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北領地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和國王峽谷之旅
這次旅行是自己送給自己今年的生日禮物, 真是一次挑戰與趣味並存的旅行。
第一次看到烏魯魯巨石是在初中地理課本上,當時覺得有這麼大一塊石頭坐落在澳洲中部,周圍除了紅土和灌木叢之外什麼都沒有是多麼神奇的事情。這次通過旅行瞭解到烏魯魯是一塊巨大的單體岩石,長約3千米,寬達2千米,高350米,周長則接近10千米。陡峭得接近垂直的岩壁,碩大無比的體積,讓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非常渺小。烏魯魯對於當地土著居民來說是很神聖的,他們不希望游客去爬烏魯魯,一是因為會對神聖之物造成破壞,二是因為很危險,近距離看烏魯魯才發現巨石的錶面是很光滑的,沒有手抓的地方,所以我們加入當地團的第一天就是沿著巨石底部徒步,走了7公里。當天的溫度是36度,每人身上至少要背3升的水,塗高指數的防曬霜和驅蚊液,戴帽子和墨鏡。烏魯魯巨石的顏色在藍天的襯托下非常漂亮,大部分時候是呈現橘紅色,在日出或日落的時候隨著陽光反射的變化會呈現紫色,下雨後還可能呈現灰色,當地非常乾燥,很少下雨,如果在旅行是正好趕上下雨,那是好運氣的徵兆。
徒步結束後,導游帶我們到一個背對著烏魯魯巨石看日落的地方,大家邊喝著香檳吃著點心邊欣賞落日的過程,很是愜意。 之所以說這次旅行充滿挑戰,首先第一個從未嘗試過的就是睡營地。營地除了有非常簡易的廚房和存放swag的地方以及簡易廁所和洗澡房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Swag是一種裹在睡袋外的袋子,材質比睡袋硬,可以擋風,裡面有一個厚度大概10釐米的軟墊,睡袋就放在軟墊上,外觀如圖。 人就這樣睡在裡面,躺在紅土上,旁邊什麼也沒有。第一天晚上很熱,望著滿天繁星,怎麼都睡不著,但是想到第二天要4點起來看日出,就還是嘗試著睡。正當我有一點睡意的時候,突然聽見有像腳步聲一樣的聲音,畢竟人生第一次就這樣睡在野外,行李箱毫無保護的放在旁邊,總有點不放心,我就從睡袋里探出頭來轉身看了一下,居然看見了兩隻很大的野兔!我驚訝地叫了一聲“兔子”,我同伴也趕緊起身看了一眼,這下可好,我倆就都睡不著了,總擔心會有其他動物過來和我們親密接觸一下。半夜寒氣來襲,睡袋里熱得出汗,但swag上面又都是冰冷的水,額頭開始發漲,感覺要發燒,心想著接下來的兩晚上一定要睡酒店。
但第二天早上起來不但什麼事也沒有,而且忙得像打仗一樣。因為睡在野外,怕半夜被蚊蟲咬,所以不想把前一天塗得防蚊蟲液洗掉,因此第二天早上4點鐘一起來就拿著手電筒去洗澡,收拾行李和睡袋,捲swag,吃早餐,一切在50分鐘內搞定。然後就開往Kata-Tjuta(卡塔丘塔)岩石,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內的另一個景區。卡塔丘塔在原住民語言中是“很多頭”的意思,與烏魯魯不同的是,它由36塊巨石組成,位置就在烏魯魯以西約32公里處。我們先去卡塔丘塔附近一個專門看日出的觀景台,面對著烏魯魯巨石,目睹了太陽在它旁邊的水平線上升起的全過程。 卡塔丘塔岩石是可以攀爬的,因為可以攀爬,整個過程自然要比前一天的烏魯魯徒步要辛苦,有的地方很陡,這個時候才體會到朋友之前提醒得要買專業的登山鞋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時候都是走在向上或向下的赤裸裸的岩石上,沒有扶手。在環繞卡塔丘塔的徒步之旅中,要通過風之谷(Valley of the Winds),在風之谷的正中間可以觀賞到峽谷兩側高高聳立的紅色巨石,並且沿途的許多岩石圓頂讓人嘆為觀止。觀賞卡塔丘塔還有個必到之所就是瓦帕峽谷(WALPA)。這是個V字形的大峽谷,沿著紅色龜裂狀的紅色石路走到谷底,就是一汪碧水與綠洲。紅色巨岩在兩邊聳立,直插天空,人就行走在這V字峽谷中間的小路上,在龐大的石壁下顯得極其渺小。紅色的砂石地中,也有盛開的野花和草叢,顯示出了生命的頑強。這整個過程走下來感覺還是有點辛苦的,喝了4升的水,但感覺一切都好值得。
第二天晚上的營地條件比第一天的更差,更加的偏遠,洗澡房更少,最要命的是毫無信號,感覺與世界隔離了。但正因為沒信號,大家都不需要看手機,而是用木頭生火,把swag圍在篝火旁,聽導游彈吉他唱歌,喝著事先買好的啤酒,也別有意思。可能因為白天太累,晚上居然順利地睡著了,但晚上突然起了大風,早上起來嘴裡一口紅沙子。 第三天去了離烏魯魯開車兩三個小時以外的另一個國家公園,瓦塔卡國家公園(Watarrka National Park),它環繞著國王峽谷(Kings Canyon),這裡有 300 米高的沙岩圍牆、健行小徑、茂密的森林以及永久性水潭。 峽谷險峻的紅色岩壁從茂密的棕櫚、蕨類和桉樹叢林高聳而出,守護著叢林免受沙漠的侵襲,為當地動物提供了溫暖的港灣。如果說烏魯魯巨石是澳洲中部的精神象徵,那麼國王峽谷就更像是一個地理上的集大成者。我們首先開始徒步的地方是一段幾乎垂直的上山路,那段路是天然形成,也是最費體力的一段路,連我這種幾乎天天健身的人上到一半的時候就開始大喘氣,像做了一分鐘的高抬腿練習,實在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但爬到崖頂的時候,那美景實在是嘆為觀止啊,真覺得能在當下享受到實在是一種幸福。之後就一直在崖頂上行走,崖頂上的地理構造非常豐富,各種各樣的風蝕地貌和岩層形態,幾乎每數十米就有不同的景緻。在來之前導游專門反覆強調拍照要站在崖頂邊緣兩米以外,因為從崖頂邊緣往峽谷深淵看實在是太有誘惑力。大家都在邊緣瘋狂拍照,我也擺拍了好幾個瑜伽姿勢,只恨自己不會做頭倒立。除此以外,還有一處峽底走道也很值得一看,寧靜的水塘點綴在烈日下的紅色岩石之間,桉樹和沙漠橡樹的葉片輕輕飄浮水面,遺世而獨立。整個過程走了將近4個小時,回到車上後感覺很有成就感。
當你覺得條件已經很差的時候,生活總還會給你帶來驚喜。第三天晚上住的營地,無水,無電,無廁所,無澡房,無信號。有的是處處可見的動物的排泄物,和一陣陣傳來的牛叫聲。讓我總覺得半夜會有動物來臨。並且可能第三天溫度沒那麼高,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在睡袋里瑟瑟發抖。
我和同伴加入的是當地鬼佬帶的團,團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大部分是 韓國 人,還有 德國 的, 法國 的, 英國 的, 瑞士 的和 日本 的。大多數游客的年齡都只是20歲出頭,大家一路上都說說笑笑,一起切菜,一起做飯,一起洗碗。這一路上最大的亮點就是那群 韓國 女生,無論任何時候都很嗨,無論走在哪都是嘰嘰喳喳,每天都是超長待機狀態,無論說什麼都能笑得人仰馬翻,震聾欲耳,把那兩個同樣20歲出頭嚴肅認真的 德國 女生弄得很莫名。但她們每天都幫大家切菜做飯,即使她們笑得太吵的時候,大家都不會說她們。無論是坐在巴士上的時候還是圍著篝火坐的時候,大家都跟著音樂節奏一起搖晃,到興緻高的時候一起吶喊。
第一次看到烏魯魯巨石是在初中地理課本上,當時覺得有這麼大一塊石頭坐落在澳洲中部,周圍除了紅土和灌木叢之外什麼都沒有是多麼神奇的事情。這次通過旅行瞭解到烏魯魯是一塊巨大的單體岩石,長約3千米,寬達2千米,高350米,周長則接近10千米。陡峭得接近垂直的岩壁,碩大無比的體積,讓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非常渺小。烏魯魯對於當地土著居民來說是很神聖的,他們不希望游客去爬烏魯魯,一是因為會對神聖之物造成破壞,二是因為很危險,近距離看烏魯魯才發現巨石的錶面是很光滑的,沒有手抓的地方,所以我們加入當地團的第一天就是沿著巨石底部徒步,走了7公里。當天的溫度是36度,每人身上至少要背3升的水,塗高指數的防曬霜和驅蚊液,戴帽子和墨鏡。烏魯魯巨石的顏色在藍天的襯托下非常漂亮,大部分時候是呈現橘紅色,在日出或日落的時候隨著陽光反射的變化會呈現紫色,下雨後還可能呈現灰色,當地非常乾燥,很少下雨,如果在旅行是正好趕上下雨,那是好運氣的徵兆。
徒步結束後,導游帶我們到一個背對著烏魯魯巨石看日落的地方,大家邊喝著香檳吃著點心邊欣賞落日的過程,很是愜意。 之所以說這次旅行充滿挑戰,首先第一個從未嘗試過的就是睡營地。營地除了有非常簡易的廚房和存放swag的地方以及簡易廁所和洗澡房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Swag是一種裹在睡袋外的袋子,材質比睡袋硬,可以擋風,裡面有一個厚度大概10釐米的軟墊,睡袋就放在軟墊上,外觀如圖。 人就這樣睡在裡面,躺在紅土上,旁邊什麼也沒有。第一天晚上很熱,望著滿天繁星,怎麼都睡不著,但是想到第二天要4點起來看日出,就還是嘗試著睡。正當我有一點睡意的時候,突然聽見有像腳步聲一樣的聲音,畢竟人生第一次就這樣睡在野外,行李箱毫無保護的放在旁邊,總有點不放心,我就從睡袋里探出頭來轉身看了一下,居然看見了兩隻很大的野兔!我驚訝地叫了一聲“兔子”,我同伴也趕緊起身看了一眼,這下可好,我倆就都睡不著了,總擔心會有其他動物過來和我們親密接觸一下。半夜寒氣來襲,睡袋里熱得出汗,但swag上面又都是冰冷的水,額頭開始發漲,感覺要發燒,心想著接下來的兩晚上一定要睡酒店。
但第二天早上起來不但什麼事也沒有,而且忙得像打仗一樣。因為睡在野外,怕半夜被蚊蟲咬,所以不想把前一天塗得防蚊蟲液洗掉,因此第二天早上4點鐘一起來就拿著手電筒去洗澡,收拾行李和睡袋,捲swag,吃早餐,一切在50分鐘內搞定。然後就開往Kata-Tjuta(卡塔丘塔)岩石,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內的另一個景區。卡塔丘塔在原住民語言中是“很多頭”的意思,與烏魯魯不同的是,它由36塊巨石組成,位置就在烏魯魯以西約32公里處。我們先去卡塔丘塔附近一個專門看日出的觀景台,面對著烏魯魯巨石,目睹了太陽在它旁邊的水平線上升起的全過程。 卡塔丘塔岩石是可以攀爬的,因為可以攀爬,整個過程自然要比前一天的烏魯魯徒步要辛苦,有的地方很陡,這個時候才體會到朋友之前提醒得要買專業的登山鞋是多麼的重要,很多時候都是走在向上或向下的赤裸裸的岩石上,沒有扶手。在環繞卡塔丘塔的徒步之旅中,要通過風之谷(Valley of the Winds),在風之谷的正中間可以觀賞到峽谷兩側高高聳立的紅色巨石,並且沿途的許多岩石圓頂讓人嘆為觀止。觀賞卡塔丘塔還有個必到之所就是瓦帕峽谷(WALPA)。這是個V字形的大峽谷,沿著紅色龜裂狀的紅色石路走到谷底,就是一汪碧水與綠洲。紅色巨岩在兩邊聳立,直插天空,人就行走在這V字峽谷中間的小路上,在龐大的石壁下顯得極其渺小。紅色的砂石地中,也有盛開的野花和草叢,顯示出了生命的頑強。這整個過程走下來感覺還是有點辛苦的,喝了4升的水,但感覺一切都好值得。
第二天晚上的營地條件比第一天的更差,更加的偏遠,洗澡房更少,最要命的是毫無信號,感覺與世界隔離了。但正因為沒信號,大家都不需要看手機,而是用木頭生火,把swag圍在篝火旁,聽導游彈吉他唱歌,喝著事先買好的啤酒,也別有意思。可能因為白天太累,晚上居然順利地睡著了,但晚上突然起了大風,早上起來嘴裡一口紅沙子。 第三天去了離烏魯魯開車兩三個小時以外的另一個國家公園,瓦塔卡國家公園(Watarrka National Park),它環繞著國王峽谷(Kings Canyon),這裡有 300 米高的沙岩圍牆、健行小徑、茂密的森林以及永久性水潭。 峽谷險峻的紅色岩壁從茂密的棕櫚、蕨類和桉樹叢林高聳而出,守護著叢林免受沙漠的侵襲,為當地動物提供了溫暖的港灣。如果說烏魯魯巨石是澳洲中部的精神象徵,那麼國王峽谷就更像是一個地理上的集大成者。我們首先開始徒步的地方是一段幾乎垂直的上山路,那段路是天然形成,也是最費體力的一段路,連我這種幾乎天天健身的人上到一半的時候就開始大喘氣,像做了一分鐘的高抬腿練習,實在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但爬到崖頂的時候,那美景實在是嘆為觀止啊,真覺得能在當下享受到實在是一種幸福。之後就一直在崖頂上行走,崖頂上的地理構造非常豐富,各種各樣的風蝕地貌和岩層形態,幾乎每數十米就有不同的景緻。在來之前導游專門反覆強調拍照要站在崖頂邊緣兩米以外,因為從崖頂邊緣往峽谷深淵看實在是太有誘惑力。大家都在邊緣瘋狂拍照,我也擺拍了好幾個瑜伽姿勢,只恨自己不會做頭倒立。除此以外,還有一處峽底走道也很值得一看,寧靜的水塘點綴在烈日下的紅色岩石之間,桉樹和沙漠橡樹的葉片輕輕飄浮水面,遺世而獨立。整個過程走了將近4個小時,回到車上後感覺很有成就感。
當你覺得條件已經很差的時候,生活總還會給你帶來驚喜。第三天晚上住的營地,無水,無電,無廁所,無澡房,無信號。有的是處處可見的動物的排泄物,和一陣陣傳來的牛叫聲。讓我總覺得半夜會有動物來臨。並且可能第三天溫度沒那麼高,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在睡袋里瑟瑟發抖。
我和同伴加入的是當地鬼佬帶的團,團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大部分是 韓國 人,還有 德國 的, 法國 的, 英國 的, 瑞士 的和 日本 的。大多數游客的年齡都只是20歲出頭,大家一路上都說說笑笑,一起切菜,一起做飯,一起洗碗。這一路上最大的亮點就是那群 韓國 女生,無論任何時候都很嗨,無論走在哪都是嘰嘰喳喳,每天都是超長待機狀態,無論說什麼都能笑得人仰馬翻,震聾欲耳,把那兩個同樣20歲出頭嚴肅認真的 德國 女生弄得很莫名。但她們每天都幫大家切菜做飯,即使她們笑得太吵的時候,大家都不會說她們。無論是坐在巴士上的時候還是圍著篝火坐的時候,大家都跟著音樂節奏一起搖晃,到興緻高的時候一起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