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波蘭,怎知波瀾不驚
長廣場四周的建築最著名的就是市政廳和鐘樓了,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街頭藝人大多聚集在市政廳前那座海神波塞冬的雕像前表演賣藝,整長廣場的氣氛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小高潮。 二戰的第一炮就是始於 格但斯克 ,之後整座城市慘遭夷為平地,不過在那之前,這座城市已經走過了幾百年的跌宕起伏之路。早在1308年,條頓騎士團占領了 格但斯克 ,製造了大屠殺,當時這座因貿易而繁華的港口城市從此衰落, 波蘭 不得不和條頓騎士團締結和約,放棄 格但斯克 。一百年後的1410年, 波蘭 終於擊潰了條頓騎士團,收復了 格但斯克 ,條頓騎士團退居到 格但斯克 南面的 馬爾堡 ,並效忠 波蘭 國王。 18世紀的一系列戰爭, 波蘭 最終被俄國、普魯士和 奧地利 瓜分, 格但斯克 被割讓給普魯士,改成了德語的名字“但澤”,這也是如今讓老一代 格但斯克 人民恨之入骨的一個名字。一戰後 波蘭 復國,1919年的《 凡爾賽 條約》讓 波蘭 得到了通往 波羅的海 的一塊狹長領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 波蘭 走廊,但澤成為了自由市, 波蘭 行使管轄權,這讓 德國 的領土成為了互不相連的兩塊,埋下了希特勒炮轟 格但斯克 拉開二戰序幕的伏筆。 在老城的很多地方可以看見一座高聳的紅磚教堂鐘樓,不過穿街過巷,當站在這座聖 瑪利亞 教堂前面的時候只能仰 天長 嘆一聲,看來這座世界上最大紅磚教堂可是名副其實的宏偉。 與 格但斯克 大多數的建築命運相同,這座原本蔚為壯觀的木頂教堂在1945年毀於二戰的炮火,屋頂和窗戶被燒毀,鐘樓的磚牆熔化,所幸的是教堂內部的藝術品大部分保留完好。1946年開始了教堂的重建工作,直到現在也在繼續,當年的藝術品也逐漸在回歸大教堂。 整個大教堂的內部空間非常高,整體呈白色的風格,淡雅而朴素,除了聖壇之外,教堂內的天文鐘也非常精緻。 走在聖 瑪利亞 教堂的鐘樓裡面,有一種年久失修的破敗感,一圈沿著牆壁修建的環形樓梯對於有恐高症的人是一個挑戰。不過當站在鐘樓頂端俯瞰 格但斯克 全城的時候會覺得這之前的一切都有所值。 整個 格但斯克 猶如一個花園之城, 滿城 的紅色尖頂被一望無盡的綠色平原所包圍,從近處的長廣場到遠處的 波羅的海 ,一覽無餘。無數的弔臂在河口矗立,一派繁忙的景象告訴人們這裡也是一個巨大的港口,雖然隨著歐亞鐵路的開通,作為 格但斯克 城市發展根基的航運貿易似乎不如以前那般興盛,不過見證了城市興盛,航運貿易將永久地寫入這座城市的歷史。 從聖瑪利教堂出來之後到背後的琥珀街逛了逛,頂著“琥珀之都”的名號,這座城市自然與琥珀有著千絲萬縷分不開的關係。4000萬年前整個 波羅的海 被一片茂密的原始叢林覆蓋,松柏科植物分泌的樹脂經過長久的地質作用形成了琥珀。直到1862年,一場暴風雨帶來的波濤將 波羅的海 海底的沉澱物沖刷到海灘上,人們從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也就是從那時起, 格但斯克 的琥珀加工工藝和貿易開 始興 盛起來。 從琥珀街穿到了 維斯 瓦河畔,一艘海盜船造型的游輪停靠在河中央,河對岸是一個小小的摩天輪。沿河的街道熱鬧程度絲毫不遜色於長街,除了大小的琥珀工藝品店,還有諸多的街頭小吃和餐館,正是在這條沿河的街道尾端,我發現了一家久違的 泰國 餐廳,好好地滿足了一下自己的胃。 傍晚時分,一路走到城市遠處的 歐洲 團結中心,這座位於 格但斯克 造船廠的鐵鏽色建築相信一定能喚起許多人關於那個工業時代火紅記憶。由於抵達的時候已經閉館,無緣進去參觀,去瞭解那些關於團結工會這個後來影響了整個 東歐 劇變的組織歷史。 離開 格但斯克 的時候,天空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很多時候,琥珀就猶如這座以它冠名的城市一樣,興衰共榮,猶如一滴滴堅硬的淚水,這些淚水與 格但斯克 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儘管一路走過了無盡的坎坷與艱辛,至少在現在,這些淚水不再堅硬,而是充滿包容與溫情,封存著無數的喜悅與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