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俄羅斯,東斯拉夫帝國旅行筆記(6萬字!500圖!)


於是兩個“怪異”的人就這樣聊開了,從西伯利亞大鐵路到衛國戰爭時期蘇聯與 德國 爭奪鐵路生命線,一直到最後與Alex說到 摩爾曼斯克 如今的鐵路樞紐地位不復往昔。Alex說,鐵路仿佛一條條為國家和民族輸送血液的血管,而 摩爾曼斯克 曾經是蘇維埃時期國家最重要的資源和物資集散中心。只是蘇聯解體以後, 俄羅斯 聯邦國力日漸衰微, 摩爾曼斯克 也失去了當年的風采。近年來, 俄羅斯 通過大量出口資源攫取了巨額石油美元,國力漸漸恢復,我告訴Alex, 俄羅斯 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我相信 摩爾曼斯克 也能再一次重現昔日的輝煌。







摩爾曼斯克 也是 俄羅斯 北方唯一的終年不凍港,是俄北方海洋漁業基地和全俄最大漁港,同時還是貫穿北冰洋的 北海 航線的起點和俄 北極 地區各島嶼與考察站的補給基地。
冷戰期間, 摩爾曼斯克 匯聚了世界上最大的陸軍和海軍部隊。儘管冷戰結束以後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但目前科拉半島上仍然有很多被稱為“ZATO”(Zakrytye Administrativo - Territorialnye Obrazovania,即保密行政區)的軍事禁區。 比如 摩爾曼斯克 市 東北 25千米的“Severomorsk”是俄北方艦隊司令部駐地,而距它8公裡外則是1984年險些被大火席卷的核彈發射井“Shchyukozero”,以及核潛艇基地“Polyarny”和“Gadzhievo”等等。只有在這些“封閉區域”工作或獲得批准的 俄羅斯 人才能進入上述區域,所以無論你是一個對 俄羅斯 的機密有多麼 大興 趣的游客,也休想窺探到這些神秘區域的一分一毫。
我想除了 摩爾曼斯克 ,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個戰略位置如此重要,同時又集民用和軍事等各項功能於一體,且設施如此之齊整完備的港口了吧


900年後,核破冰船的發展實際上已經為開往北方的貨船、科學考察船和旅游探險船掃清了道路,其所用動力之強,是它那些以柴油做能源的前輩所望塵莫及的。 俄羅斯 同時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獨一無二核動力破冰船艦隊的國家之一,該艦隊能夠在北冰洋海域執行非常艱難的任務。蘇俄在世界破冰船發展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俄羅斯 的核動力破冰船艦隊發展始於20世紀五十年代的蘇聯時期,當時,在建造核潛艇的工作開始數月後,蘇聯政府就決定同時研製用於民用船隻的核裝置。功率強大的核動力破冰船具有一系列重要優勢:能夠在 北極 地帶十分惡劣的條件下護送船隊,縮短護送船隊的時間,而且幾乎可以全年沿整個極北地區實施導航。
在冬季的西伯利,北方水道的洋面冰層厚度一般在1.2至2米之間,而 北極 附近海域的冰層厚度平均可達2.5-3米!要在這樣的海域上前行,除了動力強勁、噸位厚重、船體堅固的破冰船外別無他法。“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船身的設計壓力為每延米2100噸,這使它能夠輕鬆承受住當時 北極 地帶已知的最大冰塊的擠壓。 正在進行破冰作業的“列寧號”







不過既然不能靠嚮導,那麼只能靠自己了。我和王幺兒決定到酒店前臺去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一個願意帶我們今晚出去看極光的本地司機。因為前臺換班了,之前那個英語巨好的漂亮姐姐不在,而是換了一個英語不那麼利索的小哥,在我們大概說明瞭情況以後,他給我們一張卡片,說打上面的電話就可以。結果等我們匆忙回到房間拿手機撥號過去才發現那個司機根本不會英文。這個時候我開始焦急起來,首先是害怕錯過今晚的好天氣,其次是剛纔發現嚮導把極光團分割成2部分之後擔心明天的極光之行估計會不順利。於是我們又匆忙返回酒店前臺,就在這個時候,又遇到了我們的 重慶 老鄉,當時的情景可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啊!見他們正好準備出發,於是趕緊讓他幫我們預定一臺車,正好他們團里有人懂俄語,雖然平時是和對方用俄語交流,但是推薦給我們那個人英語也不錯,他是以中間人的身份幫助有需要的人找本地的司機,價格也非常合適,7000盧布/車。敲定行程後我們又風風火火地跑上樓把睡夢中的家長們叫起來,火速地穿好衣服,下樓在酒店大堂外找到了來接我們的司機叔叔。
司機師傅名叫“ 弗拉基米爾 ”,果然他不會英文,還一個勁地問我們會不會說俄語。
不過上車前他就給我一個熱情的擁抱讓我瞬間就感到放鬆了下來(雖然我懷疑他是喝了伏特加)。
車子很快就離開了光污染的城市,飛馳在夜間空曠而寒冷的小路上,也不知道開出了多遠,我發現坐在後排的王幺兒和幾個“老人家”都睡著了,而和司機師傅也沒有辦法交流,整個車廂里就只剩下收音機里斷斷續續的音樂聲。而此時天空中又開始飄雪,我心裡想著今晚估計是沒戲了。但是在山路上拐過幾個彎道後,又變成了晴朗的天氣。這裡既沒有山,也沒有過隧道,怎麼會發生如此神奇的自然現象?地理課上也沒有講過有這種天氣啊,我當時想難道是我沒有休息好出現幻覺了?還是我陷入了另一個空間讓時間變快了?管他的,反正天晴了不就好了麽。結果剛開心了不到5分鐘,又是鵝毛大雪,然後又是幾個神奇的彎道,天空又再次放晴。我這次徹底放棄了思考這種天氣本質的掙扎,欣然接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此刻發生的神奇事件。
車子大概又行駛了十分鐘,正當我拿出一塊餅干準備和司機師傅分享化解車內沉悶而壓抑的尷尬氣氛之時,弗老叔突然拍了下我的肩膀,用手指了指窗外。我搖下車窗,看見了一道明亮的綠色光帶懸掛在天際。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見極光,於是我忍不住大叫,把整個車廂里的人都吵醒了。誰知王幺兒醒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哥,能把車窗搖下來麽,好冷……囧
但此刻弗老叔絲毫沒有要停車的意思,我心想難道這個7000的包車因為便宜只提供看不提供拍?於是我急忙拿著翻譯軟件告訴他我想要下車拍照。弗老叔不慌不忙地說:its not good ,50 kilometers,並用手不停指著前方。我意識到,一定是前面有一個他知道的看極光更棒的地方(事後證明確實如此),或許也可以稱為弗老叔賞極光的 Best point。看來經驗這個東西是除了KP指數和天氣以外第三個觀賞到美麗極光的重要因素了吧。
見我露出了會心且帶著一絲猥瑣的笑容,弗老叔也一個勁的大笑(估計心裡想的是:你們這群沒見過極光的土包子,興奮得那個傻樣)。就這樣大概又在四周一片漆黑的雪地上飛奔了近半小時,弗大叔把車停在了一個三岔路口。下車後我發現這裡的極光果然比剛纔路上看到的還要美,且四周空曠,又不缺少前景的襯托,果然是個好地方。曲曲折折折騰了一晚,總算是看到了最美的 北極 光,此時忍不住有點“熱淚盈眶”(零下20度也熱不到哪裡去了)。弗大叔此時點起一根香煙,帥氣地靠在車門上並豎起大拇指問我:Good?這氣質NM簡直就是剛下秋名山的藤原拓海啊!!!我也豎起大拇指,然後笑著用自己僅會的一句俄語說道:哈拉哨! 得償所願,Aurora!!!摩爾曼斯克 所在的科拉半島是地球上觀看 北極 光的最佳地點之一(最佳觀賞時間為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因為夜晚時間長)。 北極 光自古以來就是令當地人和旅行者贊嘆的自然景象。當太陽光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電離子互相碰撞,綠色(或藍色,紫色等)的螺旋、波浪、波紋划過漆黑的天空,這種在當時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自然現象成為了科拉半島上的原住民“ 薩米 人”眾多傳說的主題。當 北極 光出現時, 薩米 人會匯聚在一起,而部族裡最德高望重的祭司們會點起篝火,將 北極 光的能量引導、匯聚到地面,使整個部落獲得好運與力量。 人生中拍到的第一張極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