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愛旅行】不走尋常路,夫妻自駕游泰國

象頭神是 印度 教的財神,當然現在也是小乘佛教信徒供奉的財神。他是 印度 教大神濕婆與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兒子,叫做迦尼薩,相傳在他小時候,父親外出修行。可這一走就是二十年,修行歸來的濕婆卻撞見老婆帕爾瓦蒂和一個男人躺在床上,濕婆是誰啊?二話不說手起刀落,就把床上這男人的頭給砍掉了,老婆不幹了:“你砍的是自己的兒子啊!”,用我們現在人的說法,象頭神估計有些戀母情結吧!衝動是魔鬼!濕婆一下子就傻了,怎麼辦呢?一著急,順手砍了一頭站在路邊的大象頭顱,安在了自個兒兒子身上。於是就變成了半人半象的模樣。好在這孩子心大,樂觀開朗,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較高,並沒有因為頂了個象頭而覺得有什麼不妥,又好學上進,終於成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大財神。
濕婆與帕爾瓦蒂還有一個兒子,叫塞犍陀,是位高富帥,跨界到佛教,成為護法天尊,也就是韋陀 菩薩 。

哈奴曼的父親是風神,而母親是被貶入人間為猴的仙女。
剛出生時便力大無窮,連天神之王因陀羅都無法和他在力量上匹敵。哈奴曼從小苦練功夫,在眾天神的教導和幫助下,成就蓋世奇功,打遍天下無敵手,同孫悟空一樣,哈奴曼的武器也是棒子----虎頭如意金棍,看樣子,想神通廣大,有一支合手的棒子是何等重要。
後來, 印度 教三主神之一的梵天收他為徒,練成了無上神通,並且吃了龍珠之粉,成為不死不滅之身。
哈奴曼和阿逾陀國的王子羅摩是好朋友,獲知羅摩的妻子悉多被楞加島上的十頭魔王羅波那掠走,為幫助王子救回被奪去的妻子,哈奴曼率領猴兵猴將,在眾神協助下,幫助羅摩王子最終擊敗羅波那。
功成名就之後,哈努曼得梵天做媒,娶美麗的荷花仙女為妻,生下一雙兒女。俗話說“老子英雄 兒好漢”,小哈奴曼也是法力無邊,武器同樣是一根棍子。女兒則繼承了母親的美麗,又從小得到月亮女神的加護,是一位美麗的女神。 亞蘭 縣隸屬沙繳府,這裡有泰柬邊境口岸 ── 孔叻口岸(Khlong Leuk Port)。 到孔叻口岸時,天色已晚。口岸附近的酒店不多,主要分佈在口岸 西北 方幾公里的地方。自駕是不受拘束的旅游方式,不適合提前預定酒店,我們隨機找到一家庭酒店。

在國外旅游,難免需要與人溝通交流,那麼語言不好就不能出國嗎?我當然要說“NO!”,要想瞭解情況,板凳坐好,聽我細細道來~~
出發前,老婆說:“你的英語水平比我好,買東西啊,住宿啊,都由你和人家交流!”,結果來 泰國 之後還沒來得及發揮我的特長,就被搶了風頭。
一路上吃飯,買水果都由老婆一手操辦,打開手機上的計算器,直接往上摁數字,配合手勢告訴人家想買幾份、幾公斤,三下五除二就把問題解決了 。
可能是自信心膨脹,酒店住宿這種事情也被她一併“承包”,看著正在和酒店前臺交流的老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現在的我徹徹底底地淪落到一司機的角色了 。住進酒店後,老婆還在眉飛色舞地描述剛纔的經歷:標間要價1200泰銖,她通過繽客App查到是863泰銖,結果通過講價利器--計算器。。。把價格談到800泰銖~~~
老婆一直比較開朗健談,善於與人溝通交流。但在國外也能發揮她的優勢,實在出乎我的意料,由此可見,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可以跨越國界,我在憧憬未來 非洲 行的同時,內心還是對自己的家庭地位多了一些擔憂 老婆的晚餐當然是榴蓮了,我沒有吃,怕吃完後上火~~~ 只能說我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在空調清涼的微風下,竟然一覺到天明。和老婆駕車去口岸轉轉。



在幫助一對夫妻推車進關後,我一彪形大漢都感到氣喘吁吁,千萬不要懷疑我的體力,這分明是重重的生活負荷,我該說些什麼呢?









化緣是佛教術語。佛教認為,能佈施齋僧的人,即與佛門有緣,僧侶以募化乞食廣結善緣,故稱化緣。化緣就是僧侶向施主求佈施,施主佈施則是求祈福積功德。佛教認為佈施者與佛有緣,僧侶接受施捨是給眾生的一個積功德的機會。
化緣也是有講究的:僧侶化緣一定是用缽,而且缽裡面只能夠接受食物和藥品的供養;化緣目的是乞取食物,絕對不能夠接受金錢的化緣;出外托缽化緣,規定的時間是早上到中午,最遲是中午十二點;僧侶出外托缽化緣,不得多於七家,如果七家化緣還沒有得到食物,依照戒律也不可以再向信眾取食物。
每天早上五時至七時, 泰國 各寺廟的僧侶們就會走出寺廟去化緣。他們手捧飯缽,走街串巷接受善男信女的施捨,直至滿載而歸。僧侶往往有寺童或隨助跟隨,幫助提拿贈物。 泰國 僧侶禁酒不禁葷,可以吃肉但自己不得宰殺烹調,一日只吃早中兩餐,來源主要靠清晨的化緣。
眾僧侶在黎明初曉時集體或單獨外出化緣,再將化緣回來的食物集中,十點一到,寺廟僧侶排隊依序領食,領餐時他們會將袈裟密實地縛住臂膀,代表對信徒佈施的重視與感恩。





老婆說:“守著如此美景,即使做個瓜農也很愜意” 。
我說:“乾脆咱們也移民來這兒,我種瓜賣瓜,你做飯,洗衣服,再收拾收拾家,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多好!”
老婆不高興了,說:“在家那些都是你的活兒,來這兒叫我乾,沒門兒~~”。
哎!女人永遠是這個世界上反應最快的動物。
“移民計劃”泡湯了,說實話,我對目前的生活狀態還是相當滿意嘀。

吳哥王國建立於公元9世紀初,到11世紀時國勢漸強,版圖一度向西擴張到今天 泰國 的 呵叻 (Khorat)高原、 大城 (Ayutthaya)、 華富里 (Lopburi),最遠到達位於 泰國 西北 部的 素可泰 (Sukhothai);向北擴張到今天的 老撾 北部。

在1238年 素可泰 王國建立以後,吳哥王國在泰人的壓力下逐漸退出了 泰國 西北 部和中部地區。年復一年,大量的建築工程、與占婆(Champa,位於今 越南 中部)人和泰人的戰爭都在逐漸削弱著吳哥王國的力量。
1352年,強盛的 大城 王國(泰人)的軍隊在圍城一年後終於攻入了吳哥。此後吳哥王國江河日下,飽受戰亂困擾。
1433年,國王蓬黑阿·亞特(Ponha Yat)放棄吳哥城,帶領人民向今天的 金邊 一帶遷徙。曾經輝煌燦爛的吳哥王國就此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湮沒在了叢林里,直到1858年被 法國 探險家亨利·穆奧發現才為世人重新認識。儘管如此,吳哥王國的創造的文化是如此輝煌,以至於征服她的 大城 王國的精英們以學習吳哥禮儀和文化為時尚,就連國王也自稱為“高棉神聖之王”(Devaraja)。 位於 泰國 東北 部的伊森地區(Isan)是 泰國 主要的農業產區之一。吳哥王國從公元9世紀起就統治了這裡。伊森的 呵叻 高原是當時連接王國首都和西部邊疆泰中平原的咽喉之地。高棉人在這裡修建了許多商路、城市和寺廟。如今保存得最好、規模最大的三座高棉寺廟就是帕儂藍寺、 披邁 石宮和瑪穴寺。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座寺廟都是 印度 教(其前身是婆羅門教)寺廟。
印度 教是當時吳哥王國的主流宗教,後來被同樣來自 印度 的大乘佛教(Mahayana)取代。從13世紀開始, 斯裡蘭卡 的小乘佛教僧人來到了吳哥王國,同時信奉小乘佛教的暹羅軍隊也屢次入侵,於是小乘佛教(Theravada)在吳哥王國的衰落之後自西向東地傳播開來。


這座 印度 教寺廟始建於公元10世紀,其中主體工程完工於吳哥國王蘇耶跋摩二世統治時期,是王國在全盛時期的建築傑作。此時遠在東南方的王國都城,著名的吳哥寺(Angkor Wat)的建造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與絕大多數高棉寺廟一樣,帕儂藍寺坐西朝東,因為在 印度 教 中東 方是吉祥的方向。今天的 泰國 政府非常珍視這座寺廟,前後投入的修複工作一共進行了17年,使得帕儂藍成為 泰國 修複得最好的高棉寺廟之一。

呵叻 高原一馬平川,星羅棋佈的古火山點綴在廣闊的稻田之中。古火山為這裡帶來了豐富的富含鐵質的紅土,河流又在這裡沉積了大量砂岩。修建在古火山頂上的帕儂藍寺就是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就地取材建成的。從石頭的建築特性上講,用紅土燒制而成的磚雖然堅硬但過於粗糙,不適合雕刻;砂岩儘管柔軟但很細膩,是雕刻圖案的好材料。大多數高棉寺廟採用紅土磚鋪設地面以及作為建築物的基礎。工匠們將紅土磚堆砌成突出地面1-2米的平臺,然後在平臺上用灰色的砂岩修築成建築並精雕細刻。高棉人通過這種方式巧妙地將這兩種石材的特性結合起來建成了既堅固又精美的寺廟,別具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