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歡樂自由行
↑金色大廳 D15: 維也納
已將兩腿走爆的我,上午又強撐著參觀了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和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腳力也就跟老媽是一個水平的了。
阿爾貝蒂娜宮原本屬於大收藏家薩克斯-切申公爵,也不知什麼時候加上去的巨大的現代化“刀片”橫亘在騎馬雕像和大門之間,又讓人想起盧浮宮門前的玻璃金字塔。以我的觀念,是絕不會在古代字畫上打上個人微信二維碼的,號稱尊重傳統的 歐洲 人在這一點上讓我難以索解。尤其是 薩爾茨堡 要塞腳下廣場上矗立的新玩意兒,巨大的地球上站著一個現代人偶,真的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就不上照片噁心大家了。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里藏品之豐,藝術細類數量之多,作品風格跨度之大,確實讓人目不暇接。從文藝復興到表現主義,從印象派到野獸派。魯本斯、丟勒、 雷諾 阿、塞尚、莫奈、克林姆特、畢加索等等名家雲集。此外還有現代藝術和攝影作品展,顯示著薩克斯-切申公爵藝術保護人的高尚願望得到了完美的傳承和發揚。
以“世界最美圖書館”聞名於世的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源自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圖書館。金碧輝煌的巴 洛克 式內飾並沒有喧賓奪主,反而用華美襯托出書籍的可貴和超然地位。游人們無須提醒就都屏聲靜氣,在中庭穹頂側窗流瀉而下的光柱里目測書山的高度或者書海的深度。很不甘只能遠觀,不准靠近書架,更不准攀 上高 大的書梯去觸碰塵封已久的古籍。哪怕想起自己並沒有能力認識那些文字,也沒有稍減這種遺憾。
最終不要說美泉宮了,連近在咫尺的美景宮也有心無力了。其實旅游終究是掛一漏萬的遺憾工程,成為再來的理由。 ↑阿爾貝蒂納宮 ↑阿爾貝蒂納宮 此宮原主人的起居室 ↑阿爾貝蒂納宮 藝術風格混搭 ↑阿爾貝蒂納宮 丟勒的真跡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世界最美圖書館的內飾確實與 梅爾克 修道院有幾分相似。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D16: 維也納 —— 阿姆斯特丹 —— 成都
從當地時間( 奧地利 維也納 )的14:15飛到當地( 中國 成都 )時間第二天的12:50,貌似22個多小時的飛行,其實償還了第一天飛去的時間債。
記完行程流水賬,還有三個專題,屬於旅行感悟和個見,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維也納 關於藝術就錶面看到的而言,在意法很容易看到街頭畫家,而在德奧一個也沒看到。這也驗證了早已有的認知,美術看意法,音樂數德奧。為什麼德奧的大音樂家如此之多,尤其是相對於這一地區其他藝術門類的弱勢而言就更為突出,還沒有權威的答案。我個人的猜測是因為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科學、嚴謹的,所以更適合嚴肅認真的民族性格。將七個音符譜寫在五條線上,要形成看不到摸不到只能用聽的悅耳旋律,豈不是跟程序員寫代碼並無二致?前者需要用吟唱或樂器彈奏進行驗證,後者也需要運行起來跑數據來測試。和繪畫、雕塑的創造過程實在是大異其趣,畫家、雕塑家構思和實現作品時,腦子裡想的始終都是畫出來、雕出來的最終形象,不必轉換成其他代碼。即便是要將某種內心的情緒、欲望或者抽象的思想用作品表現出來,那也是通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感應,絕不是用一套精確的一一對應的代碼系統翻譯過來的。生出這種想法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莫扎特的天才作曲方式——掃描法。須知交響樂是由多種樂器通過演奏不一樣的樂譜來達到和諧共鳴的音樂形式,莫扎特寫交響樂譜不是一個一個樂器的分譜單獨寫,而是直接寫包含所有樂器的總譜,寫完第一種樂器這一時間點的音符後,直接寫下一排另一個樂器同一時間點的音符,然後再下一排另一個樂器……也就是說他的交響樂樂譜是像掃描儀那樣掃出來的,同時寫完所有樂器各不相同的樂譜,並形成和諧統一的總譜。據說還極少修改,基本上就是個上帝的“抄譜員”。這難道不是一個極其精密的編碼過程嗎? ↑金色大廳 做為音樂的門外漢,還是說說略懂的美術吧。德 奧本 土的著名畫家確實總體數量和地位都不能跟意法比肩。 德國 的阿爾弗雷德·丟勒, 奧地利 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特都是此次旅程中特意去欣賞過作品的代表人物。丟勒的素描作品,兒子在畫室受訓時有過臨摹,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響,兒子的素描後來就掛上了善摳細節的標簽。與其將丟勒劃分到北方文藝復興的陣營里,不如將其獨立為南帝北丐之間的中神通。北方文藝復興畫風細膩,細節豐富到令人髮指,南方文藝復興的畫風註重透視比例和結構精確,丟勒則是兼收並蓄,集南北之長於一身。小時候臨摹他那雙手時,就被精準複雜的骨骼肌肉關係和一絲不苟的細節表現震撼到了。雖然丟勒也被稱為 德國 的達 芬奇 ,可達 芬奇 才沒有同樣的耐心摳細節,甚至連畫完一副畫的耐心的沒有。
自稱分離派的表現主義大師,克林姆特就不太會出現在繪畫基礎培訓的內容中了,風格化非古典的特征,也讓他達不到婦孺皆知的程度。我對他的認知也是曲折的,是先喜歡上了 中國 畫家盧延光的連環畫,後來看到克林姆特的作品時,立即就將兩人的畫風聯繫到了一起。我並不清楚盧老師是否受到過克林姆特的影響,他的線描人物和後來的山水畫都是濃濃的 中國 風,與克林姆特的油畫迥然不同,但我就是在第一時間認定了他們作品的殊途同歸,對克林姆特的認識就這樣開始了。 盧延光的線描人物畫 ↑阿爾貝蒂納宮 這是在 維也納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里欣賞到的克林姆特作品之一。 這些是克林姆特的油畫作品 上圖右側是克林姆特為維特根斯坦姐姐瑪格麗特畫的肖像畫,維特根斯坦是 奧地利 的哲學天才,順便感嘆一下德奧地區也是盛產哲學家的地方。在前面 魏瑪 一節中提到了席勒,但我感興趣的席勒並不是雕像上和歌德站在一起的席勒,那個是詩人、劇作家約翰·克裡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我說的是畫家埃貢·席勒。他是克林姆特的學生,將表現主義發揚到了極致的天才,也是和莫扎特一樣英年早逝天團的成員。在我眼裡是個徹底模糊了 中國 畫與西方繪畫邊界的重要人物。他畫作里的大面積留白、線條的運用以及 中國 印章式簽名,都透著濃濃的 中國 風。在現當代的 中國 ,也就常常能看到許多與席勒風格神似的國畫作品。反過來亦可驗證其師克林姆特風格裡的 中國 味,與 中國 畫家盧延光的作品的相似性,應該並非我的異想天開。 席勒的作品 關於足球此次旅行的重要項目之一就是足球,兒子早已是“資深”的拜仁俱樂部隊球迷,同時也就兼著 德國 隊的球迷,他一定要去 德國 ,與其說是去旅游,不如說是去“朝聖”,聖地就是拜仁 慕尼黑 俱樂部和 安聯球場 。8人團內無論真的假的球迷,也都算是 德國 隊的擁躉,何況正好是在世界杯小組賽期間。在此期間赴德旅游,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無時差看直播,不用熬夜多幸福;第二反應自然是在 德國 的啤酒館里和當地球迷一起看 德國 隊的比賽,喝著啤酒唱著歌,沉浸於濃厚的足球文化氛圍中多快樂。
然而,前者雖然毫無疑問確定無疑,而後者卻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
出乎意料的是世界杯氛圍,與國內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的世界杯節日氣氛大相徑庭,在 德國 你幾乎難以尋覓到一點點世界杯味道。仿佛他們都不關心甚至不知道這個重大的國際賽事正在舉行,而他們的國家隊正在 俄羅斯 征戰。在最初訝異之後我們也釋然了,類比 中國 乒乓球隊參加世界杯或錦標賽,這種狀況就在情理之中了。人家早就習慣了,也許進決賽才能打點雞血,到顯得國內的熱火朝天有點蹭吃蹭喝還把自己當主人的味道了。
趕上 德國 隊第二場小組賽時,我們正在 魏瑪 小城遭遇冷雨和烈日無規律的輪番考驗。如前所述,想在小城裡找到一家可以看比賽直播的酒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既向賓館服務員打聽,又有地接司機開車陪我們尋找,仍然是險些落到回賓館看球的境地。當地最大的商場頂樓也都是餐飲酒吧,但唯有一家兼營餐飲的保齡球館的可以看直播,然而座位已被訂滿。我們不得不趕快駕車尋找另一處有球看的酒吧,稍感快慰的是終於看到了 德國 本地的球迷和世界杯的這裡的存在。
終於,我們在 魏瑪 古城中心,席勒故居左近的一個酒吧里找到了最後幾個靠門邊的位子。也許是兒子身上那件在 柏林 就裝備上的本屆 德國 隊參賽球衣顯示出的虔誠獲得了回報,屏幕前毫無遮擋的最佳位子的客人恰好離開,仿佛就是在等我們的到來。我們註意到,離開的是此前已戰勝 德國 隊併在剛纔戰勝了 韓國 隊的 墨西哥 隊球迷,其中有人大喇喇地穿著 墨西哥 隊的球衣。酒吧里氣氛祥 和平 靜,但我似乎能夠察覺到一絲微妙。
除兒子外,酒吧里的當地球迷也有些人身著球衣的,與兒子身上的最新版不同的是,他們用不同年代的戰衣標示出 德國 隊上一屆世界杯和更早前的輝煌,同時也標示著他們年齡。老中青三代球迷都有,但與國內最大的不同是鬚髮皆白的老頭球迷占有不小的比例,這其中蘊含的意味,就不是有否將世界杯當節日過所能註解的了。鄰座的老頭球迷詢問了我們是不是“Korean”,當他得到“Chinese”的回答時,他很高興地指著兒子身上的 德國 球衣,此後在觀看比賽過程中,與他結伴而來的老哥們向我們頻頻舉杯。
多年未上演大逆轉的 德國 隊竟在本場完美反轉,補時絕殺。那能掀掉屋頂的嘶吼,重播一次絕殺就引起一次的歡呼,和當地球迷一起經歷悲喜後再一起的痛飲,暢快淋漓!若不是和司機約好了來接,我們還想繼續分享當地球迷的喜悅。在走出酒吧門的那一瞬間,我才突然領悟之前曾察覺到的那一絲微妙的意味。不是 墨西哥 球迷的高調,也不是被疑 韓國 的身份,足球大國的球迷又怎會沒有深厚足球底蘊帶來的風度和雅量?但對一個沒有參賽資格的國家,他們決計不可能瞭解也不太可能理解 中國 節日般的氣氛,對身著他們國家球衣的 中國 球迷,他們也就不可能沒有一絲困惑。那一刻,已多年對 中國 足球無感的我,竟有一點悲涼。 ↑魏瑪 本來是在最靠後的位置,坐下來的話就被遮擋得七七八八了。
兒子做球迷確實已經入巷了,不過喝啤酒還是個門外漢。 ↑魏瑪 在 慕尼黑 參觀 安聯球場 時,這才領會到了我們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幾乎與 安聯球場 同期設計建造的鳥巢,即便主辦過奧運會和無數場明星演唱會,其游覽價值也無法和安聯一個單一的足球場相提並論,因為鳥巢的故事膚淺就如同它的年齡,而安聯成了安放 德國 足球超過一個半世紀曆史積澱的地方。拜仁 慕尼黑 足球隊,代表著 德國 足球,因為有了這支球隊,談不上歷史的 安聯球場 脫胎換骨了。很久不關註國內聯賽的我,也不清楚有沒有俱樂部像這樣用心經營他們的主場足球場的,人家確實值得學習。
這裡不僅是拜仁的也是 德國 足球的歷史博物館,他們以自己的球隊為榮,他們以自己的足球歷史為榮。如果只把這裡看成是俱樂部掙錢牟利的一種商業運作,就肯定小看了 德國 人的志趣。這是他們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詳細記錄著一切,從容展示著他們的足球理念。不僅只讓你體驗身為球迷在看臺上的齊聲吶喊,並讓你深入球員更衣室、健身房、賽後發佈會場瞭解場外的秘密,還讓你循著球員登場的路線感受一把入場接受歡呼和臨賽的興奮與緊張。
把世界杯當節日歡度,不過是球迷和假球迷級的徒有熱鬧而無內核的派對。 德國 人淡定地對待世界杯,也淡定地對待他們衛冕冠軍從小組賽就鎩羽而歸,卻顯得比國內動輒上綱上線、動輒破口大罵有分量多了。 德國 足球還會繼續強大,對此我毫不懷疑。 ↑安聯球場 拜仁最輝煌的那兩年,五冠王! ↑安聯球場 關於飲食做為一個美食之都的吃貨,我算是個很不挑嘴的人了,而且始終認為只能欣賞家鄉味的人其實非常值得同情,基本屬於白活了。但在對待東西方飲食的問題上,卻固執地有著強烈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西方飲食並非一無可取,法餐顯然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而且也非一枝獨秀, 意大利 五漁村的薄餅就給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回味和回憶。但就共性而言,西方吃法單調、烹制手段貧乏、想象力創造力粗淺,實在不能跟東方飲食平起平坐,更不要說居於東方首席的 中國 飲食了。
在 德國 的正式第一餐就讓我們乘興而吃敗興而剩,當然這與臨時更換的 柏林 地接導游的安排不妥有關,但也側面印證了我的看法。在 慕尼黑 皇家啤酒館 柏林 分店里,端上桌的幾乎全是肉,肘子、排骨、香腸、火腿……除了墊在底下還不如高麗棒子泡菜的 德國 酸菜。更出乎意料的是 德國 人怎麼吃得那麼咸,以至於幾大杯啤酒和水都齁不住,最終我們剩下了好多。如果僅此一頓就擅作結論,就不負責任了,關鍵是其後在 德國 餐館的每一餐都鹽重,湯都要用自帶的保溫杯里的水兌成原分量的三四倍才能喝。不僅只是味重,其他指標也乏善可陳,當然也有可能是 成都 隨處找個蒼蠅館子都有的好滋味把我們給慣壞了,可吃慣火鍋、串串、鹽幫菜的人,按理說我們口很重啊, 德國 人不提倡低鹽嗎? ↑柏林 貶損了那麼多,好像此次旅行混得跟難民似的,其實也不然,有幾餐還是值得誇耀的。 比如 在 德累斯頓 相當於宵夜的豬肝、 班貝格 山頂平臺的午餐、 國王湖 邊的魚、 聖沃爾夫岡 小鎮 奧地利 風味餐廳的晚餐。其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薩爾斯堡的一頓晚餐和一頓午餐,我們食欲食量突然間大爆發,狼吞虎咽如同餓死鬼投胎。天下竟有如此美味?其實那不過是一家普通的日式餐廳,老闆和店員都是華人。突然之間聽到親切的國語,而且可以用筷子吃飯了,固然有助於進餐的心情,然而真正讓我們胃口大開的其實是久違的米飯。頭天晚上寧願餓著也不跟我們出來吃飯的兒子,像要彌補昨晚的損失似的,僅牛肉飯就狂吞了3海碗,還不算春捲、煎餃、雞肉飯等等。由此可見飲食習慣還是在嚴重影響著我們的胃口,想要排除固有習慣客觀評價西方飲食恐怕並不容易,我是不是需要反思自己對西方飲食的結論呢?
其實胃口這事也很難說, 比如 我們在 慕尼黑 第二天的晚餐,大家的胃口遠遠超出我的預判,以至於我和家弟言之鑿鑿將有大量食材被浪費的斷言落空,一向遠見卓識的我們弄得灰頭土臉。我們預判的依據是 慕尼黑 頭一天晚上的食量,在公寓廚房DIY的中式西餐,結果僅僅1塊牛排、2塊豬排和1盤雞翅,就打退堂鼓了。第二天晚餐一樣是DIY,還是那些食材,結果是4塊牛排、3塊豬排、2盤雞翅,吃了個精光。再中式的DIY,那也是超市買來的西餐食材,廚師也沒換,有多好吃是談不上的,飲食習慣更是不挨邊的。其他6個人多半隻是為了讓我和家弟吃癟,不惜吃撐。 ↑班貝格 班貝格 的午餐環境宜人,煙熏啤酒真有一股腊肉味。 ↑班貝格 說完了吃,最後再說說酒。在 慕尼黑 時買過一瓶 德國 雷司令,看球下酒。在 維也納 租住的公寓里,不意房主也送我們一瓶雷司令,也是看球下酒,但我很快就發現這一瓶的味道明顯不同於 慕尼黑 自購的那瓶,風味更好,應該是不同葡萄品種釀製。於是翻字典查詢,才知道完全不是一種酒,後者叫 威爾士 雷司令(Welschriesling)。 威爾士 雷司令與 威爾士 沒半毛錢關係,外文並不相同,國內卻翻譯成同一個詞。據資料, 威爾士 雷司令這種釀酒白葡萄品種原產地 奧地利 ,現種植區沒有 德國 ,可見與 德國 雷司令毫無關係。近年來紅酒的飲量大增,看來舌頭還是得到了鍛煉,不至於傻傻分不清。
游 德國 ,啤酒自然是不能或缺的,我們幾乎每餐必點,白啤、黃啤、黑皮都喝。每進超市,也必各樣一罐地搬回駐地,企圖遍嘗德啤。德啤的醇厚暢爽自不必說,通常麥芽濃度都在11.7以上,酒精濃度在4.9以上,而國內的啤酒普遍麥芽濃度8.5,酒精濃度2.5,用數據就能說明差距。去 德國 前就已不怎麼喝國內寡淡無味的啤酒了,而 德國 歸來後,只會更難下咽。不過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為隨著年齡增大,尿酸開始走高,雖還未痛風,但不得不防,喝不下國內的水啤酒那就乾脆別喝。回國正趕上世界杯最後賽程,紅酒佐球看 法國 奪冠,豈非正好! ↑慕尼黑 【20180720】
已將兩腿走爆的我,上午又強撐著參觀了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和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腳力也就跟老媽是一個水平的了。
阿爾貝蒂娜宮原本屬於大收藏家薩克斯-切申公爵,也不知什麼時候加上去的巨大的現代化“刀片”橫亘在騎馬雕像和大門之間,又讓人想起盧浮宮門前的玻璃金字塔。以我的觀念,是絕不會在古代字畫上打上個人微信二維碼的,號稱尊重傳統的 歐洲 人在這一點上讓我難以索解。尤其是 薩爾茨堡 要塞腳下廣場上矗立的新玩意兒,巨大的地球上站著一個現代人偶,真的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就不上照片噁心大家了。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里藏品之豐,藝術細類數量之多,作品風格跨度之大,確實讓人目不暇接。從文藝復興到表現主義,從印象派到野獸派。魯本斯、丟勒、 雷諾 阿、塞尚、莫奈、克林姆特、畢加索等等名家雲集。此外還有現代藝術和攝影作品展,顯示著薩克斯-切申公爵藝術保護人的高尚願望得到了完美的傳承和發揚。
以“世界最美圖書館”聞名於世的 奧地利 國家圖書館,源自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圖書館。金碧輝煌的巴 洛克 式內飾並沒有喧賓奪主,反而用華美襯托出書籍的可貴和超然地位。游人們無須提醒就都屏聲靜氣,在中庭穹頂側窗流瀉而下的光柱里目測書山的高度或者書海的深度。很不甘只能遠觀,不准靠近書架,更不准攀 上高 大的書梯去觸碰塵封已久的古籍。哪怕想起自己並沒有能力認識那些文字,也沒有稍減這種遺憾。
最終不要說美泉宮了,連近在咫尺的美景宮也有心無力了。其實旅游終究是掛一漏萬的遺憾工程,成為再來的理由。 ↑阿爾貝蒂納宮 ↑阿爾貝蒂納宮 此宮原主人的起居室 ↑阿爾貝蒂納宮 藝術風格混搭 ↑阿爾貝蒂納宮 丟勒的真跡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世界最美圖書館的內飾確實與 梅爾克 修道院有幾分相似。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D16: 維也納 —— 阿姆斯特丹 —— 成都
從當地時間( 奧地利 維也納 )的14:15飛到當地( 中國 成都 )時間第二天的12:50,貌似22個多小時的飛行,其實償還了第一天飛去的時間債。
記完行程流水賬,還有三個專題,屬於旅行感悟和個見,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維也納 關於藝術就錶面看到的而言,在意法很容易看到街頭畫家,而在德奧一個也沒看到。這也驗證了早已有的認知,美術看意法,音樂數德奧。為什麼德奧的大音樂家如此之多,尤其是相對於這一地區其他藝術門類的弱勢而言就更為突出,還沒有權威的答案。我個人的猜測是因為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科學、嚴謹的,所以更適合嚴肅認真的民族性格。將七個音符譜寫在五條線上,要形成看不到摸不到只能用聽的悅耳旋律,豈不是跟程序員寫代碼並無二致?前者需要用吟唱或樂器彈奏進行驗證,後者也需要運行起來跑數據來測試。和繪畫、雕塑的創造過程實在是大異其趣,畫家、雕塑家構思和實現作品時,腦子裡想的始終都是畫出來、雕出來的最終形象,不必轉換成其他代碼。即便是要將某種內心的情緒、欲望或者抽象的思想用作品表現出來,那也是通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感應,絕不是用一套精確的一一對應的代碼系統翻譯過來的。生出這種想法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莫扎特的天才作曲方式——掃描法。須知交響樂是由多種樂器通過演奏不一樣的樂譜來達到和諧共鳴的音樂形式,莫扎特寫交響樂譜不是一個一個樂器的分譜單獨寫,而是直接寫包含所有樂器的總譜,寫完第一種樂器這一時間點的音符後,直接寫下一排另一個樂器同一時間點的音符,然後再下一排另一個樂器……也就是說他的交響樂樂譜是像掃描儀那樣掃出來的,同時寫完所有樂器各不相同的樂譜,並形成和諧統一的總譜。據說還極少修改,基本上就是個上帝的“抄譜員”。這難道不是一個極其精密的編碼過程嗎? ↑金色大廳 做為音樂的門外漢,還是說說略懂的美術吧。德 奧本 土的著名畫家確實總體數量和地位都不能跟意法比肩。 德國 的阿爾弗雷德·丟勒, 奧地利 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特都是此次旅程中特意去欣賞過作品的代表人物。丟勒的素描作品,兒子在畫室受訓時有過臨摹,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響,兒子的素描後來就掛上了善摳細節的標簽。與其將丟勒劃分到北方文藝復興的陣營里,不如將其獨立為南帝北丐之間的中神通。北方文藝復興畫風細膩,細節豐富到令人髮指,南方文藝復興的畫風註重透視比例和結構精確,丟勒則是兼收並蓄,集南北之長於一身。小時候臨摹他那雙手時,就被精準複雜的骨骼肌肉關係和一絲不苟的細節表現震撼到了。雖然丟勒也被稱為 德國 的達 芬奇 ,可達 芬奇 才沒有同樣的耐心摳細節,甚至連畫完一副畫的耐心的沒有。
自稱分離派的表現主義大師,克林姆特就不太會出現在繪畫基礎培訓的內容中了,風格化非古典的特征,也讓他達不到婦孺皆知的程度。我對他的認知也是曲折的,是先喜歡上了 中國 畫家盧延光的連環畫,後來看到克林姆特的作品時,立即就將兩人的畫風聯繫到了一起。我並不清楚盧老師是否受到過克林姆特的影響,他的線描人物和後來的山水畫都是濃濃的 中國 風,與克林姆特的油畫迥然不同,但我就是在第一時間認定了他們作品的殊途同歸,對克林姆特的認識就這樣開始了。 盧延光的線描人物畫 ↑阿爾貝蒂納宮 這是在 維也納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里欣賞到的克林姆特作品之一。 這些是克林姆特的油畫作品 上圖右側是克林姆特為維特根斯坦姐姐瑪格麗特畫的肖像畫,維特根斯坦是 奧地利 的哲學天才,順便感嘆一下德奧地區也是盛產哲學家的地方。在前面 魏瑪 一節中提到了席勒,但我感興趣的席勒並不是雕像上和歌德站在一起的席勒,那個是詩人、劇作家約翰·克裡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我說的是畫家埃貢·席勒。他是克林姆特的學生,將表現主義發揚到了極致的天才,也是和莫扎特一樣英年早逝天團的成員。在我眼裡是個徹底模糊了 中國 畫與西方繪畫邊界的重要人物。他畫作里的大面積留白、線條的運用以及 中國 印章式簽名,都透著濃濃的 中國 風。在現當代的 中國 ,也就常常能看到許多與席勒風格神似的國畫作品。反過來亦可驗證其師克林姆特風格裡的 中國 味,與 中國 畫家盧延光的作品的相似性,應該並非我的異想天開。 席勒的作品 關於足球此次旅行的重要項目之一就是足球,兒子早已是“資深”的拜仁俱樂部隊球迷,同時也就兼著 德國 隊的球迷,他一定要去 德國 ,與其說是去旅游,不如說是去“朝聖”,聖地就是拜仁 慕尼黑 俱樂部和 安聯球場 。8人團內無論真的假的球迷,也都算是 德國 隊的擁躉,何況正好是在世界杯小組賽期間。在此期間赴德旅游,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無時差看直播,不用熬夜多幸福;第二反應自然是在 德國 的啤酒館里和當地球迷一起看 德國 隊的比賽,喝著啤酒唱著歌,沉浸於濃厚的足球文化氛圍中多快樂。
然而,前者雖然毫無疑問確定無疑,而後者卻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
出乎意料的是世界杯氛圍,與國內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的世界杯節日氣氛大相徑庭,在 德國 你幾乎難以尋覓到一點點世界杯味道。仿佛他們都不關心甚至不知道這個重大的國際賽事正在舉行,而他們的國家隊正在 俄羅斯 征戰。在最初訝異之後我們也釋然了,類比 中國 乒乓球隊參加世界杯或錦標賽,這種狀況就在情理之中了。人家早就習慣了,也許進決賽才能打點雞血,到顯得國內的熱火朝天有點蹭吃蹭喝還把自己當主人的味道了。
趕上 德國 隊第二場小組賽時,我們正在 魏瑪 小城遭遇冷雨和烈日無規律的輪番考驗。如前所述,想在小城裡找到一家可以看比賽直播的酒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既向賓館服務員打聽,又有地接司機開車陪我們尋找,仍然是險些落到回賓館看球的境地。當地最大的商場頂樓也都是餐飲酒吧,但唯有一家兼營餐飲的保齡球館的可以看直播,然而座位已被訂滿。我們不得不趕快駕車尋找另一處有球看的酒吧,稍感快慰的是終於看到了 德國 本地的球迷和世界杯的這裡的存在。
終於,我們在 魏瑪 古城中心,席勒故居左近的一個酒吧里找到了最後幾個靠門邊的位子。也許是兒子身上那件在 柏林 就裝備上的本屆 德國 隊參賽球衣顯示出的虔誠獲得了回報,屏幕前毫無遮擋的最佳位子的客人恰好離開,仿佛就是在等我們的到來。我們註意到,離開的是此前已戰勝 德國 隊併在剛纔戰勝了 韓國 隊的 墨西哥 隊球迷,其中有人大喇喇地穿著 墨西哥 隊的球衣。酒吧里氣氛祥 和平 靜,但我似乎能夠察覺到一絲微妙。
除兒子外,酒吧里的當地球迷也有些人身著球衣的,與兒子身上的最新版不同的是,他們用不同年代的戰衣標示出 德國 隊上一屆世界杯和更早前的輝煌,同時也標示著他們年齡。老中青三代球迷都有,但與國內最大的不同是鬚髮皆白的老頭球迷占有不小的比例,這其中蘊含的意味,就不是有否將世界杯當節日過所能註解的了。鄰座的老頭球迷詢問了我們是不是“Korean”,當他得到“Chinese”的回答時,他很高興地指著兒子身上的 德國 球衣,此後在觀看比賽過程中,與他結伴而來的老哥們向我們頻頻舉杯。
多年未上演大逆轉的 德國 隊竟在本場完美反轉,補時絕殺。那能掀掉屋頂的嘶吼,重播一次絕殺就引起一次的歡呼,和當地球迷一起經歷悲喜後再一起的痛飲,暢快淋漓!若不是和司機約好了來接,我們還想繼續分享當地球迷的喜悅。在走出酒吧門的那一瞬間,我才突然領悟之前曾察覺到的那一絲微妙的意味。不是 墨西哥 球迷的高調,也不是被疑 韓國 的身份,足球大國的球迷又怎會沒有深厚足球底蘊帶來的風度和雅量?但對一個沒有參賽資格的國家,他們決計不可能瞭解也不太可能理解 中國 節日般的氣氛,對身著他們國家球衣的 中國 球迷,他們也就不可能沒有一絲困惑。那一刻,已多年對 中國 足球無感的我,竟有一點悲涼。 ↑魏瑪 本來是在最靠後的位置,坐下來的話就被遮擋得七七八八了。
兒子做球迷確實已經入巷了,不過喝啤酒還是個門外漢。 ↑魏瑪 在 慕尼黑 參觀 安聯球場 時,這才領會到了我們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幾乎與 安聯球場 同期設計建造的鳥巢,即便主辦過奧運會和無數場明星演唱會,其游覽價值也無法和安聯一個單一的足球場相提並論,因為鳥巢的故事膚淺就如同它的年齡,而安聯成了安放 德國 足球超過一個半世紀曆史積澱的地方。拜仁 慕尼黑 足球隊,代表著 德國 足球,因為有了這支球隊,談不上歷史的 安聯球場 脫胎換骨了。很久不關註國內聯賽的我,也不清楚有沒有俱樂部像這樣用心經營他們的主場足球場的,人家確實值得學習。
這裡不僅是拜仁的也是 德國 足球的歷史博物館,他們以自己的球隊為榮,他們以自己的足球歷史為榮。如果只把這裡看成是俱樂部掙錢牟利的一種商業運作,就肯定小看了 德國 人的志趣。這是他們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詳細記錄著一切,從容展示著他們的足球理念。不僅只讓你體驗身為球迷在看臺上的齊聲吶喊,並讓你深入球員更衣室、健身房、賽後發佈會場瞭解場外的秘密,還讓你循著球員登場的路線感受一把入場接受歡呼和臨賽的興奮與緊張。
把世界杯當節日歡度,不過是球迷和假球迷級的徒有熱鬧而無內核的派對。 德國 人淡定地對待世界杯,也淡定地對待他們衛冕冠軍從小組賽就鎩羽而歸,卻顯得比國內動輒上綱上線、動輒破口大罵有分量多了。 德國 足球還會繼續強大,對此我毫不懷疑。 ↑安聯球場 拜仁最輝煌的那兩年,五冠王! ↑安聯球場 關於飲食做為一個美食之都的吃貨,我算是個很不挑嘴的人了,而且始終認為只能欣賞家鄉味的人其實非常值得同情,基本屬於白活了。但在對待東西方飲食的問題上,卻固執地有著強烈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西方飲食並非一無可取,法餐顯然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而且也非一枝獨秀, 意大利 五漁村的薄餅就給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回味和回憶。但就共性而言,西方吃法單調、烹制手段貧乏、想象力創造力粗淺,實在不能跟東方飲食平起平坐,更不要說居於東方首席的 中國 飲食了。
在 德國 的正式第一餐就讓我們乘興而吃敗興而剩,當然這與臨時更換的 柏林 地接導游的安排不妥有關,但也側面印證了我的看法。在 慕尼黑 皇家啤酒館 柏林 分店里,端上桌的幾乎全是肉,肘子、排骨、香腸、火腿……除了墊在底下還不如高麗棒子泡菜的 德國 酸菜。更出乎意料的是 德國 人怎麼吃得那麼咸,以至於幾大杯啤酒和水都齁不住,最終我們剩下了好多。如果僅此一頓就擅作結論,就不負責任了,關鍵是其後在 德國 餐館的每一餐都鹽重,湯都要用自帶的保溫杯里的水兌成原分量的三四倍才能喝。不僅只是味重,其他指標也乏善可陳,當然也有可能是 成都 隨處找個蒼蠅館子都有的好滋味把我們給慣壞了,可吃慣火鍋、串串、鹽幫菜的人,按理說我們口很重啊, 德國 人不提倡低鹽嗎? ↑柏林 貶損了那麼多,好像此次旅行混得跟難民似的,其實也不然,有幾餐還是值得誇耀的。 比如 在 德累斯頓 相當於宵夜的豬肝、 班貝格 山頂平臺的午餐、 國王湖 邊的魚、 聖沃爾夫岡 小鎮 奧地利 風味餐廳的晚餐。其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薩爾斯堡的一頓晚餐和一頓午餐,我們食欲食量突然間大爆發,狼吞虎咽如同餓死鬼投胎。天下竟有如此美味?其實那不過是一家普通的日式餐廳,老闆和店員都是華人。突然之間聽到親切的國語,而且可以用筷子吃飯了,固然有助於進餐的心情,然而真正讓我們胃口大開的其實是久違的米飯。頭天晚上寧願餓著也不跟我們出來吃飯的兒子,像要彌補昨晚的損失似的,僅牛肉飯就狂吞了3海碗,還不算春捲、煎餃、雞肉飯等等。由此可見飲食習慣還是在嚴重影響著我們的胃口,想要排除固有習慣客觀評價西方飲食恐怕並不容易,我是不是需要反思自己對西方飲食的結論呢?
其實胃口這事也很難說, 比如 我們在 慕尼黑 第二天的晚餐,大家的胃口遠遠超出我的預判,以至於我和家弟言之鑿鑿將有大量食材被浪費的斷言落空,一向遠見卓識的我們弄得灰頭土臉。我們預判的依據是 慕尼黑 頭一天晚上的食量,在公寓廚房DIY的中式西餐,結果僅僅1塊牛排、2塊豬排和1盤雞翅,就打退堂鼓了。第二天晚餐一樣是DIY,還是那些食材,結果是4塊牛排、3塊豬排、2盤雞翅,吃了個精光。再中式的DIY,那也是超市買來的西餐食材,廚師也沒換,有多好吃是談不上的,飲食習慣更是不挨邊的。其他6個人多半隻是為了讓我和家弟吃癟,不惜吃撐。 ↑班貝格 班貝格 的午餐環境宜人,煙熏啤酒真有一股腊肉味。 ↑班貝格 說完了吃,最後再說說酒。在 慕尼黑 時買過一瓶 德國 雷司令,看球下酒。在 維也納 租住的公寓里,不意房主也送我們一瓶雷司令,也是看球下酒,但我很快就發現這一瓶的味道明顯不同於 慕尼黑 自購的那瓶,風味更好,應該是不同葡萄品種釀製。於是翻字典查詢,才知道完全不是一種酒,後者叫 威爾士 雷司令(Welschriesling)。 威爾士 雷司令與 威爾士 沒半毛錢關係,外文並不相同,國內卻翻譯成同一個詞。據資料, 威爾士 雷司令這種釀酒白葡萄品種原產地 奧地利 ,現種植區沒有 德國 ,可見與 德國 雷司令毫無關係。近年來紅酒的飲量大增,看來舌頭還是得到了鍛煉,不至於傻傻分不清。
游 德國 ,啤酒自然是不能或缺的,我們幾乎每餐必點,白啤、黃啤、黑皮都喝。每進超市,也必各樣一罐地搬回駐地,企圖遍嘗德啤。德啤的醇厚暢爽自不必說,通常麥芽濃度都在11.7以上,酒精濃度在4.9以上,而國內的啤酒普遍麥芽濃度8.5,酒精濃度2.5,用數據就能說明差距。去 德國 前就已不怎麼喝國內寡淡無味的啤酒了,而 德國 歸來後,只會更難下咽。不過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為隨著年齡增大,尿酸開始走高,雖還未痛風,但不得不防,喝不下國內的水啤酒那就乾脆別喝。回國正趕上世界杯最後賽程,紅酒佐球看 法國 奪冠,豈非正好! ↑慕尼黑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