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三層看下來,進來時那條長廊,想起 中國 朝貢,也是要走過很長的長廊,才能來到殿堂朝貢
下塔的視角,樓梯很陡
巴戎寺Bayon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南門,後來才知道吳哥通王城是一個城的名字,不是一個景點的名字
聽說橋的兩邊的人是後來做的,真的被當時 法國 帶走了,城門上是一個佛像雕刻
巴戎寺是闍耶跋摩七世下令所建,闍耶跋摩七世從 印度 教改信了佛教,所以建築也體現了佛教的宗教信仰
巴戎寺遠況
享譽的“高棉的微笑”
每一個塔上,每一面都有一尊佛像,“佛像垂眉”看這世間的疾苦
同框(要穿顏色鮮艷的衣服)
塔布隆寺Ta prohm塔布隆寺是加耶活羅曼七世王,為他母親修建的神廟。塔布隆寺是 印度 認養修複的, 印度 表示“這些樹已經在這裡生存了五百多年,我們人類有什麼權利砍掉它”,這是唯一一座沒有把樹砍掉,讓樹和塔達到和諧同存的神廟
“樹包塔”古墓麗影拍攝地點
一顆小小的種子,經過五百年的歲月,也能長成參天 大樹
樹根延綿
豆蔻寺Prasat Kravan豆蔻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廟,也是一個磚雕的寺廟。磚雕比石雕難,因為磚與磚之間有縫隙,而且很容易崩裂,也更難維護和保存
印度 教的毗濕奴神(左右兩邊都有4支手臂)
磚雕原來外面有一層灰泥,灰泥外面是有彩色的,經過歲月的洗禮,現在灰泥已經脫落
豆蔻寺損壞比較嚴重, 法國 在維修時添加了新的磚上去,為了區分新磚,在新磚上刻了“CN”的字母,在現場如果註意看的話可以看到
豆蔻寺可以作為一個路過的景點參觀,因為很小,5分鐘就能走完 巴肯山Bakheng巴肯山是這一帶唯一的高地,是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決定把 京都 遷移到吳哥時,建造來祭拜天神的祖宗宗廟
巴肯山上的舍利塔,沒有門,用於存放人的骨灰
巴肯山上的雕刻
須彌山, 印度 教里認為宇宙的中心
巴肯山地勢較高(67公尺),適合看日落,不過天有不測風雨,日落沒等到,等來了下雨
總結推薦去之前看一下 蔣勛的《吳哥之美》,對吳哥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最好請導游,各種語言的導游都有,旅游系統做的比較成熟