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都江堰之二十——巍巍離堆伏龍觀
玉皇殿後壁上有宋景德年間馮伉撰寫的《移建離堆山伏龍觀銘序》。原碑佚,清 咸豐 年間,彭洵楷書八幅,用木刻置壁間,為人徙去。1980年,灌縣文管所用優質木板復刻,共12板,分兩堂嵌於伏龍觀三殿後壁上。其銘文曰:
“ 夏書《禹貢》:導江瀆以出岷山。秦史《河渠》:鑿離堆以泄沫水。懷襄昏墊之憂,平之於前,夏後錫圭而鑄鼎;瀦洳澒洞之患,浚之於後,李公斗牛而沉犀。惠我無疆,奕世載德。以視夫鄭國分渠於渭上,西門引漳於河朔;功相萬世也。左思曰:“指渠口以為雲門,釃滮池而為陸澤”;如李公者,不其然乎!夫非有道之士,智仁勇三者足備者歟!且驅風雲、運神化、剪妖厲,輝照竹帛,享祀豐潔;其在神仙之品,得非漢天師、許旌陽之徒歟?
離堆山伏龍觀者,俗傳李公誅邪壓怪之所,腴田沃野之會也。今其雲壁高坼,霜濤中註;靈阜嶙峋以磅礴,沖淵澎湃而瀺灂。硠硠灘滸,清振林谷,有若長蛟斷於陽羡,支祁鏁於淮泗,無復害矣。
每歲孟春,役徒萬億。 太倉 為之給粟,長吏為之監工。築之,繩之,決之,防之;乘時以興,比月而息。枝分派散,環繞糺錯; 連州 越郡,膏沐千里。雖 密雲 霮濧,愆陽蘊隆,而原野是濡,倉箱是粒。與《書》所雲:“岷嶓既藝,沱潛既道”,有同功焉。爰建福地,聿崇仙館;旌哲人之餘烈,慰生民之報德,固其宜矣。?
伉嘗覽舊史,燦然神跡。式將王命,躬率僝功,歷載維三。周視其間,堂廡湫隘。命芟草以廣其址,積石以增其註。遷舊宇之翳薈,即孤山之顯敞。洪流壁轉,列峰屏合。東 臨江 口之關,故靈基立其左,崇功之義也;西瞻寶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思道之旨也。正居太上之殿,中築朝真之壇。喬木蔽乎陽岑,奔流激乎陰壑。石頭虎踞之壯,蓬丘鰲觀之奇; 呂梁 懸仞之險,吳濤逆奔之勢;羅列在目,殆非人世之景象歟?且猛虎嘯於谷風,玄鶴鳴於浦月;白雲生座,上拂仙香;彩霧依崖,下傳天樂。氣象萬千,更僕難盡焉。方今聖上凝命穹昊,躋人福壽。訪道以清中夏,軒轅氏之理也;望秩以徧群神,有虞氏之勤也。茲地也,名山周映,靈跡孤標;僉移集道之宮,尊為逆釐之府。事非改作,功無用勞;不革舊名,惟崇新宇。經構輪奐之狀,助揚穆清之化;真風奇跡,等天地久。不亦盛乎!不亦永乎!拂石刻銘於彼山趾。其辭曰:
李公英英,日貫其誠。奇功美利,於今有靈。仙鳧屹峙,玄都景明。壇殿新制,門闥舊名。江沱泚泚,揚漣玉清。岷山峨峨,迴風雪零。桂菌朝蔚,漪瀾夜渟。乘雲嘯歌,浮邱 赤城 。”
旁邊還掛有木刻的唐代杜甫所作的《石犀行》:“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
圍欄牆邊,曾是中華人民 共和 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同志視察 都江堰 時站過的地方。憑欄望去岷山群峰、古堰雄姿盡在眼底。這裡是觀看 都江堰 飛沙堰、俯視寶瓶口的最佳位置之一。
玉皇殿一樓“觀瀾亭”側的廊廳上建有一條下行觀江 通道 ,進入口,順棧道到石梯,盤旋而下,便可到達寶瓶口腹部江面邊緣,這裡崖壁對峙,江水奔騰,波高浪闊,吼聲如雷,壯觀的場景令人震撼。 從江 邊觀江通廊感受鎖峽風光直至“ 望江 亭”後,可進入老王殿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