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都江堰
要說 都江堰 市,那是來過多次了, 青城山 和青城後山也都去過,可是最核心的 都江堰 景區卻還沒去過。對於這一修建於兩千多年前,至今仍在造福子孫萬代的偉大工程,我卻還未一睹真容。這天休息,早上醒來看了看天氣預報, 成都 市區最高氣溫33度,又是一個不想出門的火熱天,再看看 都江堰 ,最高氣溫29度,差異明顯,一時興起,決定去 都江堰 景區看看,洗漱完畢,說走就走。 ↑南橋 ↑南橋 南橋是 都江堰 景區 內江 水經寶瓶口流出的第一站吧,都說南橋的夜景很漂亮,但我對夜景這種東西一直不感冒,感覺花里胡哨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站在南橋上,迎面涼風很大,即使酷暑天這裡也很涼快。 離堆、伏龍觀 ↑卧鐵 從離堆公園進來就算進入景區了,離堆相傳是李冰帶領能工巧匠花了八年時間從主體山開鑿分離出來的。
徑直往前走在噴泉廣場可以看到卧鐵複製品,四面是竹籠榪槎。
卧鐵真品現存四根,埋在 內江 “鳳棲窩”處,作為淘灘的標準。卧鐵主要是用來標記挖掘深度的。相傳李冰建堰時在 內江 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卧鐵。卧鐵與“深淘灘、低作堰”的6字水則,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 都江堰 歲修淘灘的尺度。歲修清淤時必須淘夠深度,以淘至見到卧鐵為準,如果淘灘深度不夠, 內江 河床太高,將減少 成都 平原來年春灌引水量,而如果淘灘過深,則會使過量的洪水涌入 內江 ,導致 內江 灌區洪澇災害。
竹籠榪槎是用來控制水的流向和流量的。 過了卧鐵後寬闊的石板路就是堰功道,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治水建堰有功之臣,共有十二尊青銅塑像,從古至今有李冰、文翁、諸葛亮等,當然主角是李冰了。 ↑伏龍觀 ↑伏龍觀 ↑伏龍觀 堰功道盡頭就是伏龍觀,建於玉壘山開鑿分離出來的小山頭上,緊挨著寶瓶口。民間傳說李冰父子在此降服了一條龍,然後用鐵鏈將龍鎖在了離堆上面,因此得名伏龍觀。伏龍觀有東漢時期的李冰石像和其他珍貴文物,還有一百多年的紫荊。 寶瓶口進水伏龍觀上的觀瀾亭是觀看寶瓶口的最佳位置。 寶瓶口是 都江堰 三大主體水利工程之一,最後一個環節,起“節制閘”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 內江 進水量,是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人工鑿開的一個口,因它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
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 內江 進水量的關鍵。 內江 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 成都 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 內江 水位提升高過飛沙堰,洪水就進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寶瓶口對水流的約束,達到了防洪的作用。 內江 水流進寶瓶口後,順應 西北 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 成都 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 飛沙堰“溢洪”+“飛沙” ↑飛沙堰 ↑飛沙堰 飛沙堰是 都江堰 主體水利工程之一,是第二道防線,其功能一是“溢洪”,二是“排砂石”。
都江堰 確保 成都 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 內江 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 內江 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 內江 通暢,確有鬼斧神工之妙。 魚嘴分水 ↑魚嘴分水堤 ↑魚嘴分水堤 過了飛沙堰,就到了金剛堤,逆流而上直達魚嘴分水堤。魚嘴是 都江堰 主體水利工程之一,作為第一道工程,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 內江 ,外江排洪, 內江 引水灌溉。
金剛堤實質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魚嘴位於金剛堤的頂端,形如鯨魚之嘴巴,故名為魚嘴。魚嘴與金剛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為 內江 和外江,所以魚嘴與金剛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程。從分水堤與金剛堤位於河床中心位置分析,這個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彎道環流的科學原理形成的。如的分水堤東側是岷江凹岸,也正是 內江 流經的部位,西側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經的部位。這裡的彎道環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蝕的和過境的大量泥沙,由環流的底流再搬運到凸岸堆積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積形成規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剛堤和魚嘴。金剛堤和魚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為分汊型河床。尤其魚嘴的存在意義,在於發揮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 內江 ,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註入 內江 。顯然,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剛堤)和洲頭(魚嘴)的分水分沙特點,又利用了 內江 具有平面彎道環流泄水特性,創造的科學分水方法。 道法自然,垂範宇內從魚嘴旁邊過安瀾索橋,登上玉壘山秦堰樓,可以觀賞 都江堰 全貌,這裡看起來更加直觀。總體上來說就是魚嘴分水,飛沙堰溢洪排沙,寶瓶口進水,而三大主題工程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一無壩引水工程順應了自然,造福了千秋萬代,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玉壘浮雲變古今 ↑玉壘關 玉壘山上還建有二王廟、秦堰樓、玉壘閣等,另外玉壘山的松茂古道是古代蜀地入藏的唯一道路,而唐朝時為防止吐蕃入侵大修玉壘關。慶幸自己登臨之時並非萬方多難,沒有山河破碎,還能羡錦江美色,觀玉壘浮雲。 大熊貓基地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 下午再去 都江堰 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看了下盼盼。 總結1.整個 都江堰 市要比 成都 低至少四五度,晚上回 成都 感覺比 都江堰 白天還要熱。
2.我參觀 都江堰 水利工程是走的主流路線,就是離堆-寶瓶口-飛沙堰-魚嘴,這條線路是逆流而上。如果要瞭解 都江堰 的原理按順流而下的方向走似乎要好一點。
3.這次是走馬觀花看了一遍,其實還有好多地方沒有走到,另外瞭解也還不夠深入,以後有機會肯定會再去的。
徑直往前走在噴泉廣場可以看到卧鐵複製品,四面是竹籠榪槎。
卧鐵真品現存四根,埋在 內江 “鳳棲窩”處,作為淘灘的標準。卧鐵主要是用來標記挖掘深度的。相傳李冰建堰時在 內江 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卧鐵。卧鐵與“深淘灘、低作堰”的6字水則,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 都江堰 歲修淘灘的尺度。歲修清淤時必須淘夠深度,以淘至見到卧鐵為準,如果淘灘深度不夠, 內江 河床太高,將減少 成都 平原來年春灌引水量,而如果淘灘過深,則會使過量的洪水涌入 內江 ,導致 內江 灌區洪澇災害。
竹籠榪槎是用來控制水的流向和流量的。 過了卧鐵後寬闊的石板路就是堰功道,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治水建堰有功之臣,共有十二尊青銅塑像,從古至今有李冰、文翁、諸葛亮等,當然主角是李冰了。 ↑伏龍觀 ↑伏龍觀 ↑伏龍觀 堰功道盡頭就是伏龍觀,建於玉壘山開鑿分離出來的小山頭上,緊挨著寶瓶口。民間傳說李冰父子在此降服了一條龍,然後用鐵鏈將龍鎖在了離堆上面,因此得名伏龍觀。伏龍觀有東漢時期的李冰石像和其他珍貴文物,還有一百多年的紫荊。 寶瓶口進水伏龍觀上的觀瀾亭是觀看寶瓶口的最佳位置。 寶瓶口是 都江堰 三大主體水利工程之一,最後一個環節,起“節制閘”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 內江 進水量,是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人工鑿開的一個口,因它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
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 內江 進水量的關鍵。 內江 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 成都 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 內江 水位提升高過飛沙堰,洪水就進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寶瓶口對水流的約束,達到了防洪的作用。 內江 水流進寶瓶口後,順應 西北 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 成都 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 飛沙堰“溢洪”+“飛沙” ↑飛沙堰 ↑飛沙堰 飛沙堰是 都江堰 主體水利工程之一,是第二道防線,其功能一是“溢洪”,二是“排砂石”。
都江堰 確保 成都 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 內江 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 內江 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 內江 通暢,確有鬼斧神工之妙。 魚嘴分水 ↑魚嘴分水堤 ↑魚嘴分水堤 過了飛沙堰,就到了金剛堤,逆流而上直達魚嘴分水堤。魚嘴是 都江堰 主體水利工程之一,作為第一道工程,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 內江 ,外江排洪, 內江 引水灌溉。
金剛堤實質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魚嘴位於金剛堤的頂端,形如鯨魚之嘴巴,故名為魚嘴。魚嘴與金剛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為 內江 和外江,所以魚嘴與金剛堤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工程。從分水堤與金剛堤位於河床中心位置分析,這個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彎道環流的科學原理形成的。如的分水堤東側是岷江凹岸,也正是 內江 流經的部位,西側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經的部位。這裡的彎道環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蝕的和過境的大量泥沙,由環流的底流再搬運到凸岸堆積成遇回扇,其中一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積形成規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剛堤和魚嘴。金剛堤和魚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為分汊型河床。尤其魚嘴的存在意義,在於發揮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 內江 ,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註入 內江 。顯然,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剛堤)和洲頭(魚嘴)的分水分沙特點,又利用了 內江 具有平面彎道環流泄水特性,創造的科學分水方法。 道法自然,垂範宇內從魚嘴旁邊過安瀾索橋,登上玉壘山秦堰樓,可以觀賞 都江堰 全貌,這裡看起來更加直觀。總體上來說就是魚嘴分水,飛沙堰溢洪排沙,寶瓶口進水,而三大主題工程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一無壩引水工程順應了自然,造福了千秋萬代,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玉壘浮雲變古今 ↑玉壘關 玉壘山上還建有二王廟、秦堰樓、玉壘閣等,另外玉壘山的松茂古道是古代蜀地入藏的唯一道路,而唐朝時為防止吐蕃入侵大修玉壘關。慶幸自己登臨之時並非萬方多難,沒有山河破碎,還能羡錦江美色,觀玉壘浮雲。 大熊貓基地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 下午再去 都江堰 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看了下盼盼。 總結1.整個 都江堰 市要比 成都 低至少四五度,晚上回 成都 感覺比 都江堰 白天還要熱。
2.我參觀 都江堰 水利工程是走的主流路線,就是離堆-寶瓶口-飛沙堰-魚嘴,這條線路是逆流而上。如果要瞭解 都江堰 的原理按順流而下的方向走似乎要好一點。
3.這次是走馬觀花看了一遍,其實還有好多地方沒有走到,另外瞭解也還不夠深入,以後有機會肯定會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