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錯過的寺院福建泉州開元寺——泉南佛國第一剎


其實妙音鳥與其身下的裝飾栱頭一起構成整體,實質作用是出雙抄的功效(重丁頭栱),妙音鳥的華冠就是第二跳的鬥,承托其上的梁栿,只不過其外形雕刻成人面鳥身的外形罷了。





柱頭妙音鳥與補間伎樂妙音鳥的翅膀造型不同,平棋中間繪團壽,四周岔角繪蝙蝠紋。

佛國天音,餘音繞梁。







在大殿後正中倒座密宗六觀音之聖觀音以及脅侍善財、龍女和兩側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大雄寶殿又名百柱殿,共有86根柱子的“百柱殿”。明崇禎十年(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 紫雲 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 石柱 。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樣,存有宋元明各期海棠式柱、圓柱、方柱、抹楞方柱、蟠龍柱等。

崇禎壬午為崇禎十五年,1642年。

外出部分為出兩跳,里轉部分出三跳,第三跳華栱置令栱承托上方平槫,耍頭如意狀。




後檐廊進深同樣是兩椽,後檐明間有一對十六角形的輝綠岩 印度 教 石柱 ,雕刻著二十四幅古 印度 教大神克裡希那故事或花卉草圖案。精美絕妙,富有異國情調。

這對 印度 教 石柱 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元代 印度 教寺移來的。

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緻的古 印度 教 石柱 ,明末 泉州 名僧木庵曾將其稱為 石柱 牡丹,作為開元寺的八吉祥之一。

柱高2.7米,柱的上、中、下部斫成方形,在上中部之間及中下部之間,則斫成十六角形。在各方形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小方束柱和含苞待放的蓮苞。在十六角形的正中部分,雕有一條花帶,緊扣在柱身上。

上中下方形四個面,各浮雕一個圓盤,每根 石柱 共有12個圓盤。每圓盤內分別浮雕 印度 教古代神話故事、 中國 傳統紋飾和花草圖案,以 印度 古代神話故事居多。如:毗濕奴騎金翅鳥解救象王殺死鱷魚、毗濕奴以十臂人獅的相貌出山擘裂凶魔、閻摩那河七女人沐浴衣服被竊、頑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樹、基斯那戰勝雅利耶、西瑪和 恆河 新月、毗濕奴化身、甘尼巴與基斯那角力等。這些故事的內容,與 印度 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