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山海間 | 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職業微笑、常掛口中的“對不起”、鞠躬……去過 日本 的人對於這種標誌性特征一定印象深刻。也是在之後感覺到差異、到稱贊,但最後又有關於標準化服務的思考。1981年3月,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才有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思想。畢竟是文化土壤的不同,每個人都兼具有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雙重身份,基於一種平等關係卻又在服務中體現為以顧客為重。


但我也曾在 長沙 的某家米粉店遇過湘味十足的老闆,兩人點菜時候一旦是點多了他會饒有趣味的勸到:“你們兩個人這麼多肯定吃不完咯,吃完再加”。即便後者也不是屬於標準化服務的範疇,但人情味的滿滿和 長沙 人的實在也成為這家餐廳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
在 日本 走進便利店,例如羅森、7-11或全家,從進門的歡迎鈴開始就是服務用語的標準重現。但在我家附近那家7-11內,每次收銀的阿姨都會跟你嘮嘮家常。也不知道,若干年後會不會有一種“中式服務”的出現。但我卻希望在標準化服務浪潮席卷的同時,也能留下一些有意思的人情味道。



整理完昨日所拍攝照片。羽田機場內,陽光從機場頂部的玻璃上傾瀉下來。
沿著前往京急線的指示標誌,人潮聲更加洶涌。明明是到達的第一天,確實覺得已旅行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旅行的恍惚感縈繞在腦海,對於目的地的陌生感早已不存在。隨著熟悉的報站聲,撲面而來的熟悉之感,列車進站,小朋友興奮喊“電車-電車-電車”。車廂內是沒有任何聲響。一次次的停靠、會車、到站。










在飛機出行尚未普及、高鐵還未馳騁在廣袤大地的時候,交通方式十分匱乏。小時候,父親在省城 長沙 工作,我則留在 岳陽 華容 。幾乎是每周或是每兩周母親都會帶著我前往 岳陽 站,經過約一個半小時到達 長沙 站。
對於一個從小生活在縣城裡的孩子來說,這段路程顯得十分漫長,但永遠不覺枯燥。
我大概是喜歡火車所帶我給我那種移動的空間感,儘管現在看來實在是不算太遠。
但因為行駛時間長,總得是有一段時間需要待在車上,去餐車吃飯,去衛生間上廁所,都讓我有種莫名的儀式感。這種體驗是有趣的,大概是有種去游樂園的感覺。
但隨著高速鐵路的普及,從 岳陽 去往 長沙 時間縮短為30分鐘,這種感覺也就隨之消散了。大概是因為列車太快,我也長大了。





前往問訊處,“請問您要前往哪裡?(大致聽出的意思)”接待員非常職業地問道,而我突然一剎那忘記熱海的日語發音。頓時只得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
不過她似乎也懂我尷尬的處境,“漢字 is OK?”問句突然打通了思路,或許這是漢字文化圈的被稱作歸屬感的東西吧。
“漢字”跨越了時空,即便是讀音、語法或是說文化土壤不同,但漢字讓處於文化圈內的人們有了跨文解交流的基礎。我寫下“熱海、新幹線”,她將屏幕轉向我,下一班 新乾 線還得再一個小時之後。





是周末的日子,車上去郊游的人很多,隔壁應該是一對好友,猜測是三十來歲的年紀,愉悅的神情,彼此交談,喝著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