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著極光的方向,追趕希望【哥本哈根/特羅姆瑟/奧斯陸】







其實對於Edvard Munch,我所有的認知,基本上僅停留在國家美術館展覽的那兩張最出名的畫。而對於他的其他作品,只是覺得,畫風相似且筆觸粗略僅此而已,更是沒有想知道他的生平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本以為到此一游的展覽,沒想到認真到我幾乎是一字一句的把導覽手冊讀完了。
這次的展覽主題為Emma & Edvard,love in the time of loneliness.
看了導覽才知道,原來Emma指的就是Flaubert福樓拜的小說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里的Emma Bovary。這次展覽的立意就是根據2014年的一個包法利夫人的視頻,將Emma的一生,拆分為她表達愛的七個階段。並用這四條線索串起了Munch的一百幅作品。而愛里的孤獨,便是他們之間最強韌的鏈結。








於是,最終你看著最後一幅“作品”中的自己,成為了這裡孤獨的一部分。
#It Makes me Happy to Hear you Sing.#

少了生機的公園,讓整個雕塑群更突兀和鮮明瞭起來。相比之下最有生氣兒的只剩下湖裡的鴨子了。
本以為這裡只是一個堆積了各種雕塑的公園,沒想到,整個公園竟然只表達了唯一的一個主題。古斯塔夫·維格蘭用男女老少的群像,表達了整個生命的輪迴。生死,愛恨,每一尊雕塑都在冬日肅靜的寒風中,保持著他們的情緒。
挪威 太陰郁了,而且這是一種由內而外散髮出的陰郁。但是再這樣的陰郁中,你能看到希望。或許正是這樣的絕望與陰郁才讓人有更努力去愛的動力。






和平 中心主要展示了歷屆諾貝爾 和平 獎的得主和他們的故事。當然現在最主要的展覽就是2016年的得主, 哥倫比亞 總統胡安·曼努埃爾· 桑托斯 (Juan Manuel Santos)的演講與故事。
世界 和平 關乎每一個生存的人的現在和未來,但作為各自的利益導向,究竟我們是否都站在了真理的一側?到底我們要關心的是全人類,還是就那麼一小撮看起來正義的力量。
有趣的是,當你搜索相關的內容。你會發現牆內外立刻出現立場完全不同的描述。擺事實講道理,字字珠璣,甚至根本無法斷定這些描述其實講的是同一個人。
不論如何,我贊賞他的堅持,也不評價目前他得到的結果。至少這樣的結果,也是他的一種行為上的訴求吧。
我們的願望,始終將是世界 和平 。
Be Happy.
Be Patient.
Don't Lose Faith.




這一刻超過半數的朋友都變成了曉萱的粉絲。紛紛唱起了“雪一片一片一片”。這次韓流還是很統一,不管在 挪威 還是 上海 ,一起降了溫度。今天的 奧斯陸 也下起了雪,而且已經連著下了兩天。即使出太陽的中午,還是會時不時飄著些雪花。
下雪的 奧斯陸 竟然比 北極 圈更冷,沒想到來了快兩個禮拜第一場大雪,竟然還是在“南方”城市看到的,而且溫度比 北極 圈還要更冷5-6度。早上看了看天氣預報,Tromso已經降溫到了-20℃。看來自己還是很幸運,避開了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氣追極光。
和 哥本哈根 比起來, 奧斯陸 更大,也更方便,既可以徒步在皇宮和市中心區域,也可以半個小時內通過地鐵,電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去更遠的地方,獃的稍微久一點便很容易習慣這樣的生活節奏。由於買的兩日卡還在效期內,今天就去了相對較遠的雕塑公園,又參觀了似乎游客必去的市政廳。最後又去了一次蒙克博物館買了幾幅他復刻的作品。來來回回的,感受地下的便捷,感受平時我們所處的這一個冷漠孤立的現實世界。



有的走到一半已經不知所措,有的還沒開始就沒了蹤影,還有的,堅持著自己的夢卻闖的頭破血流。
人總是在經歷太多失敗後開始惶惶不可終日,如嚇弓之鳥,如驚草之蛇。遺憾,不知怎地就變成了天大的事,在自怨自艾之前,便開始對往事苛責。而過程中的美好,恰恰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只因我們最終的錯過。
錯過所帶來的遺憾往往最難釋懷,可這樣的遺憾,不正是在絕望中我們所看到的希望麽。就像深夜破浪的星空,只有在“絕對的”黑色面前,你才看得到如奇跡一般的綠光。
那樣的世界盡頭,雖然不再是冷酷仙境,卻是真真切切的希望之光。
嗔 @ Oslo
2017.2.10, 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