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錯過的寺院福建泉州開元寺——泉南佛國第一剎


兩塔外壁石雕像共有160尊,加之檐角垂脊武士、侏儒力士、佛傳故事、花鳥、獅、龍共計384尊(方)。
開元寺雙塔表現了宋代 泉州 石構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高度水平,鬼斧神工,精妙絕倫,它是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 特有的標誌。 麒麟壁“麒麟壁”矗立於開元寺西塔旁邊 東北 側,據壁題刻紀年可知“麒麟壁”建於乾隆乙卯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於 泉州 府城隍廟前,原為城隍廟的附屬建築。1970年代初,因建學校才移置開元寺內。移砌到開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護,迄今已有223多年曆史。

壁高5米,寬19米,厚0.6米。中間一字壁分三間,兩側斜接短壁,兩短壁呈八字狀,主體當心間粉壁上用交趾陶鑲嵌碩大麒麟一隻,左右兩次間各嵌磚刻的靈芝、牡丹、鹿、鶴,以及蓮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蘆、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藝精湛,氣韻盎然。

另有一種說法,“麒麟壁”上的動物並非麒麟,文史專家考證認為,它是一種叫“犭貪”(音:tan)的動物。民間傳說犭貪的胃口極大,不僅吃光山上的花草樹木、奇珍異獸,還跑到人間來掠奪金銀財寶。有一天,它看到 東海 上升起一輪紅日,以為是一個大寶物,猛衝過去想一口吞下太陽,結果跌進海裡淹死了。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不到動物界竟然也有像“犭貪”如此野心勃勃、貪婪至極的家伙,頗似當今鯨吞過億的落馬貪官。

長久以來,當地老百姓誤將犭貪當作麒麟,因而民間有“麒麟送子”的說法,許多婦女在此壁前燒香點燭、敬奉供品,祈求“早生貴子”、“多子多福”。有些人則把它視同財神或福祿壽的圖騰,因為它身邊有元寶、靈芝、如意、鹿、松鶴等吉祥物,象徵富貴、 長壽 、厚祿(鹿與祿諧音),所以也來焚香朝拜,祈願招財進寶、福星高照。

應該欽佩古代民間藝術工匠的良苦用心,建造起這堵戒貪倡廉的“照壁”。它猶如一面明鏡,其真意是要用“犭貪”的貪婪成性、貪得無厭、貪財害命的可悲結局,來警告貪官污吏不要貪贓枉法、索賄受賄、巧取豪奪、搜刮民脂民膏,起的是警醒、告誡的作用。所以古代官員走馬上任前,必須到城隍廟這堵“麒麟壁”前上一堂“反貪課”,引以為戒。

一人直立,左手持掃帚背於身後,左上角有一蜻蜓。

一人右腿微曲,高舉右手,手中握一蕉葉,其右上方有一蝙蝠,東西兩側短壁中的人物比丘狀,是否是寒山拾得二人還需要考證。







其實我相信當心間神獸是麒麟的說法,畢竟古代工匠設計和建造照壁是需要官員的同意,不可能自由發揮,更不可能暗含諷刺,這也是今天稱之為麒麟壁的主要原因。 大雄寶殿



大殿前設有寬敞的月臺,與大殿形成凸字行。



脊剎為五層樓閣式寶塔,塔前飾坐龍一身,兩側各飾游龍一條。

同樣的清水燕尾脊加游龍,富含 福建 地方作法。

殿外明間兩檐間高懸桑蓮法界匾額,以應桑開白蓮之說。
黃守恭是 泉州 望族“ 紫雲 黃氏”開宗人,黃守恭(629~712年),曾任東晉晉安郡太守,後隱居 福州 “黃巷”。

前檐廊進深兩椽,作法為典型的明代官式結合 福建 地方作法,前後檐柱形制不同。

明受五戒一品夫人王氏竗(妙)德 暨信女潘燕、官立柱

明 華嚴信士龍華蘇 文昌 立柱 暨男 鳳簡鳳朗 鳳陞(升)鳳頲(tǐng),註意 石柱 頭上類似大鬥的木構前兩轉角刻有力士托舉。

雙翹五踩柱頭科,出兩跳,第二跳跳頭鬥內直接置替木承托撩風槫,耍頭如意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