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高棉的土地上----史上最強技術貼
Day 1四點半從酒店出發,去門票站買票,三日票的價格是40美元(一周內任意3日有效),但不包括聖山荔枝山或崩密列的門票。買票時需要拍照,所以在高峰期時段排隊比較慢,照片會印在門票上,這樣就能防止被冒用,工作人員會在你每天進入景區時在門票上打個洞,各個景點門口都會有工作人員驗票,門票丟失是不會補的,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門票。
我原以為門票站是在去吳哥寺的路上,結果是去新的售票點,而新的售票點是要先向東走一段路,再回頭的,我覺得設計的很不合理,耽誤非常多時間。一路上,遇到大量的游客已經先買完票往吳哥寺趕了,我的心情真是非常的不爽。等到我們買完票出來,天已經很亮很亮了,不過東邊的雲層很厚而且分佈的很低,我想今天應該是看不到日出了。
趕到小吳哥門口時已經5:20了,雖說雲層頗厚,但畢竟天氣不錯,心裡也有點急了。不想那麼趕的朋友還是要早點出發或者在前一天買好票,或者將日出安排在三天游覽的第二天去,這樣就不用專程過來買票了,早上可以直接去吳哥寺。畢竟到了吳哥寺外面的停車區域,還要走很長的引橋和引道才能到達適合看日出的荷花池,如果不想一路小跑氣喘吁吁,這個時間也是要預留出來的。而且在旺季時候,如果來晚了,池邊擠滿了觀看日出的游客,想要去占一個好機位也是不可能的了。
沿著很長的橋梁穿過護城河,進入大門後,吳哥寺就映入眼帘了。天空已經很亮了,今天的雲層很厚,日出看來是沒戲了。 走過長長的石板路,吳哥寺前面有兩個荷花池,靠左邊的池塘比較適合拍日出,樹木也沒有遮擋建築。翹首企盼的人們,不過對我來說一切已經結束了,今天不會有日出了,太陽躲在雲層後面了。
巴戎寺
我們在停車場把打包的早餐解決掉,就出發去巴戎寺了。
巴戎寺的認養國是 日本 ,正門處正在維修。
我們從側面進入,簡單看了一層迴廊上的浮雕,就爬上去看“高棉的微笑”了。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據說,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來這裡朝拜景點內景的臣民都驚奇地發現,原來 菩薩 就是自己的國王,而這樣的國王當然是必須效忠和敬仰的。但我卻認為闍耶跋摩七世那麼低調的人,不會把自己的頭像刻在石壁上。
巴戎寺是旅行社必游的景點,所以人很多。我們到達的時候雖然不算晚,但能拍照的地方都擠滿了人。特別是那一尊面容姣好,位置又很矮的“微笑”。如果下次去,一定要先去拍它。
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
仔細看過了“高棉的微笑”,我們又下到低矮處,從各個角度欣賞了這座複雜的宗教建築。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複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巴戎寺的雕刻十分精美,除了壁畫,還有精美的女神浮雕。
巴方寺
我們從巴戎寺的北門出來,往前走就是通王城的巴方寺了。 一踏入東塔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長達200米的參道,這條參道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之橋的含義。
巴方寺建在一個巨大的方形的石頭基座上,基座的厚度是吳哥遺跡之最,基座周圍和 石台 上散落著無數的石頭建築材料。鬥象台的側後方就是巴方寺的大門,有一條高出地面約一米多的長石橋從大門直通巴方寺,石橋兩側有對稱的方形蓄水池。從形制上看,這裡原先的建築應該是大吳哥最輝煌的政治中心,只是被破壞得特別厲害,修繕的難度也非常大
從殘存的長廊門洞里看巴方寺 巴方寺有兩層樓梯可以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以前的石梯非常陡峭,難怪人說:朝聖是一種跋涉。 空中宮殿
從巴方寺下來,我們沿著路牌指示穿過王宮的塔門,去了空中宮殿。空中宮殿也是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建築。據瞭解,它建於1060 年,是為供奉 印度 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建造。傳說每個晚上,國王都會在最高層的廂房內與蛇神那迦會面,以延續國家的福祉。 老樹直接長在了城牆上。再堅固的城牆也無法抵擋歲月和自然的侵襲。
戰象台
沿著步行道穿過東塔門就是戰象台。戰象臺階的大象與騎兵浮雕非常精美。整個臺階看上去像是一個巨大的檢閱台。
當年戰象臺上有木質的建築,一定是非常精美的。這裡是高棉王朝的行政中心。
可以設想一下在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國王站在檢閱臺上簡約士兵和戰象的盛況,當然還有戰象之間搏鬥的慘烈與血腥。 戰象台的中央石梯。當年國王就坐在這上面的宮殿里接見使臣。
如今石梯作為重要的文物已經被保護起來,不讓觀光客踏足了。
癩王台
戰象臺階旁邊的小 高臺 就是癩王台,用處與名字也是謎,癩王臺階下的牆壁都是密密麻麻巧奪天工的佛雕,顏色斑駁,卻栩栩如生。平臺高6米,每條邊長約25米,採用紅土和岩石為原料進行修築。女神像的表情多種多樣,還有擁有9個頭的那迦蛇神也值得欣賞。
塔布籠寺
中午吃過飯,我們來到了 大名 鼎鼎的塔布籠寺。據傳,塔布籠寺最初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自己的母親而建造的佛教寺院,而後來被改建成一座 印度 教寺院。所以佛教色彩較濃厚的雕刻大多被鑿去。在塔布籠寺牆壁所圍繞的光大區域內,據說居住著5000名僧侶和615名舞女。
塔布籠寺是 印度 認養的寺廟,他們在整修的過程中,沒有砍掉古樹,使其保留原有的姿態。古寺和 大樹 就這樣和諧的共生下去。
經過七百年的風雲變幻,古寺昔日風采不在,古老的石牆與迴廊早已被樹根穿透,古寺只得在 大樹 的根部苟延殘喘,堅持著不被壓垮。樹根的盤繞與古寺的堅持成為一種鮮明的對比,也帶給世人一個震驚。在 好萊塢 電影《古墓麗影》中那些震撼人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現在的塔布籠寺依然被壓在樹根下,堅守著世紀之迷,由於樹根與寺廟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人們對文物的保護也無從下手,無法想出既不讓古樹枯萎,也不讓古寺受損的方法,也只能眼看著兩者更深地結合……我們在塔布籠寺走了兩個來回,感受來自歲月和自然的神秘氣息。
我原以為門票站是在去吳哥寺的路上,結果是去新的售票點,而新的售票點是要先向東走一段路,再回頭的,我覺得設計的很不合理,耽誤非常多時間。一路上,遇到大量的游客已經先買完票往吳哥寺趕了,我的心情真是非常的不爽。等到我們買完票出來,天已經很亮很亮了,不過東邊的雲層很厚而且分佈的很低,我想今天應該是看不到日出了。
趕到小吳哥門口時已經5:20了,雖說雲層頗厚,但畢竟天氣不錯,心裡也有點急了。不想那麼趕的朋友還是要早點出發或者在前一天買好票,或者將日出安排在三天游覽的第二天去,這樣就不用專程過來買票了,早上可以直接去吳哥寺。畢竟到了吳哥寺外面的停車區域,還要走很長的引橋和引道才能到達適合看日出的荷花池,如果不想一路小跑氣喘吁吁,這個時間也是要預留出來的。而且在旺季時候,如果來晚了,池邊擠滿了觀看日出的游客,想要去占一個好機位也是不可能的了。
沿著很長的橋梁穿過護城河,進入大門後,吳哥寺就映入眼帘了。天空已經很亮了,今天的雲層很厚,日出看來是沒戲了。 走過長長的石板路,吳哥寺前面有兩個荷花池,靠左邊的池塘比較適合拍日出,樹木也沒有遮擋建築。翹首企盼的人們,不過對我來說一切已經結束了,今天不會有日出了,太陽躲在雲層後面了。
巴戎寺
我們在停車場把打包的早餐解決掉,就出發去巴戎寺了。
巴戎寺的認養國是 日本 ,正門處正在維修。
我們從側面進入,簡單看了一層迴廊上的浮雕,就爬上去看“高棉的微笑”了。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據說,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闍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來這裡朝拜景點內景的臣民都驚奇地發現,原來 菩薩 就是自己的國王,而這樣的國王當然是必須效忠和敬仰的。但我卻認為闍耶跋摩七世那麼低調的人,不會把自己的頭像刻在石壁上。
巴戎寺是旅行社必游的景點,所以人很多。我們到達的時候雖然不算晚,但能拍照的地方都擠滿了人。特別是那一尊面容姣好,位置又很矮的“微笑”。如果下次去,一定要先去拍它。
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
仔細看過了“高棉的微笑”,我們又下到低矮處,從各個角度欣賞了這座複雜的宗教建築。廟宇的建築結構相當複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巴戎寺的雕刻十分精美,除了壁畫,還有精美的女神浮雕。
巴方寺
我們從巴戎寺的北門出來,往前走就是通王城的巴方寺了。 一踏入東塔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長達200米的參道,這條參道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之橋的含義。
巴方寺建在一個巨大的方形的石頭基座上,基座的厚度是吳哥遺跡之最,基座周圍和 石台 上散落著無數的石頭建築材料。鬥象台的側後方就是巴方寺的大門,有一條高出地面約一米多的長石橋從大門直通巴方寺,石橋兩側有對稱的方形蓄水池。從形制上看,這裡原先的建築應該是大吳哥最輝煌的政治中心,只是被破壞得特別厲害,修繕的難度也非常大
從殘存的長廊門洞里看巴方寺 巴方寺有兩層樓梯可以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以前的石梯非常陡峭,難怪人說:朝聖是一種跋涉。 空中宮殿
從巴方寺下來,我們沿著路牌指示穿過王宮的塔門,去了空中宮殿。空中宮殿也是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建築。據瞭解,它建於1060 年,是為供奉 印度 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建造。傳說每個晚上,國王都會在最高層的廂房內與蛇神那迦會面,以延續國家的福祉。 老樹直接長在了城牆上。再堅固的城牆也無法抵擋歲月和自然的侵襲。
戰象台
沿著步行道穿過東塔門就是戰象台。戰象臺階的大象與騎兵浮雕非常精美。整個臺階看上去像是一個巨大的檢閱台。
當年戰象臺上有木質的建築,一定是非常精美的。這裡是高棉王朝的行政中心。
可以設想一下在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國王站在檢閱臺上簡約士兵和戰象的盛況,當然還有戰象之間搏鬥的慘烈與血腥。 戰象台的中央石梯。當年國王就坐在這上面的宮殿里接見使臣。
如今石梯作為重要的文物已經被保護起來,不讓觀光客踏足了。
癩王台
戰象臺階旁邊的小 高臺 就是癩王台,用處與名字也是謎,癩王臺階下的牆壁都是密密麻麻巧奪天工的佛雕,顏色斑駁,卻栩栩如生。平臺高6米,每條邊長約25米,採用紅土和岩石為原料進行修築。女神像的表情多種多樣,還有擁有9個頭的那迦蛇神也值得欣賞。
塔布籠寺
中午吃過飯,我們來到了 大名 鼎鼎的塔布籠寺。據傳,塔布籠寺最初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自己的母親而建造的佛教寺院,而後來被改建成一座 印度 教寺院。所以佛教色彩較濃厚的雕刻大多被鑿去。在塔布籠寺牆壁所圍繞的光大區域內,據說居住著5000名僧侶和615名舞女。
塔布籠寺是 印度 認養的寺廟,他們在整修的過程中,沒有砍掉古樹,使其保留原有的姿態。古寺和 大樹 就這樣和諧的共生下去。
經過七百年的風雲變幻,古寺昔日風采不在,古老的石牆與迴廊早已被樹根穿透,古寺只得在 大樹 的根部苟延殘喘,堅持著不被壓垮。樹根的盤繞與古寺的堅持成為一種鮮明的對比,也帶給世人一個震驚。在 好萊塢 電影《古墓麗影》中那些震撼人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現在的塔布籠寺依然被壓在樹根下,堅守著世紀之迷,由於樹根與寺廟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人們對文物的保護也無從下手,無法想出既不讓古樹枯萎,也不讓古寺受損的方法,也只能眼看著兩者更深地結合……我們在塔布籠寺走了兩個來回,感受來自歲月和自然的神秘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