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孤獨星球去縱游馬來(西馬半島超長自駕游記)
時至今日,歷經歲月的磨礪, 檳城 的壁畫有很多已開始脫漆掉色,有些甚至已經看不出主圖案,想去打卡的童鞋們還是要趁早,另外由於 檳城 的壁畫和鐵藝3D畫實在是非常的多,沒有強迫症的童鞋們選自己喜歡的前往打卡即可。 DAY4游玩與自駕提示:
第四天我們基本上仍然還在 檳城 轉悠,因為相對來說, 檳城 可以逛的地方實在是很多(前一天在姓氏橋看日落真的是待到很晚)。
大概下午時分,我們就準備驅車前往莎阿南了,為啥把莎阿南作為其中一站,是因為從 檳城 如果直接開往 馬六甲 實在是路途太過於遙遠,而且莎阿南的藍色清真寺也確實在我計劃之中(但比較遺憾的是,本來給 吉隆坡 還在最後一天留了游玩時間,因為臨時發生的肇事,而耽誤了行程)。
比較需要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從 檳城 開往莎阿南的路線十分順暢(全程為高速公路),但是臨近 吉隆坡 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上卻遇上了大堵車,這和我們國內的節假日高速公路狀況有些類似,但不是很清楚是因為趕上了上下班高峰期還是經常如此,希望按照此路線駕駛的童鞋們儘量避開上下班時段。
另外在莎阿南的晚餐,我安排在了舊街場咖啡(舊街場咖啡在 馬來西亞 的連鎖店非常多),原本沒抱太大期望的我,著實感覺有些驚喜,除了招牌的白咖啡和檸檬茶好喝之外,各種主食也是非常不錯,推薦給大家。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DAY5-要塞,馬六甲之路 渡過了莎阿南的美妙夜晚之後,第五天的行程就是從莎阿南驅車趕往 布城 了, 布城 作為 馬來西亞 新的行政中心,人煙稀少也是蠻出乎我意料, 布城 游覽完畢,再出發 馬六甲 ,開啟我們的 馬六甲 徵程。
莎阿南
莎阿南(馬來語:Shah Alam),是 馬來西亞 雪蘭莪 州的首府,隸屬於莎阿南市政廳。其面積為290.3平方公里,人口於2016年為723890。該市北臨瓜拉 雪蘭莪 和士拉央,東臨 八打靈再也 和梳邦再也,南臨萬津,西臨 巴生 市。 1.藍色清真寺
蘇丹 沙拉 胡汀阿卜杜勒-阿齊茲沙清真寺(馬來語:Masjid Sultan Salahuddin Abdul Aziz Shah),通稱莎阿南清真寺或藍色清真寺(因其藍白相間的圓頂得名),是 馬來西亞 雪蘭莪 州首府莎阿南的一所清真寺,也是 雪蘭莪 州的州立清真寺。可容納24,000人聚禮,是 馬來西亞 最大的清真寺,在 東南亞 僅次於印尼 雅加達 的伊斯蒂克拉爾清真寺。 清真寺是由 薩拉 赫丁於1974年提議興建的,當時 雪蘭莪 州的首府剛遷至此。清真寺於1982年開始動工,1988年3月11日正式落成。清真寺的圓頂直徑51.2米、高106.7米,是全世界清真寺中最大的一座,四根宣禮塔高142.3米,僅次於 摩洛哥 卡薩布蘭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宣禮塔(無論從建築風格還是規模上來說,都是我推薦打卡這座清真寺的不二理由)。 清真寺設有嚮導,會在門口貼心的提示游客入內的各項要求,對於女性來說除了脫掉鞋子之外,清真寺很貼心的準備了長袍和頭巾,供游客使用,而對於男性,要求要寬鬆很多,只要脫掉鞋子,上衣有袖、不能露出肚子、褲子過膝就OK(請各位前去游覽的童鞋們一定要遵守各種宗教禮儀和規範)。 進入後,嚮導會詳細介紹清真寺的概況和各種宗教知識,尤其是對於朝拜和齋月這些知識,都比較吸引人,寬敞的主堂十分壯觀,一層供男性信徒進行朝拜,二層則是女性和孩童的朝拜地點,此外,清真寺外面的地面,在人多的時候,也供信徒朝拜用,地磚的縫隙,便是朝拜信徒的分割線,而且所有的方向,都指向了 麥加 。 如果在 馬來西亞 想看清真寺,最推薦的就屬這一座了,除了在 亞洲 甚至世界上比較高的地位外,游客比較少是最適合前往的理由,對比 布城 的粉紅清真寺來說,這裡真的是可以仔細品味、慢慢游覽的打卡聖地(粉紅清真寺其實也並不遜色,但是由於眾多旅行團將 布城 的粉紅清真寺設為了其中一站,所以每天的游客真的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對於有些密集喧鬧恐懼的我來說,確實不十分友好)。 開放時間:周一到周日(除周五外)10.00am-12.00pm,2.00pm-4.00pm,5.00pm-6.30pm。周五9.00am-11.30am,3.00pm-6.30pm。
布城
布城 (英語和馬來語:Putrajaya,全稱:“ 布城 聯邦直轄區”)原名“Prang Besar”,舊譯“布特拉再也”和“太子城”,是政府建立的新市鎮,也是 馬來西亞 的行政首都,是聯邦行政機構(首相署)及司法機構(聯邦法院)所在地。聯邦政府行政機構所在地於1999年正式從 吉隆坡 搬遷至 布城 ,因 吉隆坡 土地有限且面對過度擁擠的問題。 布城 是 馬來西亞 時任首相馬哈迪的理念,其於2001年2月1日成為繼 吉隆坡 和 納閩 之後, 馬來西亞 的第三個聯邦直轄區。
布城 位於 馬來西亞 半島西南部,居於 吉隆坡 市與 吉隆坡 國際機場之間,相距兩地各約40公里,是 雪蘭莪 州雪邦縣的內飛地。 布城 也是涵蓋 巴生 谷的多媒體超級走廊經濟特區組成部分。 布城 從90年代開始不斷發展;今天,當地擁有許多主要地標,人口也在近年來急速增長,截止2015年約有近9萬人口。
整個城市面積廣闊,山林起伏,宏偉壯觀,其中70%是綠地,紅花綠葉相映,環境清幽宜人。 布城 經過近6年的規劃建設,現已是頗具規模的一座現代化 新興 城市,也成為 馬來西亞 一處最新的旅游景點。 馬來西亞 首相署 和政 府各部已遷入 布城 辦公,住宅區、商業區、文化、休閑設施和交通體系及基本配套。
2. 布城 總統府
布城 總理署(馬來語:Bangunan Perdana Putra;英語:The Perdana Putra Building;也稱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是位於 馬來西亞 行政首都 布城 聯邦直轄區的一座融合西方、馬來、帕拉第奧、新古典與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它也是 馬來西亞 總理以及 馬來西亞 副總理的辦事綜合行政大樓。 由於首都 吉隆坡 土地逐漸不足夠和擁擠,因此當時的總理馬哈蒂爾提議建立和發展 布城 ,將所有的聯邦行政機構從 吉隆坡 搬遷和聚集至 布城 ,並將 布城 列為行政首都。
布城 總理署於1997年開始施工和動土,並於1999年初完成。1999年4月, 吉隆坡 總理署辦公室正式從 吉隆坡 搬遷至這座位於 布城 的 布城 總理署。 布城 總理署位於 布城 布 拉特 廣場前,與粉紅清真寺遙相呼應,形成了 布城 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是總理署的大院並不能隨意進入,只能在門前的甬道上遠看。
3.布特拉清真寺
布特拉清真寺(馬來語:Masjid Putra),俗稱玫瑰清真寺、粉紅清真寺、水上清真寺,是 馬來西亞 行政首都 布城 的一所清真寺,也是 馬來西亞 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位於 布城 湖旁。毗鄰 布城 首相署和布特拉廣場。 該清真寺於1997年動工興建,併在兩年後落成。該工程總耗資2億5千萬馬幣。清真寺的外牆為粉紅色,設有九個圓頂(最大者高50米)和一座高116米的宣禮塔,可容納15000人聚禮。非穆斯林游客也可以進入該清真寺,但女性需要穿戴長袍和頭巾才可參觀。
布 拉特 清真寺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便是被稱為水上清真寺的它主體部分四分之 三都 在湖面上( 布城 湖), 布城 湖原本只是開采錫礦後剩下的廢棄礦坑,後經過人工改造而成,但是如果想要看到水面上的布 拉特 清真寺,就必須繞過它走到太子橋。布 拉特 清真寺主要是為了紀念 馬來西亞 第一任首相Tunku Abdul Rahman Putra,以玫瑰 大理 石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的(這就是為什麼外觀看起來是粉紅色,而被稱為粉紅清真寺),不過布 拉特 清真寺的建築設計其實是仿造了 摩洛哥 卡薩布蘭卡 的哈桑清真寺。 據說清真寺普遍採用藍色和綠色作為主體建築顏色是因為伊斯蘭教的創始人默罕默德認為綠色是象徵自然,藍色則是代表水源,所以布 拉特 清真寺的粉色就顯得極為獨特,但至於粉紅色在伊斯蘭教中有沒有代表寓意,沒有找到相關的說法。
馬六甲
馬六甲 (馬來語:Melaka,爪夷文:ﻣﻼﻙ),簡稱甲州,是 馬來西亞 的一個州,在馬來半島南部,瀕臨 馬六甲 海峽,首府 馬六甲 市,有古城之稱。 馬六甲 州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約87萬。 ↑馬六甲 ↑馬六甲 明史記載為滿剌加,被 葡萄牙 侵占後,改稱 馬六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7月7日的 加拿大 魁北克 當地時間上午9時30分( 馬來西亞 時間晚上時間9時30分)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宣佈 馬六甲 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馬六甲 ↑馬六甲 馬六甲 被Tripadvisor列為 馬來西亞 十大最佳目的地之一。Waze 應用程序授予 馬六甲 最佳駕駛城市獎。在全球範圍內,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排在 悉尼 , 裡斯本 和 巴塞羅那 等其他主要城市之前。這座城市也被HuffPost評為最佳街頭藝術城市中的15個。此外,《時代》雜誌將 馬六甲 作為最適合居住和退休的地方之一。
4.基督堂
基督堂(馬來語:Gereja Christ)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位於紅屋廣場的 荷蘭 紅教堂,是 馬來西亞 馬六甲 一座18世紀新教教堂,它是 馬來西亞 最古老的仍在開放的新教教堂,現在屬於聖公會西馬教區。 ↑基督堂 1641年, 荷蘭 從 葡萄牙 手中奪取 馬六甲 ,取締 羅馬 天主教,將現有的教堂改為 荷蘭 歸正會使用。位於 聖保羅 山頂的 聖保羅 教堂改名為高教堂( 荷蘭 語:Bovenkerk),繼續作為 荷蘭 人的主要教堂。
1741年,為紀念從 葡萄牙 手中奪取 馬六甲 一百周年, 荷蘭 資產者決定建造一個新的教堂,以取代老化的 聖保羅 教堂。教堂在12年後的1753年完成,取代“Bovenkerk”作為荷屬 馬六甲 主要的 荷蘭 歸正會教堂。 ↑基督堂 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後, 馬六甲 歸屬 英國 。1838年,該教堂改用聖公會禮儀,更名為基督堂。1858年,該堂由海峽殖民地政府維護。
該教堂最初為白色,1911年才和毗鄰的 荷蘭 總督府一起漆成了紅色。
5. 荷蘭 紅屋
荷蘭 紅屋坐落於 馬六甲 河畔,建於1641至1660年間,是 東南亞 最古老的 荷蘭 建築物之一。早期原為教堂(應該是基督堂的一部分),18世紀初開始作為 荷蘭 總督官邸並身兼為 荷蘭 行政中心,直到1824年,在 英國 殖民 馬六甲 時期,被 英國 人作為行政中心。1980年, 荷蘭 紅屋才正式作為 馬六甲 博物館開放,和基督堂一樣, 荷蘭 紅屋也是在1911年才由原來的白色漆成紅色。 馬六甲 博物館內部藏有 馬六甲 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 荷蘭 古代兵器, 葡萄牙 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 馬六甲 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以及古代錢幣和郵票等。
第四天我們基本上仍然還在 檳城 轉悠,因為相對來說, 檳城 可以逛的地方實在是很多(前一天在姓氏橋看日落真的是待到很晚)。
大概下午時分,我們就準備驅車前往莎阿南了,為啥把莎阿南作為其中一站,是因為從 檳城 如果直接開往 馬六甲 實在是路途太過於遙遠,而且莎阿南的藍色清真寺也確實在我計劃之中(但比較遺憾的是,本來給 吉隆坡 還在最後一天留了游玩時間,因為臨時發生的肇事,而耽誤了行程)。
比較需要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從 檳城 開往莎阿南的路線十分順暢(全程為高速公路),但是臨近 吉隆坡 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上卻遇上了大堵車,這和我們國內的節假日高速公路狀況有些類似,但不是很清楚是因為趕上了上下班高峰期還是經常如此,希望按照此路線駕駛的童鞋們儘量避開上下班時段。
另外在莎阿南的晚餐,我安排在了舊街場咖啡(舊街場咖啡在 馬來西亞 的連鎖店非常多),原本沒抱太大期望的我,著實感覺有些驚喜,除了招牌的白咖啡和檸檬茶好喝之外,各種主食也是非常不錯,推薦給大家。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舊街場咖啡 DAY5-要塞,馬六甲之路 渡過了莎阿南的美妙夜晚之後,第五天的行程就是從莎阿南驅車趕往 布城 了, 布城 作為 馬來西亞 新的行政中心,人煙稀少也是蠻出乎我意料, 布城 游覽完畢,再出發 馬六甲 ,開啟我們的 馬六甲 徵程。
莎阿南
莎阿南(馬來語:Shah Alam),是 馬來西亞 雪蘭莪 州的首府,隸屬於莎阿南市政廳。其面積為290.3平方公里,人口於2016年為723890。該市北臨瓜拉 雪蘭莪 和士拉央,東臨 八打靈再也 和梳邦再也,南臨萬津,西臨 巴生 市。 1.藍色清真寺
蘇丹 沙拉 胡汀阿卜杜勒-阿齊茲沙清真寺(馬來語:Masjid Sultan Salahuddin Abdul Aziz Shah),通稱莎阿南清真寺或藍色清真寺(因其藍白相間的圓頂得名),是 馬來西亞 雪蘭莪 州首府莎阿南的一所清真寺,也是 雪蘭莪 州的州立清真寺。可容納24,000人聚禮,是 馬來西亞 最大的清真寺,在 東南亞 僅次於印尼 雅加達 的伊斯蒂克拉爾清真寺。 清真寺是由 薩拉 赫丁於1974年提議興建的,當時 雪蘭莪 州的首府剛遷至此。清真寺於1982年開始動工,1988年3月11日正式落成。清真寺的圓頂直徑51.2米、高106.7米,是全世界清真寺中最大的一座,四根宣禮塔高142.3米,僅次於 摩洛哥 卡薩布蘭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宣禮塔(無論從建築風格還是規模上來說,都是我推薦打卡這座清真寺的不二理由)。 清真寺設有嚮導,會在門口貼心的提示游客入內的各項要求,對於女性來說除了脫掉鞋子之外,清真寺很貼心的準備了長袍和頭巾,供游客使用,而對於男性,要求要寬鬆很多,只要脫掉鞋子,上衣有袖、不能露出肚子、褲子過膝就OK(請各位前去游覽的童鞋們一定要遵守各種宗教禮儀和規範)。 進入後,嚮導會詳細介紹清真寺的概況和各種宗教知識,尤其是對於朝拜和齋月這些知識,都比較吸引人,寬敞的主堂十分壯觀,一層供男性信徒進行朝拜,二層則是女性和孩童的朝拜地點,此外,清真寺外面的地面,在人多的時候,也供信徒朝拜用,地磚的縫隙,便是朝拜信徒的分割線,而且所有的方向,都指向了 麥加 。 如果在 馬來西亞 想看清真寺,最推薦的就屬這一座了,除了在 亞洲 甚至世界上比較高的地位外,游客比較少是最適合前往的理由,對比 布城 的粉紅清真寺來說,這裡真的是可以仔細品味、慢慢游覽的打卡聖地(粉紅清真寺其實也並不遜色,但是由於眾多旅行團將 布城 的粉紅清真寺設為了其中一站,所以每天的游客真的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對於有些密集喧鬧恐懼的我來說,確實不十分友好)。 開放時間:周一到周日(除周五外)10.00am-12.00pm,2.00pm-4.00pm,5.00pm-6.30pm。周五9.00am-11.30am,3.00pm-6.30pm。
布城
布城 (英語和馬來語:Putrajaya,全稱:“ 布城 聯邦直轄區”)原名“Prang Besar”,舊譯“布特拉再也”和“太子城”,是政府建立的新市鎮,也是 馬來西亞 的行政首都,是聯邦行政機構(首相署)及司法機構(聯邦法院)所在地。聯邦政府行政機構所在地於1999年正式從 吉隆坡 搬遷至 布城 ,因 吉隆坡 土地有限且面對過度擁擠的問題。 布城 是 馬來西亞 時任首相馬哈迪的理念,其於2001年2月1日成為繼 吉隆坡 和 納閩 之後, 馬來西亞 的第三個聯邦直轄區。
布城 位於 馬來西亞 半島西南部,居於 吉隆坡 市與 吉隆坡 國際機場之間,相距兩地各約40公里,是 雪蘭莪 州雪邦縣的內飛地。 布城 也是涵蓋 巴生 谷的多媒體超級走廊經濟特區組成部分。 布城 從90年代開始不斷發展;今天,當地擁有許多主要地標,人口也在近年來急速增長,截止2015年約有近9萬人口。
整個城市面積廣闊,山林起伏,宏偉壯觀,其中70%是綠地,紅花綠葉相映,環境清幽宜人。 布城 經過近6年的規劃建設,現已是頗具規模的一座現代化 新興 城市,也成為 馬來西亞 一處最新的旅游景點。 馬來西亞 首相署 和政 府各部已遷入 布城 辦公,住宅區、商業區、文化、休閑設施和交通體系及基本配套。
2. 布城 總統府
布城 總理署(馬來語:Bangunan Perdana Putra;英語:The Perdana Putra Building;也稱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Malaysia)是位於 馬來西亞 行政首都 布城 聯邦直轄區的一座融合西方、馬來、帕拉第奧、新古典與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物,它也是 馬來西亞 總理以及 馬來西亞 副總理的辦事綜合行政大樓。 由於首都 吉隆坡 土地逐漸不足夠和擁擠,因此當時的總理馬哈蒂爾提議建立和發展 布城 ,將所有的聯邦行政機構從 吉隆坡 搬遷和聚集至 布城 ,並將 布城 列為行政首都。
布城 總理署於1997年開始施工和動土,並於1999年初完成。1999年4月, 吉隆坡 總理署辦公室正式從 吉隆坡 搬遷至這座位於 布城 的 布城 總理署。 布城 總理署位於 布城 布 拉特 廣場前,與粉紅清真寺遙相呼應,形成了 布城 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是總理署的大院並不能隨意進入,只能在門前的甬道上遠看。
3.布特拉清真寺
布特拉清真寺(馬來語:Masjid Putra),俗稱玫瑰清真寺、粉紅清真寺、水上清真寺,是 馬來西亞 行政首都 布城 的一所清真寺,也是 馬來西亞 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位於 布城 湖旁。毗鄰 布城 首相署和布特拉廣場。 該清真寺於1997年動工興建,併在兩年後落成。該工程總耗資2億5千萬馬幣。清真寺的外牆為粉紅色,設有九個圓頂(最大者高50米)和一座高116米的宣禮塔,可容納15000人聚禮。非穆斯林游客也可以進入該清真寺,但女性需要穿戴長袍和頭巾才可參觀。
布 拉特 清真寺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便是被稱為水上清真寺的它主體部分四分之 三都 在湖面上( 布城 湖), 布城 湖原本只是開采錫礦後剩下的廢棄礦坑,後經過人工改造而成,但是如果想要看到水面上的布 拉特 清真寺,就必須繞過它走到太子橋。布 拉特 清真寺主要是為了紀念 馬來西亞 第一任首相Tunku Abdul Rahman Putra,以玫瑰 大理 石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的(這就是為什麼外觀看起來是粉紅色,而被稱為粉紅清真寺),不過布 拉特 清真寺的建築設計其實是仿造了 摩洛哥 卡薩布蘭卡 的哈桑清真寺。 據說清真寺普遍採用藍色和綠色作為主體建築顏色是因為伊斯蘭教的創始人默罕默德認為綠色是象徵自然,藍色則是代表水源,所以布 拉特 清真寺的粉色就顯得極為獨特,但至於粉紅色在伊斯蘭教中有沒有代表寓意,沒有找到相關的說法。
馬六甲
馬六甲 (馬來語:Melaka,爪夷文:ﻣﻼﻙ),簡稱甲州,是 馬來西亞 的一個州,在馬來半島南部,瀕臨 馬六甲 海峽,首府 馬六甲 市,有古城之稱。 馬六甲 州面積1650平方公里,人口約87萬。 ↑馬六甲 ↑馬六甲 明史記載為滿剌加,被 葡萄牙 侵占後,改稱 馬六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7月7日的 加拿大 魁北克 當地時間上午9時30分( 馬來西亞 時間晚上時間9時30分)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宣佈 馬六甲 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馬六甲 ↑馬六甲 馬六甲 被Tripadvisor列為 馬來西亞 十大最佳目的地之一。Waze 應用程序授予 馬六甲 最佳駕駛城市獎。在全球範圍內,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排在 悉尼 , 裡斯本 和 巴塞羅那 等其他主要城市之前。這座城市也被HuffPost評為最佳街頭藝術城市中的15個。此外,《時代》雜誌將 馬六甲 作為最適合居住和退休的地方之一。
4.基督堂
基督堂(馬來語:Gereja Christ)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位於紅屋廣場的 荷蘭 紅教堂,是 馬來西亞 馬六甲 一座18世紀新教教堂,它是 馬來西亞 最古老的仍在開放的新教教堂,現在屬於聖公會西馬教區。 ↑基督堂 1641年, 荷蘭 從 葡萄牙 手中奪取 馬六甲 ,取締 羅馬 天主教,將現有的教堂改為 荷蘭 歸正會使用。位於 聖保羅 山頂的 聖保羅 教堂改名為高教堂( 荷蘭 語:Bovenkerk),繼續作為 荷蘭 人的主要教堂。
1741年,為紀念從 葡萄牙 手中奪取 馬六甲 一百周年, 荷蘭 資產者決定建造一個新的教堂,以取代老化的 聖保羅 教堂。教堂在12年後的1753年完成,取代“Bovenkerk”作為荷屬 馬六甲 主要的 荷蘭 歸正會教堂。 ↑基督堂 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後, 馬六甲 歸屬 英國 。1838年,該教堂改用聖公會禮儀,更名為基督堂。1858年,該堂由海峽殖民地政府維護。
該教堂最初為白色,1911年才和毗鄰的 荷蘭 總督府一起漆成了紅色。
5. 荷蘭 紅屋
荷蘭 紅屋坐落於 馬六甲 河畔,建於1641至1660年間,是 東南亞 最古老的 荷蘭 建築物之一。早期原為教堂(應該是基督堂的一部分),18世紀初開始作為 荷蘭 總督官邸並身兼為 荷蘭 行政中心,直到1824年,在 英國 殖民 馬六甲 時期,被 英國 人作為行政中心。1980年, 荷蘭 紅屋才正式作為 馬六甲 博物館開放,和基督堂一樣, 荷蘭 紅屋也是在1911年才由原來的白色漆成紅色。 馬六甲 博物館內部藏有 馬六甲 各個時期的歷史遺物,包括 荷蘭 古代兵器, 葡萄牙 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 馬六甲 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以及古代錢幣和郵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