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爾「米其林」之旅:4天3夜人文觀察記:海量高清美圖 + 乾貨攻略+ 爆髮式吐槽!




能吃出味道,能感覺用心的,最後也就堅持1年頂多了(心中浮現出一堆黑名單)。



我個人覺得屬於留香型的,獼猴桃本身的酸性,加上香草的清香構成了味蕾的大開。塔 托里 的醬料正好融 合水 果與脆餅直接的連接。
驚喜的地方就是細節,獼猴桃去了芯,上面的香草像蒔蘿,回味很久。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現在的主餐擺盤固然很重要,可是你滿足味蕾也很重要。你不能做一塊牛排,然後說牛是當地的,就成了融合菜。
論第一眼擺盤,中規中矩,鮑魚、馬鮫魚、蘆筍的運用在我看來都屬於還好的水準。但聽了服務員韓式英文介紹後,對於廚師有了點贊同。

因為只有午市套餐有泡菜,所以廚師才會想到做這道熟泡菜。



給牛肉一個中評。韓牛的總體口感和 日本 和牛、澳牛還是沒法比的。 就算是吃正官莊長大的我也覺得一般。

這裡不得不說,每道菜就算你不點酒,侍應生也會給你倒茶(五味子)去味,菜單的設計還是很得體的。

到了尾聲,明顯能看出米其林的正常水準了。冰淇凌一端上來我誤以為這還是一道主菜(金槍魚 塔塔 的經典擺盤,不就是我之前做的嗎lol ),所以開場還是蠻激動的。
味道很純正,但是好像和 韓國 沾邊不多。






最後要解釋一點,我對於菜品整體還是很滿意的,只是因為有很多 韓國 朋友,所以對這些菜有了一定的預期和瞭解。同時 韓國 飲食文化其實也沒有發展的比 中國 早多少,好多少。所以相比國內的某些米其林,已經好到東大門了。


韓國 炸雞最初是二戰結束後才有的,至今也就70年曆史,和KFC差不多,但是在 韓國 炸雞不是快餐和垃圾食品,相反,炸雞是病人才有資格吃的補品。
所以 韓國 從1980年後,炸雞是中產階級及生日才吃的好東西。

1\. 味道至少4種以上(有1種絕對是招牌), 韓國 人喜歡一半一半的叫炸雞。所以基本都是原味炸雞加醬燒味,然後要上一碟醋白蘿蔔。
2\. 炸雞一定要有肉汁,記住不是滴油而是肉汁。這就需要雞肉至少比較新鮮的同時,外表皮能很好的包裹住雞肉。
3\. 就是炸雞的雞肉一定要爽滑、油要乾凈。在 韓國 很多炸雞店的雞肉一柴,是會被客人投訴的。同時,炸雞的油一定要常換,才能保持外表皮的香。
這麼多年來 韓國 炸雞能成為營養品而不是垃圾食品就是因為考究的用料。


啤酒的話超過2人,就要一大桶核算,而且記住喝了一半可以要求加冰。腸胃不好的要註意了, 韓國 幾乎沒有餐廳有熱水的。
如果你選擇打包記得一定要選醬汁的,不然到酒店都軟掉了。

除此以外,如果 韓國 人因為你到家為你做湯或者參雞湯,那就說明你很重要。 韓國 家庭不開油鍋,所以很多時候最高的待遇就是在家裡給你做烤肉,在烤肉盤上烹飪, 比如 豆腐、肉、還有蔬菜等。
如果你看過請回答1988,那就知道,在家裡吃飯是沒有好東西不敢開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