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在海拔八千米之上,我找到的是什麼樣的遠方?



餐廳是我們吃飯、培訓、會議、社交的場所,也是營地里最大的空間;若干個太陽能板架設在外圍,能合理地利用充沛的馬納斯魯陽光,每天下午五點營地開始為餐廳提供電力,此時的餐廳帳便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用電設備;寬闊的廚房最讓人驚艷,不鏽鋼的櫥櫃、潔具被安裝在這裡,從遠處雪山上引流來的冰水可直通廚房,打開龍頭即可獲得生水,與地面無異,5個夏爾巴廚師在此忙碌為我們每日提供餐食,簡直有種輕奢的味道!食品倉庫整齊地陳列著從samagaon運輸來的補給;淋浴房則提供了液化氣和熱水器,可以享受熱水淋浴。




抵達大本營時剛好有人在我們營地附近修繕wifi設備——把samagaon的網絡信號放大傳輸到大本營,眾人買了流量卡解決了多日來不能上網的問題。




接下來休整的兩天時間里,隊友們有的去其他隊伍串門,有的在帳篷里休息,大本營的生活熱鬧又平靜。





至此,我們攀登季的第一階段任務就此順利完成,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在這裡反覆拉練,最後等待窗口期沖頂。 玖-擺渡人
我曾以為夏爾巴(sherpa)是個民族,現在才知原來他們竟是一個氏族——他們都姓夏爾巴。


“高山協作”,這個幾乎專屬於喜馬拉雅山脈夏爾巴人的職業,在 尼泊爾 當地無疑是高收入群體,與之相伴的是高風險,在商業攀登中,夏爾巴要提前為客戶修路——他們會早於客戶提前登頂,一路把路繩修至頂峰,此外,他們還需要扮演“冰川醫生”的角色,最大限度地排除攀登中的隱患。從馬納斯魯大本營往上還有4個高山營地,這些營地的物資運輸,扎營做飯,也都是夏爾巴的工作。


凱途隊伍中的夏爾巴個個都經歷豐富——他們平均登頂珠峰都在七次以上,其中兩位登頂珠峰竟達14次!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春季是 尼泊爾 最重要的登山季,主要是由於每年五月是珠峰的最佳窗口期,隨著登山運動的發展,攀登珠峰的人數逐年攀升,因此還出現夏爾巴不夠用的情況,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各個登山公司夏爾巴能力參差不齊;而到了秋季,攀登的需求相對減少,就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只有足夠優秀的夏爾巴才有機會服務客戶。
我的夏爾巴叫Pemba Rita Sherpa,我叫他Rita。從徒步起他就是我們的隊長,有十餘次攀登珠峰的經歷,經驗豐富,同時他還是 尼泊爾 為數不多的“國際高山嚮導”持證人,獲此殊榮的整個 尼泊爾 約60人。

馬納斯魯大本營之上,共有C1(5700米)、C2(6200米)、C3(6800米)以及C4(7500米)共四個營地。各國登山隊伍在正式沖頂前都要從大本營出發前往各個高山營地進行若干次拉練——最高可抵達C3營地,以適應路線與海拔。




目標:抵達C1營地後返回
從大本營到C1是混合路段,出發時是岩石板和冰磧石組成的山石坡,一個小時後抵達冰爪點——需要換上冰爪進行徒步,此後是角度並不大的雪坡一直延伸到C1營地,這一路上有數個或大或小的冰裂縫。Rita要求我們五人一組結組前行,以提 高安 全性,抵達C1後稍事休息即刻便要返回大本營。


目標:前往C1營地住一晚
以適應更高海拔的生活狀態,第二天再赴C2營地,抵達C2後返回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