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之美,在其憂傷|誰的伊斯坦布爾
緣起
季一直催促我寫這篇 土耳其 的文章,說即便沒去過都想到 伊斯坦布爾 定居;令說這一生中最想去的地方就是 伊斯坦布爾 ,兩個月前曾經甩給我一份 自駕 攻略邀我同往,但是她先因為工作忙後擔心恐襲,一直沒能成行; 廈門 , 北京 和 伊斯坦布爾 看似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但是靜和樂的婚紗照既沒有選在 鼓浪嶼 也沒有選擇紫禁城,而是千里迢迢帶著攝影團隊與數套服裝去了藍色清真寺和 卡帕多奇亞 ,倆人換上飛行員的服裝穿行在 格雷梅 的風化石山峰間,紀念他們因《衝上雲霄》而緣起的愛情。 請允許我借用阿麥特·拉西姆的文字作為 伊斯坦布爾 旅行筆記的標題。雖然我對這句寫在《 伊斯坦布爾 ,一座城市的憂傷》捲首的話深表認同,但是在這座城市的四個日夜,我的旅程充滿了驚喜與感動,以及突破固有認知而帶來的愉悅。 不是我印象里的土國在 德國 ,數量最多的外籍移民,是 土耳其 人。因此,我對 土耳其 和 土耳其 人的最初認知,來自於留學時代。
當年一起上課的同學,數量最多的外籍是 摩洛哥 ,卻不是 土耳其 。說來也怪,生活在 德國 的 土耳其 人似乎不太重視兒女的高等教育,回想起來,在我有限的有過接觸的外國同學中,沒有任何一位 土耳其 人。但是等暑期到工廠打工時,你會發現流水線上一水兒的 土耳其 工人,操著流利的土式德語,跟你問候:“Alles klar?”(“一切可好”?)
另外,土人家庭大多人口眾多,一般會有三個以上兒女-他們會充分利用 德國 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拿足獎金。出門時前面一個裹頭巾的胖阿姨帶著一群孩子跟在身後,頗有母雞帶小雞的即視感。
土人在 德國 最多見的職業恐怕就是Kebap店了-當然,這可能和華人多數開中餐館的情況類似,如果一定要比,那麼中餐館在規模,價格和檔次上還是高出不少。
所以,當年 德國 土耳其 移民給我的印象為:喜群居,愛生養,教育程度不高,習俗守舊,不尊重女性,自己抱團,不入主流社會,而這種印象也延展成了我一直以來對 土耳其 這個國家的總體印象。由此, 土耳其 一直不是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土耳其式拉客2017年七月二日下午七點鐘,我從 第比利斯 搭乘 土耳其 航空的飛機抵達 伊斯坦布爾 。機場到達廳出來,一片擁擠。荷槍實彈的特警站在門口和道旁,奇怪的是沒人帶頭盔。也許是這裡的炎熱已經讓他們顧不上危險,也許是他們自己都不認為真會有什麼事件發生。
汽車駛上快速路,比鄰而立的高樓從車兩旁飛速而過。當蔚藍的馬爾馬拉海突然出現在右手邊大樓間隙之中時,剛下飛機時的緊張感煙消雲散。 入住酒店房間,已是晚上九點。夏令時的緣故,此時 伊斯坦布爾 的天空依然留有一片紅霞。推 開陽 台門的那一剎那,對面清真寺的宣禮塔上傳來禮拜的歌聲。經過 亞美尼亞 和 格魯吉亞 兩個天主教國家後,又聽到如此熟悉的聲音,頓覺無比親切,恍惚間仿佛重回 伊朗 高原。但是除了天氣也是一樣的乾熱,從一個旅行者的視角觀察,雖然 土耳其 的文化,習俗和建築都深受波斯影響,但是這裡再找不到一點後者的影子。 土耳其 共和 國的改革措施使國家走上了世俗化道路,相比原教旨主義主導的 伊朗 ,要現代化許多。 旅游業是 土耳其 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伊斯坦布爾 大街上,尤其是在老城區,餐廳,酒店和紀念品商店擠成一鍋粥。沒有一家飯館坐滿客人,因此老闆和伙計都會站在門口賣力的吆喝拉客:
“Hello!Where are you from?”一般這是開場詞。
“空尼奇娃!阿尼哈撒呦!尼浩!”如果見你不說話,他們會用所有他們知道的 亞洲 臉問候語輪番招呼。
“I like your tattoo!”拍馬屁來拉近距離,尋求跟你搭訕的話題。
“Hey~You are a sexy man~”這恐怕是最後殺手鐧了,被餐飲服務業人員誇性感還是第一回 - 但如果是個當地姑娘跟我這麼說,我絕對坐在那兒不走了。 土耳其 人的熱情好客已經在網上有口皆碑,可來之前我心想,見識了 伊朗 式熱情, 土耳其 應該也不會再讓我驚喜。沒想到,這兩種熱情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伊朗 人相對見識不夠廣,好奇心非常強烈,街上大老遠就會喊著問你是哪裡人,跑過來合影,聊東扯西,甚至還要請你去家裡吃飯,之後呼朋喚友圍觀你這隻大熊貓。 土耳其 人做旅游業經驗豐富,比較懂察言觀色,會挑人愛聽的開聊。 伊朗 人比較粘人,會拉住你一直聊個不停, 土耳其 人有西方人尊重距離的風範,知道適可而止。同時相對冷漠高傲的西方人, 土耳其 人熱情並樂於助人,又不至於因對你過分好奇而產生壓迫感。 隱秘在街頭巷尾的驚喜伊斯坦布爾 的著名“景點”其實並不多,一天半的時間就能逛完。真正有歷史來頭同時兼具觀賞性的建築,不過藍色清真寺, 索非亞 大教堂和多普卡帕皇宮三座緊挨在一起的古跡。還有一個對岸的加里塔,本身乏善可陳但可作為遠眺全城的制高點-但如果不是大晴天就別上去了,免得跟我一樣只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空一片霧氣朦朧。 上圖為 索非亞 教堂內部 但是,在這座城市待了四天,我依然覺得遠遠不夠。這不是一座單靠景點吃飯的旅游城市, 伊斯坦布爾 街頭巷尾的每個角落,都浸染著一種難以描述的韻味,它結合了信仰的純真、世俗的喜悅、舊時代的優雅和現代化的時尚,讓人沉迷其中,不捨得離去。隨便走上舊城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坡路,迂迴之處,抬眼之間,總有不可名狀的歡喜。
比如 這間極具特色的海報商店 一定不要放過 伊斯坦布爾 城裡這些名不見經傳卻別具一格的建築、塗鴉、小店和角落。比起人滿為患而又門票價格昂貴的各大景點,它們會讓你心情大好。 上圖彩虹階梯-當年一位老爺爺的即興之作,如今成為LGBT的象徵,坐上去可以眺望大海。
博斯普魯斯在 伊斯坦布爾 這樣一座偉大、歷史悠久而深厚凝重的城市中,卻能感受到大海的自由,這是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魅力所在。不經意的行走在小巷中,偶然側頭,一片蔚藍就撲入眼帘。 博斯普魯斯海峽也許是這個地球上最奇特的海峽,它將 伊斯坦布爾 城一分為二,也將歐亞大陸一分為二,左岸 歐洲 ,右岸 亞洲 。 波斯普魯斯最狹窄處不過1公里,整體看起來和長江差不多寬,每年卻要通過大約4萬8000艘船隻。這裡是黑海唯一通向世界的咽喉要道,也是裡海原油的輸送出口。當時 中國 向 烏克蘭 購買的航母“ 遼寧 號”就是從黑海出發後通過這裡駛向 地中海 。同時,博斯普魯斯在 土耳其 語里就是“咽喉”的意思。因此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交通戰略要地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見證了曾被稱作“君士坦丁堡”後為“ 伊斯坦布爾 ”的這座城市幾千年以來的交融衝突與興衰起落。
季一直催促我寫這篇 土耳其 的文章,說即便沒去過都想到 伊斯坦布爾 定居;令說這一生中最想去的地方就是 伊斯坦布爾 ,兩個月前曾經甩給我一份 自駕 攻略邀我同往,但是她先因為工作忙後擔心恐襲,一直沒能成行; 廈門 , 北京 和 伊斯坦布爾 看似沒有什麼必然聯繫,但是靜和樂的婚紗照既沒有選在 鼓浪嶼 也沒有選擇紫禁城,而是千里迢迢帶著攝影團隊與數套服裝去了藍色清真寺和 卡帕多奇亞 ,倆人換上飛行員的服裝穿行在 格雷梅 的風化石山峰間,紀念他們因《衝上雲霄》而緣起的愛情。 請允許我借用阿麥特·拉西姆的文字作為 伊斯坦布爾 旅行筆記的標題。雖然我對這句寫在《 伊斯坦布爾 ,一座城市的憂傷》捲首的話深表認同,但是在這座城市的四個日夜,我的旅程充滿了驚喜與感動,以及突破固有認知而帶來的愉悅。 不是我印象里的土國在 德國 ,數量最多的外籍移民,是 土耳其 人。因此,我對 土耳其 和 土耳其 人的最初認知,來自於留學時代。
當年一起上課的同學,數量最多的外籍是 摩洛哥 ,卻不是 土耳其 。說來也怪,生活在 德國 的 土耳其 人似乎不太重視兒女的高等教育,回想起來,在我有限的有過接觸的外國同學中,沒有任何一位 土耳其 人。但是等暑期到工廠打工時,你會發現流水線上一水兒的 土耳其 工人,操著流利的土式德語,跟你問候:“Alles klar?”(“一切可好”?)
另外,土人家庭大多人口眾多,一般會有三個以上兒女-他們會充分利用 德國 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拿足獎金。出門時前面一個裹頭巾的胖阿姨帶著一群孩子跟在身後,頗有母雞帶小雞的即視感。
土人在 德國 最多見的職業恐怕就是Kebap店了-當然,這可能和華人多數開中餐館的情況類似,如果一定要比,那麼中餐館在規模,價格和檔次上還是高出不少。
所以,當年 德國 土耳其 移民給我的印象為:喜群居,愛生養,教育程度不高,習俗守舊,不尊重女性,自己抱團,不入主流社會,而這種印象也延展成了我一直以來對 土耳其 這個國家的總體印象。由此, 土耳其 一直不是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土耳其式拉客2017年七月二日下午七點鐘,我從 第比利斯 搭乘 土耳其 航空的飛機抵達 伊斯坦布爾 。機場到達廳出來,一片擁擠。荷槍實彈的特警站在門口和道旁,奇怪的是沒人帶頭盔。也許是這裡的炎熱已經讓他們顧不上危險,也許是他們自己都不認為真會有什麼事件發生。
汽車駛上快速路,比鄰而立的高樓從車兩旁飛速而過。當蔚藍的馬爾馬拉海突然出現在右手邊大樓間隙之中時,剛下飛機時的緊張感煙消雲散。 入住酒店房間,已是晚上九點。夏令時的緣故,此時 伊斯坦布爾 的天空依然留有一片紅霞。推 開陽 台門的那一剎那,對面清真寺的宣禮塔上傳來禮拜的歌聲。經過 亞美尼亞 和 格魯吉亞 兩個天主教國家後,又聽到如此熟悉的聲音,頓覺無比親切,恍惚間仿佛重回 伊朗 高原。但是除了天氣也是一樣的乾熱,從一個旅行者的視角觀察,雖然 土耳其 的文化,習俗和建築都深受波斯影響,但是這裡再找不到一點後者的影子。 土耳其 共和 國的改革措施使國家走上了世俗化道路,相比原教旨主義主導的 伊朗 ,要現代化許多。 旅游業是 土耳其 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伊斯坦布爾 大街上,尤其是在老城區,餐廳,酒店和紀念品商店擠成一鍋粥。沒有一家飯館坐滿客人,因此老闆和伙計都會站在門口賣力的吆喝拉客:
“Hello!Where are you from?”一般這是開場詞。
“空尼奇娃!阿尼哈撒呦!尼浩!”如果見你不說話,他們會用所有他們知道的 亞洲 臉問候語輪番招呼。
“I like your tattoo!”拍馬屁來拉近距離,尋求跟你搭訕的話題。
“Hey~You are a sexy man~”這恐怕是最後殺手鐧了,被餐飲服務業人員誇性感還是第一回 - 但如果是個當地姑娘跟我這麼說,我絕對坐在那兒不走了。 土耳其 人的熱情好客已經在網上有口皆碑,可來之前我心想,見識了 伊朗 式熱情, 土耳其 應該也不會再讓我驚喜。沒想到,這兩種熱情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伊朗 人相對見識不夠廣,好奇心非常強烈,街上大老遠就會喊著問你是哪裡人,跑過來合影,聊東扯西,甚至還要請你去家裡吃飯,之後呼朋喚友圍觀你這隻大熊貓。 土耳其 人做旅游業經驗豐富,比較懂察言觀色,會挑人愛聽的開聊。 伊朗 人比較粘人,會拉住你一直聊個不停, 土耳其 人有西方人尊重距離的風範,知道適可而止。同時相對冷漠高傲的西方人, 土耳其 人熱情並樂於助人,又不至於因對你過分好奇而產生壓迫感。 隱秘在街頭巷尾的驚喜伊斯坦布爾 的著名“景點”其實並不多,一天半的時間就能逛完。真正有歷史來頭同時兼具觀賞性的建築,不過藍色清真寺, 索非亞 大教堂和多普卡帕皇宮三座緊挨在一起的古跡。還有一個對岸的加里塔,本身乏善可陳但可作為遠眺全城的制高點-但如果不是大晴天就別上去了,免得跟我一樣只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空一片霧氣朦朧。 上圖為 索非亞 教堂內部 但是,在這座城市待了四天,我依然覺得遠遠不夠。這不是一座單靠景點吃飯的旅游城市, 伊斯坦布爾 街頭巷尾的每個角落,都浸染著一種難以描述的韻味,它結合了信仰的純真、世俗的喜悅、舊時代的優雅和現代化的時尚,讓人沉迷其中,不捨得離去。隨便走上舊城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坡路,迂迴之處,抬眼之間,總有不可名狀的歡喜。
比如 這間極具特色的海報商店 一定不要放過 伊斯坦布爾 城裡這些名不見經傳卻別具一格的建築、塗鴉、小店和角落。比起人滿為患而又門票價格昂貴的各大景點,它們會讓你心情大好。 上圖彩虹階梯-當年一位老爺爺的即興之作,如今成為LGBT的象徵,坐上去可以眺望大海。
博斯普魯斯在 伊斯坦布爾 這樣一座偉大、歷史悠久而深厚凝重的城市中,卻能感受到大海的自由,這是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魅力所在。不經意的行走在小巷中,偶然側頭,一片蔚藍就撲入眼帘。 博斯普魯斯海峽也許是這個地球上最奇特的海峽,它將 伊斯坦布爾 城一分為二,也將歐亞大陸一分為二,左岸 歐洲 ,右岸 亞洲 。 波斯普魯斯最狹窄處不過1公里,整體看起來和長江差不多寬,每年卻要通過大約4萬8000艘船隻。這裡是黑海唯一通向世界的咽喉要道,也是裡海原油的輸送出口。當時 中國 向 烏克蘭 購買的航母“ 遼寧 號”就是從黑海出發後通過這裡駛向 地中海 。同時,博斯普魯斯在 土耳其 語里就是“咽喉”的意思。因此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交通戰略要地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見證了曾被稱作“君士坦丁堡”後為“ 伊斯坦布爾 ”的這座城市幾千年以來的交融衝突與興衰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