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游記“西天獨行” 附帶介紹印度音樂和美食(含現場視頻)






這家店有兩個餐廳,一個叫Zorba the budda,純素食的,一個叫RANGREZZ,是non-veg的,其實是同一家店。為什麼我知道呢?因為非常湊巧,下午三點已經幾乎沒有客人了,正好是飯店老闆一家人自己用餐的時間,他們就坐在我旁邊一桌,於是就攀談起來,聊得非常開心。他們人都非常好,尤其是老闆,我感覺非常朴實。兩個女兒也都很有教養。最後我們還交換了聯繫方式。下麵這張是合照,大女兒長得像媽,大學快畢業了,二女兒像爸,正在讀高中。但是,這個不是全部,還有一大一小兩個男孩,沒有在照片里,此外還有一個。。。據他們說太淘氣了扔在家裡沒過來。。。這位5個孩子的母親聲稱自己結婚早還很年輕,覺得可以跟我做兄妹。。。還說女兒結婚的時候要邀請我來。然後我問在 印度 參加婚禮要不要送禮,結果他們說他們也會直接送錢,類似我們的紅包。。。
看樣子這家人家經濟條件是不錯的,大兒子生日的時候老闆娘還給買了個iPhone 7作為禮物。







一個說流利中文的 印度 導游正在講解,他讓大家猜這個精美的所在是做什麼用的,猜對送手機。
“不對,不對。。。你們都答錯了。現在我告訴你們,這是一個監獄。有人想到嗎?”


大和尚告訴我,當地的佛教徒非常虔誠,對僧侶非常尊敬。曾經有人用嘴親吻手,再謙卑地用手去觸碰他的腳。這不禁讓我想起泰戈爾的詩句:
"When thou commmandest me to sing, it seems my heart would break with pride ...
I touch by the edge of the far-spreading wing of my song thy feet, which I could never aspire to reach."
在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中,我讀到的是一樣的對藝術至真至美的虔誠和謙卑,而正是這種謙卑讓他的詩顯得無比高貴。 美國 詩人龐德說,“與泰戈爾這個淳樸的東方人相比,我自己顯得像是一個身披獸皮的野人”。
作為一個沒有信仰的 中國 人,面對佛教徒的這種虔誠的行為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受呢?
我不覺得沒有信仰是一件壞事(或者說信仰不一定非得是宗教),然而在 中國 這個文化過度早熟、人心過度複雜的國家裡,你可能就算有信仰也不敢十分表現出來,因為這會讓你顯得天真,甚至被人利用。不過,好在形式終究只是次要的。然而,如果我們的內心喪失了這個部分,就會淪入低俗。事實上在 中國 如今這個年代,也許不是喪失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認識到的問題,能否從一個被物質得失充斥而精神荒蕪的狀態,意識到內心向真向善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並踐行它,這不就是信仰嗎?信仰何必一定要包裹著迷信的形式呢?
讓我們再來咂摸一下這個道理:是不是正是由於泰戈爾更真、更淳,才讓他的藝術顯得更美呢?喪失了真與善,美就變得庸俗;而他的藝術的高貴恰恰來自於對真與善的虔誠和謙卑。








這裡我想到,現在我國各大旅游景點都有人開個小店打 非洲 手鼓的,那個東西跟塔布拉鼓比起來實在low爆了。我看塔布拉鼓說不定有市場潛力,而且一賣就賣一對兒,沒準就能火。有沒有人願意嘗試一下呢? 強烈建議搜索一些視頻來看。尤其可以搜Sitar, Tabla, Bansuri的合奏來看,通常都有很多即興演奏,甚至讓人覺得很像Jazz,我甚至覺得完全可以發展出一種像 巴西 的bossa nova那樣更適合現代人口味的(咖喱味?)爵士流派。三件樂器都可以演奏地很快,但卻也很擅長營造一種悠遠神秘寧靜的氛圍,相信練過瑜伽的朋友會很熟悉這種音樂,可能一聽到就立刻就進入冥想狀態了;)
▔▔▔▔▔▔▔▔▔▔▔▔▔▔▔▔▔▔▔▔▔▔▔▔▔▔▔▔▔▔▔▔▔▔▔▔▔▔▔▔▔▔▔▔ 3 阿格拉 - 泰姬陵泰姬陵確實太美了。這是沙賈汗為紀念他深愛的亡妻,不惜傾國財力,22年建成的建築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