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哈布斯堡王朝的輝煌——暑期家庭德奧捷三國15日半自駕游記
哈爾施塔特 被譽為 歐洲 最美的小鎮。通往小鎮的路可以說也是既美麗又充滿了危險。從高速公路駛出後,我們駛進了又長又窄山路,一路上坡接下坡,左彎接右彎,還時不時來個之字彎、調頭彎,路邊的指示牌不斷讓我們註意落石的危險。感覺這段路過後,我們都可以去參加明年的拉力賽了。 終於抵達了小鎮。我們預定的民宿就在小鎮邊。做廚師的一家人把他家整個三樓都租給了我們兩家人。這套擁有三個大房間的名宿里不僅有設備齊全的廚房,更有一個湖景大陽臺,站在陽臺上,就能欣賞到 哈爾施塔特 湖的美景了。 從民宿出來走上差不多10分鐘,我們便來到了這座依山而建小鎮的中心——集市廣場。這裡是餐廳咖啡店的聚集地。 哈爾施塔特 依山傍水,目前擁有大約1000多居民。曾經以鹽業而興的小鎮,現在應該是靠旅游業而生了吧。似乎這裡每一位居民都具有藝術的天分,他們把自己的木屋都設計建造得有些與眾不同,但家家戶戶的窗臺前都種滿了各色鮮花,顯得浪漫而溫馨。 走到明信片觀景台,以小鎮的標誌——新教教堂為背景來一個自拍。其實這裡半山腰還有一座天主教堂,被稱為人骨教堂,是小鎮虔誠的居民的墓地。據說他們過世後會選擇埋在教堂前的院子墓地中。十年後取出,併在頭骨上畫上美麗的花紋,祭放在教堂邊特設的屋中。 哈爾施塔特 湖上天鵝們在悠閑地游弋。在我們的眼中,天鵝是高貴與優雅的代名詞,似乎只有最美的湖才能配上他們的點綴。湖中的它們一點都不怕生,看到有人站到岸邊,就會慢慢悠悠地游過來,餅干、麵包、薯片,什麼都吃,看起來倒也不是怎麼難養活。 慢慢感到腹中空空的我們在湖邊找了個餐廳,點了份 維也納 豬排,犒勞一下自己,更要慶祝這幸運的一天。 第八天:鹽是怎麼來的?哈爾施塔特 —— 慕尼黑 —— 維也納因鹽致富的 哈爾施塔特 從中世紀起就是 奧地利 最重要的鹽礦區。當地人一直把鹽比作黃金,從採礦開始,通過精工細作,把一罐罐上乘的鹽擺上了大家的餐桌。
對於我們這些從來沒有下過礦的城市一族來說,參觀當地特有的鹽礦是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的。
乘坐當地的礦山纜車來到山頂後,我們就算進入礦區了,差不多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繼續前行一公里後,終於到達了真正的礦區入口。 作為一名合格的礦工,下礦前換上工作服是必須的。在簡短地參觀了礦山形成的過程後,我們知道了原來這一帶地區在遠古的時候是一片大海,地殼運動使原來的大海被圍成了一個個鹽湖,太陽的暴曬使水份蒸發,形成了鹽。火山噴發釋放出的火山灰掩埋了陸地錶面的鹽,其後不斷的造山運動使鹽被深埋地下,形成了鹽礦。 這時,穿著百年前工作服的導游先生來了,他帶領我們走進坑道,開始神秘的探索。 礦井通過聲光電各種先進的手段向我們展示了鹽礦的歷史以及鹽的開采過程。從中我們瞭解到 哈爾施塔特 鹽礦的開采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在遠古時期 凱爾 特人首先來到這裡發現了鹽礦與鐵礦,他們製作工具,開采食鹽,一直延續至今。這裡還有著名的“鹽中人”,一位獻身於鹽礦並被鹽埋了好幾世紀的工人。當然現在開采食鹽已經無需辛苦地一車車背出來了。當地大多採用水溶法來採集鹽。 鹽礦中,最刺激的項目就是木滑道了。以前礦工們都是通過這種滑道在礦中上上下下的。成30度到40度角的滑道讓我們在重力加速度的配合下體驗了一把激情與速度,特別刺激。 出礦也相當特別,我們坐著礦工小火車“轟隆轟隆”地回到了地面。 下山前,還想從高處拍一張湖區的全景,可惜這時大霧已經籠罩了一切。略有遺憾。
由於我們要趕從 慕尼黑 出發下午五點的火車去 維也納 ,參觀完鹽礦,只能依依不捨地與最美小鎮告別,踏上歸途,驅車200公里,回到 慕尼黑 。還車,去中央車站,稍適休息,登上了去 維也納 的火車。
QBB的火車讓我們這些習慣了國內時速300公里高鐵的人毫無是從,將近300公里的路程,火車竟然用了四個小時。好慢! 抵達 維也納 時,已經差不多晚上10點了。在火車站迅速搞定公交票後,登上公共汽車,回酒店,結束這奔波的一天。 第九天:圓夢的一刻位於多瑙河畔的 維也納 在我們國人的心中永遠是一座關於音樂的聖城。這裡有金色大廳,有 維也納 愛樂樂團,有太多的音樂家。其實這座在 阿爾卑斯山 北盆地里的城市也同樣擁有輝煌的歷史。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 維也納 逐漸成為了 歐洲 文化與政治中心。這座千年古城經歷過戰爭、疾病的考驗,被摧毀、被重建,現在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維也納 的一天無疑應該從美泉宮開始。這座由 奧地利 女皇瑪麗亞·特蕾莎下令營造的宮殿占地有2.6萬平方米,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 宮殿有1441個房間,其中絕大多數採用了巴 洛克 風格的內飾,有44個房間採用了華美洛可可風格的內飾。大面積的壁畫、花紋、燈飾及鏡面的使用使得整個大廳顯得那樣的富麗堂皇。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與特蕾莎女皇的肖像畫也被掛於宮殿長廊的牆上,可以讓我們近距離瞭解王朝的歷史。 走出宮殿,我們來到了大花園。這座法式大花園也是幾何對稱的。不同於寧芬堡宮的是,花園的兩邊建起了兩面修剪整齊的綠樹牆。44位 希腊 神話中的勇士站在牆邊,永久守護著這座美麗的花園。 花園的盡頭是海神噴泉。這是一組以 希腊 海神故事為題的雕塑。在噴泉的東邊有一處不起眼的泉水,就是“美泉”了。可惜眼拙的我居然沒有留意,以為海神噴泉就是“美泉”。 據說1612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在打獵路過此處時,飲用了這裡的泉水,發現其異常甘冽可口,所以給其命名為“美泉”。後來特蕾莎女皇建造的宮殿就稱為美泉宮。 走過海神噴泉,逐級而上,就來到了凱旋門。那裡是遠眺美泉宮與整座城市最好的地點了。 維也納 很多重要的建築都集中在老城,所以這裡素有“ 維也納 心臟”之稱。走進老城,在街道兩旁的巴 洛克 式的房屋裡聚集了眾多的世界大牌商店。著名的 聖斯蒂芬 大教堂就在老城的中心位置。 這座主塔高137米的教堂是世界最著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建造時間長達了六個世紀,並差點毀於二戰的炮火。 走進大大教堂,在醉心於大廳內兩邊廊柱上大量精美雕塑的同時,遠處聖壇後高高的五彩玻璃窗更讓我驚嘆。可惜不能近距離觀賞。 在離大教堂不遠處的格拉本大街上矗立著著名的黑死病紀念柱。1679年,黑死病肆孽 維也納 ,幾乎三分之二的居民被奪去了生命。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因此許下宏願,如果帝國能戰勝這惡魔,他一定會感謝諸神。
站在紀念柱下細細觀察,可以看到,天使們紛紛下凡,幫助受瘟疫折磨得死去活來的人們。皇帝虔誠地跪於這座巴 洛克 式的紀念柱下端,面向位於頂部金色的天使,表達謝意。
中世紀時,整個 歐洲 都被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至今,在 歐洲 很多城市,都有類似的紀念柱。 維也納 的是最為著名的。 一位穿戴整齊的紳士正在駕駛著復古的馬車,仿佛自己就置身於十九世紀的 歐洲 街頭一般。在老城的另一端就是著名的 霍夫 堡皇宮了。這座位於市中心的宮殿擁有2500餘個房間,經歷了將近700年的建造,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王室的冬宮。現在它已是 奧地利 聯邦 共和 國總統的辦公地了。 走過皇宮前的英雄廣場,我們最後前往金色大廳。由於每年的新年音樂會,這座 意大利 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絕對算是我們國人心目中音樂的聖殿。聽說很多國內團體都會以在這裡演出而驕傲不已。其實金色大廳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建築,它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內的主廳,當然它亦是 維也納 愛樂樂團的駐地。 來這裡聽一場古典音樂會也是女兒長久以來的夢想之一。今天她的夢想實現了。站在這座建於1869年的大樓前,她高舉右手,不禁模仿起樂團的指揮來。紅白色大樓的外牆上雕刻有眾多的人物,她們都是音樂女神。身著18世紀宮廷服飾的賣票員站在正門前,操著夾生的漢語,積極地向我們推銷當晚的演出。 簡單地吃了晚餐,沒有西裝革履的我們與其他游客一起走進了這音樂的殿堂。這座金碧輝煌的大廳果然名不虛傳,細細打量,三十六位女神化身大廳的立柱,靜靜得矗立在兩邊。巨大的水晶吊燈讓整個長約40米的大廳顯得格外的富麗堂皇。樂師們穿著莫扎特時期的禮服登場了,他們熟練地演奏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樂章。坐在後排的我們聽得如痴如醉。這時我才留意到,整個大廳內沒有音響裝置。當時的設計師通過對建築聲學的研究,把金色大廳已經建成了鞋盒的形狀,如同一個巨大的音箱。舞臺下的空間,站立兩邊的女神,懸於屋頂的天花板,甚至每一塊隔板增強了聲音的共振效果,使處於每個角落的聽眾都能聽清每一個音符。演出最後的曲目還是經典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指揮背過身來,像在新年音樂會上一樣,指揮著我們有節奏地拍手,與臺上的音樂家們一起完成這首由施特 勞斯 鑄就的名曲。
對於我們這些從來沒有下過礦的城市一族來說,參觀當地特有的鹽礦是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的。
乘坐當地的礦山纜車來到山頂後,我們就算進入礦區了,差不多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繼續前行一公里後,終於到達了真正的礦區入口。 作為一名合格的礦工,下礦前換上工作服是必須的。在簡短地參觀了礦山形成的過程後,我們知道了原來這一帶地區在遠古的時候是一片大海,地殼運動使原來的大海被圍成了一個個鹽湖,太陽的暴曬使水份蒸發,形成了鹽。火山噴發釋放出的火山灰掩埋了陸地錶面的鹽,其後不斷的造山運動使鹽被深埋地下,形成了鹽礦。 這時,穿著百年前工作服的導游先生來了,他帶領我們走進坑道,開始神秘的探索。 礦井通過聲光電各種先進的手段向我們展示了鹽礦的歷史以及鹽的開采過程。從中我們瞭解到 哈爾施塔特 鹽礦的開采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在遠古時期 凱爾 特人首先來到這裡發現了鹽礦與鐵礦,他們製作工具,開采食鹽,一直延續至今。這裡還有著名的“鹽中人”,一位獻身於鹽礦並被鹽埋了好幾世紀的工人。當然現在開采食鹽已經無需辛苦地一車車背出來了。當地大多採用水溶法來採集鹽。 鹽礦中,最刺激的項目就是木滑道了。以前礦工們都是通過這種滑道在礦中上上下下的。成30度到40度角的滑道讓我們在重力加速度的配合下體驗了一把激情與速度,特別刺激。 出礦也相當特別,我們坐著礦工小火車“轟隆轟隆”地回到了地面。 下山前,還想從高處拍一張湖區的全景,可惜這時大霧已經籠罩了一切。略有遺憾。
由於我們要趕從 慕尼黑 出發下午五點的火車去 維也納 ,參觀完鹽礦,只能依依不捨地與最美小鎮告別,踏上歸途,驅車200公里,回到 慕尼黑 。還車,去中央車站,稍適休息,登上了去 維也納 的火車。
QBB的火車讓我們這些習慣了國內時速300公里高鐵的人毫無是從,將近300公里的路程,火車竟然用了四個小時。好慢! 抵達 維也納 時,已經差不多晚上10點了。在火車站迅速搞定公交票後,登上公共汽車,回酒店,結束這奔波的一天。 第九天:圓夢的一刻位於多瑙河畔的 維也納 在我們國人的心中永遠是一座關於音樂的聖城。這裡有金色大廳,有 維也納 愛樂樂團,有太多的音樂家。其實這座在 阿爾卑斯山 北盆地里的城市也同樣擁有輝煌的歷史。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 維也納 逐漸成為了 歐洲 文化與政治中心。這座千年古城經歷過戰爭、疾病的考驗,被摧毀、被重建,現在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維也納 的一天無疑應該從美泉宮開始。這座由 奧地利 女皇瑪麗亞·特蕾莎下令營造的宮殿占地有2.6萬平方米,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 宮殿有1441個房間,其中絕大多數採用了巴 洛克 風格的內飾,有44個房間採用了華美洛可可風格的內飾。大面積的壁畫、花紋、燈飾及鏡面的使用使得整個大廳顯得那樣的富麗堂皇。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與特蕾莎女皇的肖像畫也被掛於宮殿長廊的牆上,可以讓我們近距離瞭解王朝的歷史。 走出宮殿,我們來到了大花園。這座法式大花園也是幾何對稱的。不同於寧芬堡宮的是,花園的兩邊建起了兩面修剪整齊的綠樹牆。44位 希腊 神話中的勇士站在牆邊,永久守護著這座美麗的花園。 花園的盡頭是海神噴泉。這是一組以 希腊 海神故事為題的雕塑。在噴泉的東邊有一處不起眼的泉水,就是“美泉”了。可惜眼拙的我居然沒有留意,以為海神噴泉就是“美泉”。 據說1612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在打獵路過此處時,飲用了這裡的泉水,發現其異常甘冽可口,所以給其命名為“美泉”。後來特蕾莎女皇建造的宮殿就稱為美泉宮。 走過海神噴泉,逐級而上,就來到了凱旋門。那裡是遠眺美泉宮與整座城市最好的地點了。 維也納 很多重要的建築都集中在老城,所以這裡素有“ 維也納 心臟”之稱。走進老城,在街道兩旁的巴 洛克 式的房屋裡聚集了眾多的世界大牌商店。著名的 聖斯蒂芬 大教堂就在老城的中心位置。 這座主塔高137米的教堂是世界最著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建造時間長達了六個世紀,並差點毀於二戰的炮火。 走進大大教堂,在醉心於大廳內兩邊廊柱上大量精美雕塑的同時,遠處聖壇後高高的五彩玻璃窗更讓我驚嘆。可惜不能近距離觀賞。 在離大教堂不遠處的格拉本大街上矗立著著名的黑死病紀念柱。1679年,黑死病肆孽 維也納 ,幾乎三分之二的居民被奪去了生命。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因此許下宏願,如果帝國能戰勝這惡魔,他一定會感謝諸神。
站在紀念柱下細細觀察,可以看到,天使們紛紛下凡,幫助受瘟疫折磨得死去活來的人們。皇帝虔誠地跪於這座巴 洛克 式的紀念柱下端,面向位於頂部金色的天使,表達謝意。
中世紀時,整個 歐洲 都被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至今,在 歐洲 很多城市,都有類似的紀念柱。 維也納 的是最為著名的。 一位穿戴整齊的紳士正在駕駛著復古的馬車,仿佛自己就置身於十九世紀的 歐洲 街頭一般。在老城的另一端就是著名的 霍夫 堡皇宮了。這座位於市中心的宮殿擁有2500餘個房間,經歷了將近700年的建造,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王室的冬宮。現在它已是 奧地利 聯邦 共和 國總統的辦公地了。 走過皇宮前的英雄廣場,我們最後前往金色大廳。由於每年的新年音樂會,這座 意大利 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絕對算是我們國人心目中音樂的聖殿。聽說很多國內團體都會以在這裡演出而驕傲不已。其實金色大廳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建築,它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內的主廳,當然它亦是 維也納 愛樂樂團的駐地。 來這裡聽一場古典音樂會也是女兒長久以來的夢想之一。今天她的夢想實現了。站在這座建於1869年的大樓前,她高舉右手,不禁模仿起樂團的指揮來。紅白色大樓的外牆上雕刻有眾多的人物,她們都是音樂女神。身著18世紀宮廷服飾的賣票員站在正門前,操著夾生的漢語,積極地向我們推銷當晚的演出。 簡單地吃了晚餐,沒有西裝革履的我們與其他游客一起走進了這音樂的殿堂。這座金碧輝煌的大廳果然名不虛傳,細細打量,三十六位女神化身大廳的立柱,靜靜得矗立在兩邊。巨大的水晶吊燈讓整個長約40米的大廳顯得格外的富麗堂皇。樂師們穿著莫扎特時期的禮服登場了,他們熟練地演奏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樂章。坐在後排的我們聽得如痴如醉。這時我才留意到,整個大廳內沒有音響裝置。當時的設計師通過對建築聲學的研究,把金色大廳已經建成了鞋盒的形狀,如同一個巨大的音箱。舞臺下的空間,站立兩邊的女神,懸於屋頂的天花板,甚至每一塊隔板增強了聲音的共振效果,使處於每個角落的聽眾都能聽清每一個音符。演出最後的曲目還是經典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指揮背過身來,像在新年音樂會上一樣,指揮著我們有節奏地拍手,與臺上的音樂家們一起完成這首由施特 勞斯 鑄就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