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伊比利亞,西葡15日追光之旅(附行程+攻略)
【Real Colegio de Donxellas Nobles】
這是一個連LP和攻略上都沒有介紹的教堂,也是聯票新加入的地方(以前的聯票是六個景點8€)。參觀下來我猜測教堂里安放的是紅衣主教的石棺。 進門後轉身,便是此圖的畫面,那種莊嚴,精美,神聖,真的感動到我了。我以前一直不相信為什麼有些場所一定要身臨其境,你甚至不用讀懂它的歷史,不用過問它曾經的故事,只是身在其中,感受周圍被一個強大的能量場環繞,心在激蕩。它給你一種超然的力量,讓你仰視,震撼,驚嘆,謙卑,臣服。這是任何圖片和影視都無法代替的感動,是不由自主的自省,不動聲色的洗禮。 走到正殿的後面是一個安靜的小庭院,這裡基本上沒有游客,教堂在巷子的深處,不是特意找很難路過。而且我一路走下來,發現除了我們以外似乎沒有人用聯票。這種票也沒有任何的宣傳告示,我在 聖胡安 皇家修道院買票時,給工作人員看書上標的聯票的 西班牙 文,他們看半天才明白,感覺上很少有人會買這種票。 【白色聖母猶太教堂】
托萊多 城內既有天主教堂,清真寺,也有猶太教堂,這裡曾是一片各宗教 和平 相處的土地。
11世紀, 羅馬 教廷承認 托萊多 作為 西班牙 教會的所在地。從此 托萊多 在天主教會內的地位開始強大,直到遷都 馬德里 後, 托萊多 在宗教領域的影響力依然沒有減弱。 【聖美多教堂】
聖多美教堂是 托萊多 古城不可錯過的地方,因為教堂的外廳懸掛著“鬼才”格列柯的《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格列柯出生於 希腊 ,自小受到傳統的後拜占庭藝術繪畫風格的教育,成年後在 意大利 學習,深受文藝復興的感染和熏陶,36歲時告別 意大利 ,來到 西班牙 的 托萊多 古城,直至終老。
這幅《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是格列柯想象中的場景。情景大意是聖多美教堂的捐助者在下葬時, 聖奧古斯丁 和斯提降臨人間參加他的葬禮。有意思的是,在畫面中,格列柯不但將自己畫入,還把自己心愛的兒子,和同時代的文學巨匠 塞萬提斯 也一併入畫。更有意思的是,傳說畫中的格列柯伸出右手,將中指和無名指併攏,是在練習簽名。 生活中格列柯是一個叛逆的家伙,生活奢靡,性格不羈,卻又有著驚人的繪畫天賦,看不慣教會對人民的壓迫,經常用畫筆發泄自己對權貴的不滿。
如今格列柯已經是 托萊多 的代名詞,因為藝術,人們將一個人與一座城緊密相連,就如同高迪與 巴塞羅那 。可見,最終能真正感動人心並流芳百世的不是政治,金錢,美貌,權勢,而是能洗滌人們心靈,豐富精神世界的藝術。就像傅雷在給其兒子傅聰的家屬中也曾提到過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快樂就是欣賞藝術時的快樂。”我想,那種快樂,一定是一種從心底涌起的幸福感,純粹而溫暖。
同時,我也認為藝術家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例如詩人,他們的心細膩又敏感,能感受到旁人不能感受到的溫柔。或例如畫家,用畫筆描繪心中的“烏托邦”。難怪 臺灣 作家李欣頻曾建議每個人“在你所有的身份中保有一個藝術家的身份。”那是麻木眾生無法感知的世界,那是世俗生活無法動搖的浪漫情懷。 (教堂內不讓拍照,此圖來自網絡)
【薩爾多瓦教堂】
教堂地處一個三岔路口的中央,外觀朴實無華,甚至顯得粗簡單調,進入教堂時覺得小小的正殿也是平淡無奇,其實亮點都藏在四周的樓梯處,不細看還真認不出來。
有三個樓梯可以深入教堂,正對祭壇,左手邊兩個,通向古跡遺址,右手邊一個,通向鐘樓。要不是看到有人從鐘樓下來,我們差點錯過了登鐘樓的樓梯。 這張照片是參考明信片的角度,我想之所以這個角度經典是因為正好融合了天主教祭壇與伊斯蘭教柱廊兩種宗教元素,也就是建築學上說的穆德哈爾元素。
什麼是穆德哈爾元素?通俗地講,就是西方天主教建築風格與伊斯蘭建築風格的結合。在摩爾人統治時期,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或帶有伊斯蘭風格元素的建築,收復失地運動後,基督徒保留了原來穆斯林建築中的一部分,併在此基礎上重修和改建,形成了兩種風格融為一體的建築形式。 【聖伊爾代豐索教堂】
在 托萊多 迷宮般的小巷穿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誤入了三個學校後終於找到了這座教堂。非來這裡不可的原因是,這裡的鐘樓是拍攝大教堂和城堡的最佳位置。
這座教堂外觀很美,真的不想移開視線,一心只想凝視它,在藍的如此不像話的天空下的宏偉。 看到雕像的一瞬間,我突然想去握她的手。我相信,人總會被一些事物所觸動,雖然不同的人會被觸動的點不同,但是我們都應該認真記住那些曾觸動過我們的一切,因為那是我們瞭解自己的窗口。
其實這也是我們旅行,或者說看世界的意義:發現自己。 我們又差點錯過了登鐘樓的樓梯,在教堂二層的迴廊轉了半天也沒有發現登鐘樓的入口,我以為一定是關閉入口暫不開放了。
可是我的心裡始終有個疑問,剛剛上二樓之前,有個國外的老奶奶明明用肢体語言告訴我樓上可以看,而且很興奮地用手一遍遍的畫著圓圈。
就在我心有不甘又準備無奈放棄的時候,看見一對外國夫婦走上幾磴樓梯,推開一個窄窄的小門,丈夫往上看了看,然後回頭跟太太說了什麼,太太的反應很劇烈,搖著頭轉身走下來。
下意識地我感覺希望來了哈,趕忙走過去問丈夫:“can up?”(此處請原諒我蹩腳的英文)丈夫回答我:“very high”!
很高!那一定就是鐘樓了!
沿牆壁建的樓梯又高又陡,不管是上還是下,腿都抖得厲害,真有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覺。
這是一個連LP和攻略上都沒有介紹的教堂,也是聯票新加入的地方(以前的聯票是六個景點8€)。參觀下來我猜測教堂里安放的是紅衣主教的石棺。 進門後轉身,便是此圖的畫面,那種莊嚴,精美,神聖,真的感動到我了。我以前一直不相信為什麼有些場所一定要身臨其境,你甚至不用讀懂它的歷史,不用過問它曾經的故事,只是身在其中,感受周圍被一個強大的能量場環繞,心在激蕩。它給你一種超然的力量,讓你仰視,震撼,驚嘆,謙卑,臣服。這是任何圖片和影視都無法代替的感動,是不由自主的自省,不動聲色的洗禮。 走到正殿的後面是一個安靜的小庭院,這裡基本上沒有游客,教堂在巷子的深處,不是特意找很難路過。而且我一路走下來,發現除了我們以外似乎沒有人用聯票。這種票也沒有任何的宣傳告示,我在 聖胡安 皇家修道院買票時,給工作人員看書上標的聯票的 西班牙 文,他們看半天才明白,感覺上很少有人會買這種票。 【白色聖母猶太教堂】
托萊多 城內既有天主教堂,清真寺,也有猶太教堂,這裡曾是一片各宗教 和平 相處的土地。
11世紀, 羅馬 教廷承認 托萊多 作為 西班牙 教會的所在地。從此 托萊多 在天主教會內的地位開始強大,直到遷都 馬德里 後, 托萊多 在宗教領域的影響力依然沒有減弱。 【聖美多教堂】
聖多美教堂是 托萊多 古城不可錯過的地方,因為教堂的外廳懸掛著“鬼才”格列柯的《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格列柯出生於 希腊 ,自小受到傳統的後拜占庭藝術繪畫風格的教育,成年後在 意大利 學習,深受文藝復興的感染和熏陶,36歲時告別 意大利 ,來到 西班牙 的 托萊多 古城,直至終老。
這幅《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是格列柯想象中的場景。情景大意是聖多美教堂的捐助者在下葬時, 聖奧古斯丁 和斯提降臨人間參加他的葬禮。有意思的是,在畫面中,格列柯不但將自己畫入,還把自己心愛的兒子,和同時代的文學巨匠 塞萬提斯 也一併入畫。更有意思的是,傳說畫中的格列柯伸出右手,將中指和無名指併攏,是在練習簽名。 生活中格列柯是一個叛逆的家伙,生活奢靡,性格不羈,卻又有著驚人的繪畫天賦,看不慣教會對人民的壓迫,經常用畫筆發泄自己對權貴的不滿。
如今格列柯已經是 托萊多 的代名詞,因為藝術,人們將一個人與一座城緊密相連,就如同高迪與 巴塞羅那 。可見,最終能真正感動人心並流芳百世的不是政治,金錢,美貌,權勢,而是能洗滌人們心靈,豐富精神世界的藝術。就像傅雷在給其兒子傅聰的家屬中也曾提到過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快樂就是欣賞藝術時的快樂。”我想,那種快樂,一定是一種從心底涌起的幸福感,純粹而溫暖。
同時,我也認為藝術家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例如詩人,他們的心細膩又敏感,能感受到旁人不能感受到的溫柔。或例如畫家,用畫筆描繪心中的“烏托邦”。難怪 臺灣 作家李欣頻曾建議每個人“在你所有的身份中保有一個藝術家的身份。”那是麻木眾生無法感知的世界,那是世俗生活無法動搖的浪漫情懷。 (教堂內不讓拍照,此圖來自網絡)
【薩爾多瓦教堂】
教堂地處一個三岔路口的中央,外觀朴實無華,甚至顯得粗簡單調,進入教堂時覺得小小的正殿也是平淡無奇,其實亮點都藏在四周的樓梯處,不細看還真認不出來。
有三個樓梯可以深入教堂,正對祭壇,左手邊兩個,通向古跡遺址,右手邊一個,通向鐘樓。要不是看到有人從鐘樓下來,我們差點錯過了登鐘樓的樓梯。 這張照片是參考明信片的角度,我想之所以這個角度經典是因為正好融合了天主教祭壇與伊斯蘭教柱廊兩種宗教元素,也就是建築學上說的穆德哈爾元素。
什麼是穆德哈爾元素?通俗地講,就是西方天主教建築風格與伊斯蘭建築風格的結合。在摩爾人統治時期,修建了大量的清真寺或帶有伊斯蘭風格元素的建築,收復失地運動後,基督徒保留了原來穆斯林建築中的一部分,併在此基礎上重修和改建,形成了兩種風格融為一體的建築形式。 【聖伊爾代豐索教堂】
在 托萊多 迷宮般的小巷穿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誤入了三個學校後終於找到了這座教堂。非來這裡不可的原因是,這裡的鐘樓是拍攝大教堂和城堡的最佳位置。
這座教堂外觀很美,真的不想移開視線,一心只想凝視它,在藍的如此不像話的天空下的宏偉。 看到雕像的一瞬間,我突然想去握她的手。我相信,人總會被一些事物所觸動,雖然不同的人會被觸動的點不同,但是我們都應該認真記住那些曾觸動過我們的一切,因為那是我們瞭解自己的窗口。
其實這也是我們旅行,或者說看世界的意義:發現自己。 我們又差點錯過了登鐘樓的樓梯,在教堂二層的迴廊轉了半天也沒有發現登鐘樓的入口,我以為一定是關閉入口暫不開放了。
可是我的心裡始終有個疑問,剛剛上二樓之前,有個國外的老奶奶明明用肢体語言告訴我樓上可以看,而且很興奮地用手一遍遍的畫著圓圈。
就在我心有不甘又準備無奈放棄的時候,看見一對外國夫婦走上幾磴樓梯,推開一個窄窄的小門,丈夫往上看了看,然後回頭跟太太說了什麼,太太的反應很劇烈,搖著頭轉身走下來。
下意識地我感覺希望來了哈,趕忙走過去問丈夫:“can up?”(此處請原諒我蹩腳的英文)丈夫回答我:“very high”!
很高!那一定就是鐘樓了!
沿牆壁建的樓梯又高又陡,不管是上還是下,腿都抖得厲害,真有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