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直布羅陀海峽,從加泰羅尼亞到撒哈拉——“準備出發小分隊”西班牙+摩洛哥23天游~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建於1906年至1912年間,是高迪設計的最後一個私人住宅,占地1323平方米,有33個陽臺,150扇窗戶,3個採光中庭,6層住宅,1層頂樓。
米拉之家外觀呈波浪狀,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牆、扭曲迴繞的鐵條和鐵板構成的陽臺欄桿、寬大的窗戶組成的。米拉之家內部的每一戶都能雙面採光,光線由中庭和外面的街道進來,該建築無一處是直線,這也是高迪建築的最大特點,因為高迪認為: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屬於上帝。
米拉之家也有一些宗教色彩,從下圖的模型中可以看到,外牆高處有一個M,代表聖母 瑪利亞 Maria,左側屋頂有一朵玫瑰浮雕,代表聖母 瑪利亞 (Our lady of the Rosary),也代表米拉夫人的名字Roser.浮雕文字“Ave-Gratia-M-Plena-Dominus-Techum”代表“上帝拯救你, 瑪利亞 ,你充滿恩典,上帝與你同在。”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置身米拉之家中,最明顯的兩個感覺,一個是無一處直線,房頂、牆面、竈台、窗戶,甚至門把手、傢具,目之所及無一處直線,曲線很好的利用了空間,例如廚房,一側聯通通向保姆房的走廊,一側連向餐廳、會客廳,面積雖小,但合理佈局了竈台、水池、櫥櫃,讓在其中忙碌的人有足夠的操作空間。另一個感覺就是採光很好,每個房間都至少有一處採光點,我們參觀的當天,房間不開燈,只用自然光就足夠亮堂。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下午,按預約時間到達聖家堂。
聖家堂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也是由 安東 尼奧·高迪設計。聖家堂始建於1882年,高迪於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了自己的建築設計風格。高迪將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建設,直至他73歲(1926年)去世,當時,教堂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聖家堂建設進度緩慢,僅靠個人捐贈和門票收入維繫,中間又受 西班牙 內戰干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建造時斷時續。2010年,建設進程過半,然而整個建築仍面臨一些未被解決的挑戰,包括石材的獲取等。預計到2026年,即高迪逝世百年紀念時完工。獃小rain不征求我的意見就跟我來了個約定:等它完工的時候我們再來 如果真會再來,我要提前預約登頂票~
聖家堂整體建築特色是雕塑在外,內靠 石柱 支撐塑造空間感。而雕塑的繁複、逼真又主要體現在誕生立面上。誕生立面是聖家堂三個立面——誕生立面、受難立面、榮耀立面中首個完成的,著重展現耶穌降生的內容。立面朝向 東北 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徵耶穌的誕生。參觀入口就是在誕生立面。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內部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立柱和琉璃。
朝向誕生面的琉璃是藍綠色調的,朝向受難立面的琉璃是像夕陽一樣的紅橙色調。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內部的立柱是高迪獨特的設計作品。像樹幹樹枝一樣的分叉用以支撐重量,它們千變萬化的錶面紋理是多種幾何圖形拼合的結果。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隨著高度的升高變成了八邊形,接著又成了六邊形,最後變化成了圓形,這是螺旋狀立柱三維拼合的產物。教堂內部各種構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內部裝飾全面而豐富,多數的抽象形狀由平滑的曲線和鋸齒狀的節點組合而成。立柱營造的空間感無論如何也是照片表達不了的。 ↑聖家堂大教堂 之前去過 天津 西開教堂、 濟南 洪家樓教堂、 潿洲島 盛塘天主教堂,這些教堂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哇,好美!”而進到聖家堂這種大型教堂內,第一感覺是莊嚴、肅穆、讓人感覺自己的渺小,連“哇”這個音都發不出了~ ↑聖家堂大教堂 與裝飾豐富的誕生立面相比,受難立面更為朴素簡單,由大量光禿禿的石頭組成,展現耶穌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折磨,旨在描繪人的罪過。受難立面的建造基於高迪留給後人的設計圖紙和指導,開始於1954年。受難立面朝嚮日落的方向,象徵、暗示耶穌的死亡。 ↑聖家堂大教堂 受難立面左邊雕塑旁有一個16宮格,任一直線上的數字相加都是33,代表著耶穌33歲短暫的一生。 ↑聖家堂大教堂 想起 西班牙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鬥牛和弗朗明哥,而在 巴塞羅那 到處可見的則是高迪在建築中多處運用的拼接玻璃~聖家堂、米拉之家、巴特羅之家旁邊的紀念品商店都能見到這種琉璃拼接的小物件,弗朗明哥女郎、壁虎等等。 ↑巴塞羅那 西班牙 日落時間很晚,常常晚上八九點天還是亮的,為了冠冠喜歡的巴薩,我們參觀完聖家堂後轉戰了諾坎普。只是疲憊和對足球無感的獃小rain和我選擇了在球場外的小吃攤吃東西,露露和冠冠小分隊進球場參觀去了。 ↑諾坎普球場
米拉之家外觀呈波浪狀,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牆、扭曲迴繞的鐵條和鐵板構成的陽臺欄桿、寬大的窗戶組成的。米拉之家內部的每一戶都能雙面採光,光線由中庭和外面的街道進來,該建築無一處是直線,這也是高迪建築的最大特點,因為高迪認為:直線屬於人類,而曲線屬於上帝。
米拉之家也有一些宗教色彩,從下圖的模型中可以看到,外牆高處有一個M,代表聖母 瑪利亞 Maria,左側屋頂有一朵玫瑰浮雕,代表聖母 瑪利亞 (Our lady of the Rosary),也代表米拉夫人的名字Roser.浮雕文字“Ave-Gratia-M-Plena-Dominus-Techum”代表“上帝拯救你, 瑪利亞 ,你充滿恩典,上帝與你同在。”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置身米拉之家中,最明顯的兩個感覺,一個是無一處直線,房頂、牆面、竈台、窗戶,甚至門把手、傢具,目之所及無一處直線,曲線很好的利用了空間,例如廚房,一側聯通通向保姆房的走廊,一側連向餐廳、會客廳,面積雖小,但合理佈局了竈台、水池、櫥櫃,讓在其中忙碌的人有足夠的操作空間。另一個感覺就是採光很好,每個房間都至少有一處採光點,我們參觀的當天,房間不開燈,只用自然光就足夠亮堂。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米拉之家 下午,按預約時間到達聖家堂。
聖家堂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也是由 安東 尼奧·高迪設計。聖家堂始建於1882年,高迪於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了自己的建築設計風格。高迪將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建設,直至他73歲(1926年)去世,當時,教堂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聖家堂建設進度緩慢,僅靠個人捐贈和門票收入維繫,中間又受 西班牙 內戰干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建造時斷時續。2010年,建設進程過半,然而整個建築仍面臨一些未被解決的挑戰,包括石材的獲取等。預計到2026年,即高迪逝世百年紀念時完工。獃小rain不征求我的意見就跟我來了個約定:等它完工的時候我們再來 如果真會再來,我要提前預約登頂票~
聖家堂整體建築特色是雕塑在外,內靠 石柱 支撐塑造空間感。而雕塑的繁複、逼真又主要體現在誕生立面上。誕生立面是聖家堂三個立面——誕生立面、受難立面、榮耀立面中首個完成的,著重展現耶穌降生的內容。立面朝向 東北 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徵耶穌的誕生。參觀入口就是在誕生立面。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內部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立柱和琉璃。
朝向誕生面的琉璃是藍綠色調的,朝向受難立面的琉璃是像夕陽一樣的紅橙色調。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聖家堂大教堂 內部的立柱是高迪獨特的設計作品。像樹幹樹枝一樣的分叉用以支撐重量,它們千變萬化的錶面紋理是多種幾何圖形拼合的結果。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隨著高度的升高變成了八邊形,接著又成了六邊形,最後變化成了圓形,這是螺旋狀立柱三維拼合的產物。教堂內部各種構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內部裝飾全面而豐富,多數的抽象形狀由平滑的曲線和鋸齒狀的節點組合而成。立柱營造的空間感無論如何也是照片表達不了的。 ↑聖家堂大教堂 之前去過 天津 西開教堂、 濟南 洪家樓教堂、 潿洲島 盛塘天主教堂,這些教堂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哇,好美!”而進到聖家堂這種大型教堂內,第一感覺是莊嚴、肅穆、讓人感覺自己的渺小,連“哇”這個音都發不出了~ ↑聖家堂大教堂 與裝飾豐富的誕生立面相比,受難立面更為朴素簡單,由大量光禿禿的石頭組成,展現耶穌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折磨,旨在描繪人的罪過。受難立面的建造基於高迪留給後人的設計圖紙和指導,開始於1954年。受難立面朝嚮日落的方向,象徵、暗示耶穌的死亡。 ↑聖家堂大教堂 受難立面左邊雕塑旁有一個16宮格,任一直線上的數字相加都是33,代表著耶穌33歲短暫的一生。 ↑聖家堂大教堂 想起 西班牙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鬥牛和弗朗明哥,而在 巴塞羅那 到處可見的則是高迪在建築中多處運用的拼接玻璃~聖家堂、米拉之家、巴特羅之家旁邊的紀念品商店都能見到這種琉璃拼接的小物件,弗朗明哥女郎、壁虎等等。 ↑巴塞羅那 西班牙 日落時間很晚,常常晚上八九點天還是亮的,為了冠冠喜歡的巴薩,我們參觀完聖家堂後轉戰了諾坎普。只是疲憊和對足球無感的獃小rain和我選擇了在球場外的小吃攤吃東西,露露和冠冠小分隊進球場參觀去了。 ↑諾坎普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