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大洋洲,悉尼墨爾本大洋路10日談

一睜眼,已經到了今天的住宿地,在 Airbnb 上預訂的 悉尼 帕丁頓區的聯排別墅。

最初僅僅是因為 悉尼 的酒店房價太貴,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訂了這個小房子,實際住下來,除了第一晚剛好碰上鄰居周六轟趴吵到凌晨2點的“小插曲”之外,其他體驗堪稱完美。





啊,莫要辜負瞭如此好陽光,還是趕緊出門罷。 \--帕丁頓與周末市集我承認,之所以能想到選擇帕丁頓這個街區,是因為來之前,我在LP《 悉尼 》上讀到了帕丁頓的周六市集。
“帕丁頓區,也被稱為Paddo,是一個高貴豪華的地區。這裡有經過精心修複的排屋和枝繁葉茂的陡峭接到,很多時尚人士穿梭在享有盛名的商店、別緻的餐館、藝術畫廊和書店之間。主幹道Oxford St建立在Gadigal原住民曾使用過的一條古老的步行道基礎之上。最佳觀光時間是周六,那時市場最熱鬧。這裡曾經是崎嶇的原始林區,直到19世紀60年代,帕丁頓區為那些有追求的 維多利亞 時代的手藝人而建,但二戰以後,遠郊的四分之一地區迅速淪為了 澳大利亞 最糟糕的貧民窟之一。復興 維多利亞 時代建築的強烈渴望使帕丁頓區在20世紀60年代東山在其。到了90年代,這裡的房地產又變得非常搶手且值錢。”
——《Lonely Planet 悉尼 》
對於一個攝影愛好者來說,沒有什麼比復古小房子、周末市集更吸引人的了。
稍事梳洗,馬上出門掃街。











瞄了一眼賣的東西,和我們的 義烏 市集沒什麼兩樣,甚至還不如……
來的路上路過一家Aesop(女生都知道的澳洲挺有名的一個護膚品牌),想進去看看,人家說不好意思,準備打烊。
由此我對 悉尼 人民的作息時間和市集的定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幸好飯店不打烊,我們決定稍微填下肚子,待會去麥覺理夫人凳子上拍日落。

而事實證明,別說我們了,就算黃曉明來,也會這麼覺得的!
下麵是一個番茄、乳酪、橄欖和不明綠色植物混合的披薩,答應我,如果你在菜單上看到類似的玩意,請千萬不要點!


坐落在海德公園對面的聖瑪麗大教堂是 澳大利亞 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始建於1821年,又在1865年毀於一場大火。
1928年,耗時60多年的大教堂重建工程終於完成。在距今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長河裡,大教堂見證了不少風雨。直至今天,仍有部分屋頂在修葺中。


與大教堂隔街相望的一棟紅砂岩建築分外搶眼,從地圖上看是土地登記處的辦公室所在地。可惜找不到關於這棟老建築的歷史介紹,建築內部亦不對外開放。


程序員抓拍我的這張照片讓我想起很多年前某本書上的一句話:
“記得那時年紀小,你愛聊天我愛笑。”




這個機位,屬於毫無難度、爛大街、但又不得不來的經典位置。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無論你在別人的照片上看過多少次,當你親身經歷親眼目睹的時候,那種震撼是什麼也比擬不了的。
這一刻, 悉尼 歌劇院和海港大橋作為地標建築,像幅畫一樣在我面前展開。

一番寒暄後知道了他叫Parry,是本地攝影愛好者。
我立馬向他請教了幾個機位,而他也掏出他的Ins,向我一一介紹,我們愉快互fo。
交談中我發現,Parry用的減光鏡竟然是Nisi的,我馬上說我也有一套,還刻著我名字呢(裝逼現場)。
Parry一臉羡慕地說:
“所以你和品牌方很熟嗎?那你能不能幫我催催,我摔碎了一套,重新下了訂單,等了好久都沒來。”
我:“額……”(裝逼失敗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