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之美,在其憂傷|誰的伊斯坦布爾
在 土耳其 全國的每一處制高點,總有面巨大的星月旗飄揚 上圖:海峽最北端-大橋背後即是黑海 Kedi-貓曾經十幾年前看過一本貓的畫冊,裡面說 土耳其 有一種貓水性極好,喜游泳,不似一般貓咪,見到水唯恐避之不及 - 怕水與喜魚並存,造物主給貓這個物種開的玩笑,似乎唯獨眷顧了 土耳其 。這次親身來到 土耳其 ,雖然沒有見到哪只貓在游泳,但深切感受到了這個國家與貓獨特的相處模式。
土耳其 人認為,貓可以感知到上帝的存在,不似狗把人類奉若神靈,它們懂得,人只是遵照上帝的意願在行事,因此在神聖如 索非亞 大教堂的這種地方,也可以見到喵星人大搖大擺招搖過市。 伊斯坦布爾 的貓據說起源於古代航海船上捕鼠的需要,隨著船隻靠岸,貓咪也會隨著水手登陸,四處閑逛,繼而就在這座港口城市留了下來,傳宗接代。我沒有去到 土耳其 當地人家裡做客的機會,不知道他們養貓的比例如何,但是就我觀察, 伊斯坦布爾 的貓,大多是介於家養和流浪之間的一種形態。平日里在街上自由行走的貓,大多毛色鮮亮,手感順滑,不似我們印象里的流浪貓那樣狼狽,想來是吃喝不愁,無牽無掛。午後的貓咪們會擇一處陰涼眯眼打盹兒,聽聞你走近也不躲閃,甚至睡眼惺忪伸出熱乎的小腦袋主動求摸。每一處露天的飯館,周圍都聚集著許多只貓,等你的主菜上齊,它們會在你腳下坐成一排,仰著頭虔誠的看著你的雙眼,叫你不忍心自顧自的進食,總會撕下幾片雞肉扔給它們。 如果你是愛貓之人,那麼在 伊斯坦布爾 一定會感嘆來到了天堂,這裡每個角落都會有萌物出沒。如此數量之多的貓,又如此我行我素的叫人沒脾氣,這是我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沒有見過的景象。特立獨行的貓成就了 伊斯坦布爾 的獨特氣質,它們給予這座城市自由、優雅與神秘。貓在這裡,似乎真正找到了適合它們口味和習性的生活方式:與人類維持著一種既互相需要又保持一定距離的關係-這不就是最被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情侶相處模式嗎? 除了貓,滿地躺倒的狗狗也是一道風景線。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土耳其 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在其自傳性著作《 伊斯坦布爾 ,一座城市的憂傷》中反覆提及到奧斯曼帝國的衰敗、 伊斯坦布爾 的沒落和整座城市人的集體陰暗情緒,是為“呼愁”( 土耳其 語里“憂傷”的說法)。帶著這種印象來到這裡,我卻看到呼嘯疾馳的電車,熙攘忙碌的碼頭,無比恢弘的清真寺,街頭巷尾的藝術塗鴉,跨海大橋上悠閑垂釣的老者……一個外來旅行者無法體會到當地人深入心底的憂愁,也或許這都是一個內心敏感寫作者的一廂情願。但是在 伊斯坦布爾 的每一處角落,寫滿了各式各樣的情緒,所有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這些情緒的貢獻者:獨立大街上匆匆走過的用髮膠使八字鬍向兩邊翹起的男人,蹲在Taksim廣場背陰角落長相帥氣低頭彈琴的街頭歌手,坐在公車裡望向窗外悶頭盤算晚飯材料的主婦,身穿一襲黑袍全身只露出雙眼舉起自拍桿的阿拉伯姑娘,來往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船隻上準備拋出纜繩的水手,在肯尼迪海濱大道上擁有一個射擊氣球攤位而因為沒有生意跑去逗狗的老人,迴旋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上方不肯歸巢的海鷗,以及漫天紅霞下加拉 塔里 打盹的大花貓。 其實在如此一座沉澱了太多歲月的城市,那種經年累月的深刻哀愁,早就深入每一座建築物的骨髓與每個人的血液。正如我在站在 北京 鼓樓腳下,越是車水馬龍,越是人聲鼎沸,那種不知緣何而起的憂傷,就會悄然升起。你目光所及的一切,不是你期待的結果,也愈發不是你喜歡的樣子。記憶中你曾熱愛過的美好,永遠留在了記憶。 緣滅
丸在 上高 中的時候就被帕慕克在書中所描述的“呼愁”戳中,終於在辭職之後留學之前抱著那本《 伊斯坦布爾 ,一座城市的憂傷》飛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在這座從小就日思夜想的城市,她說自己不斷會想起 新疆 ,她的家鄉。
這是他們和我的 伊斯坦布爾 。
你的呢?
僅以此文,獻給與我同行 伊斯坦布爾 的丸子。
*除部分筆者照片由丸子拍攝,本文全部圖片出自本人。如轉載文字或圖片請聯繫筆者。
關於作者大橙哥:
走過31個國家的環球旅行者,對小眾音樂電影深度愛好。
審美不錯所以沒學過攝影但是照片還不難看。
十年500強汽車人,在今年初離職走上了看世界的道路。
PADI潛水長(Dive Master)以及馬拉松初階選手。
土耳其 人認為,貓可以感知到上帝的存在,不似狗把人類奉若神靈,它們懂得,人只是遵照上帝的意願在行事,因此在神聖如 索非亞 大教堂的這種地方,也可以見到喵星人大搖大擺招搖過市。 伊斯坦布爾 的貓據說起源於古代航海船上捕鼠的需要,隨著船隻靠岸,貓咪也會隨著水手登陸,四處閑逛,繼而就在這座港口城市留了下來,傳宗接代。我沒有去到 土耳其 當地人家裡做客的機會,不知道他們養貓的比例如何,但是就我觀察, 伊斯坦布爾 的貓,大多是介於家養和流浪之間的一種形態。平日里在街上自由行走的貓,大多毛色鮮亮,手感順滑,不似我們印象里的流浪貓那樣狼狽,想來是吃喝不愁,無牽無掛。午後的貓咪們會擇一處陰涼眯眼打盹兒,聽聞你走近也不躲閃,甚至睡眼惺忪伸出熱乎的小腦袋主動求摸。每一處露天的飯館,周圍都聚集著許多只貓,等你的主菜上齊,它們會在你腳下坐成一排,仰著頭虔誠的看著你的雙眼,叫你不忍心自顧自的進食,總會撕下幾片雞肉扔給它們。 如果你是愛貓之人,那麼在 伊斯坦布爾 一定會感嘆來到了天堂,這裡每個角落都會有萌物出沒。如此數量之多的貓,又如此我行我素的叫人沒脾氣,這是我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沒有見過的景象。特立獨行的貓成就了 伊斯坦布爾 的獨特氣質,它們給予這座城市自由、優雅與神秘。貓在這裡,似乎真正找到了適合它們口味和習性的生活方式:與人類維持著一種既互相需要又保持一定距離的關係-這不就是最被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情侶相處模式嗎? 除了貓,滿地躺倒的狗狗也是一道風景線。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土耳其 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在其自傳性著作《 伊斯坦布爾 ,一座城市的憂傷》中反覆提及到奧斯曼帝國的衰敗、 伊斯坦布爾 的沒落和整座城市人的集體陰暗情緒,是為“呼愁”( 土耳其 語里“憂傷”的說法)。帶著這種印象來到這裡,我卻看到呼嘯疾馳的電車,熙攘忙碌的碼頭,無比恢弘的清真寺,街頭巷尾的藝術塗鴉,跨海大橋上悠閑垂釣的老者……一個外來旅行者無法體會到當地人深入心底的憂愁,也或許這都是一個內心敏感寫作者的一廂情願。但是在 伊斯坦布爾 的每一處角落,寫滿了各式各樣的情緒,所有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這些情緒的貢獻者:獨立大街上匆匆走過的用髮膠使八字鬍向兩邊翹起的男人,蹲在Taksim廣場背陰角落長相帥氣低頭彈琴的街頭歌手,坐在公車裡望向窗外悶頭盤算晚飯材料的主婦,身穿一襲黑袍全身只露出雙眼舉起自拍桿的阿拉伯姑娘,來往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船隻上準備拋出纜繩的水手,在肯尼迪海濱大道上擁有一個射擊氣球攤位而因為沒有生意跑去逗狗的老人,迴旋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上方不肯歸巢的海鷗,以及漫天紅霞下加拉 塔里 打盹的大花貓。 其實在如此一座沉澱了太多歲月的城市,那種經年累月的深刻哀愁,早就深入每一座建築物的骨髓與每個人的血液。正如我在站在 北京 鼓樓腳下,越是車水馬龍,越是人聲鼎沸,那種不知緣何而起的憂傷,就會悄然升起。你目光所及的一切,不是你期待的結果,也愈發不是你喜歡的樣子。記憶中你曾熱愛過的美好,永遠留在了記憶。 緣滅
丸在 上高 中的時候就被帕慕克在書中所描述的“呼愁”戳中,終於在辭職之後留學之前抱著那本《 伊斯坦布爾 ,一座城市的憂傷》飛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在這座從小就日思夜想的城市,她說自己不斷會想起 新疆 ,她的家鄉。
這是他們和我的 伊斯坦布爾 。
你的呢?
僅以此文,獻給與我同行 伊斯坦布爾 的丸子。
*除部分筆者照片由丸子拍攝,本文全部圖片出自本人。如轉載文字或圖片請聯繫筆者。
關於作者大橙哥:
走過31個國家的環球旅行者,對小眾音樂電影深度愛好。
審美不錯所以沒學過攝影但是照片還不難看。
十年500強汽車人,在今年初離職走上了看世界的道路。
PADI潛水長(Dive Master)以及馬拉松初階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