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地中海的史詩中 (一希腊篇) -手繪游記、文化閑聊、吃住乾貨
出了旅館門一路下山就是米克諾斯鎮,一個迷宮一般的小鎮,高處看建築高地雜亂,道路參錯複雜,進入其中又覺得建築進退臺階高地都自有章法,兩三層的平屋頂房子,通過退台爭取充足的陽光和最好的風景,層層退台和灰白相間的石頭街道一起,沿著山行逐級跌落,從山頂一直蔓延到海灘。 ©小八自繪
一路風景和明信片上描繪的分毫不差,白的耀眼的 愛琴海 民居熙熙攘攘擠作一團,建築的邊緣被貼心地磨成了圓潤的弧形,顯示出敦實可愛的氣質。沿著山路下行,到處都是可以用來拍美照的場景,那些藍的窗戶,紅的屋頂,綠的大門,木的欄桿,白的牆面……不實地走一趟,真很難想象如此多鮮艷的顏色可以毫無顧忌地用在建築立面上,又毫無雜亂之感。 這一路上有民宅也有餐廳、咖啡廳、禮品商店,但總的來講人很少,不只是游客,當地人似乎也不那麼多,偶爾有幾個店鋪主人懶洋洋地靠在門口曬太陽。我們閑逛,打招呼,偶爾和當地人聊幾句,聽聞這個季節還未到旅游旺季(五到十月),米島游客不多,大多數店主也懶得開門。“但是,”店鋪主人認真地補充:“我還是喜歡淡季,你簡直不能想象八月份的時候這個島有多麼吵鬧!”看來所有旅游名勝都面臨這個永恆的難題——怎樣平衡熙熙攘攘的游客和當地人安靜的日常生活。 沿山路一直到海邊,就是著名的米島大風車(windmills of kato Mili),這是米島的地標,如果非要拍一張到此一游照打卡,那必須是這個經典景點。風車立在alefkandra海岸邊上的小山丘上,大多數都朝著北面,是就是米島全年的主導風向上。今天米島上有16個風車,大多數建於16世紀的 威尼斯 時期,當然之後也一直在反反覆復改建翻修。這些風車早起被用於碾磨小麥,這是島上居民的主要口糧,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中期。
米島風車和 荷蘭 的風車看起來很不一樣,尺寸比較小巧,建築也談不上精美,圓滾滾有些粗糙,白色的桶裝屋子上鋪著灰色的茅草屋頂,有些像阿爾貝羅貝羅的陶爾利石屋。纖細的放射狀風輪就像是手工做的紡車輪子,總讓人擔心風一吹就折斷了。 從風車一路往被,就是著名的小 威尼斯 。小 威尼斯 位是海邊的一段岸線,整齊地排列著18世紀漁民的房子,建築直接建在水邊,就像 威尼斯 潟湖上獨特而美麗的水上建築,所以被稱為小 威尼斯 。當然,從建築風格上,這些建築也全然不同於島上白色石材的基克拉澤斯建築,它們擁有彩色的木門、弧形的窗戶,出挑的陽臺,具有明顯的 威尼斯 風格痕跡——這不難理解, 愛琴海 區域曾經很長時間被 威尼斯 人控制。 小 威尼斯 的歷史最早追溯到16世紀,許多早期的船長和航海商人決定在此定居,並希望建設可以直面大海的家園,一方面便於出海卸貨,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海洋民族與大海的神聖聯繫。很快這個區域便成型,吸引了大量的船員,以及不期而來的海盜,這也是為什麼島上的房子和道路修得像迷宮一般——通常海盜來的時候,除了抓緊逃跑似乎並沒其他更好的抵抗辦法。不過聽一個酒館的酒保神秘秘地說,小 威尼斯 其實曾經就是海盜們的巢穴,貼水的建築方便他們隨時出入海上,建築的地下倉庫里就藏著他們儲藏戰利品的寶箱,他擠眉弄眼的表情讓我一度懷疑酒館下方是否藏有人骨和金幣。 從小 威尼斯 出來,我們四處溜達希望能碰到米島的吉祥物——鵜鶘君,但不幸並沒有收穫,不過順路撿到一隻 印度 小哥。小哥年紀不大,約莫20出頭,是大學畢業來 歐洲 度過自己的間歇年。小哥具有典型的 印度 特色,深色皮膚,牙齒雪白,笑起來嘴巴快到眼角,並且十分話嘮,大概半小時,我們就瞭解了他的家庭結構,人生經歷以及未來理想。他似乎對於自己放棄優厚待遇的工作,孤身一人游歷 歐洲 的決定十分自豪,這樣想想也是,我在他這個年齡還是沒勇氣花一年的時間周游世界。雖然小哥很熱情表示想要一路同游,用他的話說至少有人可以幫我們拍照。 但我們惦記著自家旅館的落日,就匆匆告別小哥,準備返回。 因為吃了太久西餐,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呼喚中餐!中餐!所以和曼曼合計後,我們在路邊小店買了些新鮮食材,回家煮方便面。用番茄、培根、雞蛋和生菜煮的方便面看上去色相不賴,配著煎香腸、罐頭肉丸、蔬菜 沙拉 和濃郁香甜的桃汁,十分鐘一桌豐富晚餐就端上桌。我們坐在屋外露臺上,享受著數周來的第一頓中餐,眼看著夕陽一步一步向海平面落下。 ©小八自繪 這時天色漸暗,海天一色處隱約有霞光。海風微涼,我們酒足飯飽地靠在木椅上玩手機,順手擼著不知哪裡跑來偷香腸的小饞貓,一邊感慨生活若此,夫復何求。 DAY4 Santorini聖托里尼如果你問 聖托里尼 在哪兒,也許不是每個國人都能答得出來,但如果你展示照片,所有人都會“噢噢噢噢,我知道, 希腊 那個藍白色的小鎮!”沒錯,這個小島是 希腊 旅游當之無愧的必游之地,“蜜月天堂”、“最美日落”、“頂級浪漫代言島”、“婚紗照完美外景地”一連串的溢美之詞,讓我對 聖托里尼 的期待無限走高,而事實往往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當然,並不是說這個島嶼的風光辜負了它的美名,那些精美浪漫的明信片風景也都確有其地,只是——如果每一個景點下餃子一樣擠滿了游客,每一張照片都要艱難需找角度,每一家網紅餐廳都需要排隊等候的話,再好的風景都難以轉換成愉快的旅行體驗。 ©小八自繪
發了些牢騷,但游記還是要寫,不管是否以後會再來,我也希望能夠客觀記錄這次的聖島之行,也許人生不一定都有美好的初見,但相逢即是緣分。 去聖島的行程安排在第二次 希腊 之行,一樣是從 克裡特 島乘船前往。不過這一次是盛夏季節,所以站在聖島的碼頭時,我已經是汗流浹背,而面前這個土壤黝黑貧瘠陽光曝曬的島嶼,就是傳說中的聖島了,不得不說第一印象有些意外。 和米克諾斯島一樣,聖島屬於基克拉澤斯群島,由火山噴發堆積而成。這個小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島上的阿克羅蒂里是米諾斯文明時期的港口遺址,其後又依次為腓尼基人、多立安人、 羅馬 人、拜占庭人和法蘭克人統治,直到控制權落在奧斯曼人手中。現在的 聖托里尼 島是 希腊 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主要景點集中在中心城鎮 費拉 、北側伊亞小鎮、卡 馬裡 黑沙灘、佩里薩海灘和卡美梅尼島火山。 ©小八自繪
從碼頭坐大巴可以到達中心城鎮 費拉 Fira,島上的集散中心,如果大巴出行,無論去何處都需要在這裡轉車。這個佇立在懸崖邊的小鎮以開闊的海景和白色的建築群聞名。小鎮人氣很旺,狹窄的街道兩旁擺滿了手工藝品和明信片,來來往往的人群和鱗次櫛比的商鋪,組合出喧鬧的商業氣息。彩色的屋子一層一層疊落在崖壁上,縱橫交錯的小巷迷宮一樣複雜,配著湛藍的天空和海洋做背景,倒也頗得趣味。 烈日的陽光、喧鬧的小店和擁擠的人群,很快就讓我有些氣短,稍作停留就匆匆趕往下一目的地——Oia伊亞小鎮。小鎮位於聖島的北邊,是一個擁有大批絕美懸崖酒店和無敵海景咖啡廳的休閑小鎮。這裡看起來與 費拉 有些類似,只是少了些喧鬧的商鋪,多了些精緻的海景酒店。
一路風景和明信片上描繪的分毫不差,白的耀眼的 愛琴海 民居熙熙攘攘擠作一團,建築的邊緣被貼心地磨成了圓潤的弧形,顯示出敦實可愛的氣質。沿著山路下行,到處都是可以用來拍美照的場景,那些藍的窗戶,紅的屋頂,綠的大門,木的欄桿,白的牆面……不實地走一趟,真很難想象如此多鮮艷的顏色可以毫無顧忌地用在建築立面上,又毫無雜亂之感。 這一路上有民宅也有餐廳、咖啡廳、禮品商店,但總的來講人很少,不只是游客,當地人似乎也不那麼多,偶爾有幾個店鋪主人懶洋洋地靠在門口曬太陽。我們閑逛,打招呼,偶爾和當地人聊幾句,聽聞這個季節還未到旅游旺季(五到十月),米島游客不多,大多數店主也懶得開門。“但是,”店鋪主人認真地補充:“我還是喜歡淡季,你簡直不能想象八月份的時候這個島有多麼吵鬧!”看來所有旅游名勝都面臨這個永恆的難題——怎樣平衡熙熙攘攘的游客和當地人安靜的日常生活。 沿山路一直到海邊,就是著名的米島大風車(windmills of kato Mili),這是米島的地標,如果非要拍一張到此一游照打卡,那必須是這個經典景點。風車立在alefkandra海岸邊上的小山丘上,大多數都朝著北面,是就是米島全年的主導風向上。今天米島上有16個風車,大多數建於16世紀的 威尼斯 時期,當然之後也一直在反反覆復改建翻修。這些風車早起被用於碾磨小麥,這是島上居民的主要口糧,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20世紀中期。
米島風車和 荷蘭 的風車看起來很不一樣,尺寸比較小巧,建築也談不上精美,圓滾滾有些粗糙,白色的桶裝屋子上鋪著灰色的茅草屋頂,有些像阿爾貝羅貝羅的陶爾利石屋。纖細的放射狀風輪就像是手工做的紡車輪子,總讓人擔心風一吹就折斷了。 從風車一路往被,就是著名的小 威尼斯 。小 威尼斯 位是海邊的一段岸線,整齊地排列著18世紀漁民的房子,建築直接建在水邊,就像 威尼斯 潟湖上獨特而美麗的水上建築,所以被稱為小 威尼斯 。當然,從建築風格上,這些建築也全然不同於島上白色石材的基克拉澤斯建築,它們擁有彩色的木門、弧形的窗戶,出挑的陽臺,具有明顯的 威尼斯 風格痕跡——這不難理解, 愛琴海 區域曾經很長時間被 威尼斯 人控制。 小 威尼斯 的歷史最早追溯到16世紀,許多早期的船長和航海商人決定在此定居,並希望建設可以直面大海的家園,一方面便於出海卸貨,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海洋民族與大海的神聖聯繫。很快這個區域便成型,吸引了大量的船員,以及不期而來的海盜,這也是為什麼島上的房子和道路修得像迷宮一般——通常海盜來的時候,除了抓緊逃跑似乎並沒其他更好的抵抗辦法。不過聽一個酒館的酒保神秘秘地說,小 威尼斯 其實曾經就是海盜們的巢穴,貼水的建築方便他們隨時出入海上,建築的地下倉庫里就藏著他們儲藏戰利品的寶箱,他擠眉弄眼的表情讓我一度懷疑酒館下方是否藏有人骨和金幣。 從小 威尼斯 出來,我們四處溜達希望能碰到米島的吉祥物——鵜鶘君,但不幸並沒有收穫,不過順路撿到一隻 印度 小哥。小哥年紀不大,約莫20出頭,是大學畢業來 歐洲 度過自己的間歇年。小哥具有典型的 印度 特色,深色皮膚,牙齒雪白,笑起來嘴巴快到眼角,並且十分話嘮,大概半小時,我們就瞭解了他的家庭結構,人生經歷以及未來理想。他似乎對於自己放棄優厚待遇的工作,孤身一人游歷 歐洲 的決定十分自豪,這樣想想也是,我在他這個年齡還是沒勇氣花一年的時間周游世界。雖然小哥很熱情表示想要一路同游,用他的話說至少有人可以幫我們拍照。 但我們惦記著自家旅館的落日,就匆匆告別小哥,準備返回。 因為吃了太久西餐,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在呼喚中餐!中餐!所以和曼曼合計後,我們在路邊小店買了些新鮮食材,回家煮方便面。用番茄、培根、雞蛋和生菜煮的方便面看上去色相不賴,配著煎香腸、罐頭肉丸、蔬菜 沙拉 和濃郁香甜的桃汁,十分鐘一桌豐富晚餐就端上桌。我們坐在屋外露臺上,享受著數周來的第一頓中餐,眼看著夕陽一步一步向海平面落下。 ©小八自繪 這時天色漸暗,海天一色處隱約有霞光。海風微涼,我們酒足飯飽地靠在木椅上玩手機,順手擼著不知哪裡跑來偷香腸的小饞貓,一邊感慨生活若此,夫復何求。 DAY4 Santorini聖托里尼如果你問 聖托里尼 在哪兒,也許不是每個國人都能答得出來,但如果你展示照片,所有人都會“噢噢噢噢,我知道, 希腊 那個藍白色的小鎮!”沒錯,這個小島是 希腊 旅游當之無愧的必游之地,“蜜月天堂”、“最美日落”、“頂級浪漫代言島”、“婚紗照完美外景地”一連串的溢美之詞,讓我對 聖托里尼 的期待無限走高,而事實往往是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當然,並不是說這個島嶼的風光辜負了它的美名,那些精美浪漫的明信片風景也都確有其地,只是——如果每一個景點下餃子一樣擠滿了游客,每一張照片都要艱難需找角度,每一家網紅餐廳都需要排隊等候的話,再好的風景都難以轉換成愉快的旅行體驗。 ©小八自繪
發了些牢騷,但游記還是要寫,不管是否以後會再來,我也希望能夠客觀記錄這次的聖島之行,也許人生不一定都有美好的初見,但相逢即是緣分。 去聖島的行程安排在第二次 希腊 之行,一樣是從 克裡特 島乘船前往。不過這一次是盛夏季節,所以站在聖島的碼頭時,我已經是汗流浹背,而面前這個土壤黝黑貧瘠陽光曝曬的島嶼,就是傳說中的聖島了,不得不說第一印象有些意外。 和米克諾斯島一樣,聖島屬於基克拉澤斯群島,由火山噴發堆積而成。這個小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島上的阿克羅蒂里是米諾斯文明時期的港口遺址,其後又依次為腓尼基人、多立安人、 羅馬 人、拜占庭人和法蘭克人統治,直到控制權落在奧斯曼人手中。現在的 聖托里尼 島是 希腊 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主要景點集中在中心城鎮 費拉 、北側伊亞小鎮、卡 馬裡 黑沙灘、佩里薩海灘和卡美梅尼島火山。 ©小八自繪
從碼頭坐大巴可以到達中心城鎮 費拉 Fira,島上的集散中心,如果大巴出行,無論去何處都需要在這裡轉車。這個佇立在懸崖邊的小鎮以開闊的海景和白色的建築群聞名。小鎮人氣很旺,狹窄的街道兩旁擺滿了手工藝品和明信片,來來往往的人群和鱗次櫛比的商鋪,組合出喧鬧的商業氣息。彩色的屋子一層一層疊落在崖壁上,縱橫交錯的小巷迷宮一樣複雜,配著湛藍的天空和海洋做背景,倒也頗得趣味。 烈日的陽光、喧鬧的小店和擁擠的人群,很快就讓我有些氣短,稍作停留就匆匆趕往下一目的地——Oia伊亞小鎮。小鎮位於聖島的北邊,是一個擁有大批絕美懸崖酒店和無敵海景咖啡廳的休閑小鎮。這裡看起來與 費拉 有些類似,只是少了些喧鬧的商鋪,多了些精緻的海景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