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河-----印度行攝之旅
↑勝利之門 ↑勝利之門 ↑勝利之門 ↑勝利之門 ↑勝利之門 在路上。。。。 紅堡阿格拉 堡,又名為阿格拉紅堡,位於 印度 阿格拉,距離泰姬陵 西北 2.5公里,是印度三大紅堡之一。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它的建造與使用歷經莫卧兒王朝的阿克巴、沙賈汗、賈漢吉爾、奧朗則布等多位皇帝。城門和城牆為阿克巴大帝所建,結合了印度和 中亞 的建築風格。
印度 歷史上除了孔雀王朝,蒙兀兒帝國是僅有的第二次統一。在「 蒙古 族通史」等歷史著作上有寫「莫卧兒Mughal」,都是蒙古語的音譯,是「蒙古」一詞的訛音,他們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這個帝國統治了印度三百多年。經歷了初期六代帝王,他們分別是巴拔Babur、胡馬雍Humayun、阿克巴Akbar、賈汗吉Jehangir、沙賈汗Shah Jahan和奧朗澤布。
遠自十六世紀蒙兀兒王朝.從那位信奉回教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巴拔立國起, 阿格拉 就成為皇都。阿克巴大帝繼位後,一五六五年著手興建阿格拉堡,當時城堡主要功能是為了防禦敵人,後來才變成皇室住所。阿克巴偏愛紅色的砂岩,所以阿格拉堡的整體外觀基本上屬於紅砂岩;後來四世皇賈汗吉擴建此堡,他不喜歡紅色,所以改用白色水泥外漆;五世皇沙賈汗接手後,又採用自己偏愛的白色 大理 石。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牆高二十公尺,因全部用紅砂岩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刺眼的紅色。和泰姬陵園毗鄰的紅色阿格拉古堡,是十六世紀重要的蒙兀兒王朝紀念建築。也是 印度 -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五百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不多。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第四天 阿格拉-歐洽古城--卡修拉荷印度 泰姬瑪哈陵 。Agra小城故事很多,在印度歷史上舉足輕重。一個會折騰的家族幾百年後忽悠了那麼多後人來旅游,還樂此不彼。印度阿三,你 成功 了。
泰姬瑪哈陵 座落在雅姆那河 (Yamuna river)河岸花園間,為蒙兀兒王沙賈汗為其妻穆達茲瑪哈所建,總共動用工匠大約2萬名,費時23年才建造完成。 樣式融合 印度 、波斯、 中亞 伊斯蘭教等風格。沙賈汗將早死的妻子葬於此處,在這位君王死後,後人將他與妻子同葬。泰姬陵在早晨呈現寧靜祥和之美。太陽初升起時照射在潔白的 大理 石上十分適合拍照。
1983年,泰姬陵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雖然白色 大理 石圓頂陵墓是泰姬陵最讓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個泰姬陵是一個擁有多處建築的複雜建築群。泰姬陵大約在1632年開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萬的工匠。泰姬陵的建造被委托給一個建築師團隊,並由皇帝總監,團隊中包括有Abd ul-Karim Ma'mur Khan,Makramat Khan和烏斯塔德.艾哈邁德.拉合里。波斯建築師拉合里一般被認為是首席設計師。
泰姬陵的泰姬二字,是Taj的音譯,為皇冠之意,因此並不能稱呼葬於此的亞珠曼德·貝儂·比古姆為泰姬。亞珠曼德是沙賈汗父親賈漢吉爾的第20個妻子——茉荷茹妮莎的侄女,1612年與當時還是庫拉穆王子的沙賈汗結婚,被賜予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的封號。入宮19年,苦於多孕,生有8男6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第14次分娩Gauhara Begum時,不幸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的軍營中。臨終前向沙賈汗提出了4個遺願,其中一項就是為她建造一座美麗陵墓。
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澹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 大理 石映著澹澹的藍色螢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泰姬陵每年吸引2至4百萬名游客,有超過20萬來自海外,游客都集中在天氣比較涼爽的10到12月。泰姬陸附近不准停車,游客要步行,或搭乘電動車,允許帶小型攝影機、照相機和手機。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 印度 ;不在月光下來到泰姬陵,就不算到過泰姬陵。2004年11月27日,泰姬陵有條件的對游客開放夜游,門票高達1500盧比,為一個早中晚游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在《貧民百萬富翁》里,便擁有他到此處求生的段落。
印度 詩人泰戈爾用極其優美的詩句盛贊泰姬陵是“一滴永恆的淚珠”。全詩為:
沙·賈汗,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
歲月無情,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扎。
沙·賈汗,你用美誘惑它,使它著迷而被俘,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
靜夜無聲,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恆沉默的白石上。
儘管帝國皇權已經化為齏粉,歷史已經湮沒無聞,而那白色的 大理 石卻依然向滿天的繁星嘆息說:“我記得!”
“我記得!”——然而生命卻忘卻了,因為生命必須奔赴永恆的徵召:她輕裝啟程,把一切記憶留在孤獨凄涼的美的形象里。
儘管泰戈爾盛贊泰姬陵,但是他卻忽視了泰姬陵徵用浩大民力的事實。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印度 歷史上除了孔雀王朝,蒙兀兒帝國是僅有的第二次統一。在「 蒙古 族通史」等歷史著作上有寫「莫卧兒Mughal」,都是蒙古語的音譯,是「蒙古」一詞的訛音,他們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這個帝國統治了印度三百多年。經歷了初期六代帝王,他們分別是巴拔Babur、胡馬雍Humayun、阿克巴Akbar、賈汗吉Jehangir、沙賈汗Shah Jahan和奧朗澤布。
遠自十六世紀蒙兀兒王朝.從那位信奉回教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巴拔立國起, 阿格拉 就成為皇都。阿克巴大帝繼位後,一五六五年著手興建阿格拉堡,當時城堡主要功能是為了防禦敵人,後來才變成皇室住所。阿克巴偏愛紅色的砂岩,所以阿格拉堡的整體外觀基本上屬於紅砂岩;後來四世皇賈汗吉擴建此堡,他不喜歡紅色,所以改用白色水泥外漆;五世皇沙賈汗接手後,又採用自己偏愛的白色 大理 石。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牆高二十公尺,因全部用紅砂岩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刺眼的紅色。和泰姬陵園毗鄰的紅色阿格拉古堡,是十六世紀重要的蒙兀兒王朝紀念建築。也是 印度 -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五百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不多。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紅堡 印度 第四天 阿格拉-歐洽古城--卡修拉荷印度 泰姬瑪哈陵 。Agra小城故事很多,在印度歷史上舉足輕重。一個會折騰的家族幾百年後忽悠了那麼多後人來旅游,還樂此不彼。印度阿三,你 成功 了。
泰姬瑪哈陵 座落在雅姆那河 (Yamuna river)河岸花園間,為蒙兀兒王沙賈汗為其妻穆達茲瑪哈所建,總共動用工匠大約2萬名,費時23年才建造完成。 樣式融合 印度 、波斯、 中亞 伊斯蘭教等風格。沙賈汗將早死的妻子葬於此處,在這位君王死後,後人將他與妻子同葬。泰姬陵在早晨呈現寧靜祥和之美。太陽初升起時照射在潔白的 大理 石上十分適合拍照。
1983年,泰姬陵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雖然白色 大理 石圓頂陵墓是泰姬陵最讓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個泰姬陵是一個擁有多處建築的複雜建築群。泰姬陵大約在1632年開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萬的工匠。泰姬陵的建造被委托給一個建築師團隊,並由皇帝總監,團隊中包括有Abd ul-Karim Ma'mur Khan,Makramat Khan和烏斯塔德.艾哈邁德.拉合里。波斯建築師拉合里一般被認為是首席設計師。
泰姬陵的泰姬二字,是Taj的音譯,為皇冠之意,因此並不能稱呼葬於此的亞珠曼德·貝儂·比古姆為泰姬。亞珠曼德是沙賈汗父親賈漢吉爾的第20個妻子——茉荷茹妮莎的侄女,1612年與當時還是庫拉穆王子的沙賈汗結婚,被賜予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的封號。入宮19年,苦於多孕,生有8男6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第14次分娩Gauhara Begum時,不幸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的軍營中。臨終前向沙賈汗提出了4個遺願,其中一項就是為她建造一座美麗陵墓。
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澹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 大理 石映著澹澹的藍色螢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泰姬陵每年吸引2至4百萬名游客,有超過20萬來自海外,游客都集中在天氣比較涼爽的10到12月。泰姬陸附近不准停車,游客要步行,或搭乘電動車,允許帶小型攝影機、照相機和手機。有人說,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過 印度 ;不在月光下來到泰姬陵,就不算到過泰姬陵。2004年11月27日,泰姬陵有條件的對游客開放夜游,門票高達1500盧比,為一個早中晚游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在《貧民百萬富翁》里,便擁有他到此處求生的段落。
印度 詩人泰戈爾用極其優美的詩句盛贊泰姬陵是“一滴永恆的淚珠”。全詩為:
沙·賈汗,你寧願聽任皇權消失,卻希望使一滴愛的淚珠永存。
歲月無情,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扎。
沙·賈汗,你用美誘惑它,使它著迷而被俘,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
靜夜無聲,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恆沉默的白石上。
儘管帝國皇權已經化為齏粉,歷史已經湮沒無聞,而那白色的 大理 石卻依然向滿天的繁星嘆息說:“我記得!”
“我記得!”——然而生命卻忘卻了,因為生命必須奔赴永恆的徵召:她輕裝啟程,把一切記憶留在孤獨凄涼的美的形象里。
儘管泰戈爾盛贊泰姬陵,但是他卻忽視了泰姬陵徵用浩大民力的事實。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 ↑泰姬瑪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