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納維亞之歌——北歐四國夢幻之旅——童話的純真,峽灣的靜謐,水城的風情,白都的質朴
5、瓦薩號沉船的啟示5、瓦薩號沉船的啟示
斯德哥爾摩 動物園島有個特殊的博物館,它是為一艘打撈上來的戰艦專門修建的。受到這樣特殊待遇的沉船便是我們今天參觀的地方——瓦薩博物館。
“時間在4、5點間,巨艦瓦薩傾覆沉沒。”短短的一句話,背後卻是一個巨大的災難。1628年8月10日,有人在記錄本上寫下了上面的文字。一艘輝煌的戰艦沉沒於她的首航,行駛還不到2公里。然而在她沉睡海底333年後,瓦薩號戰艦又蘇醒了。1961年, 瑞典 人民終於將他們的國寶打撈出海面,併為它修建了一座船型的博物館,就是 斯德哥爾摩 的瓦薩博物館。
先聽聽這段悲壯的故事:
瓦薩號戰艦是現存最古老的戰艦殘骸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批風帆炮艦和當時世界最大的炮艦。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 瑞典 是 歐洲 的強國之一。為了與勁敵 丹麥 、 波蘭 對抗,稱霸 波羅的海 , 瑞典 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鬥力。1626年初,作為其中最大的戰艦瓦薩號在國王的親自監督下正式開始建造。
國王不懂技術,還有許多奇思妙想。在瓦薩號建造期間,他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面對性情暴躁的國王,經驗豐富的主造船師哈伯特備感無奈,只得奉命行事。後來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而此時,國王得知了 丹麥 建成雙層炮艦的消息,於是又決定,將原計劃單層炮艦的瓦薩號改建成雙層炮艦。這樣一來,瓦薩號便擁有了雙排共64門艦炮,全長達到了69米,成了當時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船。但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在一個並不穩固的平臺上安裝的這些裝備顯得過高過重了,但國王的命令一言九鼎,沒人敢違抗。
對瓦薩號進行穩定性測試時,曾發生了危險的搖動,但對這個預警信號,雅各布森沒有重視,還是決定取消試驗,準備航行。
1628年8月10日, 斯德哥爾摩 碼頭人頭攢動,人們都在翹首企盼著堪稱世界最頂級的瓦薩號戰艦首航。
“啟動了!”人群中一片歡呼。看著眼前的情景,接受著艦上全體水兵的致敬,國王心中一陣激動。他想像瓦薩號乘風破浪、縱橫馳騁的雄姿。但突然,他臉上的笑容僵住了。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遠航的瓦薩號遇到一陣大風,開始傾斜,岸上的人們都驚得目瞪口獃。瓦薩號的下層甲板在慢慢進水,艦體開始晃動下沉,瓦薩號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沒入海底。
瓦薩號首航僅僅10多分鐘就結束了,成了天大奇聞。建造過程中埋下的那些隱患:安置太多重炮卻沒有足夠的壓艙物,導致戰艦重心過高;首航前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等等,都是瓦薩號沉沒的罪魁。但因為一切都是依照國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這個轟動一時的沉船事件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1961年4月24日,在海底沉睡333年的“瓦薩”號終於重見天日。因為在水下多年的木船一旦離水,極易腐朽,因此所有打撈到的船上物品均保存於海水中登記整理編號,同時開始對船體清淤堵漏,進行水下防腐處理,這項工作共用了2年。對從水中打撈出的數百年前的木船進行極其複雜的防腐處理工作,直到1979年,連續17年,使得這艘已近350多歲的木製戰船得以固化。打撈、修複工作前後持續了近20年。並將萬餘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餘件雕塑經過防腐、防縮處理後,也都放回到船上原來的位置,瓦薩號的真容基本得以保存。在重建的戰艦中,原始殘骸占到了98%,69米長、近12米寬、主桅桿52米高的瓦薩號幾乎完全恢復到了當年出航時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瓦薩號戰艦。
瓦薩沉船博物館規模宏大,不但存放著瓦薩號經修複的原型,還有許多相關的陳列、照片和影像,展示了瓦薩號從製造到沉沒,再到打撈、養護的全過程,有許多令人驚嘆之處:
一是船體之大、之高,出乎想象。展廳一邊存放著打撈出來的沉船,四周從下到上修建了六層平臺,才能從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船體,而且桅桿部分太高,不得不穿過屋頂,伸出博物館外。關鍵是在300多年前,沒有機械、電氣,只依靠最原始的木工工具,就是手工刀、斧、鋸、刨,能建成這樣大的戰艦,實在是一種偉大的創舉。
二是戰艦之豪華出乎想象。當時依照國王的要求,從船首到船尾、從里至外創作了大大小小數千座雕像和刻制裝飾物來打扮“瓦薩”號。船首有雄獅,有“瓦薩王朝”字樣的紋章,雄獅身後有天使、魔鬼、勇士、樂手、皇帝以及神靈為伴。船尾雕像更多,包括 希腊 神話中鷲頭獅身的怪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雕像,瓦薩王朝歷代國王的雕像等。船體窗戶之間和兩舷瞭望臺上安置有形態各異的雕像700餘尊,既有威武騎士、帝國士兵,也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魚和天使,雕像都塗成了金色,使得瓦薩號像一座金碧輝煌的海上宮殿。十七世紀 瑞典 人的藝術功力至今仍令人贊嘆不已,但把一艘戰艦搞得如此奢華,實在是勞民傷財,更反映出國王的狂妄和任性。
三是打撈和養護過程的艱辛。有大批照片、影像顯示, 瑞典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採用了最現代、最科學的方法,對沉船打撈,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處理,使瓦薩號得以保持完好,這是 瑞典 人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展示。
四是領導人也不是萬能的,更不能違背科學規律瞎指揮,國王也會犯錯誤,而且國王犯了錯誤損失更大。如何避免國王犯錯誤從而釀成大禍,如何制約國王的權利,倒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如今,瓦薩博物館已經成為全球最引人註目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它為人們瞭解17世紀的 瑞典 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只是,這一次不再是王國遠征的利器,而是成為緬懷歷史的載體。人們看到的都是 瑞典 人的技術、藝術和創新。
瑞典 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也是一個技術發明、創新的強國。 瑞典 的發明創造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小到安全火柴、溫度計、滾珠軸承、活動扳手、拉鏈、藍牙、兒童安全座椅,大到GPS全球定位系統、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心臟起搏器、超聲波心電圖、艾滋病毒追蹤儀、網絡語音聊天工具(Skype)等等,不勝枚舉。由沃爾沃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技術無償奉獻給全世界使用,平均每6分鐘就輓救一條生命;採用“利樂”紙質包裝系統的牛奶、飲料,幾乎無處不在;還有遍佈全球的宜家家居,幾乎左右了家裝市場。由諾貝爾先生髮明的硝化甘油炸葯對世界影響之大,幾乎牽涉到“戰爭與 和平 ”、地球“是生存還是滅亡”這麼重大的問題。
筆者曾長期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工作,在改革開放初期,企業最早推廣使用的硬質合金成型刀具就是 瑞典 公司生產,其質量、性能絕佳;還有 瑞典 生產的SKF軸承,是優質軸承的代名詞,是全球軸承行業的領導者。
2016年6月29日, 中國 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 瑞典 位列世界創新指數排名第7位。 瑞典 的科學技術何以能有這麼崇高的地位,確實值得深思。
瑞典 實行高度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有學者認為這種斯堪的納維亞福利模式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一種模式,是一種混合經濟模式,屬於民主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人類理想的社會制度。但這個問題太複雜,太深奧,又牽涉政治,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著都懵頂,還是留給政治家去研究吧。
斯德哥爾摩 動物園島有個特殊的博物館,它是為一艘打撈上來的戰艦專門修建的。受到這樣特殊待遇的沉船便是我們今天參觀的地方——瓦薩博物館。
“時間在4、5點間,巨艦瓦薩傾覆沉沒。”短短的一句話,背後卻是一個巨大的災難。1628年8月10日,有人在記錄本上寫下了上面的文字。一艘輝煌的戰艦沉沒於她的首航,行駛還不到2公里。然而在她沉睡海底333年後,瓦薩號戰艦又蘇醒了。1961年, 瑞典 人民終於將他們的國寶打撈出海面,併為它修建了一座船型的博物館,就是 斯德哥爾摩 的瓦薩博物館。
先聽聽這段悲壯的故事:
瓦薩號戰艦是現存最古老的戰艦殘骸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批風帆炮艦和當時世界最大的炮艦。
瓦薩王朝統治時期, 瑞典 是 歐洲 的強國之一。為了與勁敵 丹麥 、 波蘭 對抗,稱霸 波羅的海 , 瑞典 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鬥力。1626年初,作為其中最大的戰艦瓦薩號在國王的親自監督下正式開始建造。
國王不懂技術,還有許多奇思妙想。在瓦薩號建造期間,他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面對性情暴躁的國王,經驗豐富的主造船師哈伯特備感無奈,只得奉命行事。後來哈伯特病逝,他的助手雅各布森接替他主持建造。而此時,國王得知了 丹麥 建成雙層炮艦的消息,於是又決定,將原計劃單層炮艦的瓦薩號改建成雙層炮艦。這樣一來,瓦薩號便擁有了雙排共64門艦炮,全長達到了69米,成了當時裝備最齊全、武裝程度最高的戰船。但對於橫梁和壓艙物來說,在一個並不穩固的平臺上安裝的這些裝備顯得過高過重了,但國王的命令一言九鼎,沒人敢違抗。
對瓦薩號進行穩定性測試時,曾發生了危險的搖動,但對這個預警信號,雅各布森沒有重視,還是決定取消試驗,準備航行。
1628年8月10日, 斯德哥爾摩 碼頭人頭攢動,人們都在翹首企盼著堪稱世界最頂級的瓦薩號戰艦首航。
“啟動了!”人群中一片歡呼。看著眼前的情景,接受著艦上全體水兵的致敬,國王心中一陣激動。他想像瓦薩號乘風破浪、縱橫馳騁的雄姿。但突然,他臉上的笑容僵住了。離岸還沒來得及揚帆遠航的瓦薩號遇到一陣大風,開始傾斜,岸上的人們都驚得目瞪口獃。瓦薩號的下層甲板在慢慢進水,艦體開始晃動下沉,瓦薩號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沒入海底。
瓦薩號首航僅僅10多分鐘就結束了,成了天大奇聞。建造過程中埋下的那些隱患:安置太多重炮卻沒有足夠的壓艙物,導致戰艦重心過高;首航前沒有經過嚴格測試等等,都是瓦薩號沉沒的罪魁。但因為一切都是依照國王的要求建造的,所以,這個轟動一時的沉船事件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1961年4月24日,在海底沉睡333年的“瓦薩”號終於重見天日。因為在水下多年的木船一旦離水,極易腐朽,因此所有打撈到的船上物品均保存於海水中登記整理編號,同時開始對船體清淤堵漏,進行水下防腐處理,這項工作共用了2年。對從水中打撈出的數百年前的木船進行極其複雜的防腐處理工作,直到1979年,連續17年,使得這艘已近350多歲的木製戰船得以固化。打撈、修複工作前後持續了近20年。並將萬餘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餘件雕塑經過防腐、防縮處理後,也都放回到船上原來的位置,瓦薩號的真容基本得以保存。在重建的戰艦中,原始殘骸占到了98%,69米長、近12米寬、主桅桿52米高的瓦薩號幾乎完全恢復到了當年出航時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瓦薩號戰艦。
瓦薩沉船博物館規模宏大,不但存放著瓦薩號經修複的原型,還有許多相關的陳列、照片和影像,展示了瓦薩號從製造到沉沒,再到打撈、養護的全過程,有許多令人驚嘆之處:
一是船體之大、之高,出乎想象。展廳一邊存放著打撈出來的沉船,四周從下到上修建了六層平臺,才能從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船體,而且桅桿部分太高,不得不穿過屋頂,伸出博物館外。關鍵是在300多年前,沒有機械、電氣,只依靠最原始的木工工具,就是手工刀、斧、鋸、刨,能建成這樣大的戰艦,實在是一種偉大的創舉。
二是戰艦之豪華出乎想象。當時依照國王的要求,從船首到船尾、從里至外創作了大大小小數千座雕像和刻制裝飾物來打扮“瓦薩”號。船首有雄獅,有“瓦薩王朝”字樣的紋章,雄獅身後有天使、魔鬼、勇士、樂手、皇帝以及神靈為伴。船尾雕像更多,包括 希腊 神話中鷲頭獅身的怪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雕像,瓦薩王朝歷代國王的雕像等。船體窗戶之間和兩舷瞭望臺上安置有形態各異的雕像700餘尊,既有威武騎士、帝國士兵,也有婀娜多姿的美人魚和天使,雕像都塗成了金色,使得瓦薩號像一座金碧輝煌的海上宮殿。十七世紀 瑞典 人的藝術功力至今仍令人贊嘆不已,但把一艘戰艦搞得如此奢華,實在是勞民傷財,更反映出國王的狂妄和任性。
三是打撈和養護過程的艱辛。有大批照片、影像顯示, 瑞典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採用了最現代、最科學的方法,對沉船打撈,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處理,使瓦薩號得以保持完好,這是 瑞典 人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展示。
四是領導人也不是萬能的,更不能違背科學規律瞎指揮,國王也會犯錯誤,而且國王犯了錯誤損失更大。如何避免國王犯錯誤從而釀成大禍,如何制約國王的權利,倒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如今,瓦薩博物館已經成為全球最引人註目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它為人們瞭解17世紀的 瑞典 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只是,這一次不再是王國遠征的利器,而是成為緬懷歷史的載體。人們看到的都是 瑞典 人的技術、藝術和創新。
瑞典 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也是一個技術發明、創新的強國。 瑞典 的發明創造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小到安全火柴、溫度計、滾珠軸承、活動扳手、拉鏈、藍牙、兒童安全座椅,大到GPS全球定位系統、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心臟起搏器、超聲波心電圖、艾滋病毒追蹤儀、網絡語音聊天工具(Skype)等等,不勝枚舉。由沃爾沃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技術無償奉獻給全世界使用,平均每6分鐘就輓救一條生命;採用“利樂”紙質包裝系統的牛奶、飲料,幾乎無處不在;還有遍佈全球的宜家家居,幾乎左右了家裝市場。由諾貝爾先生髮明的硝化甘油炸葯對世界影響之大,幾乎牽涉到“戰爭與 和平 ”、地球“是生存還是滅亡”這麼重大的問題。
筆者曾長期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工作,在改革開放初期,企業最早推廣使用的硬質合金成型刀具就是 瑞典 公司生產,其質量、性能絕佳;還有 瑞典 生產的SKF軸承,是優質軸承的代名詞,是全球軸承行業的領導者。
2016年6月29日, 中國 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 瑞典 位列世界創新指數排名第7位。 瑞典 的科學技術何以能有這麼崇高的地位,確實值得深思。
瑞典 實行高度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有學者認為這種斯堪的納維亞福利模式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一種模式,是一種混合經濟模式,屬於民主社會主義制度,是一種人類理想的社會制度。但這個問題太複雜,太深奧,又牽涉政治,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著都懵頂,還是留給政治家去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