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時空下的方城 ☆晉北雲中 歌風大同☆


寺門前空無一人,也沒見售票或換票的地兒,於是就這樣走進去了。

從大門開始,先後設有四道不同形狀的寺門,沿大寺中軸線,有次序、有節奏地順延展開。
在各個寺門中間設置了多進院落,竟然頗有些 蘇州 園林的移步易景的雅逸。

整個院落古樹參天,華表精美,一派 江南 園林風光。
大殿左右前方,有兩株參天古樹,一株為古槐,一株為京杏,樹齡估計都在數百年以上。
一株仍是綠葉蔥蔥,但另一株卻沒有一片葉子,只是支楞著光突突的枝條,不知道怎麼了。
大樹 左右兩側為星月造型的華表。

主院西部約1間房見寬部分為高起的臺地,平均高於主院最低處50釐米左右,為大殿前階的過渡。
清真大寺主院低於九樓巷街面1米多,據專家考證說,越是年代久遠的寺院就越具有這一地形特征。

行文非常有意思,佇立許久,反反覆復地細看了幾遍。
嘆一代千古大帝,恩威並施的御權之術確實是非一般常人所能及呀。
摸摸頭,豎起大姆哥,遞一根棒棒糖,再擺嚴肅臉督警一下。
如此這般即把邊陲回民之心收拾得妥妥貼貼。

頒發此道聖旨的故事由來是這樣的:
公元1694年正是康熙三十三年。
這一年的三月,恰恰與穆斯林的齋月重合。
有南城巡城李御史密奏:穆斯林教徒“夜晚一起出去,企圖造反。 ”
康熙大駭,速與軍機大臣商議。
而兩個大臣並不知道有此事。所以,康熙決定微服私訪。
微服喬裝的君臣三人, 一同進入清真大殿朝拜,看到很多回族教民都坐在大廳里地板上,聽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者 宣講。
三人聽了內容,老者談論遵照“古蘭經”教導,敬拜神,孝敬父母等。
康 熙看到整個大廳充滿了和諧,講課內容都是勸教善良,並沒有企圖造反的意圖。 於是詔令回皇宮。
第二天,他宣李御史,對其革職查辦。
事後康熙派人去安撫回 族教民,並專門賜與聖旨牌。
這道聖旨的意思是:
回漢之典禮皆倡導弘揚正道揚善抑惡。七十二門派、三教九流,美名其美名其修 身成佛,膽氣誘惑真善美而主邪惡,越法而滋生醜事發生。已往非法之事不再追 究, 如再犯定斬不饒。
漢民中為官者按官級享受俸祿。 而回民每日五番叩拜真主,朝拜聖人,並無享受俸祿,他們時刻不忘真主賜予的恩澤。此確實漢官人不如回人。正告天下官員,如查實以假借之由、誣陷謊報回教謀反叛亂的人,掌法司 法官先斬之後報。
希望天下回民恪守清真教的教律教規,卻不可違犯真主的命 令,辜負了朕及真主賜予的恩惠!


君子不怨天尤人,婚 禮應趨於雅靜,喪祭崇諸誠實,而日用“皆無越乎至正之理也” ,這些都是伊斯蘭教育的教義。非常具有正能量。
九龍壁

此座 九龍 壁長45 米、高8 米,厚2米,壁面由五彩琉璃構件組成,是 中國 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堪稱 九龍 壁之首,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座五彩琉璃照壁。

以前這裡還需要購10元門票,才能進入小院看看這 九龍 飛翱。現在已是免費。
換票窗沒人理,和清真大寺一樣,直接從小門口走進去好了。
實話講,若是還收費的話,我們可能也不會進來了。
入門狹小,站在門口是不可能看得到 九龍 壁的……嚴防偷看。
與 九龍 壁僅隔一條馬路的是正在修繕的代王府。
其實 九龍 壁僅僅是當年代王府的入門影牆照壁罷了。
從這可以遙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昔日的富貴壯麗。

陽數之中以九為極,五居中,所以天子被稱為“九五”之尊。
九龍 壁為影壁設計,將“ 九龍 ”分置於5個空間。
為什麼代王朱桂要修此 九龍 壁呢?
朱桂比他的四哥永樂皇帝朱棣小十四歲。兄弟二人娶的都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的女兒。所以,朱桂與朱棣既是兄弟,又是連襟,關係更親密於其他兄弟。
相傳朱桂有一次去朱棣王府,看見王府門前新修了一座琉璃 九龍 壁,吵嚷著也要在 大同 的皇宮前造一座。
於是問四哥要了圖紙,召集了工匠,回去 大興 動工了。
而傳言代王妃心窄善妒,好攀比,要求代王修此 九龍 壁,一定要比朱棣王府的 九龍 壁更大更氣派。
所以,從此誕生了一座全 中國 規模最大的 九龍 壁。

大同 九龍 壁的飛龍為四爪,且沒有尾鰭,尾部類似蛇的尾巴,龍身鱗片是條形疊加分佈,而故宮 九龍 壁的分佈形式更像魚類的交錯分佈。
大同 九龍 壁的9條龍均為側向,故宮 九龍 壁中間 黃龍 為坐龍,這為了區別代王與皇帝的地位差別,不過這也足見代王在當朝的地位。

華嚴寺

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
據史料記載,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皇帝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雕印《契丹藏》全書五百七十九帙,於西京敕建大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安放,並於寺內“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從而使大華嚴寺成為皇家祖廟。
遼代末年,寺院建築十之七八毀於兵火,金代依舊址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 景泰 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
明成化、萬曆年間時,寺院一分為二,上寺偏 西北 ,下寺偏東南,各開山門,自成格局。
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補,但風光難現。
2008年, 大同 市啟動名城復興工程,依據寺內“金碑”記載,投巨資對華嚴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恢復了遼金時期大華嚴寺的鼎盛格局。
這座隆盛於遼金兩朝西京重地的北國梵宮,寺內的建築、塑像、壁藏、壁畫、平綦、藻井等,
以歷史之悠久,規模之浩大,技藝之高超,堪稱遼金藝術博物館。
華嚴寺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並不是如常見的漢地佛寺那般的坐北朝南,
而是,坐西朝東。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依照契丹族拜日信鬼、以東為尊的原始信仰。
“崇拜太陽”、“以日為貴”,這是古代游牧民族普遍的“生命情結”。
因為,
是太陽給了他們溫暖、
給了他們光明、
給了他們生命的一切。
馳騁草原和穿棱林海,
更需要太陽為他們指明方向。
所以,契丹人看來,什麼才是 “尊貴”?那當然就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東方!
於是,他們把這種方向做為建屋築邑的定製,
從漠北創建城郭、宮室開始,一直到日後的殿堂廟宇,皆是如此。

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
從上圖可清晰看到,此三處分佈於寺院的中部和左部。
華嚴寺有兩條軸線,形成一主一副的格局。
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所在為主軸線,而薄伽教藏及木塔所在為副軸。

邁進華嚴寺的檢票大門後,
外面的紛擾仿佛瞬間消失了,
唯有空靜廣寥的庭院。
心兒,頓安。


緩慢的鐘聲,繚繞的梵音,和著風兒的旋律,在四月的清晨,一波波地漾開......

最美人間四月天。

三尊主佛身穿寬大、舒松、下垂的褒衣博帶,氣派非凡。

我儘力了……^O^



意即遼代的基礎,金代的殿堂,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畫。
四朝合一,在全國僅此獨有。
門額的兩塊掛匾與高踞殿脊的琉璃鴟吻,都是難得的古物真跡。
大雄寶殿面闊九間(53.75米),進深五間(29米),總面積1559平方米。
大殿整體建築結構為單檐五脊頂,檐高9.5米,殿頂正脊高1.5米,正脊兩端的琉璃鴟吻高達4.2米。

“調御大夫”是佛陀的十個通號之一。調伏情緒與煩惱。
俗塵凡夫的喜怒哀樂常常發作,沒有足夠能力自己去調伏。而佛陀是大智慧的開悟者,有能力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調御凡夫們的心性,使之共往正道。
這恰似馴馬師善於調御馬兒,所以尊稱佛陀為“調御丈夫”。

其中北端鴟尾屬大殿同時構件,為金代遺物,這是我國佛教古建築最大的琉璃鴟吻,非常罕見。
造型霸氣,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彪悍之氣,與漢地迥異。
而華嚴寺的鴟尾,又稱吞脊獸,我更偏愛這個叫法,非常的貼切與形象。
鴟尾最早的形象是傳說中的“魚虯”,《譚賓錄》載:“ 東海 有魚虯,尾似鴟,鼓浪即降雨,遂設象於屋脊。”
唐代之後,鴟尾突出了吻的形狀,張口吞脊,頭部造型愈發向龍靠攏。
人們以吻為此構件的特征,開始將鴟尾改稱鴟吻。
而因為鴟吻、龍吻、螭頭這些稱謂只能作為帝王宮殿專用,黎民百姓不能用吻,只能用尾。因此,民間建築中仍以尾相稱。
有一傳說,鴟尾本是龍的第七個孩子,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特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喜歡吞火。
另一種說法是南北朝時代佛教大盛, 印度 的摩羯魚傳到 中國 ,摩羯魚(即鯨魚)有足,在佛經上是雨神的座物,能滅火。
這兩個傳說中的鴟尾都是用來避火,同有扶正辟邪之意。
其實吞脊獸除了辟邪的功能,更兼具實用功能。
吞脊獸可以嚴密封固正脊與檐角交匯處的縫隙,使雨水不容易通過縫隙滲入。
而清朝之後,吞脊獸的舌根連接一根很細的鐵絲,直通地下。若遇雷電的電流,就從龍舌頭沿線下引地底,房屋遭不到破壞。這樣奇妙的裝置,當然就是避雷針 的功用了。
古人的智慧,總是令人驚嘆訝喜。


初入,墨跡淡淡的古舊牌匾,斑駁的巨大朱門,殿內色變微薰的壁畫,原汁原味地,一一呈現於眼前。
慈眉的佛陀與善目的 菩薩 們,那慈悲瞭然的凝視已然穿越千年的日日月月。

三尊遼代的佛陀面相、身姿、衣飾乍看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手印稍有差別。
相好端嚴,佛頂髻為螺髻,微微凸起,似有似無。臉龐上下扁平,鼻子直而短小,雙唇厚小而緊閉。
這種面相造型,充分顯示著北方游牧民族以雄健為美的審美意識。
特別是凸而圓的兩顴骨以及楞角分明的雙唇和上翹有力的下顎,皆是遼代佛像的典型面相。
舟形背光外側為火焰紋,其內又有兩輪頭光和身光,且圖案飾繪網目紋和流水形環狀紋,為遼代常用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