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俄羅斯,東斯拉夫帝國旅行筆記(6萬字!500圖!)
↑冬宮 ↑冬宮 ↑冬宮 ↑冬宮 轉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木乃伊大廳 ↑冬宮 ↑冬宮 免費開放日人多,冬宮匆匆而過。不過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和精美的建築工藝也足以震撼我們的內心 聖彼得堡 的夜色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俄產神車“拉達”,耐操程度與 中國 曾經的“老普桑”差不多 ↑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窺探西方的窗口從橋上走過涅瓦河,這讓我想起300年前的 聖彼得堡 ,還僅僅是一片 芬蘭 灣入 海口 附近的沼澤地。不過當時的 聖彼得堡 雖然荒蕪,但卻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1240年, 諾夫哥羅德 的 亞歷山大 在 聖彼得堡 擊敗 瑞典 人,從而贏得了“涅夫斯基”(意為“屬於涅瓦河”)的稱號,他也由此成為 俄羅斯 最受尊敬的民族英雄之一。17世紀, 瑞典 又重新奪得了這個地區的控制權。當時的彼得大帝想要通過擊敗這個難纏的對手而讓俄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 歐洲 強國。正是他的這種欲望,使 聖彼得堡 得以建立。之後,北方戰爭打響,在戰爭初期,彼得大帝的軍隊就占領了 瑞典 人在涅瓦河上的一些前哨站點,並於1703年從彼得保羅要塞開始,興建自己的城市。
1709年,當彼得大帝在 波爾 塔瓦 擊敗 瑞典 人之後,他按照 荷蘭 人的方式,以自己的名字將這裡命名為“ 聖彼得堡 ”,自此之後這座城市才開始真正發展起來。1712年,彼得大帝將首都從 莫斯科 遷到這個尚處在襁褓之中的城市,徵募大量農 民和 瑞典 戰俘充當強制性勞工。很多人死於疾病和勞累,因此對很多 俄羅斯 人來說,這裡也被稱為“建在白骨上的城市”。即便如此,來自全 歐洲 的建築師和工匠紛紛聚集於 聖彼得堡 ,到1725年彼得去世之時,這座城市的人口已經達到了4萬,俄國90%的對外貿易都要經過這裡。
有趣的是,彼得大帝死後,其直系繼任者將首都遷回了 莫斯科 ,但是女皇安娜·伊凡諾芙娜即位後又將首都再次遷回了 聖彼得堡 。從1741年到1825年,在伊麗莎白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和 亞歷山大 一世統治時期,這裡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其皇宮之華麗舉世聞名。這些君主下令興建了一系列宮殿、政府大樓和教堂,將 聖彼得堡 變成了 歐洲 最宏偉的首都之一。
隨著1861年俄國農奴制的廢除,在19世紀90年代達到高潮的工業化革命使得大批貧窮的工人涌入這座城市,滋生了對腐敗、壓迫的不滿情緒, 聖彼得堡 成了罷工 和政 治暴力的溫床,也成為了1905年革命的中心。
1905年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成為了革命的導火索,當時一群罷工工人向下榻於冬宮的沙皇游行示威,但遭到了軍隊開槍鎮壓。之後,在1905-1907年,俄國全境爆發了大大小小的革命運動。雖然最終被沙皇的軍隊殘酷鎮壓下去,但是也最終導致羅曼諾夫王朝在1917年的覆滅。列寧常將1905革命比作19月革命的先驅。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那一波愛國主義浪潮中,這座城市的名字被改成了俄國風格的“彼得格勒”。 ↑聖彼得堡 超市中“玲琅滿目”的烈酒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準備異鄉的火鍋盛宴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春節快樂! ↑聖彼得堡 飯後的各種“老年手機時光”,看來是我們自己加速了微信朋友圈的“老齡化” ↑聖彼得堡 大House的廚房和衛生間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清晨 聖彼得堡 街頭售賣麵包的餐車 ↑冬宮廣場 列寧的“聖城”革命寒冬的早晨,冬宮前的廣場上空無一人。但回想起100年前的俄歷10月,這裡又是何等的“喧囂”,那年發生的幾場偉大的革命甚至改變了這個國家乃至世界的近現代史。
1917年年初, 聖彼得堡 工人們的抗議演變成了一場普遍性的大罷工。3月,軍隊嘩變,這導致俄國的君主政體走向終結,一個臨時政府建立起來。但是這個臨時政府的構成卻是以小資產階級為主。由於當時的布爾什 維克 (俄語中意為“多數派”)大多數領導人均不在 聖彼得堡 (列寧此時在 瑞士 ,斯 大林 還在流放地),而廣大工農群眾又缺乏政治經驗,致使蘇維埃的領導權被孟什 維克 (俄語中意為“少數派”)和社會革命黨人(小資產階級代表)竊取,孟什 維克 認為俄國革命還處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還需要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合作,所以孟什 維克 支持資產階級建立的臨時政府。
臨時政府的權威事實上是建立在蘇維埃領導人的支持下。而廣大工人農民又通過支持蘇維埃間接支持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這種現象被列寧形象地稱之為“雙重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像被推翻的沙皇那樣繼續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並且千方百計的想要撲滅革命火焰。
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終於在1917年11月7日爆發,列寧領導的布爾什 維克 黨大膽發動革命,蘇維埃政府成立。由於擔心 德國 會進攻 聖彼得堡 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1918年3月,新政府將首都再次遷回了 莫斯科 。
1924年,在列寧去世後,這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為“ 列寧格勒 ”,併在隨後的20世紀30年代成為了斯 大林 工業化計劃的核心。到1939年,這裡的人口已增加到310萬,併在蘇聯的工業產值中占據了11%的份額。
1934年, 聖彼得堡 當地的共產主義領袖 謝爾 蓋·基洛夫在斯莫爾尼宮遭到暗殺,這讓斯 大林 開始擔心這座城市會成為反對勢力的基地,並最終促使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共產黨內開展“大清洗”。
1941年 德國 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德軍僅用了2個半月就抵達 列寧格勒 郊外,希特勒發誓要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布爾什 維克 主義的誕生之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德軍持續包圍著這座城市。 列寧格勒 在付出了不可估量的慘痛代價後堅持了下來,戰爭結束後直到1960年,這裡的人口才超過“二戰”之前的水平。
20世紀60到70年代,憑藉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及後來的搖滾樂隊(如Akvarium)掀起的一場前衛藝術運動, 列寧格勒 逐漸贏得“異議者之城”的名聲。1989年,具有改革意識的候選人阿納托利·索布恰克當選為 列寧格勒 的市長。兩年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裡的公民通過投票恢復了這座城市原來的名字“ 聖彼得堡 ”,不過它周圍的地區至今仍被稱為“ 列寧格勒 州”。 ↑冬宮廣場 ↑冬宮廣場 ↑冬宮廣場 我們民宿的旁邊就是領館街,各個國家的國旗排列著懸掛在一棟棟歐式建築的高牆外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街景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1240年, 諾夫哥羅德 的 亞歷山大 在 聖彼得堡 擊敗 瑞典 人,從而贏得了“涅夫斯基”(意為“屬於涅瓦河”)的稱號,他也由此成為 俄羅斯 最受尊敬的民族英雄之一。17世紀, 瑞典 又重新奪得了這個地區的控制權。當時的彼得大帝想要通過擊敗這個難纏的對手而讓俄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 歐洲 強國。正是他的這種欲望,使 聖彼得堡 得以建立。之後,北方戰爭打響,在戰爭初期,彼得大帝的軍隊就占領了 瑞典 人在涅瓦河上的一些前哨站點,並於1703年從彼得保羅要塞開始,興建自己的城市。
1709年,當彼得大帝在 波爾 塔瓦 擊敗 瑞典 人之後,他按照 荷蘭 人的方式,以自己的名字將這裡命名為“ 聖彼得堡 ”,自此之後這座城市才開始真正發展起來。1712年,彼得大帝將首都從 莫斯科 遷到這個尚處在襁褓之中的城市,徵募大量農 民和 瑞典 戰俘充當強制性勞工。很多人死於疾病和勞累,因此對很多 俄羅斯 人來說,這裡也被稱為“建在白骨上的城市”。即便如此,來自全 歐洲 的建築師和工匠紛紛聚集於 聖彼得堡 ,到1725年彼得去世之時,這座城市的人口已經達到了4萬,俄國90%的對外貿易都要經過這裡。
有趣的是,彼得大帝死後,其直系繼任者將首都遷回了 莫斯科 ,但是女皇安娜·伊凡諾芙娜即位後又將首都再次遷回了 聖彼得堡 。從1741年到1825年,在伊麗莎白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和 亞歷山大 一世統治時期,這裡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其皇宮之華麗舉世聞名。這些君主下令興建了一系列宮殿、政府大樓和教堂,將 聖彼得堡 變成了 歐洲 最宏偉的首都之一。
隨著1861年俄國農奴制的廢除,在19世紀90年代達到高潮的工業化革命使得大批貧窮的工人涌入這座城市,滋生了對腐敗、壓迫的不滿情緒, 聖彼得堡 成了罷工 和政 治暴力的溫床,也成為了1905年革命的中心。
1905年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成為了革命的導火索,當時一群罷工工人向下榻於冬宮的沙皇游行示威,但遭到了軍隊開槍鎮壓。之後,在1905-1907年,俄國全境爆發了大大小小的革命運動。雖然最終被沙皇的軍隊殘酷鎮壓下去,但是也最終導致羅曼諾夫王朝在1917年的覆滅。列寧常將1905革命比作19月革命的先驅。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那一波愛國主義浪潮中,這座城市的名字被改成了俄國風格的“彼得格勒”。 ↑聖彼得堡 超市中“玲琅滿目”的烈酒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準備異鄉的火鍋盛宴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春節快樂! ↑聖彼得堡 飯後的各種“老年手機時光”,看來是我們自己加速了微信朋友圈的“老齡化” ↑聖彼得堡 大House的廚房和衛生間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清晨 聖彼得堡 街頭售賣麵包的餐車 ↑冬宮廣場 列寧的“聖城”革命寒冬的早晨,冬宮前的廣場上空無一人。但回想起100年前的俄歷10月,這裡又是何等的“喧囂”,那年發生的幾場偉大的革命甚至改變了這個國家乃至世界的近現代史。
1917年年初, 聖彼得堡 工人們的抗議演變成了一場普遍性的大罷工。3月,軍隊嘩變,這導致俄國的君主政體走向終結,一個臨時政府建立起來。但是這個臨時政府的構成卻是以小資產階級為主。由於當時的布爾什 維克 (俄語中意為“多數派”)大多數領導人均不在 聖彼得堡 (列寧此時在 瑞士 ,斯 大林 還在流放地),而廣大工農群眾又缺乏政治經驗,致使蘇維埃的領導權被孟什 維克 (俄語中意為“少數派”)和社會革命黨人(小資產階級代表)竊取,孟什 維克 認為俄國革命還處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還需要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合作,所以孟什 維克 支持資產階級建立的臨時政府。
臨時政府的權威事實上是建立在蘇維埃領導人的支持下。而廣大工人農民又通過支持蘇維埃間接支持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這種現象被列寧形象地稱之為“雙重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像被推翻的沙皇那樣繼續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並且千方百計的想要撲滅革命火焰。
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終於在1917年11月7日爆發,列寧領導的布爾什 維克 黨大膽發動革命,蘇維埃政府成立。由於擔心 德國 會進攻 聖彼得堡 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1918年3月,新政府將首都再次遷回了 莫斯科 。
1924年,在列寧去世後,這座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為“ 列寧格勒 ”,併在隨後的20世紀30年代成為了斯 大林 工業化計劃的核心。到1939年,這裡的人口已增加到310萬,併在蘇聯的工業產值中占據了11%的份額。
1934年, 聖彼得堡 當地的共產主義領袖 謝爾 蓋·基洛夫在斯莫爾尼宮遭到暗殺,這讓斯 大林 開始擔心這座城市會成為反對勢力的基地,並最終促使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共產黨內開展“大清洗”。
1941年 德國 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德軍僅用了2個半月就抵達 列寧格勒 郊外,希特勒發誓要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布爾什 維克 主義的誕生之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德軍持續包圍著這座城市。 列寧格勒 在付出了不可估量的慘痛代價後堅持了下來,戰爭結束後直到1960年,這裡的人口才超過“二戰”之前的水平。
20世紀60到70年代,憑藉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及後來的搖滾樂隊(如Akvarium)掀起的一場前衛藝術運動, 列寧格勒 逐漸贏得“異議者之城”的名聲。1989年,具有改革意識的候選人阿納托利·索布恰克當選為 列寧格勒 的市長。兩年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裡的公民通過投票恢復了這座城市原來的名字“ 聖彼得堡 ”,不過它周圍的地區至今仍被稱為“ 列寧格勒 州”。 ↑冬宮廣場 ↑冬宮廣場 ↑冬宮廣場 我們民宿的旁邊就是領館街,各個國家的國旗排列著懸掛在一棟棟歐式建築的高牆外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街景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