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首紀念】我赴荷蘭,為躬行一次紙上讀來
春風吹來了工業革命,吹來了城市化,吹來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人口遷移,也把 阿姆斯特丹 吹得人頭攢動,水泄不通。
城市裡建起工人們居住的民房,但很快也供不應求的超出負荷。以工人、水手為主的工人階級居住條件相當簡陋,不是家徒四壁很勵志的簡陋,是放在一百多年以前的生活水平里比較也還是簡陋的那種簡陋。
之所以名為“船”,是因為造型與當時的蒸汽船相似,故此得名。但據說一經竣工,就有人稱其為“最醜的磚體建築”。大概是在講究簡潔和實用的 荷蘭 ,這樣一座造型稍顯古怪的樓房霎時間不能被眾人接受。但也有人看到了Michael de Klerk的先驅意義,稱其為 阿姆斯特丹 創造了浪漫主義的現代建築,是一個突破。
我圍著樓走了兩圈細細品味了下,心裡忍不住還是喜滋滋的。
就像每年萬聖節的公司食堂,那位會在南瓜上雕一個醜醜的logo的廚師一樣,一個人的內心得多可愛,才能為工人們設計出這樣的建築啊。
如果有,那您可以試試在倒時差本該睡覺的時候,去逛逛博物館。
寫下這句,我就身臨其境的困。
博物館裡人們的低語簡直是最佳入眠白噪音。

我在人流如織的偌大建築里,找路、迷路、走冤枉路、長時間站立,與此同時我還背負著“哎這不是剛看過嗎怎麼又忘了”的壓力,身心俱疲。
逛盧浮宮相當於我的一場馬拉松,以 荷蘭 國家博物館的規模,也至少是一場半馬了吧。

我把我的行程安排的也比較壯烈:早上參觀 荷蘭 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下午參觀梵高博物館,門票在出發前已經全部預訂付款,不退不改。
我帶著一個連續24小時沒有休息的大腦,開始了我一整天與時差的抗爭。

荷蘭 博物館鎮館之寶當屬倫勃朗的《夜巡》。這不是導游解說詞,而是確實不容錯過的珍貴館藏。我在大約4m乘4m(具體是多大有勞專業人士指正)的油畫前站了估計20分鐘,強撐著瞌睡讀完了旁邊牆壁上解讀。
藝術打敗時間,百年前的畫作隔著數米遠的距離仍讓這個時代的人們景仰駐足。
工作人員用高精度儀器以平方毫米為單位掃描整幅畫作,獲取顏色、顏料化學成分組成等信息以輔助畫作的修複工作。

⤵️⤵️⤵️


梵高博物館內部不允許拍照,我也因此沒能留下館內的任何照片。在梵高留給現世的作品里,有少量作品收藏在 紐約 MOMA和 巴黎 奧賽博物館,其餘多數油畫、草稿、信件都珍藏在了位於 阿姆斯特丹 的這家Van Gogh Museum。
無圖喊口號是無力的,這段文字會被看得人無情又迅速的划過去,這是信息爆炸時代的又一個悲劇,有時我自己的耐心也長不過一支15秒的視頻。
但字還是要堅持寫,話也得堅持說。
梵高27歲才開啟他的藝術生涯,37歲逝世,所有畫作都是在這十年間完成的。
梵高一生情路坎坷,不曾留下子嗣。
梵高的弟弟Theo和梵高手足情深,一直給予梵高經濟上的支持。
梵高所畫的人像大多是底層勞動人民,他喜愛農民的一切。
梵高嚮往鄉野生活,他的畫作中不乏麥田、嚮日葵、鳶尾花等題材。
梵高博物館的語音導覽器設計很特別,在pad上滑動一個類似老式電話的撥盤,選擇畫作相應的數字。
......
無論你是否是梵高迷,是否對梵高的一生和畫作有任何瞭解,這都是我們跨越時間,與這位孤獨藝術家握一次手的機會。 5 // 運河帶,當GPS變得多餘到底哪裡才算是阿姆TOP3的景點“運河帶”,我那天沒找到,或者說懶得刻意去找。有運河、有高高瘦瘦房子的地方,對我來說就都是運河帶了。
這個凝聚了 阿姆斯特丹 精氣神的地方,我要好好碼字好好寫。
要是覺得我寫的爛,你可以去看馮唐的書里《活著活著就老了》裡面專門寫 阿姆斯特丹 的一個章節:紅燈青煙里的 阿姆斯特丹 。
要是覺得馮唐寫的也爛,那你就自己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