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印度“金三角”之管中窺豹
我還沉浸在泰吉·瑪哈爾陵那種美麗之中呢,又被眼前這一堵紅色砂岩的城堡所震撼:城牆高大蜿蜒,在斜射的陽光照耀下更顯得挺拔雄偉而且刺眼。入口處也是人潮涌動,走進城門裡面,才豁然開朗,跟著導游來到一座庭院,抬頭看去,古代
印度 工匠們在堅硬的紅色砂岩上精心雕琢,鬥拱相銜,就是牆面上也是精雕細刻,真可謂是“雕梁畫棟”;出了這個四方形的庭院,登上一層平臺,這裡的房屋建築又是白色
大理
石的了,伊斯蘭風格濃厚;透過紅色城牆的窗戶,可以遠眺剛纔我們游覽過泰吉·瑪哈爾陵,只見隔著一條蜿蜒的河流;可惜此時太陽馬上就要沒入地平線,塵霾又濃重起來,泰吉·瑪哈爾陵遠遠看去就好像是浮在水面、或者說是浮在一層輕煙上。隨後又來到一座白色的廳堂,這就是 大名
鼎鼎的“八角石塔”,據說是晚年被幽禁的老國王每天眺望泰吉·瑪哈爾陵的住所。導游特別帶領我們站在牆邊,他撫摸著牆對我們介紹說,當初滿牆都是以真正的紅綠寶石鑲嵌著精美的圖案,而現在很大一部分已經是用玻璃製品替代了:
印度 的許多古跡,尤其是像泰吉·瑪哈爾陵、 阿格拉 紅堡等昔日皇家的建築,均免不了被偷盜、被損害的命運,先是 英國
殖民統治者開了頭、後是其他冒險家和無知者跟隨著……。又來到那座宏偉的大廳,這是昔日曆代國王接見大臣、外國使節的的地方,其 石柱 林立,莫不精雕細刻,一共有四排十列四十根柱子!當然,如今也是除了 石柱
,沒有任何其他裝飾品了,空蕩盪的除了游客之外。這個紅堡不愧為昔日莫卧兒王朝的皇宮,面積很大,我們跟著導游只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雖然年久失修,可還是從這一小部分的游覽中領略了往日富麗堂皇的風格。查閱資料得知, 阿格拉 古堡是 印度 教建築風格與伊斯蘭教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的代表性建築作品,其底座和主體房架都是 印度
風格的,但頂部卻是伊斯蘭教那種標誌性的半球穹頂,正是代表了莫卧兒王朝的社會結構:社會底層是 印度
本土文化以及封建領主,而頂層統治者是來自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後裔。那位建造了泰吉·瑪哈爾陵的莫卧兒王朝第五代國王沙賈汗時期是這個帝國的頂峰時代,然而 阿格拉
紅堡是早在其祖父時期就開始建造的,歷經了幾十年(據說95年)。可是到了被 英國 殖民統治時期,這座皇家宮堡成為 英國
殖民軍駐扎的軍營,因此在那座國王接見大廳外的廣場中間,竟然還有一座石頭的陵墓,導游告訴我們,這裡埋葬著一個死於兵變的 英國 總督!在暮色蒼茫中(17:30)回酒店的途中,進入一家購物店(買羊毛製品)。19點回到酒店,19:30晚餐。
2018.12.17: 齋普爾 ~馬其坤 印度 神廟遺址~凱奧拉德奧·蓋納國家公園
7點早餐,8點從 北方邦 首府 阿格拉 出發,9:30到達位於 拉賈斯坦邦 首府 齋普爾 的馬其坤(Muchchhkund) 印度 神廟遺址。
下車走近,第一個感覺是,這個歷史悠久的遺址竟然是人氣全無!整個神廟以及遺址就是我們這二十來位游客,與昨天的泰吉·瑪哈爾陵和 阿格拉
紅堡場所里那種游客摩肩接踵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據說這個神廟及其遺址在 印度
本國人中並不特別出名,一般的游客也很少知道,如果我們不是跟著這個旅行團,也可能會忽略的,這樣也好,可以讓我們從容不迫地觀賞一番。走進那破舊的 印度
教神廟,只見一位僧人模樣的正在清掃,示意我需要脫鞋才能進入。四方的庭院中間有一座石頭亭子模樣的佛龕,供奉著他們的神像,神像前香煙繚繞;只有一位當地人模樣的信徒在對著神像頂禮膜拜。雖然對
印度
教很是無知,但這種寧靜的場合還是讓我肅然起敬。神廟本身和四周的走廊的牆壁也均為紅色砂岩建成,當然,也是只有石頭本身還具有精雕細刻,那些房梁和牆壁與昨天所見的紅堡中的是一樣的風格、一樣地精美,但也一樣地是沒有任何室內裝飾物品。神廟臨河,這一片水域有著人工痕跡:就是具有整齊的石砌河岸;水位非常之低,以至於岸邊石砌的臺階一直下降至深約二十來米;水面上還有三座人工小島、一個四方形的上面建有一座石亭,一座圓形的上面種有一棵
大樹
,還有一座則什麼也沒有;沿著河岸走過去,山坡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四柱石亭,亭子頂上無一例外,均有一個圓形穹頂,形狀大致相同,而且塗抹著各種顏色,當然也有已經倒塌的、在地面上橫躺著的……;很遺憾,查不到資料能夠回答這座神廟究竟是什麼時候、由誰建造的。景區里只有很少幾個當地人(據說很大一部分是非法占居這景區的流浪者)偶爾走動勞作,還有就是猴子、小松鼠等動物竄來竄去,而那些狗們則懶洋洋地卧躺著不理人;很抱歉,我們的到來打破了屬於它們的一片寧靜,約半個小時就結束了游覽。順便加一句,可能是因為
印度 人不殺生的緣故,所以在 印度 各個景點,除了貓狗外,還有猴子、松鼠、鳥等動物非常之多,當然還有公路上那慢吞吞的牛們,我們這些游客來 印度
僅僅是第二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
印度 工匠們在堅硬的紅色砂岩上精心雕琢,鬥拱相銜,就是牆面上也是精雕細刻,真可謂是“雕梁畫棟”;出了這個四方形的庭院,登上一層平臺,這裡的房屋建築又是白色
大理
石的了,伊斯蘭風格濃厚;透過紅色城牆的窗戶,可以遠眺剛纔我們游覽過泰吉·瑪哈爾陵,只見隔著一條蜿蜒的河流;可惜此時太陽馬上就要沒入地平線,塵霾又濃重起來,泰吉·瑪哈爾陵遠遠看去就好像是浮在水面、或者說是浮在一層輕煙上。隨後又來到一座白色的廳堂,這就是 大名
鼎鼎的“八角石塔”,據說是晚年被幽禁的老國王每天眺望泰吉·瑪哈爾陵的住所。導游特別帶領我們站在牆邊,他撫摸著牆對我們介紹說,當初滿牆都是以真正的紅綠寶石鑲嵌著精美的圖案,而現在很大一部分已經是用玻璃製品替代了:
印度 的許多古跡,尤其是像泰吉·瑪哈爾陵、 阿格拉 紅堡等昔日皇家的建築,均免不了被偷盜、被損害的命運,先是 英國
殖民統治者開了頭、後是其他冒險家和無知者跟隨著……。又來到那座宏偉的大廳,這是昔日曆代國王接見大臣、外國使節的的地方,其 石柱 林立,莫不精雕細刻,一共有四排十列四十根柱子!當然,如今也是除了 石柱
,沒有任何其他裝飾品了,空蕩盪的除了游客之外。這個紅堡不愧為昔日莫卧兒王朝的皇宮,面積很大,我們跟著導游只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雖然年久失修,可還是從這一小部分的游覽中領略了往日富麗堂皇的風格。查閱資料得知, 阿格拉 古堡是 印度 教建築風格與伊斯蘭教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的代表性建築作品,其底座和主體房架都是 印度
風格的,但頂部卻是伊斯蘭教那種標誌性的半球穹頂,正是代表了莫卧兒王朝的社會結構:社會底層是 印度
本土文化以及封建領主,而頂層統治者是來自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後裔。那位建造了泰吉·瑪哈爾陵的莫卧兒王朝第五代國王沙賈汗時期是這個帝國的頂峰時代,然而 阿格拉
紅堡是早在其祖父時期就開始建造的,歷經了幾十年(據說95年)。可是到了被 英國 殖民統治時期,這座皇家宮堡成為 英國
殖民軍駐扎的軍營,因此在那座國王接見大廳外的廣場中間,竟然還有一座石頭的陵墓,導游告訴我們,這裡埋葬著一個死於兵變的 英國 總督!在暮色蒼茫中(17:30)回酒店的途中,進入一家購物店(買羊毛製品)。19點回到酒店,19:30晚餐。
2018.12.17: 齋普爾 ~馬其坤 印度 神廟遺址~凱奧拉德奧·蓋納國家公園
7點早餐,8點從 北方邦 首府 阿格拉 出發,9:30到達位於 拉賈斯坦邦 首府 齋普爾 的馬其坤(Muchchhkund) 印度 神廟遺址。
下車走近,第一個感覺是,這個歷史悠久的遺址竟然是人氣全無!整個神廟以及遺址就是我們這二十來位游客,與昨天的泰吉·瑪哈爾陵和 阿格拉
紅堡場所里那種游客摩肩接踵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
據說這個神廟及其遺址在 印度
本國人中並不特別出名,一般的游客也很少知道,如果我們不是跟著這個旅行團,也可能會忽略的,這樣也好,可以讓我們從容不迫地觀賞一番。走進那破舊的 印度
教神廟,只見一位僧人模樣的正在清掃,示意我需要脫鞋才能進入。四方的庭院中間有一座石頭亭子模樣的佛龕,供奉著他們的神像,神像前香煙繚繞;只有一位當地人模樣的信徒在對著神像頂禮膜拜。雖然對
印度
教很是無知,但這種寧靜的場合還是讓我肅然起敬。神廟本身和四周的走廊的牆壁也均為紅色砂岩建成,當然,也是只有石頭本身還具有精雕細刻,那些房梁和牆壁與昨天所見的紅堡中的是一樣的風格、一樣地精美,但也一樣地是沒有任何室內裝飾物品。神廟臨河,這一片水域有著人工痕跡:就是具有整齊的石砌河岸;水位非常之低,以至於岸邊石砌的臺階一直下降至深約二十來米;水面上還有三座人工小島、一個四方形的上面建有一座石亭,一座圓形的上面種有一棵
大樹
,還有一座則什麼也沒有;沿著河岸走過去,山坡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四柱石亭,亭子頂上無一例外,均有一個圓形穹頂,形狀大致相同,而且塗抹著各種顏色,當然也有已經倒塌的、在地面上橫躺著的……;很遺憾,查不到資料能夠回答這座神廟究竟是什麼時候、由誰建造的。景區里只有很少幾個當地人(據說很大一部分是非法占居這景區的流浪者)偶爾走動勞作,還有就是猴子、小松鼠等動物竄來竄去,而那些狗們則懶洋洋地卧躺著不理人;很抱歉,我們的到來打破了屬於它們的一片寧靜,約半個小時就結束了游覽。順便加一句,可能是因為
印度 人不殺生的緣故,所以在 印度 各個景點,除了貓狗外,還有猴子、松鼠、鳥等動物非常之多,當然還有公路上那慢吞吞的牛們,我們這些游客來 印度
僅僅是第二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