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首紀念】我赴荷蘭,為躬行一次紙上讀來
在 荷蘭 ,人們踩著自行車腳蹬板讓這個國家轉動。
荷蘭 國土面積小,地勢平坦,市區人口密集,街道狹窄,加上燃油稅昂貴,停車位緊缺,騎車成了最靈活方便也最經濟的方法,也成為了全國1/3人口最常用的出行方式。
就自行車持有量而言,平均每個 荷蘭 人都擁有至少一輛自行車。對 荷蘭 人來說,自行車不是運動器械,不是時尚選擇,是最日常平凡的代步工具,如同 中國 人使筷子般自然上手,踏上腳蹬子,人車合一,車技一流。 騎自行車和打雨傘是兩件難以兼顧的事。而在天氣多變,多風多雨的 荷蘭 ,人們為了騎自行車乾脆放棄了撐雨傘。
只要不是瓢潑大雨, 荷蘭 人民都不放在眼裡,縮起脖子眯起眼睛,照樣風裡來雨里去。
有一次我甚至見到馱著大概3歲孩子的母親,為娘自己淋著雨不說,后座baby的頭髮也濕噠噠沒有任何雨具的遮擋,小胳膊耷拉著已然生無可戀。 這位仁兄,難 道真 的不是《權游》里龍媽身邊的痴情騎士嗎?
不僅如此,我在 荷蘭 短短一周就發現,這個國家幾乎為人們自行車“量身定做”了一套基礎設施:
阿姆斯特丹 市中心的自行車道幾乎和機動車道一樣寬;
運河邊常常見到分成2-3層樓建設的自行車專用停車場;
輪渡上只有少數約10個座位,卻空出大片甲板給騎自行車的人乘船;
市郊可以看到頗具規模的廢車回收處理廠,如高山搬堆起的廢鐵和零部件龐大如怪物。 ◆◇ 英語聽說哪家強?放眼 歐洲 的非英語各國,說起英文來總難免帶些自己的味道。 法國 人說英語總不自覺的夾帶個不合時宜的小舌音, 俄羅斯 人說英語常常情不自禁的摻和個大舌音, 意大利 人的英語末尾常有個幾乎喜感的重音。
這就讓我不得不佩服 荷蘭 了。
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說起英語來,自然流利,沒有口音,用詞豐富且地道,讓我錯覺英語是 荷蘭 的隱形官方語言, 阿姆斯特丹 和 鹿特丹 等 大城 市尤為如此,英語交流,暢通無阻。 ◆◇ 荷蘭人的二維世界關於地勢平坦這一點,阿Ben說的是真的,到 荷蘭 之後我也真真是信了。
這是一個平坦到我拖著行李箱走路都遇不到上坡的地方。乘火車在幾個主要城市間來往,凡到視野開闊處,都仿佛一眼都能看到地表盡頭,幾乎不存在山丘的阻擋。我想這裡開車估計也不怎麼費油,郊區隨便選一塊地皮,拔了草直接就能建飛機場。 據Ben Coates書里所說,除了 荷蘭 在海外的屬地, 荷蘭 全境海拔最高的地方只有322米,而且這還是在最西南角和 德國 接壤的地方。
如果你對322米的高度沒有概念,那麼 湖南 的朋友,請跟我一起回想一下岳麓山的高度,那就是 荷蘭 的土地上最高的地方了。 ◆◇ 老生常談,那個風車國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以為Ben Coates所說的這段故事有野史的嫌疑,於是去找度娘求證,結果百度的檢索結果也一字一頓的告訴我:彼得大帝1697年派遣使團前往 西歐 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 伊洛 夫隨團出訪,先後在 荷蘭 、 英國 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 荷蘭 是一個不斷與自然母親博弈換取生存空間的國家。
荷蘭 沿海,海岸線曲折蜿蜒,陸地海拔低,有些地方甚至低於海平面。自然地,海水侵蝕陸地,大片沼澤也不適合發展農牧業,建造房屋。於是人們築起堅固的大壩阻擋海水,並築起風車,用來把土地中潮濕的部分抽乾,創造相對乾燥的土地進行生產活動。除了用於抽乾土地,風車也有磨穀物、煙草等的作用,風車技術在這片土地上被人們利用到最 大化 。
如果 荷蘭 有自己獨立流通的紙幣,那我想風車一定會被光榮的印上。 ◆◇ “沒有規矩”,也成了方圓抱歉地預警:本節不得不圖文不符
這是我想要偷懶不寫的一部分,因為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在足以概括的同時也足以具體的標題,但這又是不得不寫的一部分——在這裡,禁忌被允許,國民仍謙和,生活也依然安詳著。
而且,不寫點兒上層建築的東西,我咋給我的游記上價值啊。 作為一個方 方正 正的 英國 人,Ben Coates初到 荷蘭 的時候誇張地形容這裡是“a country with no rules”,一個沒有規則約束的國家。
我來了乍一看,確實容易有這種印象。人性里陰暗的欲望被明目張膽擺在大街上:花市裡出售大ma做成的棒棒糖;漫步在運河帶隨便拐個彎一股大ma味兒就撲面而來;家長牽著孩子,泰然自若的走過遍佈大街小巷的成人用品櫥窗......游客們來 荷蘭 ,多少都會去紅燈區逛逛,想滿足一把獵奇的小心思,印證自己對 荷蘭 的刻板印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老話,我覺得在這裡也很適用。
荷蘭 地勢平坦,開闊,沒有山川阻隔,黃金時代貿易的發展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們,自然也不會阻擋外來思想。
大家擁擠著共同生活,你欣賞我,我也將就你,一起在洪水和風暴到來的日子,建築堤壩守護家園。
長久以來,包容、坦誠的傳統被揉進 荷蘭 人的骨子裡,只要是不觸犯到核心利益的東西,都可以被適當的允許。 『阿姆斯特丹』 1 // Day 1,住進“實驗室”看過我那篇 日本 游記的人應該知道我對青旅有多麼偏愛。而來了 荷蘭 ,我就不是偏愛了,是不得不愛。
雖然只是青旅,但價格也動輒近300rmb一晚。對於我這個獨自出行的待業女青年來說,為了節省開支,老天似乎也沒給我其他選擇。 ↑ClinkNOORD旅舍 ↑ClinkNOORD旅舍 Noord是 荷蘭 語里“北方“的意思,學過法語的朋友應該看著很眼熟,這跟法語的北邊“Nord”很形似。名為“Clink”的這家青旅位於 阿姆斯特丹 市的北部,故此得名Clinknoord,與其他主要景點和運河密集的城區之間由一條河隔開,往返可以搭免費的GVB渡輪。
我乘上渡輪,和甲板上一群推著自行車的 荷蘭 人民一起過了河,從碼頭步行2分鐘就來到Clinknoord所在的建築。前臺小哥看著我的護照上的拼音中文名(JIN JIN)大鬆口氣說:Thank God, easiest Chinese name ever.(這是我見過最好拼的中文名字了) ↑ClinkNOORD旅舍
荷蘭 國土面積小,地勢平坦,市區人口密集,街道狹窄,加上燃油稅昂貴,停車位緊缺,騎車成了最靈活方便也最經濟的方法,也成為了全國1/3人口最常用的出行方式。
就自行車持有量而言,平均每個 荷蘭 人都擁有至少一輛自行車。對 荷蘭 人來說,自行車不是運動器械,不是時尚選擇,是最日常平凡的代步工具,如同 中國 人使筷子般自然上手,踏上腳蹬子,人車合一,車技一流。 騎自行車和打雨傘是兩件難以兼顧的事。而在天氣多變,多風多雨的 荷蘭 ,人們為了騎自行車乾脆放棄了撐雨傘。
只要不是瓢潑大雨, 荷蘭 人民都不放在眼裡,縮起脖子眯起眼睛,照樣風裡來雨里去。
有一次我甚至見到馱著大概3歲孩子的母親,為娘自己淋著雨不說,后座baby的頭髮也濕噠噠沒有任何雨具的遮擋,小胳膊耷拉著已然生無可戀。 這位仁兄,難 道真 的不是《權游》里龍媽身邊的痴情騎士嗎?
不僅如此,我在 荷蘭 短短一周就發現,這個國家幾乎為人們自行車“量身定做”了一套基礎設施:
阿姆斯特丹 市中心的自行車道幾乎和機動車道一樣寬;
運河邊常常見到分成2-3層樓建設的自行車專用停車場;
輪渡上只有少數約10個座位,卻空出大片甲板給騎自行車的人乘船;
市郊可以看到頗具規模的廢車回收處理廠,如高山搬堆起的廢鐵和零部件龐大如怪物。 ◆◇ 英語聽說哪家強?放眼 歐洲 的非英語各國,說起英文來總難免帶些自己的味道。 法國 人說英語總不自覺的夾帶個不合時宜的小舌音, 俄羅斯 人說英語常常情不自禁的摻和個大舌音, 意大利 人的英語末尾常有個幾乎喜感的重音。
這就讓我不得不佩服 荷蘭 了。
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說起英語來,自然流利,沒有口音,用詞豐富且地道,讓我錯覺英語是 荷蘭 的隱形官方語言, 阿姆斯特丹 和 鹿特丹 等 大城 市尤為如此,英語交流,暢通無阻。 ◆◇ 荷蘭人的二維世界關於地勢平坦這一點,阿Ben說的是真的,到 荷蘭 之後我也真真是信了。
這是一個平坦到我拖著行李箱走路都遇不到上坡的地方。乘火車在幾個主要城市間來往,凡到視野開闊處,都仿佛一眼都能看到地表盡頭,幾乎不存在山丘的阻擋。我想這裡開車估計也不怎麼費油,郊區隨便選一塊地皮,拔了草直接就能建飛機場。 據Ben Coates書里所說,除了 荷蘭 在海外的屬地, 荷蘭 全境海拔最高的地方只有322米,而且這還是在最西南角和 德國 接壤的地方。
如果你對322米的高度沒有概念,那麼 湖南 的朋友,請跟我一起回想一下岳麓山的高度,那就是 荷蘭 的土地上最高的地方了。 ◆◇ 老生常談,那個風車國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以為Ben Coates所說的這段故事有野史的嫌疑,於是去找度娘求證,結果百度的檢索結果也一字一頓的告訴我:彼得大帝1697年派遣使團前往 西歐 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 伊洛 夫隨團出訪,先後在 荷蘭 、 英國 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 荷蘭 是一個不斷與自然母親博弈換取生存空間的國家。
荷蘭 沿海,海岸線曲折蜿蜒,陸地海拔低,有些地方甚至低於海平面。自然地,海水侵蝕陸地,大片沼澤也不適合發展農牧業,建造房屋。於是人們築起堅固的大壩阻擋海水,並築起風車,用來把土地中潮濕的部分抽乾,創造相對乾燥的土地進行生產活動。除了用於抽乾土地,風車也有磨穀物、煙草等的作用,風車技術在這片土地上被人們利用到最 大化 。
如果 荷蘭 有自己獨立流通的紙幣,那我想風車一定會被光榮的印上。 ◆◇ “沒有規矩”,也成了方圓抱歉地預警:本節不得不圖文不符
這是我想要偷懶不寫的一部分,因為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在足以概括的同時也足以具體的標題,但這又是不得不寫的一部分——在這裡,禁忌被允許,國民仍謙和,生活也依然安詳著。
而且,不寫點兒上層建築的東西,我咋給我的游記上價值啊。 作為一個方 方正 正的 英國 人,Ben Coates初到 荷蘭 的時候誇張地形容這裡是“a country with no rules”,一個沒有規則約束的國家。
我來了乍一看,確實容易有這種印象。人性里陰暗的欲望被明目張膽擺在大街上:花市裡出售大ma做成的棒棒糖;漫步在運河帶隨便拐個彎一股大ma味兒就撲面而來;家長牽著孩子,泰然自若的走過遍佈大街小巷的成人用品櫥窗......游客們來 荷蘭 ,多少都會去紅燈區逛逛,想滿足一把獵奇的小心思,印證自己對 荷蘭 的刻板印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老話,我覺得在這裡也很適用。
荷蘭 地勢平坦,開闊,沒有山川阻隔,黃金時代貿易的發展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們,自然也不會阻擋外來思想。
大家擁擠著共同生活,你欣賞我,我也將就你,一起在洪水和風暴到來的日子,建築堤壩守護家園。
長久以來,包容、坦誠的傳統被揉進 荷蘭 人的骨子裡,只要是不觸犯到核心利益的東西,都可以被適當的允許。 『阿姆斯特丹』 1 // Day 1,住進“實驗室”看過我那篇 日本 游記的人應該知道我對青旅有多麼偏愛。而來了 荷蘭 ,我就不是偏愛了,是不得不愛。
雖然只是青旅,但價格也動輒近300rmb一晚。對於我這個獨自出行的待業女青年來說,為了節省開支,老天似乎也沒給我其他選擇。 ↑ClinkNOORD旅舍 ↑ClinkNOORD旅舍 Noord是 荷蘭 語里“北方“的意思,學過法語的朋友應該看著很眼熟,這跟法語的北邊“Nord”很形似。名為“Clink”的這家青旅位於 阿姆斯特丹 市的北部,故此得名Clinknoord,與其他主要景點和運河密集的城區之間由一條河隔開,往返可以搭免費的GVB渡輪。
我乘上渡輪,和甲板上一群推著自行車的 荷蘭 人民一起過了河,從碼頭步行2分鐘就來到Clinknoord所在的建築。前臺小哥看著我的護照上的拼音中文名(JIN JIN)大鬆口氣說:Thank God, easiest Chinese name ever.(這是我見過最好拼的中文名字了) ↑ClinkNOORD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