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時空下的方城 ☆晉北雲中 歌風大同☆
↑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
從二樓往下拍的大廳。
其實這時候有好幾位黑皮膚的 非洲 人,正倚著玻璃欄桿各種自拍與合拍。
我是搶了一個空隙來湊熱鬧的。 ↑大同市博物館
拓跋鮮卑的北魏政權建都平城,孝文帝 太和 新政推動匯聚南北文明。
絲綢之路 的起點、平城明堂遺址、 方山 永固陵、雲岡石窟、 敦煌 宋紹祖夫婦和司馬金龍墓葬群的文物,見證著南北朝的文化交流與交融的進程。
在這兒,豪放的草原風格與深邃的華夏文明接洽成型,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獨特蘊涵。
↑大同市博物館 二樓,“北魏平城”展廳中司馬金龍墓俑群,北魏軍陣的縮影。
238造型各異導騎、騎馬儀衛俑、步行儀衛俑、步行戎裝傭、侍從俑和甲騎具裝等組成出行俑陣,這就是當年北魏貴族出行的盛大場面。
漢文化和游牧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大同市博物館 這二百多的墓俑群,是國家規定不能出國展出的珍貴國寶哦。 ↑大同市博物館 犼獸。
雖是蹲姿,卻依舊威風凜凜,氣勢迫人。
特別是頭上那簇首羽,無疑是點睛之筆,使得整尊獸像鮮活生動起來。 ↑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 十八羅漢 ↑大同市博物館 造型各異的佛陀造像 ↑大同市博物館 正在辛勤勞作的晉人。 ↑大同市博物館 反映當年真實生活的壁畫。 ↑大同市博物館 雲岡石窟從博物館出來,想打車,居然路上的車子都沒有幾輛。滴滴車更是不見影蹤,這片區域看來真的是“新區”!唯有的交通工具是公車。但我們時間緊張,來不及慢慢晃哦。正在著急看人品運氣的時候,確實來了輛不亮燈的出租車,原來是司機拉朋友回市區的。砍價未果,最後只好以80元的高價成交了。
而若是在市區內搭乘旅游專線車可直達雲岡石窟,票價僅3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下車之後,還需要步行數百米才能到達售票大廳。
我們提前網購了門票,直接刷碼即可進入,不需要再換紙質票。
穿過大廳,兩排佛幢肅穆排列,註目遠望盡頭是景區 新建 的寺院靈岩寺。
頗有些參拜道的意境。長長的參拜道作用,能讓參拜者肅行靜心,收攝身口意,以恭敬心進入殿堂去朝拜。 ↑雲岡石窟
在寺院前,有電瓶車搭乘直接到石窟區域。
若是步行也完全沒問題,順著車路,或是穿過寺院,過橋之後,步行幾分鐘到達。
小河的對岸再往前一些就是洞窟區了。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與 敦煌 莫高窟, 洛陽 龍門石窟 , 天水 麥積山石窟齊名為 中國 四大石窟。
大同 在1500百年前,是北魏的都城,當時稱為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 洛陽 ,在近百年間,這裡一直是 中國 北方封建統治的中心。
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 崇信 佛教,並奉為國教。
公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焚毀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滅法”。
不久太武帝病,疑為滅法所致,大悔,殺崔浩。
文成 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一位著名和尚奉 文成 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 民和 雕刻家動工開鑿的。
魏晉時崛起於盛樂( 內蒙古 和林格爾 北)的鮮卑族代國,幾經興亂,於公元386年在拓跋珪帶領下,改代為北魏。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 山西 大同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治理天下,就應四海為家,這話是26歲的拓跋宏決意遷都 洛陽 時所說的。當時首都平城( 大同 )偏於北地,不利北魏推進漢化及統一 中國 的政治理想。
公元493年,拓跋宏以攻打南齊為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領文武百官奔赴 洛陽 。群臣為了阻止攻打南齊,只好贊成遷都 洛陽 。 洛陽 就此得到發展, 龍門石窟 開始建造,百業漸興。
拓跋宏進一步下令穿漢服,說漢話,製作禮樂,改革舊俗,提倡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
他的改革十分徹底,為鼓勵漢化,甚至把自己的拓跋姓氏改為 元氏 ,皇帝將祖宗姓氏都漢化了,拓跋宏成了元宏!
大同 雲岡石窟就明顯能看出東西方文化交流會聚痕跡,這座馮太后時期下令開窟的偉大歷史石窟,最輝煌的作品大都出現於馮太后及拓跋宏統治時期。
遷都 洛陽 後,雲岡石窟逐漸衰落, 洛陽 龍門石窟 卻從此興盛。
但仔細對比雲岡與 龍門 ,就會發現,北魏主導的雲岡石窟精華之作很大氣,很上乘,匯聚了鮮卑族雄渾氣質, 印度 , 希腊 ,波斯等異國風情,及中原文化的風流雅緻。
馮太后及拓跋宏祖孫倆盛興北魏之時,人心開闊,漢元素,鮮卑風格,異國模式,一概兼收並蓄於雲岡石窟的創作中。
雲岡石窟至今保存的曇曜五窟,就是北魏時期多種文化融合的巨制,風格雄健,渾厚,質朴,至今許多參觀者瞻仰時忍不住會瞠目結舌,感嘆不已。
主體興盛於唐朝的 龍門石窟 很明顯繼承了雲岡石窟的風格,卻是已經減少了北魏時期遼闊雄渾的氣質,多了中原的風流飄逸儒雅狀態。
雲岡石窟實證了唐朝文化與北魏的脈絡關聯,
因此餘秋雨說,“北魏就是一個歷史支點,它撬起了唐朝。”
在雲岡石窟博物館,豎立著一方石碑,上刻八字:“ 中國 由此邁向大唐。”
↑雲岡石窟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的雲崗石窟,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東西綿延一公里,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軀,為 中國 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其中第16~20窟是開鑿最早的石窟,這是由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據說這幾個石窟是根據北魏皇帝的面貌雕刻的,所以既有異域風格又有胡人面貌,兼有中原特色,是佛教本土化的一個象徵。
第1、2窟,第5、6、7、8、9、10、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471-494年),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
第20窟以西,以及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基本是北魏遷都 洛陽 後(494年)所建,因遷都後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已經停止了,但是鑿窟造像之風卻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雲岡石窟 說來也很幸運,當我們匆匆往石窟區緊趕慢趕的時候,遇到一隊夕陽旅游團,聽口音似乎是 上海 的。團員們都是老爺爺老奶奶居多,帶隊的導游大叔為照顧老人家的原因,走得比較慢,介紹的也很大聲。
於是,我向小伙伴使眼色,心照不宣地默默在後邊跟著。雖說我們的年紀似乎有那麼一點顯眼,但慢慢走,合適我們快要走斷的腿呀。
這些石窟一溜排開鑿在一排山壁上的。從雲岡石窟的官網看全景圖可以得到非常直觀的視角。
從門口進來,先經過的1-4號窟洞風化很嚴重。僅在外邊看一眼,就沒進去了。這幾個洞窟其中的2號窟有一眼泉水,還蠻特別。
重點是看中部的這系列洞窟。
這兩座層閣樓分別是5窟大佛洞,6窟釋伽佛洞。 ↑雲岡石窟 這座洞窟內的雕像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佛陀故事。
下圖的石像展示的是佛陀誕生的場景。
佛母倚著一棵無憂樹,右肋誕下悉達多太子,即是佛陀釋迦牟尼佛。 ↑雲岡石窟 梁思成曾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
美有餘韻,薈粹於一紋一痕之間 ↑雲岡石窟 北魏的拓拔宏善待漢文化,自然也善待佛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後邊的 印度 文化,同時 希腊 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巴比倫文化也一起卷入。
由此 中國 北方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混居。
從此 中國 文化不再只是流轉於 黃河 長江之間,經從 大興安嶺 出發的胡風……因包容而更加強盛。
雲岡石窟做為這種文明大匯聚的最好見證。
跨世紀的大紀元來了…… 中國 由此邁向大唐。 ↑雲岡石窟 俏皮的搭腳 菩薩 像。 ↑雲岡石窟 第9窟與第10窟是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中殿堂風味最濃的兩個窟。而且這兩窟以其前殿有列柱開問,是為雲岡一大特點。 ↑雲岡石窟 第16~20窟是開鑿最早的石窟,這是由著名的高僧曇曜開鑿的。又稱為曇曜五窟。
這是第17窟~雲岡最大的交腳坐像,高15石公尺。
你走進這低於地平面約1公尺的17窟時,仰面向上,這尊主像魁奇偉岸,有唯我獨尊的氣勢。
頭上戴花冠,胸前配獸飾,臂著珠釧,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人們稱之為“交腳 彌勒 菩薩 ”。
此窟東西兩壁各有一大佛像,東為坐像,西為立像,也非常魁梧,但風格與主像不同。由於有這三尊像,也有稱之為“三世佛”,主尊定為未來世之 彌勒 。
當年周總理陪同外國元首來這兒參觀,風趣地說我們 中國 人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會打領帶了。這尊佛陀有著外交官的禮儀,打著領帶,笑意滿滿。並因此打趣道,說不 定西 方的領帶淵源是從我們東方的雲岡而來哪。
這尊佛陀也是以北魏皇帝為原型雕造的。把佛像按自己的像貌來塑造,政教合一,以進一步鞏固統治政權。而胸前的領帶狀衣飾,是當年皇帝出席重要慶典之時的最隆重著裝。 ↑雲岡石窟 第18窟的佛像身披千佛伽沙袈裟,左手撫胸。相傳是以滅佛的皇帝太武帝相貌來鑿刻。
由於滅佛運動的果報惡劣,太武帝早逝。鑿塑其像,披上千佛袈裟,有為其懺悔罪業,加持護佑超拔的含義。
左手撫胸代表懺悔,袈裟上的尊尊佛陀予以慈悲加持。 ↑雲岡石窟 佛像上邊的無數小細洞是什麼呢?我在前年參觀 敦煌 莫高窟的時候,講解員對此有了詳細解答。
現在我們看到的佛像已經是嚴重風化之後的樣子,原本每尊佛像都是彩色的。
當年為了更好在泥石像外邊裹上一層厚泥包漿以便彩繪,若是直接在佛像上邊包泥很容易脫落,
所以就鑿了很多小洞洞,插入木樁,並以繩子固定,增加摩擦力,能更好地掛住厚漿。
有些略大的洞眼,則是施工時,插腳手架時打的孔洞了。 ↑雲岡石窟 若將 敦煌 莫高窟與雲岡石窟對比,莫高窟規模更為宏大精美,除了雕造的佛像之外,重點還在於驚嘆絕世的無數壁畫,以及震驚全世界的藏經洞。(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的莫高窟游記 敦煌 的梵唄)
雲岡之美全部集中於塑像藝術,稍顯單一了。
↑雲岡石窟 這些空空的窟窿洞,裡邊的佛像全部被搶盜了。有很多正在 歐洲 各國和 美國 的博物館里展出。
在 太原 的 山西 博物院,佛像的展館里有一面背景牆,圖片上邊標註了目前這尊佛像是在哪個國家的展館展出。 ↑山西博物院 從20窟的露天大佛,再往後邊是21-45窟,是孝文帝遷都 洛陽 之後,一些達官貴人自出資開鑿的中小佛窟。搭著綠架子,估計是在整修吧。
雲岡博物館在此片區域前方一些。但這季節是下午四點閉館,錯過時間了,沒能去看。
網上介紹感覺這座博物館設計現代,藏品介紹得也不錯,還是值得去看看的。 ↑雲岡石窟 露天大佛算得上是雲岡石窟的標誌了。
這是第20窟釋迦牟尼佛坐像,窟前壁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 ↑雲岡石窟 這幾張化身像,必需隆重地感謝小伙伴的敬業認真(無數次失敗)!
她很努力的與自己過不去~如果沒拍 成功 ,就絕不停止。
PS:當時已過下午5點半的閉窟時間,而且天上烏雲密佈,暴雨 將至;
……景區已空,左右各一名保安蹲坐地上,極其熱情(無奈)的緊盯著~跑來又跑去的我擺各種POSE
↑雲岡石窟 終於圓滿完成拍攝任務之後,發現幾步遠之外還有兩輛工作車(上邊都是清場工作人員)在圍觀。
在我經過之時,異常關切地問:拍 成功 了嗎??快點上電瓶車,就等你倆了。準備下雨了的,乘車可以快些回到大門口。
我倆趕緊跑步衝進電瓶車,同一時間,那兩輛工作車似乎發出歡呼~清場完畢,下班了!
從二樓往下拍的大廳。
其實這時候有好幾位黑皮膚的 非洲 人,正倚著玻璃欄桿各種自拍與合拍。
我是搶了一個空隙來湊熱鬧的。 ↑大同市博物館
拓跋鮮卑的北魏政權建都平城,孝文帝 太和 新政推動匯聚南北文明。
絲綢之路 的起點、平城明堂遺址、 方山 永固陵、雲岡石窟、 敦煌 宋紹祖夫婦和司馬金龍墓葬群的文物,見證著南北朝的文化交流與交融的進程。
在這兒,豪放的草原風格與深邃的華夏文明接洽成型,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獨特蘊涵。
↑大同市博物館 二樓,“北魏平城”展廳中司馬金龍墓俑群,北魏軍陣的縮影。
238造型各異導騎、騎馬儀衛俑、步行儀衛俑、步行戎裝傭、侍從俑和甲騎具裝等組成出行俑陣,這就是當年北魏貴族出行的盛大場面。
漢文化和游牧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大同市博物館 這二百多的墓俑群,是國家規定不能出國展出的珍貴國寶哦。 ↑大同市博物館 犼獸。
雖是蹲姿,卻依舊威風凜凜,氣勢迫人。
特別是頭上那簇首羽,無疑是點睛之筆,使得整尊獸像鮮活生動起來。 ↑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 十八羅漢 ↑大同市博物館 造型各異的佛陀造像 ↑大同市博物館 正在辛勤勞作的晉人。 ↑大同市博物館 反映當年真實生活的壁畫。 ↑大同市博物館 雲岡石窟從博物館出來,想打車,居然路上的車子都沒有幾輛。滴滴車更是不見影蹤,這片區域看來真的是“新區”!唯有的交通工具是公車。但我們時間緊張,來不及慢慢晃哦。正在著急看人品運氣的時候,確實來了輛不亮燈的出租車,原來是司機拉朋友回市區的。砍價未果,最後只好以80元的高價成交了。
而若是在市區內搭乘旅游專線車可直達雲岡石窟,票價僅3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下車之後,還需要步行數百米才能到達售票大廳。
我們提前網購了門票,直接刷碼即可進入,不需要再換紙質票。
穿過大廳,兩排佛幢肅穆排列,註目遠望盡頭是景區 新建 的寺院靈岩寺。
頗有些參拜道的意境。長長的參拜道作用,能讓參拜者肅行靜心,收攝身口意,以恭敬心進入殿堂去朝拜。 ↑雲岡石窟
在寺院前,有電瓶車搭乘直接到石窟區域。
若是步行也完全沒問題,順著車路,或是穿過寺院,過橋之後,步行幾分鐘到達。
小河的對岸再往前一些就是洞窟區了。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與 敦煌 莫高窟, 洛陽 龍門石窟 , 天水 麥積山石窟齊名為 中國 四大石窟。
大同 在1500百年前,是北魏的都城,當時稱為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 洛陽 ,在近百年間,這裡一直是 中國 北方封建統治的中心。
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 崇信 佛教,並奉為國教。
公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焚毀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滅法”。
不久太武帝病,疑為滅法所致,大悔,殺崔浩。
文成 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一位著名和尚奉 文成 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 民和 雕刻家動工開鑿的。
魏晉時崛起於盛樂( 內蒙古 和林格爾 北)的鮮卑族代國,幾經興亂,於公元386年在拓跋珪帶領下,改代為北魏。
公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 山西 大同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治理天下,就應四海為家,這話是26歲的拓跋宏決意遷都 洛陽 時所說的。當時首都平城( 大同 )偏於北地,不利北魏推進漢化及統一 中國 的政治理想。
公元493年,拓跋宏以攻打南齊為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帶領文武百官奔赴 洛陽 。群臣為了阻止攻打南齊,只好贊成遷都 洛陽 。 洛陽 就此得到發展, 龍門石窟 開始建造,百業漸興。
拓跋宏進一步下令穿漢服,說漢話,製作禮樂,改革舊俗,提倡鮮卑貴族與漢族通婚。
他的改革十分徹底,為鼓勵漢化,甚至把自己的拓跋姓氏改為 元氏 ,皇帝將祖宗姓氏都漢化了,拓跋宏成了元宏!
大同 雲岡石窟就明顯能看出東西方文化交流會聚痕跡,這座馮太后時期下令開窟的偉大歷史石窟,最輝煌的作品大都出現於馮太后及拓跋宏統治時期。
遷都 洛陽 後,雲岡石窟逐漸衰落, 洛陽 龍門石窟 卻從此興盛。
但仔細對比雲岡與 龍門 ,就會發現,北魏主導的雲岡石窟精華之作很大氣,很上乘,匯聚了鮮卑族雄渾氣質, 印度 , 希腊 ,波斯等異國風情,及中原文化的風流雅緻。
馮太后及拓跋宏祖孫倆盛興北魏之時,人心開闊,漢元素,鮮卑風格,異國模式,一概兼收並蓄於雲岡石窟的創作中。
雲岡石窟至今保存的曇曜五窟,就是北魏時期多種文化融合的巨制,風格雄健,渾厚,質朴,至今許多參觀者瞻仰時忍不住會瞠目結舌,感嘆不已。
主體興盛於唐朝的 龍門石窟 很明顯繼承了雲岡石窟的風格,卻是已經減少了北魏時期遼闊雄渾的氣質,多了中原的風流飄逸儒雅狀態。
雲岡石窟實證了唐朝文化與北魏的脈絡關聯,
因此餘秋雨說,“北魏就是一個歷史支點,它撬起了唐朝。”
在雲岡石窟博物館,豎立著一方石碑,上刻八字:“ 中國 由此邁向大唐。”
↑雲岡石窟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的雲崗石窟,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東西綿延一公里,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軀,為 中國 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其中第16~20窟是開鑿最早的石窟,這是由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據說這幾個石窟是根據北魏皇帝的面貌雕刻的,所以既有異域風格又有胡人面貌,兼有中原特色,是佛教本土化的一個象徵。
第1、2窟,第5、6、7、8、9、10、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471-494年),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
第20窟以西,以及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基本是北魏遷都 洛陽 後(494年)所建,因遷都後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已經停止了,但是鑿窟造像之風卻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雲岡石窟 說來也很幸運,當我們匆匆往石窟區緊趕慢趕的時候,遇到一隊夕陽旅游團,聽口音似乎是 上海 的。團員們都是老爺爺老奶奶居多,帶隊的導游大叔為照顧老人家的原因,走得比較慢,介紹的也很大聲。
於是,我向小伙伴使眼色,心照不宣地默默在後邊跟著。雖說我們的年紀似乎有那麼一點顯眼,但慢慢走,合適我們快要走斷的腿呀。
這些石窟一溜排開鑿在一排山壁上的。從雲岡石窟的官網看全景圖可以得到非常直觀的視角。
從門口進來,先經過的1-4號窟洞風化很嚴重。僅在外邊看一眼,就沒進去了。這幾個洞窟其中的2號窟有一眼泉水,還蠻特別。
重點是看中部的這系列洞窟。
這兩座層閣樓分別是5窟大佛洞,6窟釋伽佛洞。 ↑雲岡石窟 這座洞窟內的雕像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佛陀故事。
下圖的石像展示的是佛陀誕生的場景。
佛母倚著一棵無憂樹,右肋誕下悉達多太子,即是佛陀釋迦牟尼佛。 ↑雲岡石窟 梁思成曾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
美有餘韻,薈粹於一紋一痕之間 ↑雲岡石窟 北魏的拓拔宏善待漢文化,自然也善待佛教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後邊的 印度 文化,同時 希腊 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巴比倫文化也一起卷入。
由此 中國 北方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混居。
從此 中國 文化不再只是流轉於 黃河 長江之間,經從 大興安嶺 出發的胡風……因包容而更加強盛。
雲岡石窟做為這種文明大匯聚的最好見證。
跨世紀的大紀元來了…… 中國 由此邁向大唐。 ↑雲岡石窟 俏皮的搭腳 菩薩 像。 ↑雲岡石窟 第9窟與第10窟是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中殿堂風味最濃的兩個窟。而且這兩窟以其前殿有列柱開問,是為雲岡一大特點。 ↑雲岡石窟 第16~20窟是開鑿最早的石窟,這是由著名的高僧曇曜開鑿的。又稱為曇曜五窟。
這是第17窟~雲岡最大的交腳坐像,高15石公尺。
你走進這低於地平面約1公尺的17窟時,仰面向上,這尊主像魁奇偉岸,有唯我獨尊的氣勢。
頭上戴花冠,胸前配獸飾,臂著珠釧,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人們稱之為“交腳 彌勒 菩薩 ”。
此窟東西兩壁各有一大佛像,東為坐像,西為立像,也非常魁梧,但風格與主像不同。由於有這三尊像,也有稱之為“三世佛”,主尊定為未來世之 彌勒 。
當年周總理陪同外國元首來這兒參觀,風趣地說我們 中國 人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會打領帶了。這尊佛陀有著外交官的禮儀,打著領帶,笑意滿滿。並因此打趣道,說不 定西 方的領帶淵源是從我們東方的雲岡而來哪。
這尊佛陀也是以北魏皇帝為原型雕造的。把佛像按自己的像貌來塑造,政教合一,以進一步鞏固統治政權。而胸前的領帶狀衣飾,是當年皇帝出席重要慶典之時的最隆重著裝。 ↑雲岡石窟 第18窟的佛像身披千佛伽沙袈裟,左手撫胸。相傳是以滅佛的皇帝太武帝相貌來鑿刻。
由於滅佛運動的果報惡劣,太武帝早逝。鑿塑其像,披上千佛袈裟,有為其懺悔罪業,加持護佑超拔的含義。
左手撫胸代表懺悔,袈裟上的尊尊佛陀予以慈悲加持。 ↑雲岡石窟 佛像上邊的無數小細洞是什麼呢?我在前年參觀 敦煌 莫高窟的時候,講解員對此有了詳細解答。
現在我們看到的佛像已經是嚴重風化之後的樣子,原本每尊佛像都是彩色的。
當年為了更好在泥石像外邊裹上一層厚泥包漿以便彩繪,若是直接在佛像上邊包泥很容易脫落,
所以就鑿了很多小洞洞,插入木樁,並以繩子固定,增加摩擦力,能更好地掛住厚漿。
有些略大的洞眼,則是施工時,插腳手架時打的孔洞了。 ↑雲岡石窟 若將 敦煌 莫高窟與雲岡石窟對比,莫高窟規模更為宏大精美,除了雕造的佛像之外,重點還在於驚嘆絕世的無數壁畫,以及震驚全世界的藏經洞。(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的莫高窟游記 敦煌 的梵唄)
雲岡之美全部集中於塑像藝術,稍顯單一了。
↑雲岡石窟 這些空空的窟窿洞,裡邊的佛像全部被搶盜了。有很多正在 歐洲 各國和 美國 的博物館里展出。
在 太原 的 山西 博物院,佛像的展館里有一面背景牆,圖片上邊標註了目前這尊佛像是在哪個國家的展館展出。 ↑山西博物院 從20窟的露天大佛,再往後邊是21-45窟,是孝文帝遷都 洛陽 之後,一些達官貴人自出資開鑿的中小佛窟。搭著綠架子,估計是在整修吧。
雲岡博物館在此片區域前方一些。但這季節是下午四點閉館,錯過時間了,沒能去看。
網上介紹感覺這座博物館設計現代,藏品介紹得也不錯,還是值得去看看的。 ↑雲岡石窟 露天大佛算得上是雲岡石窟的標誌了。
這是第20窟釋迦牟尼佛坐像,窟前壁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 ↑雲岡石窟 這幾張化身像,必需隆重地感謝小伙伴的敬業認真(無數次失敗)!
她很努力的與自己過不去~如果沒拍 成功 ,就絕不停止。
PS:當時已過下午5點半的閉窟時間,而且天上烏雲密佈,暴雨 將至;
……景區已空,左右各一名保安蹲坐地上,極其熱情(無奈)的緊盯著~跑來又跑去的我擺各種POSE
↑雲岡石窟 終於圓滿完成拍攝任務之後,發現幾步遠之外還有兩輛工作車(上邊都是清場工作人員)在圍觀。
在我經過之時,異常關切地問:拍 成功 了嗎??快點上電瓶車,就等你倆了。準備下雨了的,乘車可以快些回到大門口。
我倆趕緊跑步衝進電瓶車,同一時間,那兩輛工作車似乎發出歡呼~清場完畢,下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