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與黃金鑄就的國度——西班牙游記(未完待續)

回來後看了詳細的介紹才知道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組成,包括王室座堂、主禮拜堂、聖母禮拜堂、大教堂博物館等,但參觀的時候也分不清哪兒是哪兒,只是感到宏偉、精美,哥特式大教堂內部的高大宏偉在這裡完全能夠感受到,而且這個教堂的內部裝飾以及藏品也絕對精緻典雅。最重要的是, 哥倫布 的墓穴在這個教堂內,更增添了教堂的地位。





哥倫布 於1506年5月20日在 西班牙 巴利亞多利德 逝世,併在當地下葬,他的靈柩怎麼會在 古巴 呢?原來,這裡還有一段故事。 哥倫布 死後先被安葬在 巴利亞多利德 。1509年, 西班牙 政府將 哥倫布 的遺骨遷到了聖瑪麗亞大教堂。1526年, 哥倫布 的 長子 迭戈去世,被安葬在父親的遺體旁。1537年,迭戈的遺孀瑪麗亞按照 哥倫布 希望埋葬在美洲大陸的遺願,把他和迭戈的遺骸送到了現位於 多米尼加 的聖多明戈大教堂。1795年, 法國 人占領了該地, 西班牙 為了不讓 哥倫布 的遺骸落到 法國 人的手中,把遺骸送往 古巴 哈瓦那 。1898年 西班牙 失去了包括 古巴 在內的所有海外領地時, 哥倫布 的屍體又被送回 塞維利亞 ,安息在大教堂里。然而,1877年當工人在聖多明戈大教堂施工時,發掘出一個鉛質箱子,箱子的錶面刻有“一位偉大而傑出的人,克裡斯托瓦爾· 科隆 閣下”,這正是 哥倫布 在 西班牙 使用的名字。 多米尼加 人聲稱這才是 哥倫布 的真正遺骸,而 西班牙 人1795年帶走的是另一個人的遺體。為此, 多米尼加 專門為 哥倫布 的遺骨建造了紀念碑。 哥倫布 埋葬地的爭論就這樣持續了100多年,直到2006年, 西班牙 格拉納達 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4年的研究,運用DNA比對,終於確認 塞維利亞 大教 堂安 放的遺骸就是 哥倫布 的。至此, 哥倫布 的遺體之爭才告一段落。
希拉爾達塔(Giralda)高98米,是原清真寺的宣禮塔,也是整個教堂最古老的部分。從底部到70米高的瞭望台,需要爬34層。不過這34層都沒有樓梯,而是環形坡道。據說,在穆斯林時期,一天得爬上塔五次的年老的穆斯林領祈者呼籲做出改變,於是塔身內專門設計了一段斜坡,這樣就可以騎著毛驢一路到塔頂了。我由於沒有去往教堂的 東北 角,所以很遺憾沒有拍到塔身的全貌,不過我還是爬到了塔頂,從那裡可以俯瞰全城。





我們從教堂出來已經下午5點了,參觀王宮的時間估計也不夠,於是我們就往 西班牙 廣場去。 西班牙 各地有很多廣場都叫 西班牙 廣場, 塞維利亞 的 西班牙 廣場是其中最有名、最精美的,而且據說是欣賞落日的絕佳地點,所以在那個時點去 西班牙 廣場按說是比較合適的。不過後來我們發覺還是去早了,因為 西班牙 的落日時間太晚了,得到晚上9點過去了。 西班牙 廣場位於大教堂的東南方向,距離大約2公里,步行需要半個小時。中間會路過以前的皇家煙廠、現在的 塞維利亞 大學。 西班牙 的下午5點,就相當於我們的下午2、3點,正是太陽當頭暴曬的時間,所以雖然路不遠,但在炎炎烈日下步行過去也比較辛苦。





塞維利亞 阿爾卡薩堡最早的建設年代,百度上說是1181年,那就是在阿爾摩哈德王朝時期,還有說是十世紀,由當時 科爾多瓦 的埃米爾阿勃德拉曼三世下令建造。想必兩者都有道理,只是十世紀時它只是作為一個小小的城堡開始建造,到了阿爾摩哈德王朝將 塞維利亞 作為都城後,才把它作為王宮進行擴建。不過無論如何,它最早都是摩爾人建造的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築。1248年 卡斯 蒂利亞王國“ 光復 ” 塞維利亞 後, 西班牙 基督教恢復了對 塞維利亞 的統治,基督教國王陸續對這座城堡進行改建,成就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王宮。在此,我不得不提及,也是我早已想介紹的一種存在於 西班牙 的特有建築風格——穆德哈爾式風格。
上海 外國語大學沈怡所著的《 西班牙 的穆德哈爾式建築》對穆德哈爾式建築做了簡要精確的總結。根據該文,穆德哈爾(Mud é jar)是個源自阿拉伯語的詞,原指“被允許留下的人”。基督教王國恢復對 伊比利亞半島 的統治後,一些穆斯林被留了下來,他們就被稱為“穆德哈爾”。由於當時伊斯蘭教徒掌握高超的建築裝飾工藝,許多“穆德哈爾”就被徵用為工匠,建造基督教建築。他們在基督教建築中融入了伊斯蘭的建築裝飾風格,從而造就了大量結合了伊斯蘭和基督教風格的建築物。穆德哈爾式建築有幾個特點:一是採用磚替代了部分石料,從而產生了很多磚石結構的建築。本來基督教建築都使用石料,穆斯林工匠用磚料和灰漿取代了部分石料,從而導致建築設計發生了部分變化, 比如 殿堂面積減小、穹頂改成了過梁鑲板結構等等。二是裝飾上引入了石膏,可以製作藤蔓、花葉等圖案,還引入來自東方的瓷磚作為牆壁裝飾。三是使用了鑲板屋頂技術,木材被引入基督教建築中,演化出了金碧輝煌的穆德哈爾屋頂。另外,各種拱的應用、花葉和幾何圖案,以及高飽和度的色彩,也都是穆德哈爾式建築的特點。回想起來,從塞哥維亞到 塞維利亞 ,從我們到 西班牙 的第一天,就看到了很多穆德哈爾式建築,直到現在,趕在這篇游記完成前我終於明白了這個詞的含義以及這個建築的特點,想來也不算完。穆德哈爾式建築,也許可以稱作 西班牙 建築特色的靈魂吧。













我們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參觀了 塞維利亞 王宮,午飯過後就驅車前往 葡萄牙 的 法魯 (Faro)。 法魯 是瀕臨大西洋的一座小城市,是 葡萄牙 法魯 區的首府, 西北 距 裡斯本 217公里,人口只有2.2萬。據說 法魯 有 歐洲 最漂亮的沙灘,是夏季度假勝地。我們想既然到了 西班牙 ,自然該去 葡萄牙 ,另外,也想安排到海邊休息兩天,所以就根據我兄弟的推薦選擇了 法魯 這個地方。 塞維利亞 與 法魯 的距離大約200公里,驅車需要約2個小時。當我們的汽車緩緩地經過橫亘在瓜迪亞納河(Guadiana)上的一座公路橋時,我們就從 西班牙 到達了 葡萄牙 。雖然在兩國之間旅行不需要辦理簽證,但到達 葡萄牙 後依然遇到了一個檢查站。身著制服的美女用葡式英語讓我拿出credit card,然後問我有沒有chip,我反應了好幾秒才明白她是讓我給她帶芯片的信用卡,我回答no,她就讓我把車開到前方30公里處的一個加油站去交錢——原來是收過路費的。在加油站的小商店里,我看見好些 西班牙 過來的司機都和我一樣在排隊交錢。售貨員問我們去那裡,我們告訴他 法魯 ,就收了10歐元,還給了一張10歐的票據。看來,還不能跑遠啊,否則當算作偷逃過路費吧。
葡萄牙 和 西班牙 不僅語言不同,兩國還有時差。 葡萄牙 的時間比 西班牙 晚1個小時。當我們下午3點到達 法魯 時,實際上當地是2點鐘。我們在 葡萄牙 訂的是民宿,和房東約好了下午3點見面,他也非常守時,害得我們只好在車上硬等了1個鐘頭。見到房東後,他熱情得向我們介紹他家的各種設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家的洗衣液是裝在膠囊里的,他夫人說一次洗衣,只需投入一個膠囊即可,簡單而且低泡。我心想如果只洗幾件衣服,豈不是有點浪費洗衣液。除此之外,房東還給我們準備了當地的地圖和附近景點、餐廳的介紹資料,誠如他所講的,他在 法魯 有好幾套房子作為民宿經營——他做民宿非常有經驗了——看來確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