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墨·記]Burmese Days|緬甸十日



如果說排一個 曼德勒 的景點最值回票價的list,我想我會把金色宮殿放進前三。


如果你是包車前往的話,皇宮和 曼德勒 山這是一條線,線上包括了柚木寺和獨特僧院和固都陶佛塔,你就到地兒刷景點就是了。
獨特僧院曾經被稱為 曼德勒 最美的寺廟,曾經。。。。。
1890年被焚毀以後,原來的柚木結構被用水泥重建,這究竟是怎麼想的。
水泥建構以後的寺廟也就是完全不同的美了。
話說,這個也是敏東王時期建的。



登基以後的第八年,敏東王開始修建三藏經的佛典集合,就是現在的固都陶佛塔。
當時的半個 緬甸 都在英軍的管理之下,和殖民力量的暴戾和蠻橫相比較,敏東王更希望留下 緬甸 平和 仁慈的佛國特質。
七年又五個月,兩千餘高僧雲集 曼德勒 ,校對巴利文版本的三藏經,這些當年阿奴律陀從南部直通王國帶來的釋佛經典,一直被視為 緬甸 人民的精神寶藏。校對的經文被工匠刻在堅固的 大理 石碑上,一共刻了729塊石碑。

想讓這珍貴的三藏經三世永存。
1871年,敏東王在此召開第五次的佛教集結大會,這也是集結大會第一次在 緬甸 召開,徹底意味著 緬甸 東南亞 佛教中心的地位。來自 東南亞 的幾千位高僧在此誦讀三藏經,敏東王拿出懸紅,任何一位發現石刻上又一個錯字的人,都可以領到一個金元寶。
nobody gets a single one!!!
不服不行。。。。。

這個石刻規模,據說就算 埃及 , 羅馬 也不曾有見。
所以固都陶佛塔一直被稱為世間最大的書。

看上一眼,這不過是一頁的一個書角而已。。。。。。。

固都陶佛塔也不曾見到幾個游客,進塔的甬道旁還有好看的鏡飾立柱和門楣。





離著固都陶佛塔不遠的山達穆尼佛塔。
這一片佛塔以白塔為主,拍出來煞是好看。
不用問,這也是敏東王的手筆,整個 曼德勒 ,基本就是敏東王和他的城。
哈哈
這是敏東王給自己的弟弟-加囊親王修建的,敏東王算是政變上位,推翻舊制的路上,兄弟兩是主力軍。但是不幸的是,弟弟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刺殺身亡,敏東王修建了這個佛塔遙寄哀思,中間供奉著親王的骨灰。


從皇宮內苑走起,好像裡裡外外就沒有走出敏東王的人生,他建造的皇城,他建造的寢宮,他建造的佛塔,他建造的歷史。。。。
被英據以後的 緬甸 國土不再,敏東王被戲稱為半個國家的主人,不過在 曼德勒 ,卻滿滿都是敏東王的故事。
英據的 緬甸 下場其實挺悲戚的,白人並沒有帶來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反而是更加赤裸裸的搶奪資源,魚肉人權。在英軍進入 曼德勒 之後,大多數的古跡都被毀壞了,有一位 緬甸 的有識之士直接給女王告狀,控訴英軍的荒誕行為,女王直接下令肅整英軍的行為,可這個時候的 曼德勒 ,佛塔早已黃金不在,珠寶被劫掠一空,就連塔尖上的銅鈴,據說都被拆下來帶走了。

相傳佛主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時曾路過此地,站在 曼德勒 山上指著山下廣袤的土地,預言2400年後,這裡將會出現一座繁華的 大城 。
這座城就是敏東王建造的 曼德勒 ,而 曼德勒 也成了 緬甸 王朝中最後一個首都的所在。
1700餘臺階,從護城河的北段一直通到山頂,爬上來是一件虔誠又辛苦的事情,不過,我們包車了上山了,沒有爬,哈哈哈
上到近山頂處,有扶梯直達山頂,扶梯懸空,目視極恐,上到山頂,豁然開朗。
當然,門票是少不了的,這等好的觀景台,能夠俯瞰 曼德勒 平原, 伊洛 瓦底江的地方,只此一處。



曼德勒 山又被稱為羅剎女山,據說佛祖在這兒降服了女羅剎,因此得名。
尚未黃昏的山頂,人煙浩渺,陣風穿堂,平臺上空曠而安靜,游人大多席地而坐,靜等日落。

緬式英語角,原來如此。
歐美游客首選,僧侶搭訕游人的,這兒我是第一回見。
碰到一個練口語的跑來找我對話,介紹了半天這一圈水缸,大略是說這水缸數量特有指代,何年何月,都有對應。聊了一圈,發現我的口語也沒好哪裡去,兩人再對練下去容易把他自己帶溝里,算了,另謀良師去了。

山頂風景無限,有幾處裝飾頗有 印度 風格,圍著打卡的人士絡繹不絕,特別是 韓國 妹子,坐立站躺,各種姿勢不用其極。


日落的昏黃已經給山頂平臺鍍上一層昏黃。

只有這貓兒兀自睡著不起,想來這日落它也是天天看,不是什麼稀奇玩意兒了。

剛剛拍完就被大師發現了,回頭沖我靦腆一笑。

巴利文里的 曼德勒 是叫這麼個名字,意思是多寶之城。
日落開啟,直播一段,這一場 曼德勒 平原上的日落,不遜於 蒲甘 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