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北皖南10日環線自駕游 第10站: 瓷都景德鎮
“中國四大古鎮”之一 中國瓷都 世界最大的柴燒瓷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2早上在屯溪開元曼居酒店用完早餐,退完房,我們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瓷都 景德鎮 。
屯溪距離 景德鎮 古窯景點約160公里,開車時間約2小時,全程高速。
好路況加上好天氣,約中午十二點半,我們到達景區。 景區的衛生間,取名舒園,此行一路下來這是遇到的最乾凈的景區衛生間了,裡面不僅有專人隨時打掃,保持整潔,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裡面還有廁紙提供,做的真是很到位。內部的裝修也很用心,四處可見陶瓷的元素。 景德鎮 原名昌南鎮( 中國 China,就是因昌南而得名),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因當地生產的貢瓷備受皇室青睞,宋真宗遂於1004年賜名 景德鎮 。
作為千年瓷都, 景德鎮 瓷器生產始於五代,聞名於漢唐,宋代以後與漢口鎮、朱仙鎮、 佛山 鎮並稱“ 中國 四大古鎮”,到了明清時期則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瓷都。
景德鎮 古窯民俗博覽區,位於 景德鎮 市 昌江 區楓樹山蟠龍崗,占地83公頃,是集文化博覽、陶瓷體驗、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是全國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旅游景區。
2013年4月, 景德鎮 古窯民俗博覽區獲得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 景區入口 “北看故宮,南訪古窯”,凸顯 景德鎮 古窯的歷史地位。 進入景區,是一條林蔭大道,這條道路非常的靜謐愜意,高大茂密的樹木把整條公路都“遮擋”起來,只透出些許的光斑,清涼而夢幻。 景區內,隨處可見陶瓷的元素,與環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連垃圾桶都是瓷器做的,果然土豪。 江澤民的題字“ 中國 景德鎮 ”赫然在目。 走過林蔭道路,首先來到童賓廣場。
童賓(公元1567-1599年),明代 景德鎮 浮梁 里村人。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
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 景德鎮 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 成功 。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 成功 了。瓷工們為紀念這位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併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師廟。因為燒造瓷器,火借風力,風與火最為關鍵,因此, 景德鎮 民間也稱之為風火神、窯神。 這個就是傳說中朝廷要燒造的青龍白瓷缸,龍缸又大又厚,這在當時的技術水平是燒制不了的,於是就有了窯神童賓這個英雄。 從童賓廣場往右走,首先來到小器作坊。
作坊是我國古代陶瓷手工業勞動生產場所,俗稱坯房。發展到明代已分工很細,據史料記載制瓷工藝有“過手七二”之稱。
這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景區的精華部分之一,通過幾位國寶級老師傅們的手藝,向大家展示流傳千年的精湛手工制瓷技藝。 通過現場演示和導游的介紹,我們瞭解到,瓷器的手工製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流程:
第一步:拉坯
拉坯是製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製作。
拉坯是瓷器製作的基礎和靈魂,拉坯如拉小提琴,富有節奏之美,流動之美,藝術之美。 拉坯的是尹師傅,他現年已經六十多歲了,從小就跟著父親學藝,已經拉了近五十年的坯了,現在的技藝早已爐火純青了,看看他拉出的那些碗,厚薄均勻,大小一致,就像用精密儀器量出來的一樣。 第二步:曬坯
看似不經意的地方,卻體現了大智慧,由於曬坯時空間濕度不均勻,把坯放在水池和水缸上曬就可以讓下麵的水蒸氣蒸發上來保證上面的濕度均勻,而且這樣一上一下還減少空間占用。 第三步:印坯
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第四步:利坯
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第五步:挖足
把碗底多餘的泥巴挖走,整修成碗底。 第六步:畫坯
在碗上畫上各種圖案,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手法之嫻熟技藝之高超令人贊嘆。 第七步:施釉
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
屯溪距離 景德鎮 古窯景點約160公里,開車時間約2小時,全程高速。
好路況加上好天氣,約中午十二點半,我們到達景區。 景區的衛生間,取名舒園,此行一路下來這是遇到的最乾凈的景區衛生間了,裡面不僅有專人隨時打掃,保持整潔,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裡面還有廁紙提供,做的真是很到位。內部的裝修也很用心,四處可見陶瓷的元素。 景德鎮 原名昌南鎮( 中國 China,就是因昌南而得名),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因當地生產的貢瓷備受皇室青睞,宋真宗遂於1004年賜名 景德鎮 。
作為千年瓷都, 景德鎮 瓷器生產始於五代,聞名於漢唐,宋代以後與漢口鎮、朱仙鎮、 佛山 鎮並稱“ 中國 四大古鎮”,到了明清時期則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瓷都。
景德鎮 古窯民俗博覽區,位於 景德鎮 市 昌江 區楓樹山蟠龍崗,占地83公頃,是集文化博覽、陶瓷體驗、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是全國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旅游景區。
2013年4月, 景德鎮 古窯民俗博覽區獲得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 景區入口 “北看故宮,南訪古窯”,凸顯 景德鎮 古窯的歷史地位。 進入景區,是一條林蔭大道,這條道路非常的靜謐愜意,高大茂密的樹木把整條公路都“遮擋”起來,只透出些許的光斑,清涼而夢幻。 景區內,隨處可見陶瓷的元素,與環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連垃圾桶都是瓷器做的,果然土豪。 江澤民的題字“ 中國 景德鎮 ”赫然在目。 走過林蔭道路,首先來到童賓廣場。
童賓(公元1567-1599年),明代 景德鎮 浮梁 里村人。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
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監潘相奉皇命抵 景德鎮 督造大龍缸,燒造許久,終不 成功 。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殘害瓷工。童賓為抗議朝廷,縱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窯內,以骨作薪,翌日開窯一看,龍缸竟出奇地燒 成功 了。瓷工們為紀念這位秉性剛直的英雄,稱頌他為“風火仙師”併在御窯廠的左側建了一座風火仙師廟。因為燒造瓷器,火借風力,風與火最為關鍵,因此, 景德鎮 民間也稱之為風火神、窯神。 這個就是傳說中朝廷要燒造的青龍白瓷缸,龍缸又大又厚,這在當時的技術水平是燒制不了的,於是就有了窯神童賓這個英雄。 從童賓廣場往右走,首先來到小器作坊。
作坊是我國古代陶瓷手工業勞動生產場所,俗稱坯房。發展到明代已分工很細,據史料記載制瓷工藝有“過手七二”之稱。
這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景區的精華部分之一,通過幾位國寶級老師傅們的手藝,向大家展示流傳千年的精湛手工制瓷技藝。 通過現場演示和導游的介紹,我們瞭解到,瓷器的手工製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流程:
第一步:拉坯
拉坯是製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製作。
拉坯是瓷器製作的基礎和靈魂,拉坯如拉小提琴,富有節奏之美,流動之美,藝術之美。 拉坯的是尹師傅,他現年已經六十多歲了,從小就跟著父親學藝,已經拉了近五十年的坯了,現在的技藝早已爐火純青了,看看他拉出的那些碗,厚薄均勻,大小一致,就像用精密儀器量出來的一樣。 第二步:曬坯
看似不經意的地方,卻體現了大智慧,由於曬坯時空間濕度不均勻,把坯放在水池和水缸上曬就可以讓下麵的水蒸氣蒸發上來保證上面的濕度均勻,而且這樣一上一下還減少空間占用。 第三步:印坯
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第四步:利坯
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第五步:挖足
把碗底多餘的泥巴挖走,整修成碗底。 第六步:畫坯
在碗上畫上各種圖案,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手法之嫻熟技藝之高超令人贊嘆。 第七步:施釉
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