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個去法國的理由,都抵不過一個我摯愛的梵高—『Loving Vincent,至愛梵高』聖地巡禮



街道轉角處的那棟綠色窗戶的黃房子,就是梵高在 阿爾勒 的住所。
梵高在拉馬丁(Place Lamartine)的小“黃房子”其實在第二次時間大戰中已被摧毀,現在是重建的。

畫中,深藍天空映襯下明亮如 日光 的黃色房子,就在滿是塵土的拉馬丁廣場對面;門前經過的那位步履匆匆的人,正是梵高自己。





梵高當時設想著把 阿爾勒 的房子打造成一個“藝術家聚集地”,便寫信給好基友高更,盛情邀請他來同住,提奧也勸說高更前去 阿爾勒 。當然,梵高在給高更的信中也詳細描繪了這個房間。在掰著手指數高更搬來的日子里,梵高創作了第一版《 阿爾勒 卧室》。遺憾的是,傳聞高更來了才短短不到兩個月,就和梵高衝突之下大怒離去;梵高激動之下割下自己的左耳,在 阿爾勒 居民的強烈抗議下被迫離開,去了距離 阿爾勒 25公里的 聖雷米 醫院——在那裡,梵高又畫了兩幅幾乎一樣的《 阿爾勒 卧室》。
不幸的是,一場洪水殃及了畫家的不少作品,其中也包括他畫的第一版《 阿爾勒 卧室》,在 聖雷米 醫院的時候,梵高放心不下,還寫信給提奧讓他幫忙為這幅畫加個裡襯,但提奧建議他還是再畫一幅以作備份。於是,1889年9月初,梵高又寫信提奧:“我又重新畫了一幅卧室的畫,這次一定是數一數二的作品。”
第二版《 阿爾勒 卧室》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這幅卧室雖然和原版不盡然相同,但大小比例完全一致,目前就收藏在 芝加哥 藝術博物館內,是永久館藏的梵高代表作之一。

很快,三周之後梵高又創作了第三幅《 阿爾勒 卧室》,和前兩幅相比,這幅尺寸較小,並作為禮物送給了他的媽媽和姐姐Willemien。梵高想著,為家人挑一些他最好的作品,畫一些復刻版來裝飾他們的家。這幅作品現存在 巴黎 的 奧賽博物館 ,我們後來也在 巴黎 親眼看到了。

梵高信中描述的“淡紫色牆壁”和我們現在的三版《 阿爾勒 卧室》中藍色的牆似乎產生了矛盾。其實,問題關鍵在於梵高使用的顏料。研究人員發現,梵高在畫牆壁時使用的紫色,由紅藍兩色混合製成,其中他所用的紅色是當時 歐洲 新發明的,非常不穩定,於是牆壁的顏色就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變成了藍色。

阿爾勒 其實有不少古 羅馬 遺跡。游玩 阿爾勒 除了走梵高蹤跡,其實也可以走探尋古 羅馬 遺跡路線。我們也走了幾個古 羅馬 遺跡,這是其一。如果有興趣參觀古 羅馬 遺跡的,建議大家買通票,具體通票介紹可以稍後留意我的「夢·游法 蘭西 (23日環法之旅)」游記或者公眾號。
羅馬 競技場修建於 羅馬 時代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前40年。它的縱長136米,橫寬107米,能容納2.6萬多名觀眾,,用於觀賞戰車比賽和血腥的徒手格鬥。
競技場雖然保存得完整,但還是那句話,看過 羅馬 鬥獸場後,其他的鬥獸場都是mini款啊~~~





梵高和高更都曾畫過的這座墓地。由 羅馬 人修建,在4世紀時被基督教接管,因此在這裡可以看到曾創下奇跡的基督教烈士的墓碑。

梵高曾經把這裡作為自己寫生的場所,屢屢揮筆作畫。而如今,這裡的風貌幾乎與當年完全一樣。




梵高畫過 阿爾勒 各種各樣的花園。這一幅描繪的是裡斯大街公園(jardin publicboulevard des Lices)的入口,而這個地方今天依舊存在。人們可以坐在樹蔭下休息、聊天或是看報。







阿爾勒 的吊橋,在 阿爾勒 的城外,羅納河上的吊橋在1960年重新整修複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