤,不能在此多作停留。
登頂,僅僅是攀登的一半,安全回家才是登山的全部結束。
下撤時其他的隊友們也陸續抵達了頂峰下開始排隊,慶幸自己先人一步登頂,海拔8000米以上排隊的風險很大,因為一旦運動停止,體溫就很難控制,排隊時間越長,凍傷的幾率越高,最壞的結果會導致失溫。
我與眾人打招呼相互鼓勵,繼續前行。
下山的路比來時更難,按照國際登山慣例,完成登頂的攀登者需要避讓後面陸續上來的隊友——這導致我的主鎖不能一直掛在路繩上,每一次地過鎖都是一次風險;下山也更加需要控制重心,因為角度實在太大,下山的時候我幾乎都要使用ATC(一種下降器)。
回頭一望,這竟是我自己走過路。
下午2點,我返回到C2營地,有的隊友繼續下撤到大本營,我因腳趾受傷準備在此休整一晚次日早晨再走,從C2出發到再次回到C2,48小時內在7、8000的高海拔上攀登了將近40個小時,此刻疲憊、滿足。
通知出來,喜憂參半。
第三次拉練
目標:與二拉一致。
不巧的是,我們的三拉在前往C1途中又再度遭遇暴雪,翌日清晨雪勢稍弱,我們繼續攀登,在抵達C2大冰壁的時候暴雪再度來襲,大本營通知:下撤。 三次拉練,其間兩次沒有達到預定計劃目標,我們不免有些喪氣,下撤回大本營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幾支隊伍已經開始正式沖頂,這更加重了我們的心理負擔——別的隊伍都已經開始沖頂了,我們拉練才剛剛不完整地結束。
此時已經是9月22日。
壹拾壹-遇險
營地里的隊伍都前後開始沖頂,原本熱絡的大本營一下子寂靜了很多,我們卻有點沉不住氣了,在長達20多天的反覆拉練,疲憊、期盼回家的情緒越來越濃。
晚間,尼瑪教練終於決定了我們隊伍的沖頂時間——9月25日。
是日清晨,我們吃好早餐,向佛塔祈禱,正式出發。 到C1的路途乏味而順利——這已經是我們第四次來到C1營地,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我們會繼續向前,直至登頂。
出發往C2時,我們隊友間不再結組,而是每個人與自己的夏爾巴單獨結組。C1到C2是整個攀登里技術要求最高的路段——它是馬納斯魯冰川的核心區,有若干個需要過冰梯的路段以及大冰壁,其中一個最陡峭的冰壁約百米長,角度達65度。 過一次C1、C2,幾乎相當於沖頂一次雀兒山。
雀兒山曾給我帶來巨大折磨,今次我只顧低調前行。
在大冰裂縫跟前修路的夏爾巴們已經提前搭設好了冰梯,Rita指導我,將冰爪的前後齒分別卡在冰梯上相鄰的兩級橫桿上,再逐步過去。到了梯子跟前,他幫我拉緊梯子兩側的路繩,我把主鎖和上升器分別掛在左右的兩條路繩上,身體前傾以調整好重心,才戰戰兢兢地踏上梯子。
大裂縫寬極了,修路的夏爾巴們只好把兩個梯子綁起來才夠有跨越大裂縫的距離,纖細的鋁製梯身橫貫長空,在烈日下反射出蕭索的白光。懸崖往下,先是皚皚白雪,再是清湛的藍色冰川,最底下處便是深邃的黑色深淵。我剛踏上孤懸於冰崖中間的梯子,它便開始吱呀作響。
我走到一半,發生了意外——我的冰爪卡在了梯子的橫桿上!
就像困在粘板上的老鼠,我被困在懸崖中間,雙腳動彈不得。手緊緊地拽住鎖在路繩上的主鎖與上升器,我努力抬腳,鞋子卻紋絲不動。
Rita在梯子後側幫我拉住路繩使其保持緊繃的狀態——如果路繩鬆弛,我的鎖與上升器就起不到保護的作用,他發現了我的處境,焦急地說:lift your feet!
當下的雪山風和日麗,我卻已瑟瑟發抖。
我高頻地左右晃動雙腳,忽然,左腳脫困了!我調整了姿勢,用力拉動右腳,一個踉蹌向前撲過去。好在Rita把路繩拉得很穩,我上半身穩住了,此刻右腳已經踏空,我迅速收回,往前一步。總算脫困。
短短一兩分鐘,卻是已經汗流浹背。過完冰梯,回頭一望,依然心有餘悸。
翻過前方的大冰壁,C2已經近在咫尺了。
壹拾貳-C2營地C2營地海拔6200米,就在冰雪覆蓋的臺地上方。 在此扎營,難免會跟雀兒山作比較(雀兒山頂峰海拔6168米)。雀兒山在我心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如果說登山夢源於 乞力馬扎羅 ,那真正的攀登則是始於雀兒山——我自雀兒山正式接觸戶外,深知攀登不易,從而敬畏雪山;才知裝備深淺,對那些在雪山能救命的鎖與扣產生眷戀;雀兒山之後,我開始進行了系統且密集的鍛煉:每周有氧無氧交替;周末或登山或徒步;跑了人生第一個馬拉松。
雀兒山曾把我虐得體無完膚,而今天我卻就在6200米海拔處扎營休整。
抵達C2後來自大本營的補給就算中止了,夏爾巴鑿雪取水,為我們做泡麵,幸得我背了幾包酸辣粉,在營地爽歪歪吃起來。 不過樹大招風,恬不知恥的隊友們竟紛紛過來,要求“來一口”。
到了C2就沒有條件可以做戶外活動了——6200米海拔的低溫與大風雖不到致命的程度,但是依舊凌厲,休整才是當下最迫切的需求。
飯後不久,凱途高山嚮導強子通知我們集合,召開緊急會議。
眾人從各自帳篷中魚貫而出,在大雪漫漫的營地中間聚攏來,我們被告知:大本營傳來氣象信息,我們原計劃29日的登頂日會有惡劣天氣(大風),不能沖頂,9月28日將是今年馬納斯魯攀登窗口期的最後一天。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沖頂日提前一天,原計劃每個營地逐日休整,現在必須要跳過一個營地。
幾番討論後我們決定,今晚休息到凌晨三點起床出發,跳過C3營地,直接前往C4。
而原本決定在C3營地才開始使用的氧氣即日起便開始供應,以抵禦成倍的體能消耗。
會後眾人回到帳篷,即刻C2營地便安靜了下來,我們深知在海拔6、7000米以上,用一天走完別的隊伍兩天要走的路意味著什麼,但現在我們只能接受,當下休息才是最要緊的事。
壹拾叄-連登C3、C4凌晨3點,我們起身補充了一些食物,穿上連體羽絨服攜帶好氧氣,便與自己的夏爾巴逐次出發了。 從C2起,攀登線路的角度明顯增大,難度陡增。 我們使用的氧氣流量以0.5為單位,閥值從0起至4。氧氣面罩並沒有阻隔外界高山的空氣,只是在此基礎上供應更高的氧含量。在攀登過程中我把氧氣流量從0.5逐步開到1.5,以緩慢適應氧氣供應。有人曾說,吸氧之後讓人覺得溫暖,我恰恰相反,吸氧之後我覺得涼快了許多——因為攀登過程實在是太熱了!舒服極了! C2離C3很近,4個小時便抵達了。當時正是早晨8點左右,其他隊伍的人剛從營地帳篷出來收拾行裝,我們稍事休息喝水,又繼續前行。 緊接著的C3到C4路段簡直就是整一個大冰壁!
隊友們出發有先後,速度有快慢,我們被分落到漫長的攀登線路上,一個個像螞蚱一樣掛在路繩上。
Rita始終走在我前面,我得靠自己認真地掛鎖,過好每一個繩結。在這個55度的超大冰坡上,任何一個大意的結果都有可能是致命的。C3往上,我逐漸接近死亡區,這個高度的氧氣含量極低,行動變得非常困難。即便戴著氧氣面罩,我依舊感覺缺氧嚴重。
且停且走,在歷經八小時左右的高海拔攀登後,我抵達C4營地。此處海拔7500米,相當於慕士塔格峰頂峰的高度。
抵達時已是下午四點,夏爾巴們正緊鑼密鼓地扎帳篷,海拔7500米之上的大風猛烈無比,我們先到的隊員鑽進已經搭建好的帳篷中,補水與能量。摘下氧氣面罩沒多一會兒,高反的感覺迅速上頭,我趕緊又把面罩塞到臉上。
今天連續十二個小時的高海拔攀登強度之大,生命中從未有過。推的每一次上升器,邁的每一步似乎都用盡身體極限的最後一口氣,我靠著“每一步都算數”的心態堅韌前行,累到極致既是滿足又是解脫,無論如何,我終於到了。高山帳低矮如伏地的公牛,掀天的狂風從篷布上划過,落下啪嗒啪嗒的響聲。
高山帳由雙人住改成了三人,鑽入睡袋只能“立正”式地躺下,隊友東哥和慶哥各睡在我左右,幾個老爺們兒擠著睡,還由於7500米營地條件不好,整個地面不僅有斜角而且凹凸不平,睡覺之難受可以想見。
二十來天的高山適應,我們已經習服(習慣性服從)了高海拔帶來的各種不適,即便在體能大量消耗的7500米也能夠適應。不過胃口是沒有了,Rita搞了一些吃的過來,根本吃不下。
我匆匆把氧氣流量閥值開到0.5,趕緊睡覺。
壹拾肆-頂峰我想象過無數次登頂的場景,終於要實現了。
我在高山上適應得很好,很大程度上是我睡眠好。
晚上十一點——休息5小時後,我們被要求起身吃飯——所謂的飯,就是速食米飯,像泡麵那樣加入熱水然後封口燜熟,就著榨菜簡單刨了幾口,便與各自的夏爾巴結組後便啟程出發了。 從C4到登峰這一段,路況變得平緩,雖然我沒去過慕士塔格峰,但我想這應是跟它類似的雪坡。不過,環境因素變得更加不可預知,這反而成為了8000米以上最危險的因素。“海拔每上升1000米,溫度下降6度”,現在的氣溫我約摸著零下20多度,在專業裝備加持續運動的條件下,身體倒不會覺得冷,但是我們最怕風,一旦起風,體感溫度瞬間會直線下降。今年珠峰堵車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如此失溫。 高山之上,風雪裹挾之中,頭燈的光束被黑夜擊落,在冰雪上的散落下凌亂的光斑,身前、身後都能遠遠看到隊友的光亮。
我在人類的極限死亡區攀登。
面罩里吹來的氧與空氣混合著撲面而來,我貪婪地將她吸入肺部,呼氣又洶涌地拍打在面罩上,從氣孔鑽出散髮到空氣中,周圍的氣孔慢慢都掛上了冰。
長路乏味,沒有盡頭,偶爾抬頭一望,漫天星辰漂亮極了。
雪山啊!
總在艱辛中給予你光亮,她那麼遙遠,卻真的就又在前方。
漸進早晨,天際線露出魚肚白,海拔已至8000米。
身後的頭燈依舊星星點點,我前方的攀登者寥寥無幾——我已經走在隊伍頭部了。
翻過最後的大雪坡有段橫切小道,過去便是馬納斯魯頂峰。
啊!
二十多天來的目標所至心之所往,此刻近在咫尺!
一條路繩鋪設向頂峰,我掛上主鎖,推著上升器開始攀登。
路越來越窄,窄得連登山杖都無從著地,只好插在雪堆上徒手攀爬,再過十米,便是頂峰! 馬納斯魯的頂峰是真正的“山尖”——它突兀地生長,衝破四周形成一圈層層疊疊的痕跡,再如塔尖般矗立起來。整個頂峰小極了,至多只能容納2、3人,先前到達的夏爾巴已經在此掛滿了經幡,這是馬納斯魯最高點,海拔8163米,看看手錶,正是2019年9月28日早晨6點56分。 大霧正濃,四顧無人,整個頂峰只有我和Rita。
他拿出手機給我拍照,隨後叫我迅速下撤,不能在此多作停留。
登頂,僅僅是攀登的一半,安全回家才是登山的全部結束。
下撤時其他的隊友們也陸續抵達了頂峰下開始排隊,慶幸自己先人一步登頂,海拔8000米以上排隊的風險很大,因為一旦運動停止,體溫就很難控制,排隊時間越長,凍傷的幾率越高,最壞的結果會導致失溫。
我與眾人打招呼相互鼓勵,繼續前行。
下山的路比來時更難,按照國際登山慣例,完成登頂的攀登者需要避讓後面陸續上來的隊友——這導致我的主鎖不能一直掛在路繩上,每一次地過鎖都是一次風險;下山也更加需要控制重心,因為角度實在太大,下山的時候我幾乎都要使用ATC(一種下降器)。
回頭一望,這竟是我自己走過路。
下午2點,我返回到C2營地,有的隊友繼續下撤到大本營,我因腳趾受傷準備在此休整一晚次日早晨再走,從C2出發到再次回到C2,48小時內在7、8000的高海拔上攀登了將近40個小時,此刻疲憊、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