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指南書(50)南極
南極這塊冰雪覆蓋的大陸是 和平 與科考之地,會讓有靈感、探險精神和洞察力的旅行者感到不虛此行。在這裡旅行,無論在哪個季節,到處都有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的冰層;而在冬季,繁星閃爍的夜空好似鑲滿寶石的天鵝絨毯子。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地到處游走,企鵝、海豹和海鳥根本就不怕人。浮冰裂開時隆隆作響,從藍色的冰川崩解的冰山漂向海洋,鯨魚就在船邊探出水面換氣。這裡是世界的盡頭(據我們目前所知),南極之旅足以令人銘記終生。 計劃你的行程歡迎來南極
地圖
南極Top15
行前參考
如果你喜歡
旅行線路
計劃你的南極之旅
地區速覽 在路上南大洋
烏斯懷亞
合恩角
迭戈拉米雷斯群島
福克蘭群島 / 斯坦利 港/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
南極匯流圈
南喬治亞島
南 奧克尼群島
南設得蘭群島 /大 象島 / 喬治 王島/企鵝島/ 納爾遜 島/ 格林尼治 島/半月島/ 利文斯頓 島/欺騙島/船帆石
其他環 南極洲 島嶼/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麥誇里島/ 新西蘭 亞南極群島
南極半島
半島中部/ 夏洛特 灣/庫弗維爾島/丹科島/亨熱島/尼可港/買用島/供水船站/天堂港/ 洛克 羅伊港/昂韋爾島/梅爾基奧爾群島/布斯島/雷麥瑞海峽/普 雷諾 島/彼得顯島/亞勒群島/ 阿根廷 群島
半島南部/德塔耶島/ 阿德萊德 島/瑪格麗特灣/斯通寧頓島
半島北部/貝爾納多•奧伊 金斯 將軍站/星盤號島/希望灣/茹安維爾島和迪爾維爾島/鄧迪島/保利特島/ 布朗 斷崖
威德爾海/雛加島/德弗爾島/詹姆士 羅斯 島/西摩島/雪山島/龍尼冰架/菲爾希納冰架/哈雷站
羅斯 海
阿代爾角/占領群島/哈利特角/ 華盛頓 角/ 墨爾本 峰/ 特拉 諾瓦灣/椎伽爾斯基冰舌/富蘭克林島/諾登許爾德冰舌/乾燥谷/ 羅斯 島/ 羅斯 冰架
南極洲 東部與南極點
南極洲 東部/諾伊邁爾站/薩納站/特羅爾站/舍馬赫丘陵/伊麗莎白公主南極站/昭和站和富士圓頂/青年站/莫森站/斯卡林 莫諾 裡斯與奠里 莫諾 裡斯/蘭伯特冰川與埃默里冰架/拉斯曼丘陵/ 維斯 特福爾德丘陵/米爾內天文臺/邦戈丘陵/凱西站/迪蒙•迪維爾站/聯邦灣與丹尼森角/ 列寧格勒 站/ 康科迪亞 站與查理冰穹(冰穹C)/ 沃斯 托克站/阿爾戈斯冰穹(冰穹A)
南極點 瞭解南極今日南極
歷史
環境
野生動植物
南極科考 生存指南出行指南
交通指南 中文首版中國 地圖出版社,2013年9月 中文第二版 羅德•阿蒙森|首次南極探險第一次航海記錄
1911年2月10日至4月11日,我們向南進發搭建探險補給站。期間共設3個補給站,儲備物資共計3噸,其中海豹肉22英擔。因無路標可用,我們只好插旗標註方位。途中穿越的第一塊 南極洲 冰障光滑平整,雖時有幾處裂痕但多無大礙,單2月15日一天我們就跑了62英里。而這期間天公作美,風平浪靜間或微風習習,不超過華氏49度,最低氣溫一直持續到3月4日。
2月5日我們返回冬季駐地時,“奮進號”已起航。當從留守同事那裡得知英勇無比的船長已 成功 打破駕船南航的世界紀錄時,那一刻我們實在無法按捺激動的心情。“奮進號”果然寶刀不老,它創造了南緯78度41分的奇跡,讓 挪威 國旗得以同時飄揚在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在駐地,我們做好一切過冬準備:貯藏了足夠全體隊員外加110條狗吃的海豹肉60噸;給狗支了8頂帳篷;為自己搭建了棚屋,還挖鑿了與棚屋貫通的地下雪屋。雪屋裡設有單人浴室、天文臺、工作室、食品庫、儲藏室和地下室。整個冬天室內通風理想,給氧充足,溫度維持在華氏68度左右。靠一盞勒克斯照明燈(亮度相當於200根蠟燭),我們一直堅持到4月中旬才用人造光源。
從4月22日起,南極圈進入連續4個月的極夜時段。補給之旅證實我們的行裝過於笨重,不適合在光潔如鏡的冰面前行,因此我們動手改良了整套裝備,同時一有機會我們就開展科考工作,收穫頗豐,其中不乏驚人的氣象學發現。例如駐地附近水域空曠,預計降雪頻繁,可事實上只颳了兩次不大不小的暴風雪;再如原本指望觀測到冬季更高溫度,但氣溫5個月里持續走低,在華氏74度和58度(8月13日)間變化。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南極光做了詳細的觀測記錄。整個冬季隊員們的健康狀況極 佳。當太陽在8月24日重新暖暖地照在身心健康的伙伴們身上時,大家個個攢足了幹勁,做好了大幹一場的準備。
9月初氣溫回升,上面做出了出發的指示。9月8日,由8人乘著90條狗牽拉的7架雪橇,載著90天口糧的小分隊上路了。路況奇好,溫度並沒有預想的糟,可第二天氣溫就開始下降,並多日徘徊在華氏75度和58度之間,我們這才意識到出發過早了。人倒無妨,都裹著厚皮衣,狗就慘了。眼看它們一天天瘦下去,估計撐不了多久了。在南緯80度補給站,我們儲好口糧,決定返回駐地開春再走。除了損失了幾隻狗,一兩名隊員腳後跟生了凍瘡外,其他一切尚好。
直到10月中旬,春天才真正光臨駐地,海豹海鳥都出來活動了。氣溫穩定,最低溫度華氏22度,最高華氏5度。我們放棄了8人集體南行的原計劃,改為分頭行動:5人南行,其餘3人則向東前往愛德華七世地考察。東行本不在此次探險範圍內,只是考慮到去年夏天 英國 科考隊打算登陸愛德華七世地但最終未實現,此次我們最好能填補空白。
10月20日,南行5人組帶著4架雪橇、52條狗和4個月的乾糧出發了,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因不想剛上路就弄得人困狗乏,畢竟長路漫漫,於是22日在南緯80度補給站我們決定小歇,豎起一些一人高的 燈塔 以照亮歸路。後來大家在濃霧中迷了路,結果又跑了兩三英里才找對方向。
整頓好人犬,26日我們重新踏上征途,氣溫介於華氏22度和華氏5度之間。起初我們想一天行進12—18英里就夠狗受得了,可事實證明這點路對於強壯又賣力的它們算不上什麼!
31日到達南緯81度補給站,停留一天,用乾肉餅喂狗。11月5日到達82度補給站,這是狗兒們最後一次盡情地享用海豹肉了。
8日我們繼續行進了大約30英里。為了給雪橇減重,每到一緯線我們就設立一個臨時補給站。從南緯82度到83度一路走來可謂心情愉悅,路況天氣隨心所願,直到9日一切進展順利。當天我們終於有幸見到了 英國 探險家沙克爾頓在其地圖中描繪的南 維多利亞 地及其綿延起伏的山脈。該陸地發源於多胡冰川,呈東南走向。晚些時候我們到達南緯83度,在那裡搭建4號補給站。
11日,我們發現了 羅斯 冰障東南地帶呈上升走勢收尾的有趣成因:它是由兩山山脈擠壓而成的(它剛好處於髮端於南 維多利亞 地也呈東南走勢的山脈和連貫愛德華七世地呈反向即西南走勢的另一條山脈的中間地帶)。
13日和16日,我們分別在南緯84度和85度建站,從冬季駐地到此一直按原計劃南進。
17日在南緯85度,一條冰障截斷去路。這條冰障在此處隆起,波峰高約300英尺,邊緣分佈著幾條大溝壑。在這兒我們設立了總補給站點,卸下雪橇上60天口糧的一半,留足另一半的分量帶走。腳下和前方的地勢簡直不可思議:沿冰障分佈的山峰高達2000到10000英尺不等,再向南還有更多高達15000英尺或更甚的。
18日,我們開始爬山。開頭還算順利,雖然山肩有雪,但地勢舒緩。狗兒們工作出色,沒多久就拉我們越過了一個又一個山坡。爬過山又遇到一個小冰川帶,我們只好把4架雪橇分別套上20條狗分兩次駛過陡峭之極的冰川。有些地方太陡了,實在無法乘滑雪板,而有時深不見底的冰層裂縫又讓我們束手無策不得不打道回府。第一天我們爬了2000英尺,第二天我們繞過小冰川帶在海拔4635英尺的高處安營扎寨,第三天又被迫從阻斷去路的大埃克斯勒•黑伯格冰川上撤下來,緊接著我們開始了艱難跋涉。沿途碰到的冰川寬裂縫和豁嘴大裂痕害我們走了不少彎路,雖然大部分溝壑已被冰雪填滿,但還是一切小心為妙,誰知道添加的冰雪層有多厚呢!當晚我們在海拔約5000英尺的冰川上歇息,此冰川被兩座15000英尺的高山包圍,形成一道奇觀。這兩座山我們隨後命名為“福瑞德提夫•南森山”和“佩德羅•克裡斯 多佛 森山”,從冰川腳下能看到19000英尺高聳入雲的歐勒•恩格斯坦德大雪錐,山下的隘路更加坑窪不平,巨大的裂縫擋在前面,看似困難重重,還好實際跨越沒那麼艱難。
狗兒們可謂潛能無限、勞苦功高。過去幾天里行程幾近440英里,當天又載著我們跑了22英里的上坡路到達5770英尺的高峰。有它們在,我們得以只花4天的時間就從大冰障到達遼闊的內陸平原。當天我們在海拔7600英尺處露營,此時不得已裁減狗力:淘汰24條,留下86條。天氣惡劣,我們逗留了4天后,11月25日終於因疲於等待出發了。26日,大風暴瘋狂來襲,風力強勁,雪片橫飛,能見度幾乎為零,我們沒再爬坡而是迅速下坡,測高計顯示高度掉到600英尺。27日,我們依然頂著狂風暴雪艱難前行,臉部嚴重凍傷,一路無險情發生,當天到達南緯86度海拔800英尺高度。28日午間時分,天空終於放晴,我們這才驚奇地發現東向一片廣袤的山嶺竟然近在咫尺, 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世界又從眼前消逝。29日突然風和日麗,不由竊喜!前方又出現了一道正南走向的大冰川,在其東面一道山脈向東南方延伸,而其西面則籠罩在濃霧之中,地形無法辨別。在魔鬼冰川腳下即南緯86度21分海拔8000英尺處我們設立了又一補給站,儲備了6天的食物。30日登川,低窪處多斷裂,險阻多多,往往我們剛走過,裂縫上凝結的冰雪就垮掉了。當晚從帳篷向外看,東向一幅群山逶迤圖盡收眼底,其間海默爾•漢森山最為壯觀。它高12000英尺,銀裝素裹,冰石崎嶇,完全無法立足,奧斯卡• 維斯 汀山、斯沃若•哈賽爾山和歐 萊蕪 •畢嘉蘭山在萬丈陽光中熠熠生輝。遠處,透過層層迷霧,依稀可見高15000英尺的索沃德• 尼爾森 山部分離我們最近的山體。我們花了3天才翻過濃霧繚繞的魔鬼冰川。
12月1日我們終於擺脫了冰川上無盡的裂縫和深洞困擾,神清氣爽地來到海拔9370英尺的新天地。從濃重的雪霧中望去,這裡像是一面封凍的湖,實為冰雪覆蓋的一片坡地。這段路途並不平坦,是全程最糟糕的一段,所以我們為其命名“魔鬼舞廳”。大家腳踩在薄冰上經常落空,聲音聽起來像是在空琵琶桶上行走,經常先是一個人跌倒,接著幾條狗失足,然後大伙兒爬起來繼續前行,冰面上根本沒法用滑雪板,還好,雪橇還算管用。測高計和無液氣壓計顯示我們到達11075英尺南緯87度51分的最高處。8日雲開霧散,我們又能進行科考工作了。經觀測和計算,我們確認當日位於南緯88度16分,在踏上平整的高原前僅碰到些小裂縫。下午通過南緯88度23分沙克爾頓地的最南端,在南緯88度25分搭起帳篷和第10號補給站,也是最後一個。從此緯度開始高原地勢平穩下降。9日到13日,我們依次穿 越南 緯88度29分、88度56分、89度15分、89度30分和89度45分。
12月14日下午,天空晴朗,東南風拂面,溫度為華氏10度,路況良好,下午3點我們如期到達南極點。至此實際進度與科學預想驚人地吻合,一天不差。我們全體莊嚴肅立,攜手把一面絲制 挪威 國旗樹立在南極點上,把這裡一馬平川的廣袤高原命名為“哈肯七世高原”。午後時分,我們詳細勘探了這一帶地形。
12月15日,趁著天氣尚佳,我們投入緊張的科考工作中,從清晨6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最終測量到我們的精確緯度是89度55分。為了使對南極點的觀測結果盡可能精確,我們又向正南方行進了9英里。
12月16日,我們在和煦的陽光中安營扎寨。由於當日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科考,我們4人索性來了個24小時全天候工作,用手頭上的儀器包括六分儀和人工地平儀在以極點為圓心半徑為8公里的區域里測量了相關數值,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南極點的科考紀錄,研究數據將會提交測評專家審核。
12月17日,我們準備起程返回冬季駐地。從南極點到駐地行程大約870英里,平均一天要趕155英里的路。臨行前我們在南極點處搭建了一個圓形小帳篷,在上面插上 挪威 國旗和註有“奮進號”標誌的三角旗,又為此次南極點露營地起了名,叫“極進號”營地。
12月17日,從起程時天氣就出人意料得好,所以行進比來時順利得多,平均每日行進225英里。期間觀測到的最低氣溫為華氏23度,最高溫為華氏24度。1912年1月,我們坐著11條狗拉的兩架雪橇平安而歸。
這次南極之行的主要科考成果可總結為:首先是對 羅斯 冰障面積及特性的科學鑒定;其次為南 維多利亞 地和愛德華七世地山體相連的科學發現。兩者的過渡山體綿延約530英里,肉眼觀察呈東南走向並一直向南延伸至88度8分。追根溯源,該過渡山體極有可能是橫亘南極大陸板塊將兩地銜接,我們將其命名為“莫德皇后山”。
由海軍上尉普雷斯特帶隊就愛德華七世地的勘探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同時,斯科特的發現受到上級肯定,對鯨灣和冰障的集體考察更是新意點點。另外,我們還從南 維多利亞 地和愛德華七世地採集了不少地質標本。
由於遭受來自南緯40度大西洋上的“咆哮西風帶”襲擊,“奮進號”逆著陣陣東風,1月9日才得以到達鯨灣。16日, 日本 探險隊到達並登陸我們冬季駐地附近的冰障。30日我們起航離開,期間長期背風而行,全體隊員健康狀況良好。
羅德•阿蒙森
於 澳大利亞 霍巴特 港
1912年3月8日
地圖
南極Top15
行前參考
如果你喜歡
旅行線路
計劃你的南極之旅
地區速覽 在路上南大洋
烏斯懷亞
合恩角
迭戈拉米雷斯群島
福克蘭群島 / 斯坦利 港/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
南極匯流圈
南喬治亞島
南 奧克尼群島
南設得蘭群島 /大 象島 / 喬治 王島/企鵝島/ 納爾遜 島/ 格林尼治 島/半月島/ 利文斯頓 島/欺騙島/船帆石
其他環 南極洲 島嶼/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麥誇里島/ 新西蘭 亞南極群島
南極半島
半島中部/ 夏洛特 灣/庫弗維爾島/丹科島/亨熱島/尼可港/買用島/供水船站/天堂港/ 洛克 羅伊港/昂韋爾島/梅爾基奧爾群島/布斯島/雷麥瑞海峽/普 雷諾 島/彼得顯島/亞勒群島/ 阿根廷 群島
半島南部/德塔耶島/ 阿德萊德 島/瑪格麗特灣/斯通寧頓島
半島北部/貝爾納多•奧伊 金斯 將軍站/星盤號島/希望灣/茹安維爾島和迪爾維爾島/鄧迪島/保利特島/ 布朗 斷崖
威德爾海/雛加島/德弗爾島/詹姆士 羅斯 島/西摩島/雪山島/龍尼冰架/菲爾希納冰架/哈雷站
羅斯 海
阿代爾角/占領群島/哈利特角/ 華盛頓 角/ 墨爾本 峰/ 特拉 諾瓦灣/椎伽爾斯基冰舌/富蘭克林島/諾登許爾德冰舌/乾燥谷/ 羅斯 島/ 羅斯 冰架
南極洲 東部與南極點
南極洲 東部/諾伊邁爾站/薩納站/特羅爾站/舍馬赫丘陵/伊麗莎白公主南極站/昭和站和富士圓頂/青年站/莫森站/斯卡林 莫諾 裡斯與奠里 莫諾 裡斯/蘭伯特冰川與埃默里冰架/拉斯曼丘陵/ 維斯 特福爾德丘陵/米爾內天文臺/邦戈丘陵/凱西站/迪蒙•迪維爾站/聯邦灣與丹尼森角/ 列寧格勒 站/ 康科迪亞 站與查理冰穹(冰穹C)/ 沃斯 托克站/阿爾戈斯冰穹(冰穹A)
南極點 瞭解南極今日南極
歷史
環境
野生動植物
南極科考 生存指南出行指南
交通指南 中文首版中國 地圖出版社,2013年9月 中文第二版 羅德•阿蒙森|首次南極探險第一次航海記錄
1911年2月10日至4月11日,我們向南進發搭建探險補給站。期間共設3個補給站,儲備物資共計3噸,其中海豹肉22英擔。因無路標可用,我們只好插旗標註方位。途中穿越的第一塊 南極洲 冰障光滑平整,雖時有幾處裂痕但多無大礙,單2月15日一天我們就跑了62英里。而這期間天公作美,風平浪靜間或微風習習,不超過華氏49度,最低氣溫一直持續到3月4日。
2月5日我們返回冬季駐地時,“奮進號”已起航。當從留守同事那裡得知英勇無比的船長已 成功 打破駕船南航的世界紀錄時,那一刻我們實在無法按捺激動的心情。“奮進號”果然寶刀不老,它創造了南緯78度41分的奇跡,讓 挪威 國旗得以同時飄揚在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在駐地,我們做好一切過冬準備:貯藏了足夠全體隊員外加110條狗吃的海豹肉60噸;給狗支了8頂帳篷;為自己搭建了棚屋,還挖鑿了與棚屋貫通的地下雪屋。雪屋裡設有單人浴室、天文臺、工作室、食品庫、儲藏室和地下室。整個冬天室內通風理想,給氧充足,溫度維持在華氏68度左右。靠一盞勒克斯照明燈(亮度相當於200根蠟燭),我們一直堅持到4月中旬才用人造光源。
從4月22日起,南極圈進入連續4個月的極夜時段。補給之旅證實我們的行裝過於笨重,不適合在光潔如鏡的冰面前行,因此我們動手改良了整套裝備,同時一有機會我們就開展科考工作,收穫頗豐,其中不乏驚人的氣象學發現。例如駐地附近水域空曠,預計降雪頻繁,可事實上只颳了兩次不大不小的暴風雪;再如原本指望觀測到冬季更高溫度,但氣溫5個月里持續走低,在華氏74度和58度(8月13日)間變化。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南極光做了詳細的觀測記錄。整個冬季隊員們的健康狀況極 佳。當太陽在8月24日重新暖暖地照在身心健康的伙伴們身上時,大家個個攢足了幹勁,做好了大幹一場的準備。
9月初氣溫回升,上面做出了出發的指示。9月8日,由8人乘著90條狗牽拉的7架雪橇,載著90天口糧的小分隊上路了。路況奇好,溫度並沒有預想的糟,可第二天氣溫就開始下降,並多日徘徊在華氏75度和58度之間,我們這才意識到出發過早了。人倒無妨,都裹著厚皮衣,狗就慘了。眼看它們一天天瘦下去,估計撐不了多久了。在南緯80度補給站,我們儲好口糧,決定返回駐地開春再走。除了損失了幾隻狗,一兩名隊員腳後跟生了凍瘡外,其他一切尚好。
直到10月中旬,春天才真正光臨駐地,海豹海鳥都出來活動了。氣溫穩定,最低溫度華氏22度,最高華氏5度。我們放棄了8人集體南行的原計劃,改為分頭行動:5人南行,其餘3人則向東前往愛德華七世地考察。東行本不在此次探險範圍內,只是考慮到去年夏天 英國 科考隊打算登陸愛德華七世地但最終未實現,此次我們最好能填補空白。
10月20日,南行5人組帶著4架雪橇、52條狗和4個月的乾糧出發了,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因不想剛上路就弄得人困狗乏,畢竟長路漫漫,於是22日在南緯80度補給站我們決定小歇,豎起一些一人高的 燈塔 以照亮歸路。後來大家在濃霧中迷了路,結果又跑了兩三英里才找對方向。
整頓好人犬,26日我們重新踏上征途,氣溫介於華氏22度和華氏5度之間。起初我們想一天行進12—18英里就夠狗受得了,可事實證明這點路對於強壯又賣力的它們算不上什麼!
31日到達南緯81度補給站,停留一天,用乾肉餅喂狗。11月5日到達82度補給站,這是狗兒們最後一次盡情地享用海豹肉了。
8日我們繼續行進了大約30英里。為了給雪橇減重,每到一緯線我們就設立一個臨時補給站。從南緯82度到83度一路走來可謂心情愉悅,路況天氣隨心所願,直到9日一切進展順利。當天我們終於有幸見到了 英國 探險家沙克爾頓在其地圖中描繪的南 維多利亞 地及其綿延起伏的山脈。該陸地發源於多胡冰川,呈東南走向。晚些時候我們到達南緯83度,在那裡搭建4號補給站。
11日,我們發現了 羅斯 冰障東南地帶呈上升走勢收尾的有趣成因:它是由兩山山脈擠壓而成的(它剛好處於髮端於南 維多利亞 地也呈東南走勢的山脈和連貫愛德華七世地呈反向即西南走勢的另一條山脈的中間地帶)。
13日和16日,我們分別在南緯84度和85度建站,從冬季駐地到此一直按原計劃南進。
17日在南緯85度,一條冰障截斷去路。這條冰障在此處隆起,波峰高約300英尺,邊緣分佈著幾條大溝壑。在這兒我們設立了總補給站點,卸下雪橇上60天口糧的一半,留足另一半的分量帶走。腳下和前方的地勢簡直不可思議:沿冰障分佈的山峰高達2000到10000英尺不等,再向南還有更多高達15000英尺或更甚的。
18日,我們開始爬山。開頭還算順利,雖然山肩有雪,但地勢舒緩。狗兒們工作出色,沒多久就拉我們越過了一個又一個山坡。爬過山又遇到一個小冰川帶,我們只好把4架雪橇分別套上20條狗分兩次駛過陡峭之極的冰川。有些地方太陡了,實在無法乘滑雪板,而有時深不見底的冰層裂縫又讓我們束手無策不得不打道回府。第一天我們爬了2000英尺,第二天我們繞過小冰川帶在海拔4635英尺的高處安營扎寨,第三天又被迫從阻斷去路的大埃克斯勒•黑伯格冰川上撤下來,緊接著我們開始了艱難跋涉。沿途碰到的冰川寬裂縫和豁嘴大裂痕害我們走了不少彎路,雖然大部分溝壑已被冰雪填滿,但還是一切小心為妙,誰知道添加的冰雪層有多厚呢!當晚我們在海拔約5000英尺的冰川上歇息,此冰川被兩座15000英尺的高山包圍,形成一道奇觀。這兩座山我們隨後命名為“福瑞德提夫•南森山”和“佩德羅•克裡斯 多佛 森山”,從冰川腳下能看到19000英尺高聳入雲的歐勒•恩格斯坦德大雪錐,山下的隘路更加坑窪不平,巨大的裂縫擋在前面,看似困難重重,還好實際跨越沒那麼艱難。
狗兒們可謂潛能無限、勞苦功高。過去幾天里行程幾近440英里,當天又載著我們跑了22英里的上坡路到達5770英尺的高峰。有它們在,我們得以只花4天的時間就從大冰障到達遼闊的內陸平原。當天我們在海拔7600英尺處露營,此時不得已裁減狗力:淘汰24條,留下86條。天氣惡劣,我們逗留了4天后,11月25日終於因疲於等待出發了。26日,大風暴瘋狂來襲,風力強勁,雪片橫飛,能見度幾乎為零,我們沒再爬坡而是迅速下坡,測高計顯示高度掉到600英尺。27日,我們依然頂著狂風暴雪艱難前行,臉部嚴重凍傷,一路無險情發生,當天到達南緯86度海拔800英尺高度。28日午間時分,天空終於放晴,我們這才驚奇地發現東向一片廣袤的山嶺竟然近在咫尺, 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世界又從眼前消逝。29日突然風和日麗,不由竊喜!前方又出現了一道正南走向的大冰川,在其東面一道山脈向東南方延伸,而其西面則籠罩在濃霧之中,地形無法辨別。在魔鬼冰川腳下即南緯86度21分海拔8000英尺處我們設立了又一補給站,儲備了6天的食物。30日登川,低窪處多斷裂,險阻多多,往往我們剛走過,裂縫上凝結的冰雪就垮掉了。當晚從帳篷向外看,東向一幅群山逶迤圖盡收眼底,其間海默爾•漢森山最為壯觀。它高12000英尺,銀裝素裹,冰石崎嶇,完全無法立足,奧斯卡• 維斯 汀山、斯沃若•哈賽爾山和歐 萊蕪 •畢嘉蘭山在萬丈陽光中熠熠生輝。遠處,透過層層迷霧,依稀可見高15000英尺的索沃德• 尼爾森 山部分離我們最近的山體。我們花了3天才翻過濃霧繚繞的魔鬼冰川。
12月1日我們終於擺脫了冰川上無盡的裂縫和深洞困擾,神清氣爽地來到海拔9370英尺的新天地。從濃重的雪霧中望去,這裡像是一面封凍的湖,實為冰雪覆蓋的一片坡地。這段路途並不平坦,是全程最糟糕的一段,所以我們為其命名“魔鬼舞廳”。大家腳踩在薄冰上經常落空,聲音聽起來像是在空琵琶桶上行走,經常先是一個人跌倒,接著幾條狗失足,然後大伙兒爬起來繼續前行,冰面上根本沒法用滑雪板,還好,雪橇還算管用。測高計和無液氣壓計顯示我們到達11075英尺南緯87度51分的最高處。8日雲開霧散,我們又能進行科考工作了。經觀測和計算,我們確認當日位於南緯88度16分,在踏上平整的高原前僅碰到些小裂縫。下午通過南緯88度23分沙克爾頓地的最南端,在南緯88度25分搭起帳篷和第10號補給站,也是最後一個。從此緯度開始高原地勢平穩下降。9日到13日,我們依次穿 越南 緯88度29分、88度56分、89度15分、89度30分和89度45分。
12月14日下午,天空晴朗,東南風拂面,溫度為華氏10度,路況良好,下午3點我們如期到達南極點。至此實際進度與科學預想驚人地吻合,一天不差。我們全體莊嚴肅立,攜手把一面絲制 挪威 國旗樹立在南極點上,把這裡一馬平川的廣袤高原命名為“哈肯七世高原”。午後時分,我們詳細勘探了這一帶地形。
12月15日,趁著天氣尚佳,我們投入緊張的科考工作中,從清晨6點一直忙到晚上7點,最終測量到我們的精確緯度是89度55分。為了使對南極點的觀測結果盡可能精確,我們又向正南方行進了9英里。
12月16日,我們在和煦的陽光中安營扎寨。由於當日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科考,我們4人索性來了個24小時全天候工作,用手頭上的儀器包括六分儀和人工地平儀在以極點為圓心半徑為8公里的區域里測量了相關數值,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南極點的科考紀錄,研究數據將會提交測評專家審核。
12月17日,我們準備起程返回冬季駐地。從南極點到駐地行程大約870英里,平均一天要趕155英里的路。臨行前我們在南極點處搭建了一個圓形小帳篷,在上面插上 挪威 國旗和註有“奮進號”標誌的三角旗,又為此次南極點露營地起了名,叫“極進號”營地。
12月17日,從起程時天氣就出人意料得好,所以行進比來時順利得多,平均每日行進225英里。期間觀測到的最低氣溫為華氏23度,最高溫為華氏24度。1912年1月,我們坐著11條狗拉的兩架雪橇平安而歸。
這次南極之行的主要科考成果可總結為:首先是對 羅斯 冰障面積及特性的科學鑒定;其次為南 維多利亞 地和愛德華七世地山體相連的科學發現。兩者的過渡山體綿延約530英里,肉眼觀察呈東南走向並一直向南延伸至88度8分。追根溯源,該過渡山體極有可能是橫亘南極大陸板塊將兩地銜接,我們將其命名為“莫德皇后山”。
由海軍上尉普雷斯特帶隊就愛德華七世地的勘探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同時,斯科特的發現受到上級肯定,對鯨灣和冰障的集體考察更是新意點點。另外,我們還從南 維多利亞 地和愛德華七世地採集了不少地質標本。
由於遭受來自南緯40度大西洋上的“咆哮西風帶”襲擊,“奮進號”逆著陣陣東風,1月9日才得以到達鯨灣。16日, 日本 探險隊到達並登陸我們冬季駐地附近的冰障。30日我們起航離開,期間長期背風而行,全體隊員健康狀況良好。
羅德•阿蒙森
於 澳大利亞 霍巴特 港
1912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